1、1选修检测(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 分钟 满分:90 分)1(2019永州一模)材料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 2 473万石,麦 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 1 822万余石,麦 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 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 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 年),更是“岁增月益” ;官员“
2、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 ,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 ,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 ,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
3、施。(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 ,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 ,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 第(2)问,据材料
4、“考成法 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2材料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 ”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
5、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2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统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 “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 。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
6、之影响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9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晋自中原丧乱百姓之自拨南奔者” “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 “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等关键信息分别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稳定统治、发展经济和政府管理难度增加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7、促进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任答其中三点即可)3(2019长郡中学一模)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 ”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 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
8、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 “忠君”与共和不符, “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 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10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教育改革的形式、改革的力度、改革的结果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从近代教育的
9、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分析。3答案:(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 “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4(2019长春一模)材料 19 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 。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简易房屋得以兴建并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基于同样的原因,19 世
10、纪的英国也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尤其地产商为谋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住宅区。 “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 7人,条件极为恶劣。法国直到 19世纪末还“约有 1/3的巴黎人生活在这种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 。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 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 000个,1900 年增至 43 000个,容纳了 400万纽约市民
11、中的 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 19世纪 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 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 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 55 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 摘编自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简要评析。(6 分)解析:第(1)问
12、第一小问,由材料“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 7人”得出高密度人口聚居;由材料“约有 1/3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得出低标准居住环境,人民生活贫困。第二小问,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得出工业化、城市化;由材料“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得出郊区化。 第(2) 问第一小问,从政府的行为上分析;第二小问,由材料“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以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答案:(1)特征:高密度人口聚居(人
13、口密集);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或条件差、恶劣);人民生活贫困。4原因:工业化、城市化、郊区化。(2)方法:政府立法改善贫民窟住房标准,治理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 评析: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以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5(2019福州模拟)材料一 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
14、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 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 “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15、 ”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7 分)解析:第(1)问,从政府的态度以及行为措施上概括其特点;结合时间信息,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思想发展等方面分析其背景。第(2)问,通过材料“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可以得出其积极作用是推动了民族觉醒;通过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的广告词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作用还包括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
16、展。答案:(1)特点: 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防疫工作制度化;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2)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进程)。6材料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5 年 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5登记制度的指示 ,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
17、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 19541956 年就达到 7 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 1956年 12月到 1957年 12月,连续发布了 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 1月 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 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 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世纪 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 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8 分)解析:第(1)问,分析原因应从 20世纪 50年代后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分析,当时国民经济恢复不久,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进行,为了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实行限制农民进城是现实的需要。 第(2)问,可以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分析。答案:(1)原因: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加剧了城乡分割局面;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言之成理即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