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1124.1-2013 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1部分 设计技术及编制说明.pdf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227759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57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11124.1-2013 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1部分 设计技术及编制说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Q GDW 11124.1-2013 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1部分 设计技术及编制说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Q GDW 11124.1-2013 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1部分 设计技术及编制说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Q GDW 11124.1-2013 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1部分 设计技术及编制说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Q GDW 11124.1-2013 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1部分 设计技术及编制说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Q/GDW .6 2011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1124.1 2013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 技 术 规 定第 1 部分:设计技术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 of composite crossarm to 75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art 1 Design Technology 2014-04-15发布 2014-04-15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ICS 备案号:CEC 8192013 Q/GDW 11124.1 2013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2、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和缩略语 1 5 总则 2 6 导线及布置 3 7 绝缘配合 5 8 金具 8 9 杆塔荷载计算 8 10 结构设计 12 10.1 基本规定 12 10.2 材料 14 10.3 构件计算及断面选择 15 10.4 连接计算 17 10.5 构造要求 17 11 在线监测 17 12 附属设施 17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复合材料轴心受压管型构件稳定性系数 18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复合横担的构成及定义 20 编制说明 21 Q/GDW 11124.1 2013 II 前 言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标准分为五个部分: 第 1 部分:设

3、计技术; 第 2 部分:元件技术; 第 3 部分:试验技术; 第 4 部分:安装工艺; 第 5 部分:运维导则; 本部分为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标准的第 1 部分。本部分在编写时总结了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输变电工程中 750kV 复合横担的研究结论及应用经验,对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的设计技术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西北分部、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

4、院、国网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吕春泉、杨林、孙强、朱岸明、张芳杰、尚勇、王虎长、曾健、李青文、朱永平、张伟、郝阳、王中阳、赵雪灵、许斐、江岳、施荣、胡建民、郑楠、王学明、周庆庆、郁杰、霍锋、邢海军、王承一;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Q/GDW 11124.1 2013 1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复合横担技术规定 第 1 部分:设计技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国家电网公司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复合横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设计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交流 750kV 复合横担输电线路的设计, 必要时, 复合横担应进行电气和结构试验验证。本部分适用于新建 750kV 架空输电线

5、路复合横担的设计, 330kV、 500kV 及改扩建的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复合横担杆塔设计可参照执行,规定中采用的复合材料为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拉挤或缠绕成型工艺,当采用其他复合材料或工艺(如拉绕等)时,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545 110kV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T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T 1447 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

6、T 1448 纤维增强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GB/T 1449 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 1450 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层间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GB/T 163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GB/T 3355 纤维增强塑料纵横剪切试验方法 GB/T 3854 纤维增强塑料巴氏(巴柯尔)硬度试验方法 GB/T 7559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螺栓连接挤压强度试验方法 DL/T 5154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54 架空输电线路钢管塔设计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s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7、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本规定所指复合材料为硼硅酸盐玻璃纤维(无碱玻璃纤维、 E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简称玻璃钢) 。 3.2 复合横担 composite crossarm 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的架空输电线路杆塔横担。 4 符号和缩略语 4.1 作用与作用效应 R 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Q/GDW 11124.1 2013 2 EKS EVKS 水平地震、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效应; GS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 QS 导线及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代表值效应; WKS 风荷载标准值效应; e 复合材料的环境影响系数; f 复合材料的分项系数; EQ 导、地

8、线张力可变荷载的分项及组合综合系数; Eh 、Ev 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GE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0 结构重要性系数; Qi 第 i 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4.2 电工 Le 海拔 1000m 时复合横担所需爬电距离; LH 高海拔地区复合绝缘横担爬电距离; U 系统标称电压; 爬电比距。 4.3 计算系数 Ka 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 Kc 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Ke 复合绝缘横担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 Ki 悬垂绝缘子串系数; KI 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m 海拔修正因子;

9、m1 特征指数; 4.4 几何参数 A 构件毛截面面积; An 构件净截面面积; D 导线水平线间距离; Dp 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 Dx 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 Dz 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 fc 导线最大弧垂; H 海拔高度; L 档距; Lk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 S 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 5 总则 5.1 复合横担的应用应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Q/GDW 11124.1 2013 3 5.2 复合横担是由外敷硅橡胶套的压杆、拉杆和支撑组成。压杆和支撑均为支柱绝缘子,拉杆为复合绝缘子;各构件通过套管式钢节点连接。 5.3 本规范规定了 750kV

10、复合横担输电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5.4 架空输电线路采用复合横担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6 导线及布置 6.1 复合横担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宜根据系统需要按照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也可根据系统输送容量,结合不同导线的材料结构进行电气和机械特性等比选,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6.2 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型式应满足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要求。当选用现行国标中的钢芯铝绞线及节能导线时,可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海拔不超过 1000m)应符合表 1

11、 的规定。 表 1 可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 ( 海拔不超过 1000m) 标称电压 ( kV) 750 导线外径 ( mm) 4 36.9 5 30.20 6 25.50 6.3 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 20m 处,离地 2m 高度处,频率 0.5MHz 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海拔不超过 1000m)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无线电干扰限值 ( 海拔不超过 1000m) 标称电压( kV) 750 限值 dB( v/m) 58 注:对于 750kV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好天气下的无线电干扰测量值不应大于 55dB( V/m) 。 6.4 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 20m 处,湿导线条

12、件下的可听噪声限值(海拔不超过 1000m)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可听噪声限值 ( 海拔不超过 1000m) 标称电压 ( kV) 750 限值 dB ( A) 55 6.5 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 a) 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宜采用 +70,必要时可采用 +80; b) 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 +80; c) 镀锌钢绞线可采用 +125。 注: 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 风速采用 0.5m/s(大跨越采用 0.6m/s) ; 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 0.1W/cm2。 6.6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

13、.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应不小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Q/GDW 11124.1 2013 4 6.7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下式计算: maxpCTTK ( 1) 式中: Tmax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 N) ; Tp 导、地线的拉断力( N) ; Kc 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6.8 OPGW 的结构选型应考虑耐雷击性能,短路电流值和相应计算时间应根据系统情况确定。 6.9 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宜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 导线型号 LGJ-400/50 及以上 无冰区段

14、80 镀锌钢绞线最小 标称截面( mm2) 覆冰区段 100 6.10 导、地线防振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铝钢截面比不小于 4.29 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 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不应超过拉断力的25%。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 500m 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档距在 500m 以上应采用防震锤(阻尼线)或再另加护线条防振。阻尼间隔棒不宜等距、不对称布置。 b) 镀锌钢绞线或铝包钢绞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 情 况 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 ( %RTS) 防振措施 档距不超过 500m 的开阔地区 12

15、不需要 档距不超过 500m 的非开阔地区 18 不需要 档距不超过 120m 18 不需要 不论档距大小 25 防振锤(阻尼线)或另加护线条6.11 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当无资料时,镀锌钢绞线、铝包钢绞线的塑性伸长可采用 1 10-4,并降低温度 10补偿;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可按表 6 的规定确定。 表 6 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 铝钢截面比 塑性伸长 降温值 () 4.29 4.38 3 10-4 15 5.05 6.16 3 10-4 4 10-4 15 20 7.71 7.91 4 10-4

16、 5 10-4 20 25 11.34 14.46 5 10-4 6 10-4 25(或根据试验数据确定) 注:对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 Q/GDW 11124.1 2013 5 6.12 导线的线间距离结合运行经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 1000m 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 0.65110ik CUD kL f=+ ( 2) 表 7 ki系 数 悬垂绝缘子串型式 I-I 串 I-V 串 V-V 串 ki0.4 0.4 0 式中: ki 悬垂绝缘子串系数,宜符合表 7 规定的数值; D 导线水平线间距离( m) ;

17、Lk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 m) ; U 系统标称电压( kV) ; fc 导线最大弧垂( m) 。 注: 一般情况下,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可按本规范附录 B 的规定取值。 b) 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 2 计算结果的 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宜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 8 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 标称电压 ( kV) 750 垂直线间距离 ( m) 12.5 c) 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 22(4/3 )Xp ZDD D=+ ( 3) 式中: Dx 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

18、m) ; Dp 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 m) ; Dz 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 m) 。 6.13 如无运行经验,覆冰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宜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 9 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 m) 标称电压 ( kV) 750 设计冰厚 10 ( mm) 2.0 注:无冰区可不考虑水平偏移。设计冰厚 5mm 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参照表 9 适当减少。 6.14 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或垂直距离,应比本规范第 5.0.12 条的规定增加 0.5m。 Q/GDW 11

19、124.1 2013 6 7 绝缘配合 7.1 复合横担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 7.2 使用复合横担的杆塔,在设计时不宜使用复合横担加复合绝缘子的组合绝缘方式。 7.3 复合横担绝缘配置应以审定的污区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环境污秽变化因素,选择合适的组合绝缘型式,并适当留有裕度。 7.4 绝缘配合设计可采用爬电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选择合适的绝缘配置参数。当采用爬电比距法时,复合横担总爬电距离应按下式计算: eeULK ( 4) 式中: Le 海拔 1000m 时复合横担爬电距离; 爬电比距( cm/

20、kV) ; U 系统标称电压( kV) ; Ke 复合横担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一般与伞形结构和型式有关,应在试验和运行中根据污秽耐压的有效性来确定。 7.5 在轻、中污区复合横担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常规线路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其爬电距离 不应小于常规线路盘型绝缘子最小要求值的 3/4;复合横担端部及分节的节点均应加装对接型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需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 7.6 在海拔高度 1000m 以下地区,复合横担的绝缘配置参数应符合表 10 的规定。 表 10 复合横担绝缘配置参数 标称电压 ( kV) 750 公称结构高度 ( mm) 结合金属节点确定,爬高比不宜大于 3.5 a、 b、

21、 c、 d 级污区 23500 公称爬电距离 ( mm) e 级污区 25500 最小电弧距离 ( mm) 6800 7.7 高海拔地区复合横担的爬电距离,宜按下式计算: ()10.1215 1mHHLLe= ( 5) 式中: Le 海拔 1000m 时复合横担爬电距离; LH 高海拔地区复合横担爬电距离; H 海拔高度( km) ; m1 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当缺少试验数据时,可取0.3。 7.8 在海拔不超过 1000m 的地区,在相应风偏条件下,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 Q/GDW 11124.1 20

22、13 7 表 11 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 ( 包括拉线、脚钉等 ) 的最小间隙 ( m) 750 标称电压 ( kV) 单回路 双回路 工频电压 I串 1.90 2.00 操作过电压 I串 4.00 4.50 雷电过电压 4.20 (或按绝缘子串放电电压的 0.80 配合)4.40 (或按绝缘子串放电电压的 0.80 配合)注: a)按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的相应气象条件,可按本规范附录 A 的规定取值。 b)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风速采用基本风速修正至相应导线平均高度处的值及相应气温。 c)当因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 7.9 在海拔高度 1

23、000m 以下地区,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应符合表 12的规定。 表 12 带电作业,带电部分对杆塔与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 750 标称电压 ( kV) 单回路 双回路 边相 4.00 中相塔窗侧面 4.30 校验间隙 ( m) 中相塔窗顶部 5.20 4.10 注: a)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 0.5m。 b)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 +15,风速 10m/s。 7.10 海拔高度不超过 1000m 的地区,在塔头结构布置时,相间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和档距中考虑导线风偏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宜符合表 13 的

24、规定。 表 13 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 ( m) 标称电压 ( kV) 750 工频电压 2.80 塔 头 7.70* 操作过电压 档距中 5.40 注: *表示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为单回路紧凑型模拟塔头试验值。 7.11 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 Ka,可按下式计算: 8.15mHaKe= ( 6) 式中: H 海拔高度( km) ; m 海拔修正因子,工频、雷电电压海拔修正因子 m=1.0;操作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可按海拔修正因子 m 与电压的关系(图 1)中的曲线 a、 c 取值。 Q/GDW 11124.1 2013 8 图 1 海拔修正因子 m 与电压的关系 a相对地绝缘

25、; b纵向绝缘; c相间绝缘; d棒 板间隙 7.12 复合横担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电压、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计算耐雷水平,其耐雷水平不宜低于常规线路; 750kV 输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 7.13 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对于单回路, 750kV 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 10; b) 对于同塔双回或多回路, 750kV 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 0; 7.14 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 5 倍。在一般档距的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

26、应按下式计算: S 0.012L+1 ( 7) 式中: S 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 m) ; L 档距( m) 。 注: 计算条件为:气温 +15,无风、无冰。 8 金具 8.1 根据导线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纵向不平衡张力)验算结果确定复合横担的悬垂金具串长度。 8.2 复合横担杆塔宜使用金具成串,不宜使用复合绝缘子。 8.3 采用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取其他相应的防腐措施。 8.4 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最大使用荷载情况不应小于 2.5; b) 断线、断联、验算情况不应小于 1.5。 8.5 750kV 线路的复合横担及金具串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 有特殊要求

27、需要另行研制或采用非标准金具时,应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6 与复合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转动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 9 杆塔荷载计算 9.1 荷载分类宜符合下列要求: a) 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石方等的重力荷载;拉线或纤绳的初始张力,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 Q/GDW 11124.1 2013 9 b) 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 9.2 杆塔的作用荷载一般分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 9.3 各类杆塔均应计算

28、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情况、不均匀覆冰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 9.4 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水平荷载组合) 。 b) 设计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 c)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 。 9.5 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悬垂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应按 -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单回路杆塔:单导线断任意一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一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 b) 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两

29、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同一档内,断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一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一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 c) 多回路杆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三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三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同一档内,断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两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 9.6 耐张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应按 -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两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地线未断;同一档内,断任意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一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一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

30、 b) 多回路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三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三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地线未断;同一档内,断任意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两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 9.7 10mm 及以下冰区导、地线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纵向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 17 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冰荷载取 100设计覆冰荷载。 表 17 10mm 及以下冰区导、地线断线张力 ( 或分裂导线纵向不平衡张力 ) ( %) 悬垂塔导线 耐张塔导线 地形 地线 单导线 双分裂导线 双分裂以上导线 单导线 双分裂及以上导线 平丘 100 50 25 20 100 70 山地

31、 100 50 30 25 100 70 9.8 10mm 冰区不均匀覆冰情况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 18 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冰荷载按 75%设计覆冰荷载计算。相应的气象条件按 5、 10m/s 风速的气象条件计算。 表 18 不均匀覆冰情况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 ( %) 悬垂型杆塔 耐张型杆塔 导线 地线 导线 地线 10 20 30 40 9.9 各类杆塔均应考虑所有导、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均匀覆冰的不平衡张力,使杆塔承受最大的弯矩。 Q/GDW 11124.1 2013 10 9.10 各类杆塔在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纵向不平衡张力) ,以及不均匀

32、覆冰情况下的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 9.11 防串倒的加强型悬垂型杆塔,除按常规悬垂型杆塔工况计算外,还应按所有导、地线同侧有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纵向不平衡张力)计算。 9.12 各类杆塔的验算覆冰荷载情况,按验算冰厚、 5、 10m/s 风,所有导、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平衡张力,使杆塔承受最大弯矩。 9.13 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 10m/s 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荷载组合: a) 悬垂型杆塔的安装荷载: 1) 提升导、地线及其附件时的作用荷载。包括提升导、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等重量(一般按2.0 倍计算) 、安装工人和工具的附加荷载,应考虑动力系数 1.1,附加荷载

33、标准值宜符合表 19 的规定。 表 19 附加荷载标准值 ( kN) 导 线 地 线 电压( kV) 悬垂型杆塔 耐张型杆塔 悬垂型杆塔 耐张型杆塔 750 4.0 6.0 2.0 2.0 2) 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的作用荷载。锚线对地夹角一般应不大于 20,正在锚线相的张力应考虑动力系数 1.1。挂线点垂直荷载取锚线张力的垂直分量和导、地线重力和附加荷载之和,纵向不平衡张力分别取导、地线张力与锚线张力纵向分量之差。 b) 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 1) 导线及地线荷载: 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 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

34、设,同档内的导线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 2) 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 锚塔和紧线塔均允许计及临时拉线的作用,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应大于 45,其方向与导、地线方向一致,临时拉线一般可平衡导、地线张力的 30%。 500kV 及以上杆塔,对四分裂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 30kN 考虑,六分裂及以上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 40kN 考虑,地线临时拉线按平衡地线张力标准值 5kN 考虑。 3) 紧线牵引绳产生的荷载: 紧线牵引绳对地夹角一般按不大于 20考虑,计算紧线张力时应计及导、地线的初伸长、施工误差和过牵引的影响。 4)

35、 安装时的附加荷载: 宜按本规范表 19 的规定取值。 c) 导、地线的架设次序,一般考虑自上而下地逐相(根)架设。对于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 d) 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 30 度、而且可以上人的铁塔构件,应能承受设计值 1000N 人重荷载,此时,不与其他荷载组合。 9.14 终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或升压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 9.15 计算曲线型铁塔时,应考虑沿高度方向不同时出现最大风速的不利情况。 9.16 位于地震烈度为 7 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地震烈度为 9 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 Q/GDW 11124.1

36、 2013 11 9.17 外壁坡度小于 2%的圆筒形结构或圆管构件,应根据雷诺数 Re 的不同情况进行横风向风振(旋涡脱落)校核。 9.18 导线及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Wx Wo Z SC c d Lp B sin2 ( 9) Wo V2/1600 ( 10) 式中: Wx 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 kN) ; 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本风速,按表 20 的规定确定,当校验杆塔电气间隙时, 随水平档距变化取值按表 21 的规定确定。 c 750kV 线路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 仅用于计算作用于杆塔上的导线及地线风荷载 (不含导线及地线张力弧垂计算和风偏

37、角计算) , c 应按表 20 的规定确定;其它电压级的线路c 取 1.0;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准高度为 10m 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表 23 的规定确定; SC 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线径小于 17mm 或覆冰时(不论线径大小)应取 SC=1.2;线径大于或等于 17mm, SC 取 1.1; d 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 m) ; Lp 杆塔的水平档距( m) ; B 覆冰时风荷载增大系数, 5mm 冰区取 1.1, 10mm 冰区取 1.2; 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 ; Wo 基准风压标准值( kN/m2) ; V 基准高度

38、为 10m 的风速( m/s) 。 表 20 风压不均匀系数 和导地线风载调整系数 c 风速 V( m/s) 20 20 V27 27 V31.5 31.5 计算杆塔荷载 1.00 0.85 0.75 0.70 设计杆塔(风偏计算用) 1.00 0.75 0.61 0.61 c计算 500、 750kV 杆塔荷载 1.00 1.10 1.20 1.30 注:对跳线计算, 宜取 1.0。 表 21 风压不均匀系数 随水平档距变化取值 水平档距( m)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0.80 0.74 0.70 0.67 0.65 0.63 0.62 0.61 9.19 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WS=WO Z S Z B AS( 11) 式中: WS 杆塔风荷载标准值( kN) ; S 构件的体型系数,体型系数 S 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 50009)确定; AS 承受风压的投影面积计算值( m2) ; z 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当杆塔全高不超过 60m 时,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z(用于杆塔本身)应按表 20 的规定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 60m 时,应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 50009)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