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228631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 型”家庭(4 个老人1 对夫妇1 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B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C随着“421 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D “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解析:选 C 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不一定会降低出生率,A 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B 错误;随着“421 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2、C 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 错误。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C性别比例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D所有生物的种群都会经历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解析:选 A 增长型年龄结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A 正确;害虫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虫害的严重情况,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B 错误;性别比例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 错误;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加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大多数生物的种群

3、在经历增长期、稳定期达到 K 值后,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进入衰退期,甚至消亡,D 错误。3(2019荆州调研)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 12 种植物之一。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解析:选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较稳定,说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 正确;植物园中百山祖冷

4、杉的种植区域为带状,因此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 错误;将百山祖冷杉种植到植物园中进行保护,这属于易地保2护,C 错误;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为两个区域,因此两个地方的百山祖冷杉不是同一种群,D 错误。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 3个) 10 5 5 10A.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 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

5、达到 K 值C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 B 开始时营养充分、条件适宜,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如就试管和而言,则是试管内的种群先达到 K 值。试管内种群的 K 值比试管的要大。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达到 K 值,试管内的种群数量也先于试管开始下降。5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 X1、 X2、 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 X1 X2 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6、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选 D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6(2019九江月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错误的是(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C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D对照组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解析:选 D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培养瓶底部,取样部位不同,实验数据会偏差很大,因此吸取培养液前要轻轻振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 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

7、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 正确;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C 正确;该实验中前后形3成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组,D 错误。7(2019邯郸质检)某科研组对刚侵入某一草原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田鼠防治的依据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D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即可进行数量的调整解析:选 D 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预测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而为田鼠的防治提供依据,A

8、 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大,B 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 正确;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其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进而维持相对稳定,D 错误。8.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a 点和 c 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

9、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约为 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小解析:选 C c 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比 a 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 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 值为 2b;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将偏大。9.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 Nt表

10、示第 t 年的种群Nt 1Nt数量, 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 O 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 O 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 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 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解析:选 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 O t3段, 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Nt 1Nt4段时间该比值小于 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的数量一直上升,A 错误;乙种群在 O t1段, 1 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Nt 1Nt定倍数增加,B 正确;当 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 错误。Nt

11、1Nt10.(2019怀化期末)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 c 的水平Cab 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解析:选 C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由于代谢产物的积累、pH 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原因,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后期可能减少,A 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 a 的水平,因为 a 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 错误;a

12、b 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 正确;理想条件下测得的曲线为“J”型曲线,人工培养可以得到“S”型曲线,D 错误。11(2019桂林期末)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活动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的数值偏大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不同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D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选 A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

13、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 正确;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同,B 错误;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 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数量,D 错误。1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5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田鼠种群数量

14、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解析:选 C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A 错误;从图示可知,出生率/死亡率1 时,种群数量增加,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cd 时间内种群数量仍减少,d 点种群数量最少,B 错误;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 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 正确;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 错误。1320 世纪初,人们将

15、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 1915年1960 年的数量(10 3只)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数量 0.2 0.3 1 2 2.5 3 0.4 0.17 0.6 0.5 0.6A.岛上驼鹿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驼鹿种群在 19171921 年间增长率最大C19301934 年驼鹿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天敌数量增加D岛上驼鹿种群的 K 值是可以变化的解析:选 C 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正确;根据表格数据

16、分析,种群在 19151930 年间数量一直在增长,其中在 19171921 年间增长率最大,B 正确;19301934 年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C 错误; K 值指的是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种群数量,所以环境条件改变, K 值也会发生变化,D 正确。二、非选择题14(2019吉林省名校联考)某兴趣小组成员在草原上调查田鼠的生存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某次调查时,在 3 km2的区域内共捕获了 60 只田鼠,做好标记后重新放回到草原上,一周后再次捕获了 60 只,其中发现带有标记的只有 4

17、只,则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_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调查过程中,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会_;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6度相比可能_;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会_。重捕时由于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导致估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会_。(均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解析:(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记总数/ 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 代表种群个体总数),根据题意,则 60/N4/60,得 N900,由于区

18、域面积是 3 km2,故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300 只/km 2。(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标记总数/ 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 N 代表种群个体总数),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量减少,所以所得数值可能偏大;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量减少,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偏大;如果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时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量增多,导致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会偏小。如果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则不会影响估

19、算数值。答案:(1)300 只/km 2 (2)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3)偏大 偏大 偏小 不变15.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的问题: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防治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模型。(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 K 值为_。(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N0只,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_只。(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另

20、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信息。解析:(1)题图所示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 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 K 值为 N2。(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为 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 13%1.03,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Nt N0 t1.03 tN0只。(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 K 值(环境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答案:(1)数学 N2 (2)1.03 tN0 (3) K 值(环境容纳量) 生物 化学16首次迁入一个新区域的种群通常被称为侵殖

21、种群,在它们刚刚迁入时,种群个体越来越多,个体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J”型曲线。然而,这种情况在自7然界几乎是不会发生的。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时,增长便会慢下来,并稳定在某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这是因为_。(2)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_值上下波动。有些种群的数量波动很小、比较稳定,而有些则波动会较大。(3)当在某一区域引入新物种后,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产生影响,如当凤眼蓝(水葫芦)进入某一河流时,因为它的迅速生长会导致许多环境资源衰竭,使_的环境容纳量降低;而在条件适宜的沙漠地区引种植物,最大的可能就是会使当地_的环境容纳量提高。解析:(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的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J”型曲线,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2)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 K 值上下波动。(3)引入新物种后,该生物种群的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许多资源衰竭,使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但是,如果在沙漠某地区成功引种某些植物,环境条件适宜时,会提高当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2) K (3)其他生物 动物种群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