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讲 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 3 种:情节概括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以上 3 种情节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敌 与 友老 舍(1)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
2、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2)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从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3)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
3、时的口号。(4)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5)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里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6)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
4、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2(7)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8)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9)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10)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11)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12)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13)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
5、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14)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 ,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15)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16)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
6、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17)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18)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19)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有删改)精读习惯培养使用说明 第一遍读文时,不要看本栏的点拨,自己带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去读文;看完题目,带着问题去检索加工。读第二遍文章时,再看本栏内容是否与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致,或许你的理解会比编者的理解更深刻、
7、更透彻。先逐段检索加工3思考分析:标题“敌与友”有何寓意?以此为题有何好处?(寓意:“敌”既标 题 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 “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好处: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要点概括:两村的狗猫都水火不容,形象点明两村人的仇怨。第 1 段 思考分析:本段的作用在于引出下文,写人之间的仇怨。要点概括:两村世代为敌。第 2 段 思考分析: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叙述两村的仇
8、怨之大,更能反衬下文化敌为友的困难和珍贵。第 3 4 段 要点概括:两村村长争斗激烈。思考分析:张村村长的二小子真的当上排长了吗?(只是村长的主意和声明)李村村长怎样应对张村村长的?(也派儿子参军)张村和李村的冲突,主要原因在两个村长之间的个人矛盾吗?(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两村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两段为下文张荣和李全二人回村,化解仇怨做铺垫。要点概括: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非常恨日本鬼子。第 5 6 段 思考分析:两村人“很恨日本鬼子” ,为下文两村人化敌为友做铺垫。既然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可为什么都还盼望日本鬼子灭掉对方村子?(进一步突出两村积怨之深)要点概括:张荣搀扶李全回村,打破两村世仇壁
9、垒。第 7 11 段 思考分析:第(7)段张荣回来的情节是否突然?有什么作用?(不突然,前文已有暗示:“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张荣和李全一起回来”这一事件竟经过了侦探三次报告,这说明了什么?(一是说明了两村仇恨之深;二是推动情节发展,表明了两人处境越来越严重。)第 12 15 段 要点概括:两村村长表现出不解和愤怒。思考分析:“撑不住”有何丰富含义?(一是说明两村长为自己儿子与仇敌儿子一起回来而忘记争斗之事感到羞愧,二是说明两村长爱子之切。)“不约而同”说明两位村长一方面都想挽回本村颜面,另一方面都想尽快见到儿子。第 16
10、19 段 要点概括:两位村长受到感召,化敌为友。思考分析: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胜于一切。李全的死让两个村子彻底放弃了仇恨,明白了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朋友。(19)段中的神态、动作、语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两村化敌为友,突出了主题;丰富了两位村长的人物形象;与4前面的情节照应,结构严谨。)再 理 清 文 章 脉 络 后 把 握 主 旨 大 意 本文围绕张、李两村敌友关系的转化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写世代为敌的张、李两村在国难当头之际,能够化解两村仇怨、共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读 懂 文 章 做 对 题 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
11、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C两村的村民不关心中日战争,甚至盼望日本人能为自己消灭对方,但他们在心里也恨日本人,这为小说结尾两村的人化敌为友做了铺垫。D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解析:选 C A 项, “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 项, “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于文无据
12、,是“村长想出了主意” ,未必真当上了排长;“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李村村长的儿子参军了,只是没当上排长;“一直处于下风”也于文无据。D 项,张村和李村人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对点题情节概括)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6分)答: 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3(对点题情节作用)小说结尾写张荣和李全的话有什么作用?(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是小说结尾处的情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和点明主旨三个方面。参考答案
13、:推动情节发展。张荣的话让两位村长认识到民族仇恨,李全的话化解了两村仇怨。突出人物性格。张荣和李全的话,突出两位年轻人以民族大计为重的高尚品格。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题型一 情节概括题一、什么是情节概括理在书中“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对于这一考点,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教材典例领悟好回扣教材(1)
14、请梳理祝福一文的故事情节。(明考型) (2)请概括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暗考型)标答分析(1)参考答案:小说以“我”的见闻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依次写了鲁镇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序幕)、祥林嫂寂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再写鲁镇祝福景象(尾声)。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全文情节的概括,属于明考型。本答案根据情节发展按照6“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梳理。(2)参考答案:桑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心理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时而消极,时而积极,消极与积极相伴;结果是最终走向积极。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概括
15、,属于暗考型。先找出和鲨鱼搏斗前后描写桑地亚哥心理的句子,抓住其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来分析心理变化的过程特点和最终结果。 相关知识掌握牢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二、怎样考情节概括题在书外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明考型(1)(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2)(2011安徽高考)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 “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暗考型(2018全国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
16、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三、怎样答情节概括学考贯通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7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题型、具体的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4 大解题技法类型 解题方略明考型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如上面“回扣教材”T(1)。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
17、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暗考型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如上面表格列举的2018 年全国卷中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二)情节概括题答题“3 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18、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阅读敌与友(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一 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8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中的“一步步化解”(是“情节”的变式)“概括” ,显示出这是一道“暗考型”的情节题,事实上就是把能反应化解矛盾的故事情节概括出来,答题时应重在概括“敌对关系”
19、化解的关键情节。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根据小说内容,两村“敌对关系”化解的关键情节,可梳理为五个环节:听学生演讲,两村都很恨日本鬼子,有了共同的敌人,这是后面双方化解敌对关系的起点;张荣搀着李全回来,开始打破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张荣、李全成为好友,两位村长受感召;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李全牺牲,双方化敌为友。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一步步化解”是一条纵线,按照上面梳理的五个环节,简要概括出来。参考答案 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很恨日本鬼子;(1 分)张荣搀着李全回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2 分)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1 分)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
20、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1 分)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1 分)易 错 提 醒 1不合题干要求,答案内容赘余。如本题题干要求概括“如何一步步化解” ,如果把两村的世代仇怨也概括出来,就属赘余。2遗漏要点,答案内容残缺。文章中,学生演讲是对两村敌对关系化解的铺垫,是思想基础,也是开始。如果是从张荣搀扶李全回家开始,答案内容就不全了。3要点分解不准,答案内容交错包容。解答本题,很容易把张荣的讲述、李全的牺牲笼统地概括到一起,出现内容笼统、要点不准的失误。 题型二 情节手法题一、什么是情节手法理在书中“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
21、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教材典例领悟好回扣教材(1)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有什么好处?(从叙述手法角度设题) (2)边城一文在情节安排上很有特点,请作简要分析。(从结构手法角度设题)9(1)参考答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故事,这样写能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答案解构:本题考查情节手法,属于情节叙述手法类题目。解答本题,要先指出所用叙述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标答分析(2)参考答案:第三章
22、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章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照应了第四、五章。可见,这篇课文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前设伏笔,后置照应,衔接自然,连贯流畅。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答案解构:本题考查情节手法,属于情节结构手法类题目。解答本题,可以先梳理情节结构,指出情节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归纳总结。 相关知识掌握牢(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 别
23、特 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2.叙述方式类别 释 义 特 点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
24、,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10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
25、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因此又叫作分叙。(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拓展作品容量。(二)小说情节结构手法1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2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3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
26、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4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6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
27、,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9线索: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11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时,主要借助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小说的明线与暗线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
28、的人物故事往往比较集中突出。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二、怎样考情节手法题在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1)(2018全国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2)(2017全国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天嚣)(3)(2016全国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战争)(4)(2015全国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
29、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马兰花)(5)(2014浙江高考)“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 ,试作简要分析。(走眼)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叙述” “谋篇布局” “情节” “线索”“作用” “好处”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三、怎样答情节手法学考贯通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3 步骤”(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二 赵一曼女士阿 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12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
30、他人的风度。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伪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
31、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 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赵一曼女士是在 6 月 28 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
32、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 “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13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
33、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 ,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 20 天时间。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
34、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35、(有删改)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14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客观叙述赵一曼女士的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 “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从结构、形象、主题、读者(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思考。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1)理清文本中“历史” “现实”的叙述内容小说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
36、部分是叙述现实,以第一人称方式分别交代写作缘起和“我”在赵一曼纪念碑前与陌生老人的对话;第二、三、四、五部分是叙述历史,以第三人称回忆赵一曼的抗联生活、被捕经过、受到的严刑拷打和她在医院的监禁治疗,其中第二部分引用了文献档案(大野泰治的审讯报告),第四部分插叙了赵一曼争取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过程;第七部分为补叙历史,引用文献档案(赵一曼的遗书内容)。(2)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主题方面历史材料的叙述能客观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崇高精神,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现实材料的叙述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交织穿插叙述,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人物方面有历史叙述,有现实叙
37、述,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真实。读者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而且能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参考答案 表现主题方面,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塑造形象方面,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读者感受方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15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易 错 提 醒 从阅卷实际来看,本题得分并不理想。因为“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并非常见的叙述方式,考生限于知识障碍,不能深入把握“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内涵,并且也
38、理不清文中何为“历史” 、何为“现实” ,进而在结合文本解读分析时没有针对性,只是笼统地从主题、情节、形象等方面分析“好处” 。 题型三 情节作用题一、什么是情节作用理在书中情节作用是指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它包括 2 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 ,一般从结构、形象、环境、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也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教材典例领悟好回扣教材(1)林教头
39、风雪山神庙课文的开端,作者说林冲“闲走” ,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从开头段作用设题) (2)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写到“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 ,请问:结尾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从结尾段作用设题)(3)边城一文中, “大鱼会吃你”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何作用?(从反复出现情节作用设题)(1)参考答案:插入林冲在东京时曾救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以林冲明明遭受冤屈却平静地称自己是“罪囚”来表现他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李小二夫妇报恩埋下伏笔。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情节的作用,分析时从该情节对表现人物、
40、对情节结构两方面的作用思考。(2)参考答案:叙述中插入大量议论,采用对比手法,揭露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突出了主旨;这样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发。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段情节的作用,分析时从该情节对表现主题、读者感受两方面的作用思考。标答分析(3)参考答案: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更加明朗化;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分析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分析时从该情节对表现人物、对情节结构及其发展两方面的作用思考。16 相关知识掌握牢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2)中间情节的作用(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类 型 作 用出人意
41、料的结尾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二、怎样考情节作用题在书外类 型 题干示例
42、审题定向分析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类题型(1)(2017山东高考)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七岔犄角的公鹿) (2)(2016山东高考)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分析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即分析小说开头、中间或结尾情节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作用”17布娃娃”实验,有什么作用?(琴声何来) “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分析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类题型 (1)(2016江苏高考)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会明) (2)(2015全国卷)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43、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马兰花)分析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细节”“作用” “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三、怎样答情节作用学考贯通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一)情节作用题思考 2 方面、5 角度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
44、主题,丰富主题等。内容方面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二)情节作用题答题“2 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三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
45、注 )乌热尔图“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18“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 ,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
46、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
47、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48、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19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