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 讲 判定准、分析透,准解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常设置两种题型来考查:表达技巧鉴赏和语言特色鉴赏。对于这两类题型,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寂 寞梁实秋(1)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
2、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2)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3)我的朋友
3、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4)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 ,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
4、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2(5)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
5、。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6)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 “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若我有一刻寂寞,我会好好地享受它。(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 ,湖南文艺出版社)精读习惯培养先逐段检索加工第 1 段 要点概括:书斋里的寂寞。思考分析:运用衬托手法: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使用细节描写: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作者认为“心远
6、地自偏” ,只要你的内心清净,即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为什么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一是寂寞中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二是寂寞可以使人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使我们跳出尘世的渣滓,自由翱翔,与古人同游。)第 2 段 要点概括:教堂里的寂寞。思考分析:教堂里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我自己的存在”在(1)(2)段中可以找到两个缘由,一是“寂寞” ,二是“渺小” 。这两种都是“意识到我自己的存在”的证明,前者使人体会到“孤立的存在” ,后者使人体会到“渺小的存在” 。第 3 段 要点概括:寺庙里的寂寞。思考分析:月夜下寺庙
7、肃穆的氛围给人以独特的寂寞感受。寂寞让人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第 1 3 段 思考分析:描写书斋、教堂、寺庙三处环境,渲染一种静穆的氛围,引出下文对“寂寞”境界的理解和论述。3第 4 段 要点概括:寂寞的清福不容易长久享受。思考分析:怎样理解“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寂寞是一瞬间的妙悟;世界上有太多外界的东西缠绕着我们;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第 5 段 要点概括:寂寞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思考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写现实社会需要寂寞。使用比喻手法,写寂寞是供在现实的泥潭中打转的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形象生动。第 6 段 要点概括:本文所谈寂寞异于佛教“参
8、禅” “入定” 。思考分析:怎样理解“但若我有一刻寂寞,我会好好地享受它”这句话?(寂寞的心境能使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使人的心灵得到休息。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再 理 清 文 章 脉 络 后 把 握 主 旨 大 意 本文作者阐释了对寂寞的理解。作者认为寂寞应该是一瞬间的存在,一霎间的妙悟,它不同于强迫自己入静的“参禅”等;寂寞还是一种清福,但这种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若有一刻寂寞,会好好地享受它。风格恬淡、余味无穷的寂寞是值得品味的经典作品,其中的艺术魅力并不因时间的洗涮而褪色。无论是春雨润物般的娓娓叙述,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怀,都会撩拨心弦,成为心灵深处能够沉
9、淀下来的由衷的情感。在当下喧嚣、纷繁、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下,更有一番哲理情思。 读 懂 文 章 做 对 题 目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心远地自偏” ,即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只要你的内心清净。B只有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在沉重的、洗淘人心的琴声中,作者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4C本文描写书斋、教堂、寺庙三处环境,渲染一种静穆的氛围,为“寂寞”境界的出现做铺垫。D寂寞是供在现实的泥潭中打转的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但是人们喘几口气之后还要面对现实,低头钻进泥潭里去。解析:选 B B 项,依据原文首
10、段中的“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可知, “只有”表述有误。2(对点题表达技巧鉴赏)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6 分)答: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3(回扣题理解句子的含意)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6分)答: 参考答案:寂寞是一瞬间的存在,一霎间的妙悟;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每点 2 分)4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
11、一种逃避” ,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6 分)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 。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5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纷扰;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鲜空气,放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示例二)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 。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2 分)“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
12、种逃避现实的心理。(2 分)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2 分)题型一 表达技巧鉴赏题一、什么是表达技巧鉴赏理在书中“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 教材典例领悟好回扣教材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参考答案: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 ,都是写“秋味”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南国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 ,使人“赏玩不到十足” ,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13、来得悲凉” 。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标答分析答案解构:本题考查表达技巧鉴赏。答题时,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 ;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相关知识掌握牢6二、怎样考表达技巧鉴赏题在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1)(2018浙江高考)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 ,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汴京的星河)(2)(2018浙江高考)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汴京的星河)(3)(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
14、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窗子以外)(4)(2015山东高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四堡雕版)题干中往往有“分析” “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细节” “人称”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三、怎样答表达技巧鉴赏学考贯通(一)“3 审”题目明方向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 3 点: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2审范围即审所
15、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的,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 “首先”就是优先,7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 ,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 “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二)“3 步”答题保规范阅读寂寞一文(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一 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
16、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这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第一步:指出手法第一段运用了衬托和细节描写手法。第二步:分析内容,概括效果以枯叶乱枝的折断声、磕碰声和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些细小的声音,衬托环境的静,从而体现内心的寂寞;袅袅的一缕炉烟线笔直地上升,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都是细节描写,而作者能关注这些细节,来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参考答案 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3 分)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
17、(3 分)易错提醒找不准或找不全表达技巧。如本题,找出以声衬静的衬托手法不难,但是很多考生可8能忽视细节描写;还有考生审题不准,答出了心理描写,这就错了。为防止找不准或找不全,需熟知表达技巧的 4 大构成,在仔细审题、明确鉴赏方向的前提下,认真阅读文本,准确定位所用手法。 (2018天津高考)阅读虹关何处落徽墨一文(原文见 P208),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二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 “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
18、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这是一道暗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第一步:指出手法在这些文字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并充分展开了想象。第二步:分析内容“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 “翩翩起舞” ,将墨与砚台人格化,运用了拟人手法;“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 ,是作者在想象;“真想只做一个书者” “蘸墨挥洒” ,也是作者想象的内容。第三步:概括效果概括效果要使用术语,内容要具体,不能空泛。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易错提
19、醒 1找不准或找不全语句的表达技巧。如本题,多从修辞角度着眼,答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忽略想象的表现手法。92对语句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到位。所写语句都为表达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因此,在赏析句子时,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如本题,有些考生遗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的内容情感表达分析。 题型二 语言特色鉴赏题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理在书中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
20、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回扣教材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参考答案:用词精练。 “泻” “浮” “洗” “笼”等动词以动写静,动中含静,写出月色柔和美妙、朦胧缥缈、如梦如幻的幽静之美;“静静” “薄薄”等叠字传神地摹写出眼前之景,而且具有音韵之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修辞绝妙。 “流水”喻月光的流动感, “牛乳” “梦”喻月色皎洁朦胧,引人入胜。正面侧面结合。第一句正面写月光,后两句侧面写月光,正侧面结合,突出月色朦胧淡雅的意境。标答
21、分析答案解构:本题属于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的文字,先辨识其语言特色,这里最主要的是用词之美、修辞之美、描写之美;再分别举例分析如何从这三个角度描写,并指明每个角度的表达效果。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赏题在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1)(2018浙江高考)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汴京的星河)(2)(2017全国卷)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我们的裁缝店)(3)(2013江西高考)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平常的沈从文)题干中往往有“分析” “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 “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三、怎
22、样答语言特色鉴赏学考贯通(一)语言特色鉴赏“4 角度”101用词之美角 度 特点或作用动词、形容词 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叠字、 叠词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成语或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2句式之美角 度 特点或作用长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
23、、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4手法之美角度 特点或作用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提示 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 “地域特色” “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因这 3 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二)语言特色鉴赏“3 步骤”第一步: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
24、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11第三步:规范作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时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三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
25、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素享盛誉的汴
26、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 ,还是珠
27、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12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 ,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
28、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
29、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
30、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13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
31、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首先要明确鉴赏角度。语言特点一般从用词、句式、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答案一般由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三部分构成。然后,根据赏析
32、角度,逐一分析重要语句中的文字,总结语言特点。“巧夺天工” “五色荧煌炫转” “争奇斗俏”等词语,辞彩绚丽,用词夸饰。用词角度“果有” “真个”等副词的运用表现出惊喜的意味;“你看” “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与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 “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 “近近地看” “远远地望”是铺陈手法。手法角度“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参考答案 用词夸饰,辞彩绚丽。如“巧夺天工” “五色荧煌炫转” “争奇斗俏”等词语。运用铺陈、排比语句。如“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 “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 “远远地望”是铺陈手
33、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 “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 “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易错提醒141语言特色鉴赏不准或不全。语言特色的鉴赏角度很多,如果没有全面的认识,整体的把握,可能鉴赏不准或遗漏主要的语言特色。如本题,有些考生可能要遗漏描写手法中的铺陈。2答案过于简单,缺少分析。有些考生只写出语言特色术语,不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简单的答案,是不会得满分的。 “散 文 技 巧 、 语 言 鉴 赏 题 ”配 套 检 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万 鞋 墙梁 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
34、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 ”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
35、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
36、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15家地上摆的鞋。我是 1963 年进大
37、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 “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
38、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 。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 ,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 500 针。那堵鞋墙共有 13 000 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
39、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鞋墙不朽。(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这个比拟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C第四段,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庄重的风格。解析:
40、选 C C 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和“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着正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2. 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 表 达 技 巧 鉴 赏 (6 分)答: 16参考答案: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2 分)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2 分)这些联想与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2 分)3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 ,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鞋子所象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代表的社会
41、进步,所象征的乡愁、亲情、家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3 分)第二问: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情。(3 分)4. 题 外 设 题 多 练 一 点 语 言 特 色 鉴 赏 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请结合第五段加以分析。(6 分)答: 参考答案: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因为“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语言凝重。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 ,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烈士人名墙,鞋墙与之一样都容易引起人们痛苦的记忆。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如“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
42、第一次见到” “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虽17但” ,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 ,第三句中的“虽却也”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苍茫中原朱以撒这些日子里,经孟州、孟津,到洛阳、安阳、开封,总是会日复一日地迎受一种与江南不同的厚重感。是这里带有寒意的凌厉的风,是那看起来比故乡大而深红的落日,还是落日背景下那卸去累累果实的无垠原野?感觉总是难以言明。可是肌肤与心灵明明白白地体验着与我所居住的都市不同的气息,心弦不由地被撩拨得颤动起来。挑一个我以为合适的词来
43、表达,那就是:苍茫。这些有过古都兴衰千年激荡的土地,在经过世事翻覆、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现代文明已深深地弥漫其中。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这方水土曾有过的英雄气概和草莽纷争,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飘散,只要你有心撩开一角,那些带有图腾、饕餮、甲骨、金文的古风就会扑面而来。这个晚秋的黄昏,我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散步,原野苍茫秋风苍凉,深红的落日把远山映衬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这么大的空间,有几个农夫在拉扶着犁耙。他们不是借助牲畜的力量,而是尽自己的力量破开土层。这在广袤的原野上就显得十分渺远,他们的移动,成为黄昏中最动人的一笔。在他们劳作的不
44、远处,散落着的一些短粗的城堞纹丝不动。时日久远,风雨侵蚀无歇,城堞外表如同千疮百孔的马蜂窝,只要看着那厚实沉甸的分量,就很容易使人想起宝剑和英雄,每一块土疙瘩里都可能掉下一则传奇故事,每一阵风卷出的黄尘都可能扬起战马的嘶鸣。如期而至的黄昏笼罩在空寂的城堞上,引人无限遐想:岁月真是无从再现么?其实我已逐渐能够由此领悟中原的笔墨情怀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特有的意象时时刻刻地熏染,笔下自然就野犷起来,亘古的南北有别,是渗透于艺人艺事的方方面面的,你看看他们手执长锋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驰骋,多是乘势翻卷的草书,与沙场上的箭镞飞鸣、刀光剑影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表现形式更换了罢了。在我们感慨岁月的磨洗使许
45、多鲜明的过往人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还是会看到许多不畏惧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依然如故。我看到并抚摸到了这些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四季轮回春秋迭代,石像中的文官武将,已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武睥睨,在改朝换代的风云中一脸漠然。他们有的依旧兀立于田头篱角,有的则离开原来坐落的方位,被人集中一室面面相觑。他们是留恋秦时汉时的明月呢,还是渴望唐时宋时的清风呢?令人乐意驻足的是与石像同存的石碑。时光的清冷沁入了石表,损伤了点画结构,使句读时不免受阻。可心灵却因之而酣畅,分明品味出碑文深处的内涵,丰富而深沉。这使我们面临它的时候,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的闪耀;在触摸它的时候,感觉到岁月翩翩远去的雪泥鸿爪,不1
46、8免能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这是如今一些雕琢精美的石像石碑所无从具备的。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捡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我又一次地见到黄河。这个季节,黄河正走向安静,两岸萋萋芳草,正随着晚秋的劲风扭动腰肢。我内心自然有荒凉之意,因为在此之前我才欣赏到壶口那一泻千里的瀑布,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里化为宁静。不过,话说回来,黄河毕竟是黄河,和芳草碧连天的江南溪流大有不同,还是罄露出了它的雄浑和宽博。随便俯身掬一捧水,都可以察觉出积淀下来的桀骜不驯,黄河就是这一捧水的无限放大。在中原的大地上穿行,有一种纵横六合天高地迥的开阔逼进心胸。像我这样方向感不强的人,如果向匆
47、匆前行的中原人讨教,他们总是会站定了,缓缓抬手,至眉端, “诺,向南猛走,再向西拐” 。他们的方位感特别强,又有一种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意气。我从中得到的暗示是,当年中原逐鹿的后代,血液中还流动着纵横捭阖的气概,犹如指点江山那般。一弯寒月升上来了,远处近处层次分明。这不是十五的月亮,却由此衬托出了空间的苍茫无限,朦胧色调更平添这一古老地域的神秘与辽远。流连在历史往事的废墟上,思想无处不达地展开,灵活并且随意。在搜寻这方土地的遗留时,有许多次,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用知觉去捕捉。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
48、退却。我想,我也许还有不少机会走入这苍茫的中原。(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原的都市和其他城市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依旧是霓虹闪烁、轻歌曼舞,只有在旷野、在郊外,人们才能感受到它的“苍茫” 。B文章第段中写到“他们的移动,成为黄昏中最动人的一笔” ,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农夫的辛勤耕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原农民的敬仰。C第段写到了经受岁月磨洗的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D第段中“中原的笔墨情怀”指的是浸润着中原历史文化的艺术所表现出的野犷与豪放。解析:选 B “细腻地描写”错,该段主旨也非表达对农民的敬仰。6作者感受到的中原大地的“苍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作答。(6 分)答: 19参考答案:中原凌厉的风、深红的落日、无垠的原野等自然景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