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556-2010 The pollution-free food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procedures《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230576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7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4 556-2010 The pollution-free food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procedures《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14 556-2010 The pollution-free food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procedures《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14 556-2010 The pollution-free food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procedures《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14 556-2010 The pollution-free food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procedures《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14 556-2010 The pollution-free food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procedures《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20 B 31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556 2010 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0 - 01 - 20 发布 2010 - 02 - 20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556 2010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栽培条件 2 5 栽培技术 3 6 病虫害防治 5 DB14/ T556 2010 II 前 言 为全面推进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规范生产技术,特制定 本标准 。本标准根据山西省双孢蘑菇栽培、管理、采收 等 生产 环节的实际情况制 定。 本标准按照

2、 GB/T 1.1 2009标准 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厅提出 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农业厅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梁建岗、陆桂莲、王英武、张福元、冀俊强、孟丽君、贾彬良、兰惊雷、和亮。 DB14/ T556 2010 1 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双孢蘑菇生产的 术语和定义、 栽培 条件、 栽培技术和 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境内无公害双孢蘑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 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095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 无公害 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 文件 。 3

4、.1 菌种 生长在适宜基质上具结实性的菌丝培养物 ,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2 播种 发酵料或生料栽培的接种方式 。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3 基质 DB14/ T556 2010 2 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 , 由主料和辅料组成 ,亦称为培养料。 3.4 消毒 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除 有害 微生物的方法。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5 灭菌 采用物理或化学的 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 的方法 。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6 发酵 培养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分解

5、,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热量的过程。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7 菇房 具备栽培菇类条件的各类建筑物。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8 覆土 将覆土材料覆盖在已长满菌丝的培养料表面。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3.9 搔菌 搔动培养料表面的菌丝层,形成机械损伤,刺激子实体形成的技术措施。 选自 GB/T 12728 2006食用菌术语 4 栽培条件 4.1 生产场地 应 符合 NY 5358规定 。 4.2 栽培 菇房 菇房主要有普通地面菇房、民房改建菇房、半地下室菇房、塑料大棚菇房等 。 菇房的基本要求是保温保湿,便于通风

6、,内设床架。 4.3 栽培菇房的前处理 DB14/ T556 2010 3 4.3.1 清洁整理 菇房使用前 要 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平整地面, 充分通风日晒。 4.3.2 灭虫和消毒 清洁整理后进行灭虫和消毒 ,用药符合 GB 4285和 GB 8321规定。 4.4 基质 应符合 NY 5099 规定。 主料主要有 麦秸 或稻草 、干牛马粪 等,辅料主要有 尿素 、石膏等。 4.5 菌种 应符合 GB 19171规定 。 5 栽培技术 5.1 生产技术流程 播期确定 培养料制备 发酵 播种 发菌 覆土 出菇 采收 采后管理 。 5.2 播期 根据当地旬均气温降至 18 以下的始期为

7、准 ,倒推 35d 40d为播种时间。 我省 中部地区 9月上旬播种 ,南部和北部地区可以适当推迟或提前 。 5.3 培养料制备 5.3.1 常用 配方 根据当地原料资源情况,因地制宜选用配方。 下列配方 按实际栽培面积 100m2计算 : 麦秸 或稻草 1800kg、干牛马粪 1000kg 或 干牛马粪 750kg、干鸡猪粪 150kg, 饼肥 120kg、尿素10kg、碳铵 10kg、过磷酸钙 20kg、钙镁磷肥 15kg、石膏粉 30kg,石灰粉调至培养料 pH 值 7.58.0 的用量 ; 麦秸 或稻草 1600kg、干牛马粪 750kg、饼肥 100kg、尿素 27.5 kg、碳铵

8、7.5 kg、过磷酸钙 35kg、轻质碳酸钙 20kg、石膏粉 30kg,石灰粉调至培养料 pH 值 7.5 8.0 的用量。 5.3.2 草 粪 预湿 5.3.2.1 建堆前把 麦秸或 稻草用水浸泡,吸足水分 , 预湿 两天 。 5.3.2.2 建堆前将干粪预湿,含水量 控制在 60左右。 5.3.3 建堆 料堆 规格 一般为 高 1.5 m, 宽 1.8m, 长 8m 10m。 堆顶成龟背形,堆的四边上下基 本垂直 。 铺料处撒一层石灰粉,堆料时一层草,一层粪,饼肥、尿素均在建堆时加入,分层撒 入 堆料的中间层 。适当加水 ,建堆后堆的边缘有少量浸出。 5.4 发酵 5.4.1 培养料的前

9、发酵 DB14/ T556 2010 4 培养料从堆制到进菇房, 一般 按 每间隔 5d、 4d、 3d翻堆 3次 。要结合料温的高低来确定 翻堆 时间 ,每天早晚测定料内的温度,料温降 到 70 以 下或超过 80 时进行翻堆。每次翻堆把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边的翻到中间,粪草充分抖松、拌匀,堆内粪草处在 50 60 的温度之间。翻堆时水分调节掌握先重后轻、先湿后调的原则。 5.4.2 培养料的后发酵 5.4.2.1 前发酵结束后,趁热把整个菇棚的培 养料全部搬入菇棚的菇床架上,由上层至下层堆放。用蒸汽加温,在 1d 2d 逐渐将料温上升到 60 62 ,维持 8h 12h 后, 逐 渐 通风

10、降温到 50 55 ,保持 48h 72h,然后将 料温降至 30 以下。 5.4.2.2 后发酵结束培养料质量要求: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较多白色放线菌的菌丝体,培养料颜色变为褐色,质地疏松柔软有弹性,粪草混合均匀,料的含水量 65左右, pH 值 7.4 7.7, 无病虫 ,无粪块,无异味。 5.5 播种 5.5.1 播种前准备 后发酵结束,料温 稳 定在 28 左右,外界气温在 30 以下时,进行翻架铺床播种。 5.5.2 播种量 容量 750ml菌种瓶,棉籽壳菌种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用种量 2.5瓶;麦粒菌种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用种量1 1.5瓶。 5.5.3 播种方法 把 2/3瓶菌种均匀撒于料

11、面,抖动 培养 料使菌种颗粒渗入料面 5cm深处,再 将 剩余 1/3瓶菌种撒于料表面,轻轻拍压,菌种与 培养 料紧密接触 , 同时把料面整平。 5.6 发菌 5.6.1 发菌前期 播后 1d 3d,保湿为主,菇房温度维持在 25 26 之间,料温 不超过 28 ,相对湿度维持在 80左右 ; 4d 7d, 通风 换气为主,菇房温度维持在 24 25 ,空气相对湿度在 75 80。 5.6.2 发菌中期 播后 8d 12d, 适量 通风。菇房温度 24 25 ,空气相对湿度 75左右。 5.6.3 发菌后期 播后 13d 20d, 注意 通风、 搔菌 ,菇房温度 22 24 ,空气相对湿度 7

12、0 75。 5.7 覆土 5.7.1 覆土时间 当菌丝发至料层厚度 2/3时覆土。 5.7.2 覆土方法 DB14/ T556 2010 5 选 取远离菇棚的林间地或菜园地表层 15 20以下的壤土,晒干 消毒后 粉碎为直径 约 1.5cm的粗土粒和 0.5cm 0.8cm的细土粒,覆土顺序先粗后细,厚度 3左右。 所用土应符合 GB 15618规定。 5.8 出菇 5.8.1 出菇前管理 覆土约 12d后 ,菌丝在 覆土 中充分蔓延 ,长至土面以下 1cm左右时 ,喷 洒 结菇水 , 喷水量以土层吸 足水分不漏料为准 ,同时 , 通风量比平时大 3 4倍。遇气温高于 22 时 ,减少喷水量增

13、加通风 ,推迟喷结菇水。 5.8.2 出菇后管理 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后 , 加大喷水量 , 持续通风 ,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 90% 95%。 5.9 采收 菌盖长至 4cm左右,菇形圆整、饱满未开伞前 采收。采菇时,抓住菌柄轻轻扭下,要轻拿轻放 。 削去菇柄基部,分级加工与销售。 5.10 采后管理 5.10.1 菌床整理 结合 搔菌 进行床面整理, 清除 枯黄菌丝 、 老菇根及病死残菇等 杂物 ,同时用新土填补 菌床面采菇后留下的 洞穴。 5.10.2 调节酸碱度 越冬期菌床喷水要配合施肥 调节 酸碱度,每隔 1周 2周在中午 气温高时喷 2石灰水 1次。 6 病虫害防治 6.1 原则 坚持

14、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重点抓好菇房消毒、培养料发酵、覆土材料和器具消毒;选用抗病虫品种,采取综合性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应执行 GB 4285和 GB/T 8321的规定。 6.2 病害防治 6.2.1 常见病害有白色石膏霉、青霉、木霉、白地霉、黄曲霉。 6.2.2 防治措施:推广二次发酵法,利用 65 的料温杀灭有害霉菌,培养料发酵时防止堆温偏低或过湿,搞好环境卫生,改善菇棚通透性。发菌和出菇期间,挖除染有杂菌的培养料,再撒生石灰粉覆盖病区。 6.3 主要虫害防治 6.3.1 主要虫害有跳虫、菌蚊。 6.3.2 安装防虫设施:菇房 门窗用窗纱封好,防止成虫飞入产卵;菇房要经常清扫,搞好卫生,杜绝虫源。 6.3.3 药剂防治: 第 一潮菇采收后,用生物农药千虫克可湿性粉剂 1000 倍 1500 倍液喷雾。 6.3.4 物理防治:用 3W 黑光灯诱杀成虫。 DB14/ T556 2010 6 6.4 覆土消毒 6.4.1 物理消毒 在夏季制备覆土材料,取表土层以下 30cm土壤。经过烈日曝晒 5d 6d,然后堆放在通风处,用塑料膜盖好,防止被雨淋湿。使用前拌 1 2石灰。 6.4.2 药剂消毒 取土后先在阳光下曝晒 3d 4d,然后用生物农药千虫克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在土粒上,建堆后薄膜覆盖堆闷 5d,散堆待药味消失后再使用。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N 300 370-2001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 DECT GSM Interworking Profile (IWP) Access and Mapping (Proto_1.pdf ETSI EN 300 370-2001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 DECT GSM Interworking Profile (IWP) Access and Mapping (Proto_1.pdf
  • ETSI EN 300 371-2001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TMN)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eirarchy (PDH) Information Model for the Network Element (NE) View (V1 3 2)《电信管理网(TMN) 网元(N.pdf ETSI EN 300 371-2001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TMN)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eirarchy (PDH) Information Model for the Network Element (NE) View (V1 3 2)《电信管理网(TMN) 网元(N.pdf
  • ETSI EN 300 371-2001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TMN)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eirarchy (PDH) Information Model for the Network Element (NE) View (V1 3 2)《电信管理网(TMN) 网元(N_1.pdf ETSI EN 300 371-2001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TMN)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eirarchy (PDH) Information Model for the Network Element (NE) View (V1 3 2)《电信管理网(TMN) 网元(N_1.pdf
  • ETSI EN 300 373-1-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1 Technical cha.pdf ETSI EN 300 373-1-2013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1 Technical cha.pdf
  • ETSI EN 300 373-2-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2 Harmonized EN.pdf ETSI EN 300 373-2-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2 Harmonized EN.pdf
  • ETSI EN 300 373-2-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2 Harmonized EN_1.pdf ETSI EN 300 373-2-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2 Harmonized EN_1.pdf
  • ETSI EN 300 373-3-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3 Harmonized EN.pdf ETSI EN 300 373-3-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3 Harmonized EN.pdf
  • ETSI EN 300 373-3-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3 Harmonized EN_1.pdf ETSI EN 300 373-3-2009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Maritime mobile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for use in the MF and HF bands Part 3 Harmonized EN_1.pdf
  • ETSI EN 300 376-1-1999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TMN) Q3 Interface at the Access Network (AN) for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V5 Interfaces and Associated User Ports P.pdf ETSI EN 300 376-1-1999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TMN) Q3 Interface at the Access Network (AN) for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V5 Interfaces and Associated User Ports P.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