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T 585-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230666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4 T 585-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14 T 585-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14 T 585-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14 T 585-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14 T 585-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99 B 40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585 2010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 与重建 技术规程 2010 - 12 - 20 发布 2011 - 01 - 20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585 2010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盐碱化草地分级 2 5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原则 2 6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方式 3 7 重度盐碱化草地和盐碱斑植被重建 3 8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后的利用 5 9 建立草地档案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耐盐碱牧草的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2、6 DB14/ T585 2010 II 前 言 为规范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 与重建 的技术措施 ,保 证 草地植被恢复的效果和加快恢复速度 ,结合山西省 生态环境特点、盐碱化草地 的 形成原因 和 治理现状 , 根据 多年生产实践及“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 的 研究成果 , 特制定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 与重建 技术规程 。 本标准 依据 G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由山西 省 农业 厅 提出 并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山西农业 大学、山西省牧草工作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赵 祥、

3、董宽虎、朱慧森、姚继广、高新中、赵美清、高文俊、许庆方、王永新、佟莉蓉、杜利霞、郑永田、周恩芳、赫磊、刘旗、邢亚亮 。 DB14/ T585 2010 1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的 术语和定义、 盐碱化草地分级、 盐碱化 草地 植被恢复原则、 盐碱化草地 植被恢复方式、 重度盐碱化草地和 盐碱斑植被 重 建 、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后的 利用 、 草地 档案建立 的 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草地盐碱化后植被恢复 , 盐碱化土地 的 草地建设 可参照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

4、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377 2003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 NY/T 1237 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 NY/T 1342 2007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GB 6141 2008 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6142 2008 禾本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盐碱化草地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河湖平原草地、内陆地区低湿地草地 , 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强烈,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或地表径流常汇集的地

5、区,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 受盐碱地下水浸渍,或受内涝,或受人为不合理的利用与灌溉影响, 使得 草地土壤 盐碱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导致土壤含盐量过高(超过 0.3%) ,从而 阻碍 草地植物 生长,致耐盐 (碱 )力弱的优良牧草减少,盐生植物比例增加,牧草生物产量降低,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盐 (碱 )斑面积扩大的 一类 退化 草地 。 3.2 草地 植被恢复 在 被破坏 的 草地 植被和恶化的生态环境 情况下, 通过封育保护现有 草地 植被或 不破坏原有草地植被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正向干扰行为使退化草 地 逐步改善植被和环境的 过程。 3.3 草地 植被 重建 DB14/ T585 2010 2

6、在 严重 被破坏的 草地 植被和恶化的生态环境 情况下,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 正向干扰行为,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彻底改变原有草地植被而重新建植草地植被,使得退化的草地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 的 过程。 3.4 自然恢复 采取 封闭 措施 ,使 盐碱化草地 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依靠 草地的自我调节能力 来恢复 草地植被的过程 。 3.5 人工恢复 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改变盐碱化草地的生态环境或者植被, 使 盐碱化草地在人工辅助下加快 恢复 进程 。 3.6 盐 碱斑 盐碱化草地上,受 盐碱危害 严重而 不生长植物 或者与周围植物 有明显差别 的 形成 斑块。 4 盐碱化草地分级 4.1

7、分级 种类 参照 GB 19377 2003, 根据草地总覆盖度、土壤含盐量、 土壤 pH值 、 盐碱斑面积 、 草地总产草量 和可食草产量占总产草量比例 的变化率 将 盐碱化 草地 分为 轻度、中度和重度 三 级 。 4.2 轻 度盐碱化草地 草地植物中耐盐碱植物成为主要伴生种,相对于原有草地总覆盖度减少率 6% 20%, 0 20土壤含盐量增加率 10% 40%,土壤 pH值增加率 11% 20%,盐碱斑面积增加率 11 15%,草地总产草量减少率11% 20%,可食草产量占总产草量比例的减少率 11% 20%。 4.3 中 度盐 碱化草地 草地植物中耐盐碱植物占绝对优势,相对于原有草地总

8、覆盖度减少率 21% 50%, 0 20土壤含盐量增加率 41% 60%,土壤 pH值增加率 21% 40%,盐碱斑面积增加率 16 30%,草地总产草量减少率 21%70%,可食草产量占总产草量比例的减少率 21% 40%。 4.4 重 度盐碱化草地 草地上仅存少量稀疏耐盐碱植物,不耐盐碱植物消失,相对于原有草地总覆盖度 减少率大于 50%,0 20土壤含盐量增加率大于 60%,土壤 pH值增加率大于 40%,盐碱斑面积增加率大于 30%,草地总产草量减少率大于 70%,可食草产量占总产草量比例的减少率大于 40%。 5 盐碱化 草地植被恢复原则 DB14/ T585 2010 3 5.1

9、生态效益优先 ,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2 根据盐碱化 草地分级 选择不同植被恢复方式。 5.3 因地制宜,适地适草,禾本科和豆科 等多 草种混播, 本 土 草种 为主,草灌结合。 6 盐碱化 草地植被恢复方式 6.1 盐碱化 草地 植被恢复 方式 分 为 自然恢复 和人工 恢复 , 自然恢复以围栏封育为主, 围栏 的 建设应符合 NY/T 1237的规定,人工恢复 重建草地 植被以混播 牧草 为主。 6.2 不同级别盐碱化草地 植被恢复 具体 方式 6.2.1 轻度盐碱化 草 地:以围栏封育为主,盐碱斑辅助人工 恢复 重建 草地 植被。 6.2.2 中度盐碱 化 草 地:围栏封育和人

10、工恢复 重建草地 植被并重,植被生长较好地段封育,盐碱斑和植被较差地段人工 重建 植被。 6.2.3 重度盐碱化草地:以人工 恢复 重建 草地 植被为主,辅助围栏封育和工程措施,植被生长较好地段封育,盐碱 斑 面积超过 50%的地段挖掘排碱沟。 7 重度盐碱化草地和 盐碱斑植被 重建 7.1 植被重建前的准备工作 7.1.1 植被重建前的土壤和地面处理 7.1.1.1 植被重建 前对土壤氮、磷、钾及含盐量、 pH 值进行测试,或查阅当地土壤调查资料了解土壤养分水平, 确定地面处理措施和施肥种类 。 7.1.1.2 地面处理前可采用漫灌洗盐碱、排盐碱,有地表积水和盐碱斑面积超过 50%的草地应

11、开沟排水。在耕作前,碱性土壤施石膏、磷石膏、明矾、绿矾、硫磺粉改良,施基肥厩肥 45000 kg/hm275000kg/hm2。土壤耕作采用深翻耕,翻耕深度达到 20cm 以上,翻耕后 5d 7d 旋耕,要求土块细碎,地面平整。 7.1.2 植被重建前 草种 的准备 7.1.2.1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耐盐碱草种 ( 品种 );以植被恢复、生态草种为主,适当选择经济草种;禾本科草和豆科草、 上繁 草 与下繁 草 、宽叶 草 与窄叶 草 、深根系 草 与浅根 牧草等选择多样性草种;以本土草种为主,适当考虑引入草种。 7.1.2.2 所选择的草种种子质量符合 GB 6141 2008 和 GB

12、6142 2008 的规定,无性繁殖材料要求健壮、无病、芽饱满,就近供种。植被重建前对杂质多、净度低的播种材料采用过筛、风选、水漂、清选机破碎附属物等进行清选;对有长芒和长绵毛的种子,将种子铺于晒场上,厚度 5cm 7cm,用环行镇压器进行压切,而后过筛去除,也可选用去芒机去除芒和长绵毛;对豆科草种通过机械、温水或化学处理破除硬实种子;对禾本科牧草种子通过晒种、热温或沙藏处理打破休眠。 7.1.3 播种量 确定 7.1.3.1 单播播种量的计算 单播播种量的计算 按公式( 1)进行。 DB14/ T585 2010 4 100hm/%hm/ 22 保苗系数)田间合理密度(株)发芽率()净度()

13、千粒重()单播播种量( gkg (1) 7.1.3.2 混播播种量的计算 混播播种量的计算 按公式( 2)进行。 K=HTX (2) 式中: K 每一混播成员的 单播 播种量 (kg/hm2); H 该种牧草种子利用价值为 100%时的单播 播种 量 (kg/hm2); T 该种牧草在混播中的比例 (%); X 该种牧草的实际利用价值 (即该种的纯净度 发芽率, ); 7.1.3.3 常用耐盐碱牧草参考播种量见附录 A。 7.2 植被重建 7.2.1 播种时 期选择 植被重建 要注意雨情动态, 在 雨季( 7 8月)及时播 种 ,也 可以 在 春秋季播种,但是要避开土壤返盐期。 7.2.2 种

14、播 播种方式 7.2.2.1 参照 NY/T 1342 2007,播种方式可采取条播、撒播和穴播的方式。 7.2.2.2 条播分为同行条播、间行条播和交叉播种。同行条播将各种混播牧草种子同时播于同一行内,行距通常为 7.5cm 15cm。间行条播将不同草种间行播下,窄行间行条播行距 15cm,宽行间行条播行距30cm,不同草种保持各自的覆土深度(见附录 A),在窄行中播种耐阴或竞争力强的牧草,宽行中播种喜光或竞争力弱的牧草。交叉播种先将一种或几种牧草播于同一行内,再将一种或几种牧草与前者垂直方向播种 ,一般把形状相似或大小近等的草种混在一起同时播种。撒播把种子尽可能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并覆土。穴

15、播在行上、行间或垄上按一定株距开穴点播 4 粒 10 粒种子。 7.2.3 营养体繁殖 草种 播种 方式 穴播在行上、行间或垄上按一定株距开穴栽植 1个 2个种苗或插条。条播按一定株距和行距一行或多行同时开沟栽植种苗或插条。撒播把营养体繁殖材料尽可能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并覆土。 7.2.4 覆 土 与镇压 播种后要覆土,覆土深度 参 见附录 A。种子特别细小时,为避免覆土过深,一般采用耱地覆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播后镇压,湿润地区则视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决定镇压与否 。 7.2.5 播种后 田间管理 播种后 出现地表板结,用短齿耙或具有短齿的圆镇压器破除,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轻度灌溉破除板结

16、。在种植后 1个月左右出苗率低于 20%的地段,及时进行补播。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在出苗后10d到半月如遇到干旱应及时灌溉,灌溉以喷灌为好。做好人工恢复草地管护和有害生物防治。 8 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后的 利用 DB14/ T585 2010 5 8.1 刈割 利用 盐碱化草地 植被恢复和重建后 刈割的时期, 轻度盐碱化草地在封育 3年后 可以 利用,中、重度盐碱化草地在封育 3年后视植被具体情况利用, 割草 禾本科牧草 在 分蘖拔节期 , 豆科牧草 在现蕾 初花期。 割草 留 茬 高度 中等高度牧草 7cm,高大草本留茬 10cm。 刈割次数要比 未 盐碱化草地利用少 1 2次。 8.2

17、 放牧 利用 自然恢复 的草地 3年后可以适 当放牧,但放牧次数和放牧载畜量要低于未盐碱化草地 30%, 人工 重建草地放牧 原则前 5年不放牧, 5年后放牧 要 避开返青期和秋季返盐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牧草特性、草地产草量确定草地合理的利用率、利用次数、载畜量,并且进行划区轮牧。 9 建立草地档案 草地档案 包括草地类型(牧草种类组成)、 植被恢复 方式、 重建 成苗率、 植被 盖度、产草量、管理措施、利用方式、利用时间等信息。 DB14/ T585 2010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耐盐 碱牧草的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牧 草 耐土壤盐碱 pH 值 播种量 ( /hm2) 播

18、种深度() 紫花苜蓿 7 8 22.5 30 2 3 沙打旺 7 10 7.5 15 1 2 草木 樨 状黄芪 7 8 7.5 15 2 3 白花草木樨 7 9 15 22.5 2 4 黄花草木樨 7 9 15 22.5 2 4 扁蓿豆 7 9.0 15 30 1 2 羊草 7 10.5 45 60 2 3 赖草 7 10 45 605 2 3 冰草 7 8.5 220.5 30 偃麦草 7 8 30 45 2 3 披碱草 7 9 45 60 2 4 老芒麦 7 8.5 22.5 30 2 3 高燕麦 7 8 45 75 3 5 看 麦 娘 7 8 22.5 30 3 5 野大麦 7 9 15 22.5 2 3 碱茅 7 10.5 15 22.5 2 3 燕麦 7 9 45 75 3 5 高粱 7 8.5 45 60 4 5 谷子 7 8 30 45 3 4 秣食豆 7 8.5 60 90 3 4 蚕豆 7 8.5 60 90 3 4 甜菜 7 10 20 30 2 4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