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 T 470-1997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pdf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231067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8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 T 470-1997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23 T 470-1997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B23 T 470-1997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B23 T 470-1997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B23 T 470-1997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B90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 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ICS65.060.01前 言 本标准是为加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管理,保证农业技术的正确实施,依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而制定的黑龙江省的地方标准。 本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是农机化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农机服务市场化的需要,也是农业机械向标准化法规化管理的运作。 本标准是衡量和规范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内容包括机械化耕种管收20 项作业质量标准及附录 13项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本标准具有质量要求明确,指标量化清晰,操作简便的特点,是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检查员和农机化生产人员容易掌握便于实施的技术标准。 本标准依据 GBT1

2、.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机运用研究所、黑龙江省农机局农机化指导处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机运用研究所负责解释。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化耕种管收等 20 个作业项目的质量指标及相应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机械化耕种管收等质量的检查,并作为仲裁作业质量纠纷的依据。 2 作业质量要求 2.1 翻地作业 适用于小麦、大麦、亚麻茬等的伏翻地作业,玉米、水稻、高梁、谷子、杂粮茬及蔬菜地秋翻及春翻地作

3、业。 2.1.1 耕深及一致性。伏、秋翻地耕深为 1622cm,春翻地耕深应14cm,耕深一致,误差为15cm。 2.1.2 耕作直线度及耕幅一致性。耕堑直,百米直线度15cm;耕幅一致,实际幅宽与设计幅宽误差为4 cm。 2.1.3 翻垡与覆盖率。立垡与回垡率5。残株杂草覆盖率90。 2.1.4 地面平整度。垂直耕幅 lOcm长度范围内地表平整度lOcm。 2.1.5 不漏耕,不重耕,重耕率2,地头横耕整齐。 2.1.6 开闭垄要求。开闭垄距离40m,开垄宽度30cm,深度15cm。闭垄高度lOcm。 2.2 深松作业 适用于土壤全面深松、垄翻深松、起垄深松、中耕深松等土壤深松作业。 2.2

4、.1 耕深及一致性。中耕深松一般耕深为 2025cm。除中耕深松外,以破碎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 2530cm;超级深松耕深30cm,各行深度误差为2 cm。 2.2.2 行距一致。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全面深松行距为 3050cm,行距误差2 cm。 2.2.3 深松沟凿形铲宽为 46 cm,双翼铲宽为 10cm 左右。 2.3 耙茬作业 适用于前茬为深翻或深松基础的大豆、小麦茬的土壤浅层耕作。 2.3.1 耙深应达到 1416cm,误差为1 cm。 2.3.2 地表平整,耙后垄沟垄台无明显差别,沿播种垂直方向在 4 m 宽的地面上,高低差3 cm。 2.3.3 不漏耙,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

5、耙量15cm。 2.4 旋耕灭茬作业 适用于前茬为深翻或深松基础的旱田软茬地或水田的浅层耕作。 2.4.1 耕深。秋旋耕 1215cm,春旋耕810cm。 2.4.2 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每平方米耕层内土块外形最大尺寸6cm 的不得超过5 个。跨两幅在 4 m 宽地面上高低差4cm。 2.4.3 根茬破碎。破碎长度应8 cm,其合格率应80。 2.4.4 无漏耕,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耕量15cm。 2.5 起垄作业 适用于各种起垄作业及深松起垄。 2.5.1 垄向直线度。垄形直,50m 垄长直线度误差5 cm。 2.5.2 垄距相等。垄体宽度按农艺要求形成标准垄形。垄距误差为2cm,往复结合垄

6、距误差为3 cm。起垄工作幅误差为5 cm。 2.5.3 垄体一致,深度均匀。各铧入土深度误差为2 cm;垄高一致,垄体压实后,垄高应16cm,各垄高度误差为2 cm。 2.5.4 垄形整齐,不起垡块,原垄深松起垄时应包严残茬和肥料。 2.5.5 地头整齐,垄到地边,地头误差30cm。 2.6 耙地作业 适用于翻地后地表浅层的整地作业。 2.6.1 耙深。达到要求耙深,一般轻耙为 8lOcm,重耙为 1416cm。耙深误差为1 cm。 2.6.2 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每平方米耕层内土块外形最大尺寸lOcm 的不得超过 5 个;沿播种垂直方向,在 4m 宽地面上,高低差3 cm。 2.6.3 不

7、漏耙,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耙量15cm。 2.7 镇压作业 适用于播前、播后的平地镇压和垄上镇压。 2.7.1 土壤紧实。镇压后 lOcm 深的土层,土壤容重为 0.91.1g/cm3。 2.7.2 不漏压,不拖堆。相邻工作幅重压宽度30cm。 2.8 耕整地联合作业 适用于旋耕灭茬、深松、起垄、镇压及深松、施肥、起垄、镇压等联合作业项目。 各项作业分别参照有关质量标准执行。 2.8.1 旋耕灭茬:按本标准 2.4 执行。 2.8.2 深松:按本标准 2.2 执行。 2.8.3 起垄:按本标准 2.5 执行。 2.8.4 镇压:按本标准 2.7 执行 2.9 深施肥作业 适用于各种旱田作物播前

8、深施肥作业,播种施肥联合作业及水稻施肥作业。作业质量见表 1。 表1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施 肥 深 度 施 肥 量 行 距 肥带宽度 隔 离 层 覆盖 镇压 播前深施 肥 作 业 达到812cm,深度均匀一致。 施肥播种 联合作业 小麦:与播种深度相同。 大豆:侧深施肥距种子5cm,深3cm。玉米:种子下深58cm,或侧深施肥距种子46cm,深度58cm。 水稻深施 肥 作 业 结合耕整地施肥,施入泥面下610cm,插秧同时深施肥,施肥45cm,侧56cm。 播量准确,实际施肥量与计划施肥量误差为3%。各行施肥量误差为4%,无漏施和断条(漏施30cm为断条)。 行距一致,各行宽度误差1.5c

9、m,肥带宽度3cm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时,种肥之间应形成一定厚度的土壤隔离层,其隔层3cm。 旱田作物深施化肥土壤覆盖率达到100%。要求随施肥随镇压或联合作业。 2.10 播种作业 适用于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作物的机械精密播种、穴播种及条播种。作业质量见表 2。 表2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播量准确性 播深及一 致 性 播行直 线 度 行距相等 覆土镇压 精密播种 作 业 大豆单粒等距点播:每点一粒,距离相等,单粒率95%,粒距误差2cm。玉米垄上精量点播:可进行全株距和半株距单粒等距点播,单粒合格率90%,粒距误差3cm。漏播率0.5%。 穴 播 (簇播)作业 大豆:穴距1820cm,

10、每穴34粒。玉米:种子间距单株距的0.81.2。每穴播23粒种子,双粒率70%。谷子:精量簇播每处播种35粒,簇距为812cm。漏播率1%。 正常情况 下播深:大豆46cm,玉米56cm,谷子3cm,水稻34cm,播深误差为1cm,均以播后镇压的土50m长直线度误差为5cm,垄上播种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为3cm。 行距误差1cm,台间误差2cm,机组往复行距误差5cm。 覆土均匀、严密不准露种,播后及时镇压。谷子播后应重压23次,压后6cm土层内土壤容量达到1.21.3g/cm3。 条播作业 小麦:实际播量与计划播量误差为2%,各行播量误差为2%。大豆、玉米:实际播量与计划播量误差为3%,对机

11、械除草或间苗地块增加播量10%15%,行间播量误差3%,播种均匀不断条(超过计划株距2m为断条)。每5m间不超过一处。 层厚度计算。 2.11 栽植作业 适用于烟草营养钵育苗和甜菜纸筒苗的田间机械栽植作业。质量标准见表 3。 表3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行距一致 覆土 种苗直立 培土 灌水 烟草栽植 (灌 水) 作 业 株距均匀,实栽株距和理论株距误差为3%,各相邻株距误差为2%。 栽植后烟苗应直立,无倒伏,苗株与地面垂直位置倾角45。 甜菜栽植 技 术 株距相等,株距误差为2%。重栽率10%,漏栽率5%。 覆土严密,厚度一致,所营养钵上表面为基础覆土深度5%。 斜栽率,倒伏率,伤苗率为5%。

12、培土器在烟苗两侧筑成开口小垄,垄形高度以不压苗蕊为宜。 每穴给水量在11.5kg内调节,每穴给水量均匀,误差为0.25kg。 2.12 水稻插秧作业 适用于水稻秧苗的机械插秧作业。 2.12.1 行距误差为1cm,衔接行距误差为3cm,株距误差为1cm。 2.12.2 漏插穴数和全漂秧穴数3%,伤秧和勾秧株数1%,漂秧株数4%。 2.13 地膜覆盖作业 适用于玉米、甜菜、烤烟、蔬菜等作物地膜覆盖作业及含有地膜覆盖作业项目的联合作业。 2.13.1 保证整地质量,地表平坦无茬子。 2.13.2 膜面贴紧压实,无漏覆、无皱折、无断裂、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5cm/m2,采光面展平度98%。 2.13.

13、3 保证膜边覆土的宽度和厚度,压膜覆土宽度 10cm、厚度 5cm,合格率95%,漏覆土面积2%。 2.13.4 对应垄台位置准确,偏差4cm,一般垄光照宽度30cm,玉米大垄双覆膜光照宽度45cm,宽度合格率80%。 2.14 中耕除草作业 适用于大豆蒙土灭草和放置锄除草作业。作业质量标准见表 4。 表4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大 豆 蒙 土 灭 草 大豆机械除草 作业时间 大豆叶刚拱土至真叶展开前进行。 在出苗至两对真叶期,杂草大部分处于白线期个别在2叶期进行。 盖土厚度 除草深度 蒙土厚度为23cm。 旋转锄锄齿作业深度不超过播种深度。 灭 草 率 伤 苗 率 灭草率80%, 伤草率2%。

14、 灭草率80%, 伤草率5%。 碎土良好 土壤疏松 苗间无直径10cm的土块。 土壤容重降低15%以上。 作 业 不 重 不 漏 作业时不偏墒,不端垄,垄沟内有坐犁土。 作业时不重不漏,不挂草,不拖堆。 2.15 中耕培土追肥作业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大豆 玉米 谷子 作业时期 第一次中耕在小苗照垄后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第二次在分枝期前,第三次在初花期完成。 第一次中耕在3叶期进行,第二次在定苗后进行,第三次在拔节前进行。 第一次不晚于5叶期,第二次不晚于8叶期,第三次在1112叶期进行。 适用于大豆、玉米、谷子等中耕作物的中耕除草,培土及追肥的机械作业。作业质量标准见表 5。表 5 2.16

15、 喷雾作业 适用于作物的化学除草、病虫防治及叶面喷洒微肥、生长调节剂等的田间机械喷雾作业。 2.16.1 按农艺要求的药剂品种正确计算用药量和喷液量。 2.16.2 喷药量和喷液量准确。实际喷液量和计划喷液量误差5,各喷头喷液量误差3。 2.16.3 喷洒均匀,雾化良好,不漏喷,相邻喷头重复宽度为 515cm,且宽度一致,往复喷洒重复宽度30cm。 2.16.4 化学除草喷雾作业,根据药剂和灭草对象,其杀草率不小于 8090,机械作业伤苗率1。 2.16.5 化学除草播前土壤处理,喷药混土联合作业或喷药后随即耙地混土,易挥发光解的农药耙混深度lOcm,一般农药浅耙混土深度 23 cm。播后、苗

16、前土壤处理混土深度浅于播种深度,不伤苗。 2.16.6 大豆、玉米化学除草垄作苗带施药耢去干土一喷药一蒙土一镇压联合作业,盖土厚度为 2 cm。 2.17 喷灌作业 适用于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使用喷灌机进行的喷灌作业。质量标准见表 6。 表 6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小 麦 大 豆 玉 米 根据当时旱情(土壤水平和作物长势)和生长发育需水规律而定,作物各生长阶段如遇干旱时喷水量指标如下: 耕 深 与 培土深度 第一次耕深15cm,培土不超过子叶痕,第二次耕深1012cm,培土不超过10cm,培土不超过第一复叶节。各铧耕深误差2cm。 第一次耕深1416cm,有坐犁土,垄帮有少量培土,第二次耕

17、深1216cm,有碰头土,第三次耕深1012cm,有过犁土,培土至玉米根茎部810cm。深度一致,其误差为2cm。 第一次耕深1215cm,垄沟有坐犁土,第二次深度1820cm ,垄沟帮有浮土,垄沟有过犁土,第三次培土高度至谷子茎基79cm。各铧深度一致,误差2cm。 灭草率与 伤 苗 率 灭草率:第一次70%,第二次85%,第三次95%。不埋苗、不压苗、各次中耕伤苗率均1% 各次中耕(结合苗间除草)灭草率80%,作业不偏墒、不压苗、不埋苗,各次中耕伤苗率1%。 按大豆同项目标准执行。 行距一致 各垄行距一致,不偏墒不漏耕,行距误差1cm,地头整齐。 按大豆同项目标准执行。 按大豆同项目标准执

18、行。 苗期1015mm,三叶期1520mm,分蘖拔节期30mm,抽穗35mm。 分枝开花期30mm,开花结荚期3040mm,结荚鼓粒期3035mm。 播前播后15mm,7叶期1520mm,拔节后30mm,抽穗开花期3040mm。 喷灌强度 应小于土壤入渗速度,以地表不产生径流、不破坏土壤结构、地表不板结为原则。 雾化良好 水滴直径为13.5mm。 喷洒均匀 均匀度85%。 无漏喷 无漏喷、喷洒重复度100200cm。 2.18 分段收获作业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分段收获的收割作业及玉米果穗摘收作业。作业质量标准见表 7。 表7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小 麦 收 割 水 稻 收 割 大 豆 收

19、割 玉米果穗收获 时 期 蜡熟中期至末期。 在完熟期收获,即谷粒变黄,含水量降至17%20%,茎秆含水量60%70%,为适宜收割期。 豆荚及豆粒开始归园,落叶70%、秋雨打、土壤过湿不宜进行。 玉米子粒含水率降到25%30%,植株倒伏5%以下。 割茬高度 一般情况下,割茬高度1518cm。如收割后单独进行秸秆切碎还田,割茬高度为2025cm。 割茬高度812cm。 割茬高度以不漏底荚为准。 割茬高度15cm。 放 铺 放铺规整,连续均匀成鱼鳞状。放铺角度为4575,铺宽100140cm,不塌铺,不掉沟。 与前进方向成9020。 条铺摆放与作业方向成30,且连续均匀,遇雨时应进行翻铺晾晒。 损失

20、率 子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应及时收禾。收割损失率1%,拾禾损失率2%。 收割损失率1%。 子粒含水量降至15%时进行。拾禾收割损失率1%。拾禾脱谷损失率2%,泥花豆率3%,破损率1%。 果穗落地率3%,落粒损失率2%,子粒破碎损失率1.5%,苞叶剥净率7%。 2.19 联合收获作业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联合收获作业。作业质量见表 8。 表8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小 麦 水 稻 大 豆 玉 米 收获时期 蜡熟末期至完熟中期。 完熟期收获。 在黄熟期进行,此时,豆叶全部脱落,子粒呈现品种色泽。 90%以上植株的果穗子粒硬化,胚出现黑层,苞叶变黄。 割茬高度 1015cm 1015cm 割

21、茬以下留底荚为准,一般为56cm。 割茬高15cm 损失率 收割、脱谷和清选综合损失率3%,子粒破碎率1%,清洁率95% 收割、脱谷和清选综合损失率3%,子粒破碎率2%,清洁率95% 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5%,泥花豆率5%,清洁率95% 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3%,清洁率99% 2.20 茎秆根茬还田作业 适用于小麦、玉米、茎秆切碎还田和玉米、高粱根茬破碎还田作业。质量标准见表 9。 表 9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小麦秸秆切碎还田 玉米秸秆破碎还田 玉米高粱根茬破碎还田 破碎长度 茎秆切碎长度20cm,切碎合格率90%。 秸秆细碎,长度12cm,破碎合格率90%。 破碎长度10cm,破碎合格率

22、80%。 破碎程度 抛洒宽度 抛洒宽度和割幅一致,且均匀。 秸秆破碎后应达到软、疏松无圆柱段。抛洒均匀。 根茬清楚率90%。破茬均匀地混拌于于土壤中,土壤覆盖率80%。 翻地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A 1 范围 适用于铧式犁平翻作业(带合墒器)的质量检测。 A 2 检测工具 lm 木直尺,50cm钢板尺,20m 皮尺,2 m 卷尺。 A 3 检测方法 A3.1 耕深 a)作业中检查。在地块内沿对角线在不同耕幅随机取 10 点,每点测 3 个沟墙高度,再减去 12 cm即为实际深度,求平均值。 b)作业后检查。在地块内沿对角线方向取 5 点,每点沿耕向垂直方向测 3 个耕深。方法是将木直尺平放在耕过的

23、地面上,作为测量基准,用钢板尺插入土中犁底层,测量其深度,求出平均值。在无雨情况下减去 10,降中雨以上雨量减去 20为实际耕深。 A3.2 耕深一致性 a)在全地块工作完毕后进行检查。 b)20hm2(公顷)以下地块采 3 点,20hm2以上地块采 45 点,每点沿耕向方向测 5 个耕深。 c)计算出耕深不一致(指小于计划耕深的数据)的百分率。耕深不一致5时为合格。 A3.3 翻垡与覆盖率 翻垡检查: 在作业中或作业后随机检查 2 个行程,测量立垡回垡面积。按公式计算百分率: F= 100 式中:F一立垡、回垡率,; S一立垡、回垡面积,m2; A一测点面积,m2。 覆盖率检查:用目测方法评

24、估,根茬杂草覆盖率90为合格。 A3.4 地面平整度 在地块内随机采3 点,沿耕向垂直方向在已耕地10m 宽地面上,超出地表与地面平行拉直测线作为测量基准,每隔 lm 宽测量基准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求其极差,即所测数据中最大和最小值的差。 A2.5 开闭垄 a)采点,每 20hm2面积地块采3 点,从地块一侧依次向另一测距地头50m 处采点。 b)开垄检查,在开垄垂直方向放一直尺作为测量基准,测其宽度和深度,求平均值。 浅耕要求 耕深812cm,耕层内土壤细碎无大土块,土壤最大外形尺寸4cm。 c)闭垄检查,剖开闭垄剖面,将直尺放置于地面作为测量基准,测出闭垄高度,求平均值。 深松作业质量检测

25、方法 B 1 范围 适用于全面深松作业的质量检测。 B 2 检测工具 1m 木直尺,50cm 钢板尺。 B 3 检测方法 B3.1 深松 在地块内沿对角线随机采 35 点,每点测 3 个深松沟。方法是剖开耕层以自然地面为基准,测其耕深和沟宽,求平均值。并在所测数值中以计划深度为基准计算其深度误差值。 B3.2 行距 在作业地块内随机采 23 点,每点测2 个耕幅,有垄地块垄台深松或垄沟深松测各垄对应垄台、垄沟距离。全面深松测各深松沟距离。 B3.3 深松沟 结合对深度的检查测量,测深松沟上部和下部的宽度。 B3.4 分层作业 结合作业测量第一层松土深度和第二层松土深度。 耙地、耙茬、旋耕作业质

26、量检测方法 C 1 范围 适用于耙茬、旋耕和耙地的作业质量检测。 C 2 检测工具 2 m 卷尺,1 m 木直尺。 C 3 检测方法 C3.1 耕深 a)采点,在地块内沿对角线随机取35 点。 b)作业中检查。机组在测点处停车,测量地面至耙片中心距离,计算出耙深。耙深=耙片半径一地面至耙片中心距离(cm)。旋耕作业检查旋耕刀的入土深度。 c)作业后检查。每点取 O.5m2(50100cm),除掉耕层土壤,以地面为基准,测量深度求平均值。 C3.2 碎土程度 在地块内沿对角线取 3 点,每点测 1m2,取出耕层表土中的土块,测量较大土块的最大外形尺寸。 C3.3 地面平整 按本标准附录 A3.4

27、执行。 C3.4 根茬细碎 每点取 lm2,拣出较长茬段进行测量计算。 起垄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D 1 范围 适用于平翻地起垄和垄翻深松起垄作业的贯量检测。 D 2 检测工具 2 m 卷尺,100m测绳,50cm 钢板尺,20m 皮尺。 D 3 检测方法 D3.1 垄向直线度 在地块内随机选取 35 点,每点测一垄 100m长,在垄台中心拉直测绳作为测量基准,每隔 20m 测垄台中心与基准线的距离,求出误差平均值。 D3.2 垄距误差 a)在地块内随机取35 点,每点测2 个耕幅中各垄距离; b)在各垄台中心插上标记,测各垄距离; c)求各垄距与标准垄距之差。 即:垄距误差=实测垄距(cm)-标

28、准垄距(cm) d)结合垄误差。测量结合垄台中心至左右垄台中心距离被2除,即是结合垄的实际尺寸,与标准垄距相比计算出结合垄距误差。 D3.3 垄体一致 结合本项 D3.2 采点,取相邻5 垄,按横垄方向沿垄台面拉直皮尺作为测量基准,从基准下量至垄沟底部,即为垄高,求平均值。 镇压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E 1 范围 适用于播前播后平整地镇压和垄上镇压作业的质量检测。 E 2 检测方法 E2.1 土壤紧实度 在压后的地块内随机取 3点,每点取距地表710cm处土样,测其土壤容重。 E2.2 无重漏压 重压检查。在地块内随机取35 点,测其相邻的重压宽度。 漏压检查。目测方法,按实际发现漏压面积进行涮量

29、。如是播后镇压,发现有漏压即为不合格。 播种深施肥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F 1 范围 适用于精密播种、穴播(簇播)和条播及其深施肥的作业质量检测。 F 2 检测工具 100m 测绳,50cm钢板尺,20m 皮尺,2 m 卷尺,弹簧称,计算器。 F 3 检测方法 F3.1 播向直线度 在地块内随机选 2 点,每点沿播行测 100m 长,从两端点垄台中心拉直测绳,作为测量基准,每隔 20m距离测量基准至垄台中心的距离,计算出平均直线度误差。 F3.2 行距误差 在地块内随机选2 个播幅,找出各行中心线,以苗带中心为基准测量各垄间距离,求出行距误差和结合行误差。 F3.3 播量准确性 a)定量加种加肥核

30、对法。 播种量田问校正。先在种箱内加入不少于容积 l4 的种子,并将表面刮平,在种子与种箱接触处做出标记。按下列公式计算播种机在田间作业一个单程或一个往复时的播量。计算公式如下: q= 式中:q 一一个单程或往复播量,kg; Q一公顷播量,kghm2; B一工作幅宽度,m; L一一个单程距离,m。 然后将计算出的种子播量加入种箱内并刮平,经试播完 1 个单程或 1个往复后,观察种子表面是否与箱内所做标记相符,低于或高于标记时,应重新按上述方法试验,直至合乎要求为止。 播量校正后,固定好播量调节杆,量出一个排种轮工作面长度,作为标准,在作业中定期检查标准排种轮工作面长度。 b)种粒核对法。每次随

31、机采样 35点,每点检查2 行,小麦为1 m 长,大豆为2 m 长,玉米为 3 m长距离。 播量准确性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 米间粒数法。作业中将开沟器和覆土环抬起或输种管从开沟器中抽出,使种子直接落于地面。检查每米长度内种子粒数,与计划相比之差。每次随机检查 35 点,按公式计算: C= b 式中:C一计划米问粒数; Q 一计划播种量,kghm2; m 一行距,cm; G 一千粒重,g; b 一净度,。 c)地块核对法。播完一个地块后(一个小区),根据实际面积的实播种肥量计算出实播误差。 P= 式中。P 一播种(肥)误差,; Q一计划播种(肥)量,kghm2; Q1一实际播种(肥)量,kghm

32、2。 F3.4 播深 沿地块对角线取 35 点,每点 1 m 长,刮去覆盖土壤露出种子(肥料),以地表为基准测量种(肥料)至基准距离,求出平均播深及各行播深误差。 F3.5 断条 a)在地块内对角线采 3 点;条播小麦、大豆、高梁、谷子、玉米分别取相邻 2 行 50m长。 b)测量株距,分别超过如上作物计划株距的10cm、20cm、15cm、8 cm、15cm 为断条。 地膜覆盖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G 1 范围 适用于播前和播后地膜覆盖作业的质量检测。 G 2 检测工具 50m 测绳,50cm钢板尺,2 m卷尺。 G 3 检测方法 G3.1 采光面宽度 a)在 2个行程内,每行程随机取 lO点,

33、共 20点,测量实际采光面宽度。 b)计算方法。将实测20 个点中采光面宽度计划要求的点数与总测点相比,求百分数。 G3.2 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 a)采点:在 30m 长作业面测量其采光面宽度平均值,并在一作业面上测量机械破损部位的破损口长度。 b)计算单位采光面内机械破损部位的破损口长度。公式如下: 式中:E一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cmm2; b一测区内采光面宽度平均值,m; L一测区内机械破损口长度之和,cm。 G3.3 膜边覆土宽度厚度 结合采光面采点检查。测量各覆膜行两侧膜边的覆土厚度和覆土宽度。 中耕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H 1 范围 适用于中耕除草、培土作业的质量检测。 H 2 检测工具

34、 1 m 木直尺、50cm钢板尺、20m 皮尺。 H 3 检测方法 H3.1 耕深与培土高度 a)在作业地块内,随机选2 点,未耕前在 1.3.5垄沟、垄台作出标记。 b)在被测垄沟相邻的 2 垄台上放置木直尺,以其下平面为测量基准,用钢板尺测至垄沟的距离尺寸 h 1。 c)作业后在原标记处剖开垄沟中暄土露出犁底层,用 b 方法测出至犁底层的距离h 2 ;计算出垄沟的耕深 h(h=h 2 一h 1)和各垄耕深的误差。 d)结合检测耕深,测量培土至作物的部位。 H3.2 坐犁土厚度 a)结合耕深的检查进行采点。 b)将垄沟暄土覆平,用钢板尺插至沟底,测量暄土享度,即为坐犁土厚度。 H3.3 伤苗

35、率 a)作业地块内随机选 2 点,每点取 3 垄。玉米 20m 长,大豆、高梁 10m 长,谷子 3 m长。并在测量的两端插上标记。 b)检测点上的作物苗数并记录。 c)作业后检查测点的伤苗数,并求出伤苗率。 喷雾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J 1 范围 适用于植物保护和喷洒微肥作业的质量检测。 J 2 检测工具 计算器、2 m卷尺、500mL 量杯 j 3 检测方法 J3.1 喷量准确性 在第一桶药喷完时,根据喷洒面积及喷液量计算出误差值。 J3.2 杀草杀虫率 a)作业前沿地块对角线随机取 35 点,每点测l2 m2,在测点插好标记,并查出杂草、害虫数作好记录。 b)根据药效天数,调查测点内杂草死亡

36、数和害虫死亡数,计算出杀草率和杀虫率。 1杀虫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 a沿地块对角线随机取 35 点,每点测 12 m2。 b作业前在测点插好标记,并查出杂草(害虫)数作好记录。 c根据药效,调查测点内杂草死亡数,按公式计算杀草率。 m= 100% 式中:m 一杀草率, hm一杂草死亡数 hn一活杂草数 2杀虫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按本规程中 11.3杀草率检查测量方法检查杀虫率,并按公式计算。 C= 100% 式中:c 一杀虫率, z1一害虫死亡率 z2一活虫率 J3.3 伤苗率 按本标准附录 H3.3 检测。并在检查杀草率和杀虫率的同时检查小苗有无药害及受害程度。 联合收获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37、 K 1 范围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使用联合收获机进行作业的质量检测。 K 2 检测工具 2 m 卷尺、塑料布、天平、50cm 钢板尺、布袋。 K 3 检测方法 K3.1 收割损失率 a)调查自然损失。在未收割地段上沿对角线随机采 35 点。每点小麦、水稻 1 m2,大豆 2 m2,收集地面落粒和落穗,称粒重计算出1 m2自然损失量。 b)收割台损失。在割后地面上随机取 3 点,每点长为 l m,宽等于工作幅宽,小麦、水稻收集落穗和落粒,大豆检查留茬、掉荚的豆粒,脱下籽粒后称重,计算出割台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 a调查自然损失。在未收割地段上沿对角线随机采 35 点,每点为 l m2收

38、集地面落粒和落穗,称粒重按公式计算出平方米自然损失量。 b收割台损失。在割后地面上随机取 3 点,每点长为 1 m,宽等于工作幅宽,收集落穗和落粒,脱下籽粒后称重。按公式计算出割台损失率。 E= 式中:E一自然损失量,gm2; W一各点落穗落粒籽重量,g; S E一各点面积和,m2。 Q1= -E 式中:Q1一割台损失量,gm2; Q一各点损失总量,g; SE一各点面积和,m2。 P1= 100% 式中:P1一割台损失率, H一测出的产量,gm。 K3.2 脱谷损失率 a)非茎秆还田作业检测法。 一般检查方法 作业中在联合收割机前取lOcm 长距离,两端插上标杆。当收割台割刀走到前面标杆时,由

39、一人指挥同时接取逐稿器排出的茎杆,清洁筛排出的颖壳,出粮口排出的籽粒。割刀进入第二标杆时,停止接取。然后称出籽粒重,换算成 lOm割幅的面积。从逐稿器中拣出没脱净的穗头,脱下籽粒为脱不净损失,由茎秆中裹带的籽粒,为茎秆裹带损失,由清选杂余中裹带的籽粒为清选损失;将籽粒分别称重。按公式计算各部分的损失率。 S1= 100% S2= 100% S3= 100% S=S1+S2+S3 式中;W4测区内籽粒总重量,g; W1一脱不净损失量,g; W2一茎秆裹带损失量,g; W3一清洗损失量,g; S1一脱不净损失率,; S2一茎秆裹带损失率,; S3一清选损失率,; S一脱粒损失率,。 b)茎秆还田作

40、业检测法 茎秆还田作业检查法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在联合收割机正前方一定距离处,划出长2 m,宽大于茎秆抛洒宽度,将其中麦株拨出或铺上帆布。机器通过后,收集该面积上裹带的籽粒,称其重量。减去自然损失和收割台损失(如铺帆布则不减自然损失,换算为1 m。损失粒重除1 m2产量,按测产数)求出脱谷损失率。 P2= 100% 式中:P2一脱谷损失率,; Q一脱谷损失量,gm2 H一测产数,gm2。 K3.3 综合损失率 收割损失率+脱谷损失率=综合损失率 K3.4 籽粒破碎率 从粮箱内随机取样100g,查出破碎籽粒数称重。重复3次,计算平均破碎率。 K3.5 籽粒清洁率 从粮箱内随机取样 100g,挑出

41、杂质并称重。重复3 次,计算平均清洁率。 K3.6 泥花豆率 从出粮口接取样品 lOOg,从中挑出沾泥面积l8 的豆粒并称重,重复 3 次,计算泥花豆率。 分段收获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L 1 范围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分段收获作业的质量检测。 L 2 检测工具 同本标准附录 K 2。 。 L 3 检测方法 L3.1 放铺 在地块内取 57点测定收割作物与收割方向的夹角及铺放厚度,分别计算平均值。 L3.2 拾禾损失率 在作业地块内采3 点,捡拾作业后,在禾铺位置取1 m长(宽度等于割幅宽度),捡出落穗、落荚、落粒、脱粒后称重,计算拾禾损失率。 按公式计算拾禾损失率: Q2= P2= 100%

42、式中:Q2拾禾损失量,gm2; Q3一 1m 长麦铺损失粒重,g; Bu1m长割幅宽,m2; P2拾禾损失率,%; Q1一割台损失量,gm2。 L3.3 脱谷损失率 同本标准附录 K3。 玉米收获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M 1 范围 适用于玉米联合收获及玉米果穗收获的质量检测。 M 2 检测工具 同本标准附录 K 2。 M 3 检测方法 M3.1 果穗损失率 在地块内随机取3 点,每点长 20m,宽度为机器工作幅宽。在测点内收集漏收、落地的果穗,脱粒后称重,计算果穗损失率。 果穗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在地块内随机选3 点,每点长20m,宽度为机器工作幅宽。在测点内收集漏收、落地的果穗,脱粒后称重

43、。按公式计算果穗损失率。 Sg= 100 式中。Sg一果穗损失率,; WP一损失果穗籽粒重,g; WS一测区内实际产量。 M3.2 籽粒损失率 包括落地籽粒损失和苞叶夹带籽粒损失。 a)落地籽粒损失。结合果穗损失检查,捡拾落地籽粒称重,计算籽粒损失率。 籽粒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结合果穗损失率的检查进行采点,捡拾落地籽粒称重,按公式计算籽粒损失率。 SL= 100 其中:SL一籽粒损失率,; Wq一落地籽粒重,g; b)苞叶裹带籽粒损失率。从苞叶排出口接取苞叶,捡出裹带的籽粒并称重,计算苞叶裹带损失率。 苞叶裹带籽粒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在作业中随机采 3点,每点20m 长,苞计排出口

44、接取苞叶捡出裹带的籽粒并称重,按公式计算苞叶裹带损失率。 Sb= 100 式中:Sb一苞叶裹带损失率,; Wb一苞叶裹带籽粒重,g。 M3.3 苞叶剥净率 果穗收获作业时,从果穗升运器出口接取 50 个果穗,捡出苞叶多于 3 片的果穗,计算苞叶剥净率。 苞叶剥净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从果穗升运器出口接取 50个果穗,捡出苞叶多于3 片的果穗。按公式计算苞叶剥净率。 Cb= 100 式中:Cb一苞叶剥净率,; Bw一未剥净果穗数,个; Bs一 50 个。 M3.4 籽粒破碎率 联合收获时,从出粮口接取籽粒,用十字分割法采样 500g,捡出破碎的籽粒,重复 3次。分别称出破碎籽粒重及样品籽粒重。计

45、算出籽粒破碎率。 茎秆根茬还田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N 1 范围 适用于小麦、玉米茎秆切碎还田和玉米、高粱茬破碎还田作业的质量检测。 N 2 检测工具 50cm 钢板尺,50m皮尺。 N 3 检测方法 N3.1 根茬清除率 在根茬破碎还田地块内随机取 3 点,每点2 行测i00 株,做出标记,作业后测定未清除的根茬数,计算出根茬清除率。 N3.2 根茬破碎合格率 作业后沿地块对角线采 35 点,每点 2 行 10m 长,测定其破碎后茎秆长度和宽度。将符合标准长度和宽度的破碎根茬收集称重,与测区茎秆总重之比,按公式计算出破碎合格率。 N= 100 式中:N一破碎合格率,; G一符合标准的破碎根茬,kg; Q一测区内茎秆总重,kg。 N3.3 茎秆切碎合格率 在茎秆切碎还田作业中,随机从抛撒器中接取样品,小麦碎茎秆为 2.5kg,玉米碎茎秆为 5 kg,重复3 次,然后将符合标准长度的茎秆称重,并用 N3.2公式计算出切碎合格率。 N3.4 灭茬耕深 a)在根茬破碎还田作业中,随机采3 点。 b)作业前在测点的两侧插上标记,其高度等于垄的高度。 c)作业后在标记处用测绳拉一直线作为测量基准,测量耕作层底部至基准距离,即为灭茬耕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