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5852012 泡桐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Paulownia 文稿版次选择2012 - 02 - 23 发布 2012 - 03 - 23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585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一苏、于光明、吴中能、汪小进、刘俊龙、虞六安、王
2、贵松、陈维、汪家财、季琳琳、杜诚瑾。 DB34/T 15852012 1 泡桐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泡桐苗木标准、苗圃地建立、埋根育苗、苗期管理、造林种或品种选择、造林地类型、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密度、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采伐等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平原、丘陵、山区的泡桐栽培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071-1993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DB34/T 126
3、7-2010 造林技术规程 皖D/LY 02-84 苗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泡桐 Paulownia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属于亚热带、暖温带树种。 3.2 种或品种 breed or variety 生物在形态和生态上具有不同特点分类的基本单位。 3.3 立地类型 site type 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别所划分出的不同独立地块。在造林和育林工作中,用来作为林地分类的重要依据。 3.4 苗龄 seedling age 即苗木的年龄。苗木从开始到停止生长的一个自然年生长周期。 DB34/T 1585201
4、2 2 苗龄 1-0 表示 1 年生苗。 苗龄 1 (2) -0 表示 1 年干 2 年根的苗木。 3.5 地径 stem base 为距离地面高 1 cm2 cm 处的树(苗)干直径。 3.6 胸径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指距离地面 130 cm 处的树(苗)干直径。 3.7 平茬法 stubble method 对较小苗木或主干矮小、弯曲的弱势苗木齐地截去地面部分的林木培育方法。 3.8 剪梢抹芽法 shear treetop an d wipe bud method 将对生芽同上部枯梢一起剪掉的方法。 3.9 平头法 flat method 在分枝处或主干弯
5、曲的下部,锯掉整个树冠的方法。 3.10 目伤法 artificial hurt method 有目的的通过对树木所进行的人为伤害促进主干生长的方法。 3.11 假二杈分枝 small and weak branch 泡桐顶端侧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一强一弱的情况,强者沿着主干向上生长,形成通直的主干,弱者偏在主干一侧,形成侧枝的现象。 4 苗木培育技术 4.1 苗木标准 营造林,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级苗造林。 (见表 1) DB34/T 15852012 3 表1 泡桐壮苗标准 苗木等级 地径(cm) 苗高(m) 地径(cm) 苗高(m) 级 4.0 3.0 4.5 4.0 级 2.54
6、.0 2.53.0 3.04.5 2.04.0 级 2.5 2.5 3.0 2.0 适生范围 2、3、4、5 类区 1 类区 注1: 、级苗具备节间短,颜色深,尖削度小、苗干充实,根系完整,无病害及机械损伤等。 注2: 适生范围 1 类区指淮北平原;2、3、4、5 类区为江淮、沿江、大别山区、皖南山区。 4.2 苗圃建立 4.2.1 圃地选择 苗圃应设在交通方便, 劳力充足, 有水源电源的地方。 选择地势平坦, 排灌畅通, 土壤疏松 (砂壤 壤土)、深厚(有效土层 0.5 m 以上)、湿润、肥沃,地下水位 1.5 m 以下。 4.2.2 整地 冬季土壤封冻前应进行全垦,深度 40 cm50 c
7、m,翻后不耕,建好排灌系统;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 4.2.3 施肥与土壤消毒 4.2.3.1 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肥力中等土壤,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 500 kg1000 kg 或腐熟的饼肥 50 kg100 kg,磷肥或复合肥 40 kg50 kg。 4.2.3.2 土壤消毒 预防地下害虫发生,可撒施地霸-毒辛或毒死蜱杀虫剂。与施基肥、整地结合进行。 4.2.4 作床、作垄 4.2.4.1 作床 淮河以南采取高床,淮河以北为平床或高床。 作床前,应清除草根、石块,平整土地。苗床宽 1.2 m3.6 m,步道宽 30 cm40 cm,步道深 20 cm30
8、cm。 4.2.4.2 作垄 垄状育苗,按东北行向,作底宽 60 cm70 cm,面宽 30 cm40 cm,高 20 cm30 cm 土垄。一般垄状育苗比床式育苗好,苗木出土早,生长快。 4.3 埋根育苗 4.3.1 种根采集 选取 12 年生苗木出土后的剩余根,一株苗木采种根 1520 根。种根径粗 0.5 cm 以上,以 1 cm2 cm 为好。种根长度在长江中下游,采取 10 cm,但在 较干旱地区以 15 cm18 cm 为宜。 DB34/T 15852012 4 采根时期:从落叶至发芽前均可进行。早春起苗,采根随挖随埋,按规定的长度剪成插穗,以径粗分级,分别埋根。秋冬起苗,采根不能
9、随即育苗时,要进行贮藏。 4.3.2 种根贮藏 4.3.2.1 贮藏前处理 挖取的种根要晾晒 12 天,以防霉烂,促进发芽。 4.3.2.2 贮藏方法 采取室内沙藏和窖藏两种。混沙含水量掌握在 15左右,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手松不散为好。冬季气温控制在 0以上,注意通风透气,环境卫生,严防积水。 4.3.3 埋根时间 本省中、北部,2 月底3 月中旬;江南,11 月下旬翌年 3 月。 4.3.4 埋根密度 以培育级苗为目的,株行距为 1 m1 m、1 m0.8 m、 0.8 m0.8 m;以培育 、 级苗为目的,株行距为 0.4 m0.4 m、0.6 m0.6 m。 4.3.5 埋根方法 埋根方
10、法有直埋、斜埋、平埋,以直埋为好,如土壤较粘,可采取斜埋。为保障苗木生长整齐,种根应分级分片种植。 4.4 苗期管理 泡桐苗期管理,应按苗木生长过程的要求进行。 4.4.1 出苗期 4 月中旬5 月中旬,平均气温 16 20,要扒去土丘或弄破地膜,进行松土、除草、根际培土、适时除萌定苗,如遇干旱,采取小水润浇。 4.4.2 生长初期 5 月下旬6 月中、下旬,平均气温 2025,要中耕除草,适时灌水、追肥,注意防止干热风的危害。 4.4.3 速生期 78 月,平均气温 2628,需水、需肥量大。7 月施氮肥为主,每隔 15 天左右,施肥一次,每次追施速效氮肥 10 kg/亩;8月下旬,需要增施
11、磷、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结合施肥进行灌水,注意病虫害防治。 4.4.4 生长后期 9 月上旬以后,平均气温 24以下,注意防涝和病虫害防治。 5 造林管理技术 DB34/T 15852012 5 5.1 造林种或品种选择 5.1.1 种或品种选择 5.1.1.1 淮北平原区 适宜发展兰考泡桐,其东北部的石质残丘宜发展楸叶泡桐和兰考泡桐。 5.1.1.2 江淮丘陵区 适宜发展兰考泡桐,楸叶泡桐和白花泡桐,尤其是石灰岩区丘陵应大力发展当地的“不花不结实”的楸叶泡桐。 5.1.1.3 大别山地区 海拔 600 m 以上的寒冷地带,宜发展毛泡桐。 5.1.1.4 低山丘陵及盆地 宜发展兰考泡桐,皖南
12、及大别山南麓,宜发展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 安徽泡桐主要种或品种遵照附录 A 执行。 5.1.2 良种选育 泡桐良种选育,以优质、速生、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为目标,通过种源、类型、优树、无性系等选择和有性杂交,已选育出十几个优良无性系,如:白花泡桐-C001(皖白 1 号),白花泡桐-桐选 1 号(PS01)、白花泡桐-C020、兰考泡桐-C125、毛泡桐-C161。有性杂交以毛泡桐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白花泡桐组合最好,选育成的有豫杂 1 号(PH01)、毛白 33 号等。 新品种引进必须经区域性试验,了解其适生条件,推广范围,证实其优良性状,才能进行推广。 5.2 造林地类型 村庄隙地 河渠、公路
13、、铁路两旁 农用林地 丘陵、山区 5.3 造林地选择 5.3.1 土壤厚度 要求土层深厚。平原土层深 1 m 以上,丘陵或山区活土层厚度 0.5 m 以上。 5.3.2 土壤质地 要求土壤疏松。质地为砂壤 中壤,容重 1.0 g/cm3 1.2 g/cm3,通气度 30左右。 5.3.3 土壤肥力 要求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 1以上,N、P、K、Ca、Mg 等元素较丰富。 5.3.4 土壤水分 DB34/T 15852012 6 要求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 10 15,且通透性好。不耐水淹渍,平原区要求地下水位 2.5 m以下。 5.3.5 土壤酸碱度 pH 值在 5 8 之间。 耐盐度在 0.1
14、 左右 。 土壤粘重、瘠薄、干旱、淹渍或地下水位过高、重盐碱地及风口处,不宜选作造林地。 5.4 整地 “四旁”植树,采取穴状整地,穴深 0.6 m1.0 m,直径 0 .8 m1.0 m,表土、心土分开堆放。成片造林,采取全面整地,秋末冬初进行深耕 40 cm50 cm,翌年春季挖穴栽植。挖穴、施肥和土壤消毒可同时进行。 5.5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根据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类型和树种特性来定。 5.5.1 小径级材 造林密度为 2 m3 m、3 m 3 m、3 m4 m。 5.5.2 中、小径级材 造林密度为 4 m4 m、4 m5 m、 5 m5 m、5 m6 m。 5.5.3 大径材
15、造林密度为 7 m7 m、7 m8 m、8 m8 m。农桐间作初植密度可为 5 m20 m 25 m,68 年进行隔行间伐,成为 5 m40 m 50 m,1012 年可培养成大径材。 5.6 栽植 5.6.1 栽植季节 春秋两季栽植,早春 2 月下旬3 月中旬栽植;秋季落叶前,带叶栽种。 5.6.2 栽植深度 栽植深度,以苗木的根颈处近于地表为宜。 5.6.3 栽植注意事项 栽种时应注意根系理顺,不能窝根、架空或损伤,填表土踩实;要施肥、灌水和培土。 5.7 抚育管理 5.7.1 地力管理 5.7.1.1 林农间作,以耕代抚 本省泡桐林下间种作物有:白芍、牡丹、苔菜以及小麦、油菜、蚕豆、大豆
16、等。 5.7.1.2 中耕除草 DB34/T 15852012 7 保持土壤疏松,林内无杂草丛生。平原地区冬季深耕一次,深 25 cm30 cm;春、夏除草松土 23 次。山区、丘陵采取扩穴埋青,78 月进行或冬季扩穴。 5.7.1.3 浇水追肥 春夏季遇干旱要及时浇水。施肥,基肥树木休眠季节进行,施腐熟的厩肥、堆肥或混合肥,每株 15 kg25 kg,或饼肥 1 kg2 kg。追肥 46 月进行,以速效氮肥为主,每穴施肥量 0.1 kg0.5 kg,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 50 cm80 cm,挖 25 cm30 cm 深的圆形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 5.7.2 干形培养 泡桐干形培养
17、有平茬法、平头法、目伤法、剪梢抹芽法等,上述四种方法适用于属间歇接干型的泡桐,如兰考泡桐、毛泡桐等。而对连续接干型的泡桐,如白花泡桐、楸叶泡桐等,一般采取修枝、抹芽法。干形培养方法见附录 B。 5.7.3 抹芽和修枝 5.7.3.1 抹芽 抹芽对 12 年生主干,保留顶端 46 对腋芽作侧枝培养外,将其下腋芽全部抹去。抹芽在萌生芽没有木质化前进行,重复 23 次。 5.7.3.2 修枝 修枝是对 35 年生, 侧枝粗度不超过 5 cm 时开始进行。 修枝季节宜在春季树液流动前半月左右。修枝不留枝茬,切口要平滑,勿伤树皮并涂上石硫合剂或蜡。同时要修除影响接干枝生长的竞争枝以及过密的枝条。 6 病
18、虫害防治 泡桐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丛枝病、黑痘病、腐烂病等;虫害主要有大袋蛾和泡桐叶甲等虫害。主要防治方法参见附录 C。 7 采伐 泡桐采伐时间应建立在林木生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密度、经营集约度等确定工艺成熟龄,适时进行采伐。 7.1 小径级材 每亩 56100 株,主伐年龄 46 年。 7.2 中、小径级材 每亩 2228 株,主伐年龄 10 年左右。 7.3 大径材 每亩 10 株左右,主伐年龄 1520 年。 DB34/T 15852012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徽泡桐主要种或品种 表A.1 安徽泡桐主要种或品种 序号 种或 品种名称 在本省栽
19、培分布 生态与生长特性 1 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属暖温带北亚热带树种, 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北纬 3040范围内,主要分布或栽培于长江、黄河中下游。本省各地均有分布和栽培,淮北潮土类型区为其主要栽培区。 强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 -1518。要求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湿润,如土壤粘重、瘠薄、干旱则生长不良,不耐淹渍及盐碱。 兰考泡桐为北方型泡桐中生长最快的一种。高生长为间歇接干型。一般栽植后 24 年,才开始接干,10 年生可接干 34 次。基干材积占全株材积的 70左右,1 接干材积占 20上下,而 2 接干以上材积仅占全株干材的 10以下。故培育基干和1接
20、干是干形培育的关键。胸径生长最快时期,出现在 38 年,此时连年生长量可达 3 cm5 cm,最快达 6 cm7 cm 以上。干材积数量成熟期为 1518 年, 20 年后,进入衰退期。故可培育成大径级用材。各生长期出现的早晚数值大小,持续时间取决于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及经营集约度。由于具有生长快,干形高大,树冠稀疏,根系深,落叶早,发叶迟等特点,营造农用林及“四旁”绿化的理想树种。宜昌泡桐、山明泡桐为本种优良类型。 2 白花泡桐P.fortunei 属亚热带热带树种, 分布于北纬 2030范围内,本省自然分布皖南及大别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区。 强阳性。适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不耐寒冷和干旱,一
21、般只能耐 -1015低温,对土壤要求,基本上与兰考泡桐相同,但比较耐粘,在轻粘土上生长正常。 树高生长为假二杈分枝,连续接干型,旺盛生长期出现在 15 年间,此时连年高生长量 2 m4 m 以上,胸径生长在 116 年生,连年生长变动在 2 cm5 cm 之间,而且出现 2 次高峰。寿命较长,材积数量成熟期出现在 25 年左右,形数也较大。由于树干通直、圆满、高大,是本属干形最好的树种。本种自然类型复杂应注意选优,皖白 1 号(C001),桐选 1 号等优良品种,均是从白花泡桐中选育成的。广西种源引进到淮北遭受严重冻害,而大别山南麓的种源则生长正常。 3 楸叶泡桐P.catalpifolia
22、属暖温带树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低山丘陵区,晋、豫、鲁、陕等省的太行山、中条山、伏牛山及胶东半岛一带,本省淮北地区的东北部的石质丘陵和江淮地区巢湖周围的低山丘陵也有分布。 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 -20低温,对土壤要求,基本上与兰考泡桐相同,但在质地比较粘重的石灰土上生长良好。 属连续接干型,高生长旺盛期出现在 14 年生,胸径生长旺盛生长期为 36 年,连年生长量 4 cm6 cm,干材生长的数量成熟期,一般在 1820 年后。由于树干通直高大,分枝角度小,树形优美,材质优良,花纹美观,是泡桐属中材质最好的一种。寺庙喜选作禅林经营。本省的楸叶泡桐大多表现不结实,而山东的胶东,河南的豫西地
23、区开花结实比较正常。 DB34/T 15852012 9 表A.1 (续) 序号 种或 品种名称 在本省栽培分布 生态与生长特性 4 毛泡桐P.tomentosa 属暖温带树种,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江苏、安徽、湖北、 北京、 上海等省市。日本、朝鲜、韩国也有分布。本省各地都有分布或栽培,大别山,皖南山区分布达海拔 1500 m, 大多为野生种。 强阳性。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性强,能耐 -2025低温,山区生长好,干高,有的可自然接干,但在平原、丘陵区,树干低矮、冠大,结实多,接干性差,不宜农桐间作之用。对土壤要求,与兰考泡桐相同。 高生长属间歇接干
24、型,一般 10 年生可接干 23 次,树高可达 10 m12 m。胸径旺盛生长期一般出现在5年生前,连年生长量 3 cm4 cm,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一般材积的数量成熟期出现在 1015 年生。其变异性大,自然类型多样,基因复杂,为泡桐杂交繁育种的理想原始材料,应深入研究。 DB34/T 15852012 10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安徽泡桐速生丰产干形培育方法 表B.1 安徽泡桐速生丰产干形培育方法 名称 使用范围 培育方法 平茬法 利用泡桐根桩萌发不定芽强的特性,对小苗定植,或对主干矮小,弯曲的弱势苗木,采用此法。 翌年早春树液流动前,齐地平茬,要求截面平滑;封土
25、覆盖,厚度 3 cm4 cm。待新芽长至 15 cm20 cm,选苗一株直立旺盛的芽条,培育成新干,其余萌条除去。加强肥水管理,一般当年主干可达 5 m 以上,且通直、圆满。在人畜活动频繁的地方不易管理,应注意保护。 剪梢抹芽法 、 级壮苗造林或平茬接干幼树,由于兰考泡桐、毛泡桐苗木顶梢木质化程度差,冬季易遭冻害而枯萎,采用此法。 选苗干顶芽下第 34 节处,与主风方向一致的饱满芽作为接干对象,将对生芽同上部枯梢一起剪掉,剪口要平滑,防治损伤保留芽及树皮,要保留接干芽下部 24 对侧芽,作营养枝或树冠培养,如生长过长,采取摘心,抑制侧枝延伸,其它芽在尚未木质化时,全部抹除。 平头法 一般用于
26、23 年生,主干不足 3 m 或弯曲的植株。 在早春树液流动前,在分枝处或主干弯曲下部,把整个树冠锯掉。锯口应在芽眼上方 1cm 左右处,否则伤口不易愈合,锯口要用快刀削平,防劈裂,用泥土涂盖,以防失水,萌芽后留与主风方向一致的壮条进行接干,其余除去。 目伤法 此法用于 35 年生长势旺盛,树冠扩大,但无接干枝的幼树。 技术要点: 一是在树干最上方即分叉处, 选好与主干通直的潜伏芽 (芽眼)。 二是于早春树液流动前在芽眼的上侧 2 cm3 cm 处,对侧枝横砍两刀,深达木质部,两刀间宽 1 cm2 cm,长为目伤枝基部的半周,并将皮层剥去,成为半环球状口,谓之目伤。 三是及时对形成的接干枝生长
27、有影响的侧枝,要及时疏枝,矮截。 一般当年接干枝生长可高达 4 m 左右,当年冬季或翌年早春将原有对生枝全部疏除。 DB34/T 15852012 11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泡桐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表C.1 泡桐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主要症状 防治方法 丛枝病 泡桐的枝、叶、干、根、花都能表现症状。 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丛枝型:即个别枝上的腋芽或不定芽大量萌发,侧枝节间变短、丛生,叶片表现黄而小且薄,皱缩。整个丛枝呈扫帚状; 2、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叶状,花柄及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变形。地下根系亦呈丛生状。 1、选用抗病种和品种,如南方的白花泡
28、桐抗病能力较强; 2、选用无病壮根育苗及推行播种育苗,控制病区种根外调; 3、及早修除病枝; 4、应用四环素或土霉素注射或浸种根防治等较有疗效。 炭疽病 泡桐炭疽病主要危害幼苗的叶、叶柄和嫩梢。受害叶片上,病斑初为点状,失绿,后扩大,呈褐色近圆形病斑。病斑周围黄绿色,直径约 1 毫米,病斑多时可连结成不规则较大的病斑, 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叶柄、叶脉及嫩梢受害,初为淡褐色圆形小斑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的病斑。发病时,病斑连成片,常使叶片和嫩梢枯死。 1、选择地势高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无遮阴处作育苗地,土壤消毒或冬季土地深翻,可用硫酸亚铁,用量每平方米 8 g,
29、且要避免连作; 2、播种期提早到 3月初,采用薄膜全封闭育苗,经催芽处理,便于苗期提前,在 67 月份发病盛期(梅雨季)苗木有较强的抗病能力;3、化学防治,用 2000 倍高锰酸钾溶液浸种 30 分钟消毒种子。幼苗期(56月)用 0.50.7 波尔多液或 500 倍代森锌或 600800 倍退菌特或 50托布津 8001000 倍或50多菌灵 1500 倍喷雾防治,效果均好。 腐烂病 感病部位在主干、主枝、侧枝及枝桠分叉处,尤以第一层的主侧枝受害比例大。 症状通常表现为溃疡型和枝枯型。 溃疡型在早春发病初期, 病斑处树皮呈现暗褐色水渍状,病部有肿胀,病斑椭圆形,后病斑可继续扩大,树皮呈深褐色,
30、病皮组织腐烂,有酒糟气味。7 月随气温升高,病斑组织干枯下陷,有时发生龟裂。 枝枯型症状发生在生长极衰弱的植株和小枝上,病斑不呈水渍状,形状不规则,亦无明显边缘,病部蔓延迅速导致枝条枯死。 1、 提倡适地适树, 移栽时避免伤根太多或碰伤树干。栽后及时灌水,提高成活率。 2、 科学整枝,修剪应做到逐年进行,修下的枝条及时处理; 特别注意清除病枝、枯枝。 3、 加强管理,提高树木本身的活力,及时砍除病株或刮除病部,然后进行喷药或涂药处理。目前防治腐烂病的常用药剂有 10碱水、1退菌特、5托布津等, 效果较好。 DB34/T 15852012 12 表C.1 (续) 病虫害名称 主要症状 防治方法
31、黑痘病 主要发生于树木的叶、叶柄、茎及幼树的嫩梢,严重可导致枯梢。发病盛期比炭疽病晚些,病菌在病梢上越冬。叶上病斑近圆形,呈黑褐色,常破裂成不规则的穿孔。 叶柄和嫩茎上的病斑呈椭圆形, 凸起状,黑褐至黑色,是此病的主要特征。在潮湿天气,病斑上产生一层很薄的白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病害严重时,常导致皱叶及枯梢。 1、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在连年发病严重的圃地, 应实行轮作防病。幼苗出土后加强管理, 及时除草、松土、间苗,促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能。 2、冬季应彻底清除和烧毁病苗及病枝叶,并进行深翻,以减少翌年病源。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以防止病害蔓延。 3、幼苗出土后, 可用
32、11150200 的波尔多液或 65可湿性代森锌 500 倍液喷洒苗木,每半个月喷 1 次,一般可喷 34 次。大袋蛾 泡桐大袋蛾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 4 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 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成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 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 背负行走、 取食。幼虫危害至 11 月封闭囊口。 1、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掌握虫情,及时发出预报,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2、冬季结合修枝摘毁虫囊,减少虫源,喷洒农药,低龄幼虫期可用 9敌百虫 8001200 倍液或 50螟松乳剂或 50辛硫酸乳剂 1000 倍喷洒等。 3、保护益鸟及益虫,如灰喜鹊、瓢虫等。泡桐叶甲 又称泡桐二星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泡桐的重要害虫之一。成、幼虫危害泡桐叶片。成虫白天活动,产卵于叶背面,数十位聚集一起,竖立成块。幼虫孵化后, 群集叶面, 啃食上表皮, 残留下表皮 6、7 月间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较重,通常会把表皮啃光。 1、人工捕杀幼虫、蛹或成虫; 2、幼虫和成虫危害时期,喷洒 90敌百虫晶体或 50马拉硫磷各 1000 倍液; 3、保护利用寄生蜂。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