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51 备案号:30894-201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2912011 西藏飞蝗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2011 - 06 - 27 发布 2011 - 07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2912011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调查方法 2 5 调查内容 2 6 气象数据获取 4 7 虫情预测 4 8 虫情预报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监测样地登记表 8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蝗卵死亡率调查记载表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 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表 . 10
2、 附录D(规范性附录) 蝗蝻龄比调查记载表 . 11 附录E(规范性附录) 蝗蝻发生密度调查记录表 . 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 成虫发生密度调查记录表 . 13 附录G(规范性附录) 蝗虫成虫雌雄比及产卵情况调查记载表 . 14 附录H(规范性附录) 西藏飞蝗产卵情况调查统计表 . 15 附录I(规范性附录) 蝗虫天敌调查表 . 16 附录J(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标准表 . 17 附录K(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蝗蝻龄期划分 . 18 附录L(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蝗蝻龄期示意图 . 19 附录M(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各龄有效积温表 . 20 附录N(资料性附录) 蝗
3、卵发育分期特征和各期至产卵期所需天数 . 21 DB51/T 1291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为规范性附录,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凉山州草原工作站、甘孜州草原工作站、阿坝州草原工作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东海、周俗、张新跃、鲁岩、张绪校、唐川江、刘勇、谢红旗、陈涛、阮芳泽、严林。DB51/T 12912011 1 西藏飞蝗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西藏飞蝗预测预报
4、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西藏飞蝗系统测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578-2007 草原蝗虫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蝗蝻 the nymph of a locust 从蝗卵孵化出土至羽化为成虫这一阶段的若虫虫态称为蝗蝻。 3.2 起点温度 threshold temperature 蝗卵或蝗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要求的最低温度。 3.3 有效积温 effective accumulate
5、d temperature 蝗卵孵化或蝗蝻生长发育阶段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的逐日温度累积值。 3.4 发生面积 occurrence area 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前,蝗蝻密度大于或等于0.2头/m2的蝗区面积。 3.5 宜生区 suitab le area 适宜于西藏飞蝗生长发育的区域。 3.6 常发区 regula r area 西藏飞蝗密度在10年内有3年以上(含3年)达到防治指标,防治后3年5年仍能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 3.7 偶发区 occasional area 西藏飞蝗虫口密度在10年内有1年2年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 3.8 DB51/T 12912011 2 方框取样法 square
6、frame sampling 利用方框取样器调查虫口数量的方法。方框取样器用木条或粗铁丝制成,为长、宽各1m,高0.3m0.5m的框架,四周及上方覆以纱布或塑料窗纱。调查时,将方框取样器迅速罩下,框内蝗虫即为1m2数据。 4 调查方法 4.1 固定监测 在西藏飞蝗常发区设立位置相对固定、能代表当地草原平均状况的监测样地,面积不小于100hm2,且设立后位置不得随意变更,在样地内对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观测,样地特征按附录A进行登记。 4.2 路线调查 在西藏飞蝗发生区域规划调查线路。线路应穿越区域内主要的地貌单元和草原类型,如垂直变化明显,还应在垂直方形设置调查线路,按照
7、线路对西藏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发育进度、天敌等进行调查。 5 调查内容 5.1 卵期调查 主要调查蝗卵的分布、密度、越冬死亡率和发育进度等情况。 5.1.1 卵块分布与密度 春季从土壤解冻时开始在西藏飞蝗产卵区域每间隔5天设定若干1m2样方,挖取表土,寻找卵块。共查3次,每次至少挖取5个卵块,计算卵块密度。 5.1.2 蝗卵死亡率 随机抽取挖取的卵块,剖成卵粒后逐粒观察,区分出死卵,计算蝗卵死亡率。按照附录B进行观测记录。 蝗卵死亡率按照(1)式进行计算: %100211+=EEEM(1) 式中: M蝗卵死亡率,%; E1死亡卵粒数,粒; E2新鲜卵粒数,粒; E1+E2卵粒总数,粒。
8、5.1.3 蝗卵发育进度 DB51/T 12912011 3 将得到的卵块放于底部可渗水的容器中,参照西藏飞蝗野外产卵一般深度覆上细土,置于与样地相同的条件下,每隔2天从中取出15粒卵,用10%漂白粉溶液浸泡2min3min,待卵壳溶薄后取出,清水洗净,用光源透视检查卵的胚胎发育情况,根据附录J判断出各卵粒的发育进度,结果记录到附录C。 5.2 蝗蝻期调查 5.2.1 出土期 根据蝗卵胚胎发育调查结果推测出蝗蝻出土期,提前3天5天到蝗卵分布较为集中的避风向阳坡地,每天调查一次,当查到蝗蝻时即为越冬后蝗虫的出土始见期。调查时应辨明蝗蝻种类。 5.2.2 龄期 自蝗蝻出土始期3天后,进行系统调查。
9、每次至少抽取5个代表性样点,每点扫网调查捕捉或用样框随机调查,总捕获数不少于100头;每3天调查一次直至羽化盛期结束。根据附录K、附录L判断蝗蝻龄期,将结果记录到附录D。 5.2.3 面积和密度 在三龄蝗蝻发生盛期调查西藏飞蝗发生面积和密度,按照下列要求取样调查。结果记录到录附E。 a) 西藏飞蝗发生面积1000 hm2以上的,每100 hm2取一点; b) 西藏飞蝗发生面积500 hm21000 hm2的,每50 hm2取一点; c) 西藏飞蝗发生面积500 hm2以下的,每30 hm2取一点; d) 西藏飞蝗偶发区,每30hm2取样一点。 5.3 成虫期调查 5.3.1 面积和密度 自蝗蝻
10、羽化盛期后5天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扫网捕捉成虫或用样框随机调查,调查成虫面积和密度,结果记入到附录F。按照本标准5.2.3进行取样调查。 5.3.2 雌虫比例及产(抱)卵雌虫率 随机网捕成虫100头,检查统计雌虫数量和产卵或抱卵雌虫数量,结果记入到附录G。 5.3.3 产卵量 自蝗蝻羽化盛期后5天,随机捕捉雄成虫和未产卵雌虫各30头,在宜于雌虫产卵的室外设置3个容积1m3的网罩,各罩养雌雄成虫10对,待成虫全部死亡后挖取表土,统计卵块和卵粒数量,结果记入到附录H。 5.4 天敌调查 5.4.1 时间 与蝗卵、蝗蝻和成虫调查同时进行。 5.4.2 内容 调查记载样地内的天敌种类、数量及西藏飞蝗
11、密度,结果记录到附录I。 5.4.3 方法 DB51/T 12912011 4 随机选5个样点。卵捕食类和卵寄生类天敌或微生物调查,在查卵时饲养观察;虫体寄生类天敌结合西藏飞蝗密度调查时进行解剖检查;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采用样方调查法,每点查1m2;两栖类、爬行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0m2;鸟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hm2。 6 气象数据获取 6.1 内容 地表土壤5cm10cm温度、降雨量、空气温湿度。 6.2 获取方式 就近收集当地气象台站数据,固定监测点采用仪器连续记录。 7 虫情预测 7.1 发生期预测 7.1.1 蝗蝻出土期 7.1.1.1 调查时到卵孵化出土所需天数预测 参
12、照蝗卵发育有效积温,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有效积温法预测,按照(2)式计算: 2.14)2.14(1.1791=tdDt.(2) 式中: Dt 调查时至卵孵化出土所需的天数,天; 179.1 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 14.2 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已完成发育各天以14.2计算),; d 已完成发育的天数,天; t1 调查时未来10天5cm深的旬平均地温。 调查时未来10天5cm深的旬平均地温,按照(3)、(4)式计算: 4.11 +=tt .(3) 8.11 +=tt.(4) 式中: t1 调查时未来10天内5cm深旬平均地温,; t 调查时未来10天内旬平均气温,; 1
13、.4 4月气温与5cm深土温之差; 1.8 5月气温与5cm深土温之差; 7.1.1.2 出土期 蝗蝻出土期依据蝗卵孵化期,按照(5 )式计算: DB51/T 12912011 5 Q =q+Dt .(5) 式中: Q 出土期,年月日; q 查卵日期,年月日; Dt 到卵孵化出土所需的天数,天。 7.1.2 蝗蝻三龄盛期 从蝗卵孵化盛期预测蝗蝻三龄盛期可用历期法和积温法进行。 7.1.2.1 历期法 根据当地历年积累的资料和气候情况预测蝗蝻三龄盛期。 7.1.2.2 积温法 蝗卵孵化盛期后,根据地面上30cm 旬平均草丛温度,利用西藏飞蝗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附录M ),按照(6) 式计算: 9
14、.152.1293=gtD.(6) 式中: D3 到达三龄期所需天数,天; tg 地面上30cm处旬平均草丛温度,; 129.2 西藏飞蝗蝗蝻从出土到三龄期需要的有效积温,; 15.9 蝗蝻发育起点温度,。 无草丛温度时,可依据气温按照(7)式计算: tg=t+1.6 (7) 式中: gt 地面上30cm处平均草丛温度,; t 旬平均气温,; 7.1.3 成虫羽化期 蝗卵孵化至羽化期,采用有效积温法预测,按照(8) 式预算: 9.15360=gytD(8) 式中: Dy 到达三龄期所需天数,天; gt 地面上30 cm处旬平均草丛温度,; 360 西藏飞蝗蝗蝻从出土到成虫需要的有效积温,; D
15、B51/T 12912011 6 15.9 蝗蝻发育起点温度,。 7.1.4 成虫产卵期 7.1.4.1 历期法 西藏飞蝗从羽化到产卵一般需15天 20天。 7.1.4.2 分期法 在成虫交尾初期和盛期分别捕捉雌成虫20头,剖腹检查体内蝗卵发育程度,根据蝗卵发育分期表和蝗卵发育期至产卵期所需的天数(附录N ),预测产卵期。 7.2 发生量预测 7.2.1 发生密度 根据成虫产卵期调查,综合环境因素,利用有效基数预测法预测蝗蝻下一代发生密度,按照(9 )式计算: ( )fmMrmePP+=10.(9) 式中: P下一代发生密度,头/ m2; P0残蝗密度,头/ m2; e雌虫平均产卵量,粒/头;
16、 m雌虫数量,头; f雄虫数量,头; r雌虫平均产卵率,即产卵雌虫占全部雌虫的比率; fmm+雌虫比率; M蝗卵自然死亡率。 7.2.2 发生面积 7.2.2.1 当年发生面积 结合路线调查,在地形图上勾绘西藏飞蝗分布区域,量算面积,核实西藏飞蝗发生的区域和面积。 7.2.2.2 下代发生面积 根据残蝗面积,结合气象因素、天敌情况等,预测下代蝗蝻发生面积。 8 虫情预报 8.1 预报时期及内容 8.1.1 出土期 DB51/T 12912011 7 当年卵期调查结束后做出蝗卵出土期预报。 8.1.2 三龄盛期 出土期调查结束后做出三龄蝗蝻盛期、发生密度、发生面积等内容的预报。 8.1.3 下年
17、预报 当年成虫调查结束后,根据残蝗密度、发生面积、雌虫比、雌虫产卵率做出下年发生密度、发生面积等预报。 8.2 发生程度 根据预测的发生密度、发生面积,结合宜蝗面积、危害程度分级标准,预测发生程度。 8.3 预报程序 虫情及预测结果应向草原业务主管部门定期、逐级、实时上报,必要时在当地政府的授权下向当地群众通报。当预测可能发生重大灾情时,应随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DB51/T 12912011 8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监测样地登记表 行政名称 样地编号 样地设立日期 样地面积(hm2) 经度() 纬度() 高程(m) 样地位置 (边界所有 拐点坐标组) 草原类 草
18、原型 土壤类型 地形地貌 地表特征 主要植物 蝗虫种类 天敌种类 利用方式 利用状况 草场综合评价 载畜量(个标准羊单位) (1) 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 样地编号: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2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199。 (3) 经度、纬度:确定样地边界后,填写每个拐点经纬度。按.填写。 (4) 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m。 (5) 草原类: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类的名称填写。 (6) 草原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型的名称填写。 (7) 土壤类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的名称填写,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 (8) 地形地貌:台地、平地、坡地
19、、陡坡、沟谷、悬崖、其它。 (9) 地表特征:主要记录枯落物多与少;覆沙多与少;覆砂砾多与少;盐碱斑多与少;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轻;地表龟裂多与少。 (10) 主要植物:填写主要3-4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11) 蝗虫种类:填写主要3-4种,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按危害程度排序填写。 (12) 天敌种类: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罗列观测区域出现的天敌种类名称。 (13) 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刈牧兼用、是否开垦及撂荒时间等。 (14) 利用状况:轻度、中度、重度放牧。 (15) 草场综合评价:好、中、差。 (16) 载畜量:该样地的理论载畜量。 DB51/T 129
20、12011 9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蝗卵死亡率调查记载表 卵死亡情况 死亡粒数(粒) 死亡率(%)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蝗虫 种类 种类 比例 (%)卵块数(快) 总卵 粒数(粒)死亡 粒数(粒)死亡率 (%)干瘪霉烂寄生捕食其 他 干 瘪 霉 烂 寄 生 捕食其他备注DB51/T 12912011 10 C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表 胚胎发育期 各发育期卵粒数(粒) 发育期比率(%)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蝗虫种类 检查活卵粒数(粒) 原头期 胚转期 显节期 胚熟期 原头期 胚转期 显节期 胚熟期 备注DB51/T 12912011 11 DD 附 录
21、 D (规范性附录) 蝗蝻龄比调查记载表 各龄蝗蝻数(头)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蝗虫种类 出土始期 (月 日)蝗蝻总数(头)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成虫DB51/T 12912011 12 E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蝗蝻发生密度调查记录表 行政名称(县级)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样方编号 样方经度() 样方纬度() 样方高程(m) 植被盖度(%) 草群高度(cm) 地上生物量(g/m2) 坡向 坡位 主要植物 害虫种类 龄期 平均密度(头/ m2) 最高密度(头/ m2) 面积(m2) (1) 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 样地编号:样地编号与附表H-
22、1中样地编号统一,必须准确填写。 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2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199。 (3) 样方编号:样地编号+。 (4) 经度、纬度:按.填写,其他格式需要转换成度。 (5) 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m。 (6) 植被盖度:样方内各种植物投影覆盖地表面积的百分数。 (7) 草群高度:植物叶层平均自然高度,高度的测定重复10次的平均。 (8) 地上生物量:指某一时刻单位草原面积地上全部植物生长量。测定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要齐地面剪割。 (9) 坡向:分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10) 坡位: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 (11) 主要植物:填写主要
23、3-4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12) 害虫种类:填写记录主要害虫种类。 (13) 龄期:记录该害虫中占比例较高的龄期。 (14) 发生程度:蝗蝻密度达到防治指标1倍以上2倍以下为危害,密度达到防治指标2倍以上为严重危害。 DB51/T 12912011 13 FF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成虫发生密度调查记录表 行政名称(县级)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样方编号 样方经度() 样方纬度() 样方高程(m) 植被盖度(%) 草群高度(cm) 地上生物量(g/m2) 坡向 坡位 主要植物 害虫种类 虫种比例(%) 平均密度(头/ m2) 最高密度(头/ m2)面积(m2) (1) 行
24、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 样地编号:样地编号与附表H-1中样地编号统一,必须准确填写。 由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2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0199。 (3) 样方编号:样地编号+。 (4) 经度、纬度:按.填写。 (5) 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m。 (6) 植被盖度:样方内各种植物投影覆盖地表面积的百分数。 (7) 草群高度:植物叶层平均自然高度,高度的测定重复10次的平均。 (8) 地上生物量:指某一时刻单位草原面积地上全部植物生长量。测定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要齐地面剪割。 (9) 坡向:分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10) 坡位:坡顶
25、、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 (11) 主要植物:填写主要3-4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12) 害虫种类:填写记录主要害虫种类。 DB51/T 12912011 14 GG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蝗虫成虫雌雄比及产卵情况调查记载表 雌雄比及产卵情况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蝗虫种类 蝗虫总数雌虫数 雌虫率,%产(抱)卵雌虫数 产(抱)卵雌虫率,% 虫口密度,头/m2备注DB51/T 12912011 15 HH 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西藏飞蝗产卵情况调查统计表 调查 日期 样方 编号 饲养雌成虫头数 (头) 总卵块数 (块) 平均单雌产卵块数(块/头) 总卵粒数 (粒
26、) 平均每块卵粒数 (粒/块) 平均单雌产卵量(粒/头) DB51/T 12912011 16 I I 附 录 I (规范性附录) 蝗虫天敌调查表 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 头/ m2只/ hm2只/ m2寄生率(%) 蝗虫密度(头/ m2)调查 日期 样地编号 步甲 蜘蛛 螽斯 鸟类 蜥蜴 芫菁寄生菌类寄生 蝇类 卵寄 生蜂 卵寄 生虻 DB51/T 12912011 17 J J 附 录 J (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标准表 发育期 形态特征 原头期 胚胎尚未发育,破壳后,用肉眼不易在卵浆中找到胚胎。 胚转期 胚胎开始发育,破壳后,用肉眼可以看到有一个小芝麻大小的白色胚胎。
27、 显节期 胚胎已形成,个体较大,几乎充满整个卵壳、眼点,腹部及足很明显,后两者已分节。胚熟期 胚胎发育完成,体呈红褐色至褐色,待孵化。 DB51/T 12912011 18 KK 附 录 K (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蝗蝻龄期划分 西藏飞蝗蝗蝻雌雄两性皆分为五龄。初孵蝻和各龄蝻刚蜕皮时体色均呈米黄色或乳白色,后逐渐变为灰黑色、灰褐色或草绿色。 1 龄:体长5.72-9.82 毫米。翅芽很小,不明显;前胸背板后缘呈直线。 2 龄:体长 7.89-12.58 毫米。翅芽稍现,翅芽末端向后,前胸背板中隆线隆起、背板后缘呈直线略向后突出。 3 龄:体长雌性 11.72-15.58 毫米,雄性 10.92
28、-15.62 毫米。翅芽明显,翅牙末端指向背脊,前胸背板中隆线隆起、背板后缘向后突出。 4 龄:体长雌性 16.18-24.22 毫米,雄 性 16.38-23.32 毫米。翅芽明显且呈黑色,达腹部第二节,翅芽向背上靠拢,前胸背板中隆线隆起明显、背板后缘向后突出略呈钝三角形。 5龄:体长雌性22.38-35.82毫米,雄性24.38-30.28毫米。翅芽黑色显著增大,长达腹部第四、五节,后翅呈三角形,前胸背板中隆线隆起、背板后缘呈三角形突出。 DB51/T 12912011 19 LL 附 录 L (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蝗蝻龄期示意图 DB51/T 12912011 20 MM 附 录 M (资料性附录) 西藏飞蝗各龄有效积温表 蝗卵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全蝻期 发育起点温度 14.2 15.9 16.6 16.7 16.3 15.2 16.1 有效积温 179.1 67.5 61.7 63.2 71.7 96.7 360 DB51/T 12912011 21 NN 附 录 N (资料性附录) 蝗卵发育分期特征和各期至产卵期所需天数 蝗卵发育期 特征 产卵所需的天数(天) 初期 卵块细长,呈白色,卵粒长度不超过2mm。 912 中期 卵块略粗,呈淡黄色,卵粒长3mm4mm。 58 后期 卵块粗大,呈鲜黄色,卵粒长5mm。 34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