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233294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4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 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DB51 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DB51 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DB51 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DB51 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30 DB51B 40 备案号: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9442009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Technical Rules for Introduction of Forage 2009-06-02 发布 2009-06-10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 9442009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引种对象的确定 1 5 试验方案设计 2 6 田间实施 5 7 数据收集 6 8 分析总结 7 9 材料保存 7 10 建立档案 . 7 附录A . 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

2、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 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 3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 4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引种材料抗性观测登记表 . 5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试验地基本条件登记表 6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物候期观察原始记录表 . 7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病(虫)害调查表 . 8 附录I (规范性附录) 越冬(夏)率调查表 9 附录J (规范性附录) 牧草高度观察记载表 . 10 附录K (规范性附录) 牧草产量测定表 11 附录L (规范性附录) 茎叶比测定表 12 附录M (规范性附录) 牧草产量汇总

3、表 13 附录N (规范性附录) 牧草种子产量测定表 14 附录O (资料性附录) 抗性分级表 15 I DB51/T 9442009 前 言 引种试验是在异地新品种引入,大面积种植前,进行科学观察、测定和评价其在拟引进地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主要措施,是评定引种价值的重要手段。为了规范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 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 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 本标准附录A、B、C、D、E、F、G、H、I、J、K、L、M和N为规范性附录,附录O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

4、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瑞珍、何光武、张新跃、李元华、苟文龙、姚明久。 II DB51/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的范围、引种对象的确定、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实施、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总结、引种材料保存及建立档案等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

5、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51/T 6662007 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引种 是指把异地的优良品种、品系或种质资源引入本地进行种植利用的过程。 3.2 引种对象 指拟实施引进的牧草品种、品系或种质资源。 3.3 引种试验 将拟引进的对象,在大面积种植前,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进行观测,引种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 3.4 引种材料 用于田间种植的引种对象的繁殖材料。 3.5 拉伸高度 将植株在拉直状态下,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

6、位(叶尖或花序等,芒除外)的垂直高度。 4 引种对象的确定 通过对国内外牧草新品种的调查、了解,结合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生产利用目的和方式,筛选出有希望在本地区生产种植、获得较高种植效益的品种作为引种对象。 1 DB51/T 9442009 5 试验方案设计 5.1 试验点选择 所选择试验点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对拟引种对象计划种植推广利用的地区,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2 试验步骤 对引种对象应先进行生长适应性的一般性观察试验,再进行引种价值测定的品比试验。 5.2.1 一般性观察试验 对新引进的引种对象,进行较小面积种植,不设对照,对其是否能正常生长,完成生长发育周期以及产量进行初步测定,表

7、现优良的进入下一步试验。 5.2.2 品比试验 对一般性观察试验中表现优良的引种对象,与当地较大面积种植的1个2个同类品种进行小区比较试验,完成对引种对象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进一步的评价测定,确定其引种价值。 5.3 试验期限 一般性观察试验一年生品种至少试验1个生长周期,多年生品种至少试验2个生长周期。品比试验一年生牧草不少于2个生长周期,多年生牧草不少3个生长周期。 5.4 田间区划 5.4.1 小区面积 5.4.1.1 一般性观察试验 根据引种材料的多少确定试验面积。 5.4.1.2 品比试验 密植型的草品种小区面积10m2(2m 5m),高大稀植型的草品种小区面积20m2(4m 5m)

8、。 5.4.2 重复次数 一般性观察试验一般不设重复。品比试验应设4次重复,其中1个重复用于物候期观察,另3个重复用于测产。 5.4.3 小区排列 一般性观察试验采用随机排列的方式;品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式。 5.4.4 保护行和走道 在整个试验区四周应设隔离带,一般牧草隔离带的宽度1 m,高大型牧草应相应增加宽度,至少能种植4行以上试验的同类型牧草。区组间、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设走道,宽度应不小于0.5 m。 5.4.5 田间区划布置图 根据以上设计,应绘制出田间区划布置图。 5.5 播种 5.5.1 条播 根据具体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确定行距,同时应在方案中写明每个小区播多少行,

9、边行距、行间距,画出小区播种图。 5.5.2 穴播 根据试验对象栽培技术要求确定穴播的密度。 5.5.3 撒播 要求小区内播种均匀。 2 DB51/T 9442009 5.5.4 播种量 按照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根据以下公式具体计算。 L=La/PG (1) 式中: L 播种量kg/hm2; La 理论播种量(种子用价100%)kg/hm2; P 净度%; G 发芽率%。 在试验方案中应分别注明各试验材料每个小区的播种量。 5.5.5 播种时间 根据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结合当地气候状况具体确定,春播宜在3月4月、夏播宜在4月6月、秋播宜在9月11月。同类品比试验应在同一天内完成所有播种

10、。 5.6 田间管理 5.6.1 苗期管理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制定出苗期具体的管理措施。 5.6.2 施肥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需肥要求,制定出具体施肥方案,规定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 5.6.3 灌溉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需水要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制定灌溉计划。 5.6.4 病虫害防治 应根据试验对象及其类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设计,注明重点观察防治的病虫害。5.7 观察记载 5.7.1 物候期 观测项目主要按禾本科、豆科以及块根、块茎饲料作物类型进行观察记录。 5.7.1.1 禾本科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乳熟、蜡熟和完

11、熟)和枯黄期,见附录B。 5.7.1.2 豆科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初花、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收获期和枯黄期,见附录C。 5.7.1.3 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块根(茎)膨大期、块根(茎)收获期、母根种植期、萌发期、抽薹期、开花期、结实期和种子采收期,见附录D。 5.7.1.4 观测方法 按照DB51/T666 2007标准执行。 5.7.2 生长速度 出苗后第5d开始测量拉伸高度,观测间隔日期根据试验材料具体确定,填表附录J。 5.7.2.1 观测方法 在试验小区内随机选择10株,分别测定其拉伸高度,并计算平均

12、数。 5.7.3 抗性观察 观察内容:越冬率、越夏率、病(虫)害观察和倒伏性观察,填表附录E。 5.7.3.1 越冬率 3 DB51/T 9442009 在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2段4段,每段长1m,在越冬前和经过冬季低温季节返青后,分别计算样段中植株总数(面积或长度),统计出越冬率填表附录1,其计算公式如下。 A%=BP/B100 (2) 式中: A 越冬率; Bp 返青植株数(株、m2或m); B 样段内植株总数(株、m2或m)。 根据越冬率和冬季温度确定抗寒性强弱(见附录O) 5.7.3.2 越夏率 在小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2段4段,每段长1米,在夏季前和经过夏季高温季节之后,分别计

13、算样段中植株总数量(面积、长度),统计出越夏率,填表附录1,其计算公式如下。 C%=Dp/D100 (3)式中: C 越夏率; Dp 返青植株数(株、m2或m); D 样段内植株总数(株、m2或m)。 根据越夏率和夏季温度确定抗热性强弱(见附录O) 5.7.3.3 病(虫)观察 用目测法,在各小区内采用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20株40株,计算发病(受害)率填表附录H,其计算公式如下: E%=Fp/F100 (4) 式中: E 发病(受害)率; Fp 发病(受害)植株数(株); F 样点内植株总数(株、m2)。 根据发病(受害)率确定抗病(虫)性强弱(见附录O)。 5.7.3.4 倒伏性 采用实

14、测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J%=Hp/H100 (5) 式中: J 倒伏率%; Hp 倒伏数(株或m2); H 样方内植株总数(株或m2)。 根据倒伏率确定抗倒性强弱(见附录O)。 5.7.4 鲜草产量 一般以刈割小区测产,然后计算产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WWn/n/S 10000 (6) 式中: W 鲜草产量kg/hm2; Wn 各小区鲜草产量之和(1n)kg; n 小区数; S 小区面积m2。 4 DB51/T 9442009 5.7.5 干草产量 5.7.5.1 干鲜比 从收获的鲜草中取500g,风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8%以 下,计算出干草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L(%)=W g/50010

15、0% (9) 式中: L 干草比率(烘干率)%; Wg 500g鲜草的风干重量kg。 5.7.5.2 干草产量 通过干草比,计算出干草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WyW L (8) 式中: Wy 干草产量kg/hm2; W 鲜草产量kg/hm2; L 干草比率(烘干率)%。 5.7.6 茎叶比 分别在拔节(分枝)和初花期各测定1次,其测定方法按照DB51/T666 2007标准执行。 5.7.7 种子产量 种子成熟后,将物候观测小区内的植株全部收获进行脱粒,并将种子风干后称重,据此计算种子产量,其公式如下: SwS n/S10000 (10) 式中: Sw 种子产量kg/hm2; Sn 小区种子产

16、量kg; S 小区面积m2。 5.7.8 饲用价值测定 在主要利用阶段的可利用部分中均匀取样,对其营养成份进行测定,设计方案中应写出测定时期、测定次数及测定项目。 5.8 日志记载 5.8.1 基本资料 主要记载收集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填表附录F。 5.8.2 其它资料 主要有干旱、冻害、病害、虫害、杂草的发生及防除方法;中耕的时间、次数,施肥情况等。 6 田间实施 6.1 试验材料选择 从国外引种的材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物检疫法的规定;从国内引种的材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 6.2 试验地选择 要求坡度平缓、肥力均匀、光照充足、开阔、通风、耕层深厚、湿润、质地

17、中等、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中等,pH值在5.58.5之间,排灌方便的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选择在阳坡或半阳坡上,交通方便的地块。 5 DB51/T 9442009 6.3 试验地准备 根据试验要求,除杂、清除石块等杂物、施基肥、翻耕、平整地面,所施基肥要均匀,并按田间区划布置图要求,划出试验小区。 6.4 播种 6.4.1 播前准备 根据试验设计,按小区播种量称好播种材料,分别装入种子袋编号备用。 6.4.2 播种 按试验设计的播种时间、播种方式进行播种。一般大粒种子要覆土35 cm,小粒种子12 cm。 6.5 田间管理 6.5.1 苗期管理 根据试验方案中苗期管理措施,应及时中耕除杂和查苗补苗

18、。 6.5.2 施肥管理 按照试验方案中田间设计要求进行施肥和管理。 6.5.3 灌溉 按照试验方案的灌溉计划,结合实际的气候状况和灌溉条件酌情灌溉,并做记录。 6.5.4 病虫害防治 根据试验设计对试验的病(虫)害进行观察,按方案要求或当地大田生产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防止鼠、鸟、畜、禽等对试验的危害。 7 数据收集 7.1 试验地情况 按照附录F观察内容收集。 7.2 田间日常观察测定 按试验设计要求,按时观察测定,并按观察登记表内容填写好观察内容,填表附录G。 7.2.1 物候期 按试验设计的项目进行观察,填表附录B、C和D。 7.2.2 抗性观察 按试验设计的项目和

19、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记载,填表附录E、H、和I。7.2.3 生长速度 根据试验设计进行观察,填表附录J。 7.3 草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的刈割时间、留茬高度进行刈割测产,填表附录K。 7.4 茎叶比 按试验设计要求分物候期测定,填表附录L。 7.5 种子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进行测定。注意收种时期,一般是70 %的牧草种子成熟后收获、脱粒、风干测产,填表附录N。 7.6 饲用价值测定 根据试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取样(鲜草、干草)送检验机构检验,检测时间与试验同步进行。 6 DB51/T 9442009 8 分析总结 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完后,应汇总、整理、分析和总结。 8.1 生态适应性分析 根据物候期、

20、抗逆性的观测,确定引种材料是否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周期,从而确定其生态适应性。 8.2 产量汇总 将每次产量汇总,计算年度平均产量,填表见附录M。 8.3 结果分析 将试验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与对照品种的差异程度,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 8.4 综合评价 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各个引进对象在拟引进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其在拟引进区域引种及推广种植利用的可行性。 8.5 试验报告 将试验结果分析和综合评价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引种推广种植建议,写出引种试验报告。 9 材料保存 对一些珍稀的、再引进较难的繁殖材料应通过预先留存或田间收种的方式进行保存。种子材料应低温保存,无性繁殖材料应在田间(资源

21、圃)保存。 10 建立档案 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引种材料登记表附录A、试验方案、试验记录、分析整理的资料、试验图片以及引种试验报告等。 7 DB51/T 9442009 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引种材料登记表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草种名称 产地 序号 引入 编号 原编号 种名 学名品种名 系谱(父本、母本、选育人、年份、单位) 国家或 地区 海拔 m 经纬度 材料提供者 材料 数量 g 引种途径、发送单位及发送人 收到日期(年月日) 对本批材料处理的意见 DB51/T 9442009 2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22、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成熟期 序号 引入 编号 原 编号 草种 名称 播种期 出苗期 (返青期)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孕穗期株高 抽穗期 开花期 乳熟 蜡熟 完熟 完熟期株高cm 生育天数 d 枯黄期 生长天数 d 备注:对营养繁殖的草种,将移植期填入播种期。 DB51/T 9442009 3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开花期 序号 引入编号 原编号 草种 名称 播种期 出苗期 (返青期)分枝期 现蕾期 现蕾期株高 cm 初花 盛花开花期株高 cm结荚期 成熟期 成熟期株高 生育

23、天数 d枯黄期 生长天数 d DB51/T 9442009 4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生育期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序号 引入编号 及原编号 草种 名称 播种期 出苗期 块根(茎)膨大期 块根(茎)收获期 母根种植期 萌发期 抽薹期 开花期 结实期种子采收期 生育天数 d DB51/T 9442009 5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引种材料抗性观测登记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序号 引入编号 原编号 草种名称 越夏率% 越冬率% 发病率% 受害率% 倒伏率% DB51/T 9442009 6 附

24、 录 F (规范性附录) 试验地基本条件登记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地理位置 土壤养分% 序号 引入 编号 原 编号 草种名称 经度 纬度坡度 坡向海拔m 土壤类型土壤pH 全 N全P 全 K腐殖质含量 地下水位 m 前茬底肥整地 情况 DB51/T 9442009 7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物候期观察原始记录表 品种编号: 生育期 观察日期 出苗或返青比例% 植株高度 cm 分蘖株数 拔节株数 孕穗株数 抽穗株数 开花株数 乳熟株数 蜡熟株数 注:表中所列各生育期的株数,均为调查100株样本所达到该生育期的株数。 DB51/T 9442009 8 附

25、录 H (规范性附录) 病(虫)害调查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主要病(虫)害 病(虫)害(100 株) 平均 品种编号 时间 物候期 气温 湿度病(虫)害种类 受害(发病) 株数/ 株 受害(发病) 株数/ 株 受害(发病) 株数/ 株 受害(发病) 株数/ 株 植株受害(发病)率% 备注 DB51/T 9442009 9 附 录 I (规范性附录) 越冬(夏)率调查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重复 样 样 样 品种编号 测定日期 物候期 极端低温 越冬(夏)前株数/ 株 返青数/ 株 越冬(夏)前株数/ 株 返青数/ 株 越冬(

26、夏)前 株数/ 株 返青数/ 株越冬(夏)率% 备注 DB51/T 9442009 10 附 录 J (规范性附录) 牧草高度观察记载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单位:cm 植株号数 区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 平均株高 DB51/T 9442009 11 附 录 K (规范性附录) 牧草产量测定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鲜草产量 kg/ 小区 品种编号 物候期 刈割期 刈割次数 刈割面积m2刈割高度cm 小区平均鲜草产量 kg/hm2500g烘干重g 烘干率 % 干物质 kg/hm2DB51/T 9442

27、009 12 附 录 L (规范性附录) 茎叶比测定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第一次测定 第二次测定 品种编号 茎重 g 叶重 g 茎/ 叶 茎重 g 叶重 g 茎/ 叶 DB51/T 9442009 13 附 录 M (规范性附录) 牧草产量汇总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单位:kg/hm2第一次刈割 第二次刈割 第三次刈割 第四次刈割 第五次刈割 第六次刈割 第七次刈割 第八次刈割 全年总产 品种 编号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干物质 鲜草

28、DB51/T 9442009 14 附 录 N (规范性附录) 牧草种子产量测定表 试验地点: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品种编号 物候期 收割期 (月/ 日) 牧草高度 (cm ) 收种面积 (m2) 繁殖类型 结实率 % 小区产量 (kg) 种子产量 (kg/hm2) 千粒重 (g) DB51/T 9442009 15 附 录 O (资料性附录) 抗性分级表 等级 越冬(夏)性 病(虫)害 倒伏性 分值 1 越夏率20% 发病(受害)率 80% 倒伏率 80%以上 1 2 20%越冬(夏)率30% 70%发病(受害)率80% 70%倒伏率80% 2 3 30%越冬(夏)率40% 60%发病(受害)率70% 60%倒伏率70% 3 4 40%越冬(夏)率50% 50%发病(受害)率60% 50%倒伏率60% 4 5 50%越冬(夏)率60% 40%发病(受害)率50% 40%倒伏率50% 5 6 60%越冬(夏)率70% 30%发病(受害)率40% 30%倒伏率40% 6 7 70%越冬(夏)率80% 20%发病(受害)率30% 20%倒伏率30% 7 8 80%越冬(夏)率90% 1%发病(受害)率20% 10%倒伏率20% 8 9 越冬(夏)率 90% 未发病(虫)害 茎杆直立,无倒伏 9 弱 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