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理论学习笔记.pdf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126889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96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基础理论学习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免疫学基础理论学习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免疫学基础理论学习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免疫学基础理论学习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免疫学基础理论学习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称: Ag:antigen,抗原 Ab:antibody,抗体 APC:抗原提呈细胞 BC:B淋巴细胞 C:cell,细胞 CK:细胞因子 EBV:EB病毒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IC:immune complexes,免疫复合物 IFN:干扰素 IR:immune response,免疫应答 IS: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 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 M:microorganism,微生物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NKC:自然杀伤细胞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SRBC:绵羊红细胞 TC:T淋巴细胞 TNF:肿瘤坏死因子 V:virus,病毒第一篇 免疫学基

2、础 免疫学基础绪论 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IS)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IR)规律及其产物、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 一、免疫概念: 机体识别和排除 抗原性异物 、以维持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进入体内异物,如病原微生物(M); 体内自生异物,如衰老C(细胞) 、癌变C。 二、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 生理功能(正常) 病理表现(异常)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M及其他抗原性 异物 超敏反应(过强) 反复感染(过低) 免疫缺陷病(缺陷) 免疫稳定 清除衰老、损伤和死亡C 对自身组织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失调)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畸变C,防止 肿瘤发生;破

3、坏V感染C 肿瘤发生:持续性V 感染(降低或失调) 从上可见,机体IS具有免疫防卫和致病双重功能,即 1、正常:免疫保护作用(有利) , A、清除“非己”抗原,如抗感染、抗肿瘤 B、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2、异常和缺陷:免疫病理作用(有害), A、机体对“非己”抗原:过强应答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低或 失调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 B、对“自身”抗原的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图示免疫概念 抗原性异物人体 (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 抗原性异物 1图1 四、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图1和图2) 图2 五、免疫应答的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4、:细胞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生来就有、可遗传,天然(先天)免疫。 (2)作用广泛,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作用快,在感染早期、对外来病原体迅速起防卫作用,机体免疫防御第一道防线。无免疫记忆。 2、组成及作用: (1)屏障结构: 抗原 A、皮肤和黏膜屏障: 物理屏障作用:机械阻挡和清除作用。 化学屏障作用:分泌抑、杀M物质 (如乳酸、脂肪酸、胃酸、溶菌酶等。) 生物学屏障作用:正常菌群抑制入侵病原菌: 如肠道:大肠杆菌大 肠菌素、有机酸、H 2O2抑制痢疾杆菌、金葡菌等 B、血脑屏障:阻挡病

5、原M、其他异物进入脑组织、脑脊液。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CN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感染的病原M进入胎儿体内。 如风疹V通过胎盘母体(孕头3m内)胎儿:*畸形、流产、死胎。 (2)吞噬细胞: A、种类和分布: 大吞噬C:单核C(血液)、巨噬C(组织)。 小吞噬C:中性粒细胞(血液)。 B、吞噬过程:接触阶段、 吞入阶段、杀灭阶段。 C、吞噬后果:完全 吞噬、不完全吞噬。 (3)自然杀伤细胞; (4)血液和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 *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干扰素等 。 二、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

6、触特定抗原(如感染病原M或接种疫苗)而产生、后天获得、获得性免疫。 (2)仅针对特定抗原发生反应、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具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3)具免疫记忆、作用慢且时间长,在感染后期、最终清除病原体。 2、类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第一章 抗原(Ag) 相关概念: 1、 抗原识别受体:T、B 细胞表面能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分别称为 T 细胞受体(TCR)B 细胞受体(BCR) 2、抗原递呈 C(APC):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 MHC 分子,并启动 IR 的细胞,如 M(巨噬 C)。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抗原是启动IR的始动因素。 一、 抗原 概念

7、:一种能与 TCRBCR 结合,启动 IR,并能与相应 IR 产物(Ab 和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Ag 有两种特性: (1) 免疫原性:能刺激特异性免疫 C,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如伤寒杆菌机体伤寒抗体 (2)免疫反应性:又能与 Ab 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如伤 寒杆菌+伤寒抗体(电解质作用下)细菌凝集 1、完全抗原: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外毒素等。 32、半抗原(或不完全 Ag):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如多糖 、某些药物(青霉素、磺胺)。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 二、抗原性状

8、: (一)异物性: 1、异种物质;如异种蛋白质、各种 M 及其产物。 2、同种异型物质:如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3、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 (二) 特异性 : 1、概念: Ag相应淋巴 CAb(抗体)和效应淋巴 C 特异性结合反应 2、物质基础: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3、意义:免疫学诊断、疾病防冶的基础。 (三) 抗原决定簇(AD):又称表位。 1、概念:Ag 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 Ag 与 TCRBCR 及 Ab 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其化学组成、空间排列和立体构型决定 Ag 特异性。 2、分类: (1)按 AD 结构分类:构象决定簇、线性决定簇。 (2)按 A

9、D 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功能性决定簇、隐蔽性决定簇。 (3)按识别 AD 的免疫 C 分类: T 细胞决定簇、B 细胞决定簇。 3、抗原结合价:Ag 分子表面能与相应 Ab 结合的决定簇的数目。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 Ag+蛋白质载体)机体抗半 Ag 抗体。 在IR中,BC识别半Ag决定簇,并提呈载体决定簇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即以载体把T、B细胞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辅助BC产生抗体。 (五)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六)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两种不同 Ag 之间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 由共同 Ag 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

10、 Ab 可与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 Ag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影响 IR 的因素): (一)异物性: (二)分子量大小及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大分子物质,分子量l 万。 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最强,原因:表面 Ag 决定簇多,结构稳定,体内停留久。 例外:明胶,分子量 10 万、免疫原性弱,缺乏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1、抗原剂量:适中: 2、免疫途径:多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 3、免疫次数:间隔适中、次数不要太频。 (四)佐剂的使用: 1、概念:某些物质与 Ag 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 Ag 的特异性

11、IR 或改变 IR 的类型,此类物质称为佐剂。 42、种类: (五)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生理状态等。 四、 分类 : (一)据 Ag 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1、 异种Ag :如各种病原M及其产物(如外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等。 2、 同种异型Ag :如红细胞血型抗原:AB0、Rh血型抗原。 *人 类白细胞抗原(HLA):存在于人类白 C、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膜上的特异性 Ag。 3、 自身Ag : 隐蔽自身抗原:如眼晶体、精子等 自身 外伤、手术、感染 抗原 释放入血 修饰 自身抗原:自身组织成分 感染、 药物、辐射 自身免疫病 变性 4、 异嗜性抗原 : 定义: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

12、、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意义:(1)辅助某些疾病诊断 如外斐反应辅诊立克次体病 (2)与某些疾病发病有关,如共同 Ag A 族溶血性链球菌细胞膜 人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球肾炎 感染 心肌组织 心肌炎 机体 抗体 (二)据 Ag 刺激 BC 产生抗体是否需 TH 细胞辅助分类: 1、胸腺依赖抗原(TD-Ag):多数蛋白质 Ag,如病原 M,血 C、血清蛋白等 TH 细胞、巨噬 C BC抗体(以 IgG 为主),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并有免疫记忆。 2、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少数 Ag,如脂多糖,荚膜多糖 BC抗体(IgM),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不引起细胞免疫、无免疫记忆。 五、超抗

13、原(SAg): (一)定义:可直接与抗原受体结合,具有强大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220)T 细胞或 B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 IR 的抗原物质。 (二)种类: 1、外源性 SAg:某些细菌毒素如金葡菌肠毒素 SE、金葡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 2、内源性 SAg: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HIV 在体内表达的病毒蛋白产物。 (三)SAg 激活 T 细胞的机制(不同于一般 Ag)(自学): 1、被 T 细胞识别前、*不需经 APC 处理。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 T 细胞:*此激活作用无 MHC限制性,可使宿主(20%)T 细胞活化,所以 SAg 是一种可使大量 T

14、细胞活化的高效能 Ag。 (四)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SAg 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与某些毒素性疾病(如食物中毒、毒性休克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 和某些肿瘤发病有关。 5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一节 免疫器官(结合图 1) 一、 中枢免疫器官 : 包括:骨髓(禽类为腔上囊),胸腺。 功能:免疫 C 发生、分化、成熟场所。 (一)骨髓: 功能:1、造血器官、各种免疫 C 发生场所。2、BC 及 NKC 分化成熟场所。 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胸腺: 功能:1、T 细胞(尤其是T 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2、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形成对自身 Ag 耐受性、维持自

15、身稳定。 3、胸腺屏障屏障作用。 二、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功能:成熟淋巴 C 定居场所;TB 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 IR 场所。 (一)淋巴结: 功能:1、过滤、清除异物。2、TB 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 Ag 刺激发生 IR 场所。 3、参与淋巴 C 的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 1、定义:指淋巴 C 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 2、主要途径: 血循环中淋巴 C 通过毛细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EV)淋巴组织和淋巴结的特定区域经输出淋巴管、淋巴管、胸导管入颈 V返回到血循环再入*淋巴结(在淋巴细胞再循环起枢纽作用) 3、参与再循

16、环的淋巴 C 再循环一周 T 细胞 占 70-75 1824h B细胞 占25 -30 30h 4、意义:经 Ag 刺激后的 T 细胞、BC 及记忆 C 经再循环分布至全身,利于及时识别Ag(如病原体)、进行 IR 及发挥免疫作用。 (二)脾: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功能:1、滤血功能。 2、T、B 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 Ag 刺激发生 IR 场所。 3、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4、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如抗体、干扰素、补体等。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多在粘膜。 包括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及呼吸道、 肠道、 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分散的黏膜淋巴滤泡(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

17、组织。 1、黏膜淋巴滤泡: Ag 刺激前:为初级滤泡(无包膜) Ag 出现生发中心、次级滤泡 滤泡内:BC 及其母 C浆 C抗体:*S-IgA(局部免疫)、IgEI 型 少量T细 胞、巨噬细胞 2、弥散淋巴组织: *TCRT 细胞:位于表面及粘膜下,直接识别、结合抗原,执行固有性免疫功能。 第二节 免疫细胞(结合图 2) 6定义:参与 IR 或与 IR 有关的 C。 种类:T 细胞和 B 细胞、NKC、抗原提呈 C 及其他免疫细胞。 一、T 淋巴细胞 l、来源于骨髓、胸腺衍生、定居外周淋巴器官;占外周血淋巴 C 总数 6070。 2、负责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起辅助和调节作用。 图3 (一)T

18、细胞表面的膜分子: 1、TCR-CD3 复合体: (1)T 细胞抗原受体(TCR): A、双肽链,分为*TCR和 TCR。 B、只能特异识别由 MHC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2)CD3 分子 : A、存在所有 T 细胞上,检测 T 细胞总数的标志。 B、负责传导TCR 结合抗原的信号(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TCR+CD3)TCR-CD3 复合体,表达于 T 细胞表面,是 T 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2、细胞因子受体(CKR):如 IL-1R、IL-2R 等 3、 CD4 和 CD8 分子 : (1)T细胞亚群的分类标志:CD4+T细胞亚群 CD8+T细胞亚群 (2)TCR

19、的辅助受体:CD4 和 MHC-类分子 结合,协同 TCR 与抗原肽-MHC CD8 与 MHC-I 类分子 分子复合物的结合 (3)参与 T 细胞活化、增殖信号的传导。 4、协同刺激分子:CD28、CD2、LFA-l (1)CD28: T 细胞表面 CD28 十 APC 表面 B7(CD80)形成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T 细胞充分活化 (2)CD2: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A、T 细胞的 CD2 +APC 表面 L FA-3(CD58)、CD48增强 TCR 与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结合 B、参与 T 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作用。 C、由于绵羊红细胞(SRBC)可

20、作为 CD2 的配体,故 CD2 又名 SRBC 受体(即 E 受体)。 外周血淋巴 C(*TC、BC)十 SRBCE 花环(*E花环形成试验) (3)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 组成:CDlla 和 CDl8; 相应配体:ICAM-1( 细胞间黏附分子、CD54) 功能:促进 T 细胞与靶 C 或其他 c 结合,增强细胞介导免疫效应。 5、有丝分裂原受体: 外周血淋巴 C(*TC、BC) 有丝分裂原,如*PHA 等作用下 淋巴母 C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二)T 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71、按 TCR 双肽链不同、T 细胞分两类: (1)TCRT细胞:均为CD4+或CD8细胞

21、。多在外周血,占 6070,经TCR识别表达在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被活化,执行T细胞的特异功能。 (2)TCRT 细胞:多数为CD4或CD8细胞,位于表面及粘膜下;可直接识别、结合抗原;执行固有性免疫功能。 2、按表面抗原分: (1)CD4T细胞亚群 : 能识别由APC递呈的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体,是MHC 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分为 辅助性T细胞(T H细胞), 图 4 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 DTH细胞) 活化CD4T细胞产生CK辅助 BCAb; 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 (2)CD8+T细胞亚群 :能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体,是MHC I类分子限制

22、性T细胞,分为 细胞毒或杀伤T细胞(Tc细胞或CTL) 抑制性 T 细胞(Ts 细胞) 活化 CTL 释放细胞毒性物质杀伤靶 C(如颗粒酶、穿孔素等) 高表达 FasL,通过 FasFasL 途径靶 C 凋亡 参与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和移植排斥反应。 抑制性 T 细胞(Ts 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3、根据产生的CK不同,CD4+TH细胞分为三个亚型; TH0 细胞:T Hl和T H2 的前体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CK,在不同CK作用下,分化为 (1)THl细胞:(即T DTH,又称炎症细胞),主要产生:IL-2、IFN-、TNF-等, 免疫功能:介导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反应;协助B细胞产生lg

23、G2:抗胞内M 感染;对T Hl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2)TH2 细胞: 主要产生:IL-4、IL-5、ILl0、IL-13; 免疫功能:协助和促进BC的增殖和分化;促进IgE产生;抗胞外M感染;对T Hl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8二、B 淋巴细胞(结合下图 5) 1、骨髓衍生,定居外周淋巴器官,占外周淋巴 C 总数 2025。 图 5 2、负责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3、分泌 CK,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 4、递呈抗原:AgBC处理递呈T H(一)B 淋巴细胞的膜分子: 1、 BCRCD79ab 复合体:B 细胞抗原受体(BCR):即 SmIg; 成熟 B 细胞 SmIg 是 SmIgM 和 S

24、mIgD BCR 十(CD79a 和 CD79 b)BCR-CD79ab 复合体 作用:mlgV 区特异识别抗原 CD79a 和 CD79b:将 mIg 特异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至胞内 2、细胞因子受体:如 IL-1R、IL-2R、IFNR。 3、协同刺激分子:CD8086、CD40,通过与相应配体结合,提供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1)CD80CD86( 即 B7-1B7-2): B 细胞 CD8086T 细胞 CD28: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2)CD40: B细胞CD40活化CD4T细胞CD40L 接受 T 细胞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活化第二信号) B 细胞活化(完成对 TD 抗原的

25、IR) 4、B 细胞辅助(协同)受体:CDl9CD21CD81。 (1)CDl9:表达在全部 B 细胞表面; (2)CD2l:表达于成熟 B 细胞、部分 T 细胞、鼻咽部上皮 C 等。又称补体受体 2(CR2),能与补体裂解片段(C3d、iC3b 结合。EBV 的受体。 (3)由 CDl9、CD21、CD81 组成的信号复合体,参与 B 细胞活化、增殖信号的传导。(作用似 CD4、CD8 在 T 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5、Ig 的 Fc 受体:(自学) (1)CD32(FcR):为低亲和力 IgGFc 受体;介导 B 细胞活化抑制信号的传导。 (2)CD23(FcR):参与 IgE 合成的调

26、节。 6、补体受体(CR):包括 CD35(CRl)、 CD21(CR2):是 B 细胞激活的调节物。 7、有丝分裂原受体: 外周血淋巴 C(TC、*BC) 有丝分裂原如 PWM Ig 分泌 C(*B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二)B 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自学) 1、B1(CD5)细胞:其前体C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 分布: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表 面主要有 SmIgM、CD5;抗原识别谱窄:TI-Ag;识别和结合 TI抗原后可发生 IR,不需 T 细胞辅助,产生 IgM 类低亲和力抗体,无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 2、B2(CD5-)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定居外周免疫器官; 表面有 Smlg

27、M 和 SmlgD、无 CD5; 主要识别TD-Ag,对TD抗原发生IR,需T细胞 辅助, 产 IgG 类高亲和力抗体,负责体液免疫,有免疫记忆; 9还有提呈抗原、免疫调节作用。 三、自然杀伤细胞(NKC) (一)生物学特性: 1、 来源于骨髓,占外周血淋巴 C 总数 510。胞浆内有大颗粒,内含穿孔素和颗粒酶等。 2、 NKC 的膜分子: (1)表面标志:CD3-、CDl6+、CD56+。 CDl6(FcR):介导ADCC。CD56:作用不清楚。 (2)表面受体 A、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与靶 C(如病毒感 染 c、肿瘤 c)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使 NKC 活化产生杀伤作用(自然杀伤)。

28、 B、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识别自身细胞表面 MHC-I 类分子,产生抑制信号,使NKC 不能产生杀伤作用。 (二) 生物学作用: 1、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如抗病毒)与抗肿瘤 非特异性*NKC 杀伤靶 C 的方式:(1)自然杀伤作用: (2)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如 TNF、IFNY 等)参与 IR 的调节。 其他淋巴细胞:(自学)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细胞):由 IL 2 激活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 C 的一种新型杀伤 C,具广谱抗肿瘤作用。 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特异、高效杀肿瘤活性(为 LAK 细胞的

29、50100 倍)。 四、抗原提呈细胞(APC) 定义: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 MHC 分子并启动 IR 的细胞。 (一) 专职抗原提呈 C : 1、 单核巨噬细胞(M) : (1)类型:正常巨噬 C、炎症巨噬 C。 (2)可表达 MHC-I类分子, 粘附分子; 有 FcR、 C3bR、 CKR 等; 模式识别受体(PRR)。 (3)生物学作用:A、抗原提呈作用;B、吞噬、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C、炎症调节;D、损伤修复。 2、 树突状C(DC) :抗原提呈功能最强。 3、 BC:B淋巴细胞 (二)非专职抗原递呈 C:内皮 C、上皮 C 等。 图 6 巨噬 C 图 7 树突状 C 10免疫分子:

30、 包括:抗体(Ab)、补体(complement)、细胞因子(CK)、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分子(MHA)、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和粘附分子。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具有 Ab 活性或化学结构与 Ab 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b):有效 Ag 刺激 BC 使之分化增殖为浆 C,产生能与相应 Ag 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AgBC浆 C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Ig):IgG、M、A、D、E 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1、存在: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某些淋巴 C 表面,如 BC。 2、血清电泳:区、延伸至、2 区。 3、性质:A、不耐热、需低温保存,对蛋白酶敏感。 B、可被

31、中性盐类沉淀:免疫血清 50%(NH 4) 2SO4Ig 图 6 图 7 一、Ig 的基本结构:(结合图 7) (一)重链和轻链:各一对、由S-S相连、呈“T”或“Y” 形。 两个末端:氨基端(N 端)、羧基端(c 端)。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1、 可变区(V区) :位于N端, 高变区(HVR):在 V 区内,L 链和 H 链各有三个 HYR,是抗体与抗原结合部位。 *Ig 的高变区(结构) 与抗原结合部位(功能) 均在 HVR Ig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该区抗原性) 2、 恒定区(C区) :位于C端。 (三)绞链区: 在 CH1 与 CH2 之间,含脯氨酸较多,可自由转动,有助 Ab 与抗

32、原决定簇结合、使 Ig 变构( “T”Y)、暴露其上的补体 C1q 结合点,激活补体。此区对蛋白酶敏感。 (四)Ig 的水解片段: IgG 木瓜蛋白酶2Fab 段 与抗原结合 1Fc 段 有多种生物功能 IgG 胃蛋白酶F(ab)2 段;2F(ab)段 pFc段:小分子多肽、无免疫原性 *在制备免疫制剂、疾病防治上有实际意义,如马血清抗毒素在胃蛋白酶作用下除去大部分 Fc 段、降低其(Fc 段)免疫原性,减少血清过敏反应发生 丙种球蛋白胃蛋白酶作用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五)J 链和分泌片: 111、 J 链:由合成 IgA 或 IgM 的浆 C 产生。作用:稳定多聚体结构及参与体内运转。 2

33、、 分泌片(SP):由粘膜上皮 C 合成。 作用:保护 slgA 免受蛋白酶的水解,介导多聚 IgA 向黏膜上皮外输送。 二、Ig 的抗原性(自学): 三、Ig 的生物学功能: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二)激活补体: (三)通过与细胞 FcR 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1、调理(促吞噬)作用: 细菌等颗粒性 Ag+IgG通过其 IgG 的 Fc 段与吞噬 C 表面 FcR 结合促进吞噬细菌等 Ag 2、ADCC(发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带有相应 Ag 的靶 C(如病毒感染 c、肿瘤 c)+IgG 促进对靶 C 的杀伤 通过 IgG 的 Fc 段 与 NKC、巨噬 C 等细胞表面 F

34、cR 结合 3、介导 I 型超敏反应 (四)中和作用: 1、抗毒素+游离外毒素毒性中和 2、中和 Ab 十 V可改变 V 表面结构,使其失去致病性 (五)通过胎盘与黏膜(选择性传递) : 1、母体 IgG 通过胎盘胎儿 2、SIgA 通过粘膜呼吸道、消化道 (六)免疫调节:对 IR 具有正、负调节作用,如 IgG 的反馈调节作用; 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 四、五类 1g 的特性与功能 : (一)1gG: 1、 占血清Ig总量 75 ,半衰期:23 天、丙球制剂隔 2-3w注一次。 2、 唯一能通过胎盘 ,新生儿抗感染重要因素。 3、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促进吞噬)、调理杀伤(ADCC)作用。 4

35、、机体抗感染的主要 Ab-主力免疫;再次体液 IR 的主要 Ab。 5、参与、型超敏反应;与某些自身免疫病有关。 (二)IgM: 1、占血清 Ig 总量 6,五聚体、巨球蛋白。 2、 最先合成的Ig ,又是初次体液IR最早出现的Ab,在机体抗感染中起先锋免疫作用。半衰期:短(五天);血清特异IgM升高- 传染病早期诊断指标 。 3、高效能抗微生物Ab、对G杆菌作用明显;若缺乏、易发生败血症。 4、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比 IgG 强。 5、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脐血 IgM,表示有宫内感染、如:梅毒螺旋体、风疹 V、巨细胞 V。 6、AB0 血型的天然抗体、是造成血型不符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 7

36、、参与 、型超敏反应,与某些自身免疫病有关(如类风湿因子以 IgM 类 Ab 为主)。 (三)IgA: l、血清型 IgA:单体。占血清 Ig 总量 13、免疫作用较弱。 2、*分泌型 IgA(SIgA):双体。 (1) IgA 双体和 J 链由黏膜固有层浆 C 合成:分泌片由黏膜上皮 C 合成,IgA 双体在通过上皮 C 的过程中结合分泌片,形成 SIgA 排至黏膜表面。 (2)黏膜抗感染 重要因素局部免疫;免疫排除作用(排除各种病原M、有害Ag、致12癌物等), SIgA又称局部Ab 。 (3)若合成障碍、易发生局部感染,如新生儿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与局部SIgA 合成功能不完善有关

37、。老年人慢支反复发作与合成功能有关。SIgA 缺乏者:恶性肿瘤发病率。 (4)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可从初乳获得。 (5)某些疫苗接种效果与局部 SIgA 产生有关。提示:某些活疫苗采用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可提高免疫效果 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 流感活疫苗喷雾吸入 (四)IgD: 1、血清 IgD:功能不清楚。 2、膜 IgD:BCSmlgD 与 SmIgM 均是 BC 抗原受体,与 BC 分化及 Ab 形成的调节有关:未成熟 BC 仅表达 mIgM;成熟 BC 可同时表达 mlgM 与 m1gD。 (五)IgE:亲C性Ab,参与 I型超敏反应 。 五、单克隆抗体(McAb) :由杂交瘤 C(由一

38、个 BC 与骨髓瘤 C 融合形成杂交瘤 C,因此一个杂交瘤 C 增殖形成的细胞群是单克隆)产生,只能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纯化抗体。 制备:应用杂交瘤技术。 意义:1、作为免疫诊断试剂:检测抗原(如检测传染病病原、肿瘤抗原),诊断疾病。 2、导向冶疗:如肿瘤特异性 McAb抗肿瘤药物生物导弹肿瘤 C、提高疗效。 3、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4、冶疗自身免疫病。 *多克隆抗体(PcAb):定义:存在于免疫血清中、能识别抗原分子上各种决定簇的混合制刑(即传统的抗血清由多克隆抗体组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一、概念、组成和命名: (一) 补体概念: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一组球蛋白,

39、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其量不受免疫影响,对热不稳定、经 5630灭活。 主要产生 C:肝 C、巨噬细胞。 (二)组成:由 30 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又称补体系统。 1、固有成分: (1)经典途径成分:C1(c1q、 c1r、C1s)、C4、C2; (2)MBL 途径成分:甘露聚糖结合凝聚素(MBL),丝氨酸蛋白酶; (3)旁路途径成分:B 因子、D 因子、P 因子: (4)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C3、C5-C9 2、调节蛋白:P 因子、C1 抑制物、I 因子、C4 结合蛋白、H 因子、S 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CRl-CR5、C3aR、C2aR、C4aR。 (三)命名 二

40、、补体激活途径:(动画演示) (一) 经典途径 :又称传统途径,第一途径。参与补体成分:C19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IC)过程: 由 C1 开始,分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C1(C1q)与 IC 中 Ig 补体结合点结合,形成 C1 酯酶。 2、活化阶段:活化 C1;依次酶解 C4、C2,C3,形成 C3 转化酶,C3 转化酶酶解 C3,形成 C5 转化酶。 3、膜攻击阶段:c5 转化酶裂解 c5,继而作用于其他补体成分,形成 C5b-C9 膜攻13击复合物(MAC),损伤细胞膜,细胞裂解。 (二) MBL途径 : 又称凝集素途径,第三途径。 参与补体成分:C29、MBL、丝氨酸蛋白

41、酶。 激活物质: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 过程: 由 MBL 结合至细菌表面启动激活的途径, (MBL+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MASP-1、2) 形成 MBL 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BL:MASP1、2) 水解 C4 和 C2 形成 C3 转化酶;其后续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三)旁路途径:又称替代途径,第二途径。参与补体成分:C3、B、D、P 因子、C59。 激活物质: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 IgA 和 IgG4。 过程:越过 Cl、C4、C2,直接激活 C3 1、C3b 和 C3 转化酶的形成; 2、C5 转化酶的形成,进入与经典途径共同的终末效应阶段; 3、补体激活的

42、放大。 *C3 是补体反应的核心成分。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终末通路和生物学效应,即由 C5C9 构成的膜攻击复合物(MAC)及其溶 C 效应。 一般来说,经典途径的激活是在机体已产生 IR 后开始;旁路途径和 MBL 途径的激活早于经典途径,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三、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 激活在靶 C 表面形成 MAC导致靶 C 溶解:溶解微生物(细菌等)抗感染效应 溶解自身细胞组织损伤与疾病,如因药物或血型不符的输血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l、补体的调理作用: 补体 C3b 靶 C(或 IC)因为吞噬

43、C 表面 C3bR促吞噬、杀伤靶 C 2、产生炎症介质炎症反应; (1)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肥大 C、 嗜碱粒 C脱颗粒、释放组胺等 血管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出现过敏症状 (2)趋化因子作用:C3a、C5a吞噬 C抗原部位聚集吞噬、清除 (3)激肽样作用:C2a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 3、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1)补体与 Ig 结合抑制新的 IC 形成,使已形成的 IC 的抗体和抗原解离。 (2)(循环 IC+C3b)+红细胞表面 C3bR肝脏:被清除。 4、免疫调节作用 第五章 细胞因子(CK) 一、 细胞因子概念:由活化免疫 C、某些基质 C(如血管内皮 C、

44、成纤维 C 等)产生,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参与 IR、介导炎症反应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二、共同特性: 1、小分子蛋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2、多源性:主要由活化细胞产生; 3、作用特点:A、高效性;微量强效、激素样作用; 14B、多效性和重叠性; C、局限性:多数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少数以内分泌形式发挥效应。 D、网络性、拮抗效应、协同效应等。 三、分类:1、白细胞介素:IL-123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CF): 6、转化生长因子(TGF); 7、趋化性细胞因子四、生物学作用: 1、介导非特异性

45、免疫:参与炎症反应(抗菌):TNF、IL-1、6。 抗增殖作 用:抗病毒,IFN-、, IL-12、15; 抗肿瘤, IFN-、IL-2、TNF。 2、调节特异性 IR:如 IFN-、IL-1、2、IL-4TGF- 3、诱导凋亡:如 IL-2、TNF、IFN- 4、刺激造血:如 SCF、EPO。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引起组织器官强烈移 植排斥反应的复合体,是细胞内的一组基因群。 MHA: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产物,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在人类该基因群编码的产物又称 HLA HLA 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存在于人类白细胞、

46、血小板和其他有核细胞的细胞膜上的抗原,化学成分是脂蛋白和糖蛋白,其生成受细胞内相应的基因群-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控制。不同个体间除同卵双生者外,HLA 相同的机会很少,因此不同个体间的脏器移植时,将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CD 抗原的概念: 指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是用单克隆抗体鉴定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简称 CD)称为 CD 分子或称CD 抗原。目前已经鉴定确认的 CD 分子有 247 种。 (三)常用的 CD 分子: 1、参与 T 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的 CD 分子主要有: CD3、CD4、CD8、CD2、CD58、CD28CT

47、LA-4 和 CD40L 等 2、参与 B 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的 CD 分子主要有: CD79a、CD79b、CDl9、CD21、CD81、CD80、CD86 和 CD40 等。 15第七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 概念:免疫 C 从识别 Ag 到产生抗体或致敏 T 淋巴细胞,并对 Ag 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发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 过程:感应(抗原识别与递呈)阶段、反应(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第一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抗原T 细胞效应(致敏)T 细胞 再次 产生 免疫效应过程 一、抗原的加工处理与 T

48、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一)抗原的加工处理: 1、抗原提呈:指 APC 将抗原处理、降解为抗原肽,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 APC 表面,供 T 细胞识别;同时 APC 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与 T 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从而激活 T 细胞产生 IR。 2、抗原提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称溶酶体途径或 MHC途径 在 APC 内: 外源性抗原(如细菌、细胞等蛋白) 吞噬小体+溶酶体吞噬溶酶体 处理、降解 抗原多肽+MHC- 类分子抗原多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 表达于APC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 (2)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称胞质溶胶途径或 MHC-I 途径 在靶 C(如病毒感染 c、肿瘤细胞)内: 内源性抗原:如病毒蛋白、肿瘤蛋白 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LMP)降解 抗原多肽+MHCI类分子 抗原多肽 MHC-l 类分子复合物 表达于靶C( APC)表面提呈给 CD8T 细胞识别 (二)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双识别,TCR链同时识别: APC 表面的抗原肽; 与抗原肽结合的 MHC 分子 二、T 细胞的活化: (一)T 细胞活化需要 双信号 刺激: l、活化信号 1: T 细胞表面的 T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