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考研笔记梳理.pdf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126894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献考研笔记梳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历史文献考研笔记梳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历史文献考研笔记梳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历史文献考研笔记梳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历史文献考研笔记梳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文献笔记 1、夏商周三正:所谓“正”指岁首正月。夏商周三代的岁首正月各不相同。夏岁首在夏历一月即建寅之月;商岁首在夏历十二月即建丑之月:周岁首在夏历十一月即建子之月。 2、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甲骨文起初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士,又叫契文、卜辞或殷墟文字。 3、卜辞的构成即甲骨文程式: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记录卜问鬼神的日期和占卜官的名字。命辞:记录卜人通过甲骨向鬼神请示何事。占辞:根据卜兆判定 的吉凶。验辞:追记占卜后应验的事实。 4、金文:金文也是我国己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在文字形态上,金文和甲骨文实际同属

2、于一个体系。所不同的,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时代也较甲骨文略晚,商朝时青铜器铭文很少,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很多。由于是刻在钟鼎文和钟鼎彝器的铭文。所以叫金文。 5、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代的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称 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代的书。 6、干支纪日法:世界上起源最早行用最久的纪日法,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成六十个不同的日名记载日期,是一种绝对独立的系统,不受任何历法上年月日的影响,因此是史家考证年代的最重要基础。 7、春秋

3、三传分别是: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8、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 12 篇)、表( 8篇)、志( 10 篇)、传( 70 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 206)到王莽地皇四年( 23 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9、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10、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不同有(参考要点): ( 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

4、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 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 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 ( 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 ( 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11、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 分);( 2)重章叠唱

5、( 2分);( 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 3 分);( 4)句式以四言为 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2分)。 一、甲骨文 一、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l)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 1928 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2)从历史学角度看,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完整的商王世系,证实了历史上确有商朝的存在,史记殷本纪记载基本可信,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甲骨文绝大多数与占卜有关,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因而卜辞内容相当丰富,在政治、军事、农业、畜牧业、天文、气象、文化思想等方面展示了商代社会 风貌,为

6、我们研究商朝的社会性质、阶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3)从古文字学角度讲,它是古文字学四大分支之一。 选文:武丁卜辞 (二则 ) 武丁卜辞是比较早期的商朝甲骨文。这里选录其中的二则。第一则反映了当时商朝与周边民族方国的关系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卜辞比较完整的程式。第二则反映了商朝使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二、金文和先秦历史 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是中国奴隶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商周至之际,金文的制作高度繁荣。已发现的有铭器的商周铜器达四、五千件以上。铭文有仅一二字的铸器 款识,也有四五百字的鸿篇巨制。最长的是毛公鼎之铭文。金文之内容 有战争的记录,有祖先的颂辞,也有天子的册命,结盟

7、的誓约,争讼的券书。这些铭文同卜辞一样,是古代奴隶主阶级留下的历史记录。可以说是第一手的文字史料。 三 、金文研究的意义 (1)铜器铭文字数从商代中期的几个字到商代晚期几十个字到西周时期百字左右到春秋以后“物勒工名”而已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奴隶主宗法礼治的形成、发展、瓦解的过程。因为青铜器除最初的“实用”外,已成为礼治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鼎迁国亡,问鼎即挑战。 左传宣公三年 载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定王所遣来的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2)金文内容丰富,有关于战争、祭祀、册命制度、法律的记载,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资料,

8、为文献所失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郭沫若就通过青铜器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综合研究得出西周社会是奴隶社会等论断,取得了前人不可企及的成就。 (3)金文是我国己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之一,在语言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它保存着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早期象形字,形声字占了绝对优势,合文大为减少,比甲骨文更适合汉语的特点。 合文指汉字书写上把两个字连写而融合作一个字形。 ( 4)纪年法 A、帝王纪年法:包括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殷商时就己采用。以“祀”为单位的,常出现在卜辞、铭文中。年号纪年:西汉武帝建元 (前 140 年 ) B、干支纪年法: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

9、年 (85),以六十甲子连续编排纪年。 C、星岁纪年法:岁星 (木星 )纪年与太岁 (设想的 )纪年两种纪年法的合称,岁星按十二次自西向东运行,每十二年循环一周天,故其纪年是“岁在某次”如岁在星纪、岁在大火;太岁按十二辰自东向西运行,每十二年循 环一周天,并将十二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故其纪年是“太岁在寅”“太岁在卯”。 D、十二生肖纪年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5)小学 A、周代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 (初等教育 ),十五岁入大学。其后各代设立的官学,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等名称,清末废科举,始设近代小学。 B、古代小学教授六艺,故礼乐射御书数都

10、称为小学,到了汉代,以小学作为文字训法之学的专称。 (6)女妹辰又大服,余唯即联小学,汝勿克余乃辟一人。译:你妹辰身居要职,我虽然只上了小学,你也得承认我是你唯一 的君主。 2、重点词语:唯、宗周、若、丕显、作、享、天晨、人鬲、庶人、祀 3、翻译全文 周历九月,周康王在鎬京训诫大臣盂。康王说:盂呀!我们显赫的文王获得了上天授付的统治天下的伟大使命。到武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了周朝,翦除了那个万恶的商纣王,拥有天下四方,派各级官吏治理黎民百姓。武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酒一点也不敢多喝,就连碰到举行柴祭蒸祀这些祭天大礼时,都不敢喝醉。所以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予我们庇佑,降给我们恩惠,大

11、力保护成王,继续掌有天下。我听说殷失去天命,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和朝中大臣都沉湎 于酒,故而丧失掉军队和政权。盂呀,你们卫邦担负着重要职责,我只让你接受我的教导,你也能够身当重任,我是你唯一的君王啊!现在我就以文王纯正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像文王策命两三名头号长官那样,委派你辅助荣,恭敬谦和地执行德治的方针。你要不分早晚及时纳谏,为祭祀和各种奉献事宜到处奔走,时刻警惕上天的惩罚。 康王又说:哦!我命令你盂呀,要向你的祖父南公看齐。康王接着说:盂呀,你去协助夹,主持军务,敏捷快速地处理诉讼案件,朝夕辅佐我君临天下。我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成规惯例,向你封赏庶民和领地。特意赐给你香酒一卣,礼冠礼服一套 ,护膝和

12、双底鞋一副,车马一驾,并允许你在祖父南公的旗帜上描绘你们家族的族徽。赐给你邦司四名,本朝奴隶从车夫到种田人六百五十九个,赐给你夷司王臣十三名,东南夷奴隶一千零五十个,赐给你封地。康王最后说:盂呀,你要谨慎郑重地料理你所承担的政务,不要辜负和耽误我对你的任命。盂于是答谢康王的美命,因而铸造了追念祖父南公的这只宝鼎,时间在康王二十三年。 二、尚书 重点:尚书的年代,今古文尚书 难点:尚书牧誓选文的翻译 解题: 一、尚书的编订及主要内容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 选而成。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代的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

13、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代的书。 尚书可以说是我国最古的史书。但从其书的内容来看,它是属于最早的几个王朝的历史文件汇编。“尚”是上代的意思,“书”是历史简册,用现代的话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但是,两千年来,儒家却把它当作儒经中最重要的一部经书,尊为书经。而这部书经却有一半是假的,那是晋代的“古文”;只有一半是真的,就是汉代传下来的“今文”的尚书。这一半的今文尚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不过商代的几篇在流传中受到了周代语言文字的影响,经过加工有些可能是在周代由商人的后代宋人写定的。另有有关的虞夏的 4 篇,其中最短的是甘誓,可能是夏代作为口耳相传的祖训传下来,到商代写成了文字,到周

14、 朝重新加以写定的。其余 3 篇应当是战国时期根据一些古代所传的资料和传说加工而成的。只有西周的几篇才是保存下来的当时的原有的文献。 这些真的文献原来只叫书,是经常在统治者左右的史官记下来的。尚书多士记载周灭掉商以后,商朝的遗民不服,周公就对他们讲:“惟殷先入,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这就是讲,你们商朝的典册上有记载,你们是夺取了下的政权而上台的。现在我们打败你们,夺取政权也是有先例可引的,你们也不要怨恨我们了。从中可知商周时期就有了史官的历史纪录。 但是,由于写书的竹简容易损坏,经过长年的历史推移,就无法 保存了,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整理、订正的工作,孔子就是这项工作的最大贡献者。相传孔子就对

15、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整理其中就包括尚书。孔子整理以后,就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尚书的记录,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前 2200 年至 600 多年,按虞夏商周四代顺序编辑。其体例,传统分成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典是追述圣王的言事;读即谋议,君臣的讨论纪要;训、诰是发布的教诫文告;誓是作战誓辞;命为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此外,禹贡、洪范一类为因事命篇。其内容主要是敬天法祖与讨伐逆命,即“国之 大事在祀与戎”的写照。 二、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其大多数篇

16、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保存了商周二代,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不少重要史料。将其记录同甲骨文、金文等相参证,对于我们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有很高价值。 2、尚书在体例上拥有三个第一 (l)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记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 (2)尚书按朝代编排,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实际上又开了编年体的先河。 (3)尚书中的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

17、。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了先例。 三、今、古文尚书的有关问题 1、今、古文尚书的来历 秦始皇焚书,尚书被禁,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 29 篇,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称今文尚书,首由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以后历代相传,而有欧阳之学与大小夏侯之学三家。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 28 篇。 另相传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从孔子旧宅壁中得书,经孔安国用今文校读,较今文尚书多 16 篇,因为是用汉以前古文字抄写的,故名古文尚书,当时虽未列入学官,但己私下传授。 2、今、古文尚书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刘韵的倡议未被 采

18、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3、今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 今文尚书从文辞看,多艰涩、义奥难懂,与商、周以后文辞迥然不同,应是真上古文献。至于古文尚书,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曾说:“司马迁曾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可见,此书也应是真尚书,司马迁不但见过,而且在史记中,如同今文尚书一样,予以采用。由于尚书被视为宝典,两汉魏晋之际前后五次出现伪造的古文尚书,真伪相混。影响较大 的是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尚书。对此书,宋以前的经学家多不怀疑,唐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就是根据这个本子;至宋吴棫、朱嘉始疑之;至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

19、证,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定案,断为伪书。 四、尚书的注本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 (十二经注疏本,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合编本 ) 清孙星衍有了尚书今古文注疏 (万有文库本,较完备 ) 曾运乾尚书正读 杨筠如尚书竅 窍 诂 选文: 1、牧誓为尚书之周书牧野的誓辞。 2、重点词语:昧爽、誓、麾、御事、称、比、迪、是、齐。 3、翻译全文: 时当甲子这天拂晓,周武王及早来到商都郊外一处名叫牧野的地方,举行战前誓师。周武王左手握定黄灿灿的圆口大斧,右手持住白晃晃的带穗军旗,高声说道:“远道辛苦了,将士们!” 周武王率众宣誓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众官员: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

20、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各路将士。高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矛,跟我参加宣誓。”周武王接着说:“古人有句常言道:母鸡不报晓,母鸡要是报晓,家就败尽了。可是如今这个商王受,却一味听信妇人的谗言;轻蔑地抛弃掉祭天祭祖的大礼,根本不闻不问;漠视丢掉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一概不加进用,竟然庇护、提拔、信任、使用那些身犯多种罪行而逃避法网的人,把他们封为大夫卿士,使这群坏蛋在宗族百姓中逞凶狂,在国都内外干坏事。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天帝对商纣的惩罚。今天这场战斗,在进攻中不超过六七步,就要停下来把队伍整顿一下。勇士们,努力吧!在交锋中不超过四五个回合、六七个回合,就要停下来,把动

21、作整齐一下。努力吧,勇士们!你们要以威武雄壮为荣,象虎豹熊罴那样勇猛顽强,冲到商郊大战一场。不要拒绝那些能够主动投降的人,好让他们掉转头来帮助我们。努力吧,勇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我就要对你们处以死刑。” 附:逸周书克殷解译文 周军用兵车三百五十辆,在牧野摆开阵势。殷纣王督军迎战,周武王派遣姜尚和百夫长前去挑战。武王已经誓师完毕,凭借勇士和战车冲入商军,商军兵败如山倒,殷纣王逃入国都城内,只身登到鹿台上,用美玉遮蔽住身体,在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 于是手擎大白旗来指挥从征诸侯,诸侯全都叩头迎拜。武王于是拱手作答,表示慰抚。商朝庶民和大小官员也都在国都城外敬候大驾。从征诸侯见此情景,一齐向前祝贺说

22、:“这是上天赐福哇!”又接连两次恭行拜贺大礼。武王一一回拜答谢。在众人的簇拥下,武王第一个乘车进入殷商国都,前往纣王的住所,远远向鹿台纣王自焚的地方连射三支箭,然后下车登台,用轻吕这把宝剑刺击纣王的尸体,用青铜大斧砍下纣王的头颅,命令把它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转身又前往妲己等两个宠妾的居室,两个宠妾已悬梁自尽,周武王又向两具吊在空中的女尸射了三支箭,仍用轻吕这把 宝剑从右侧刺击二女尸体,改用黑色大斧砍下她们的脑袋,命令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杀纣斩妃之后,武王从纣王宫室中走出来,在广场对周军进行检阅。 第二天,开始清理道路,整修社庙和商纣王的宫室。到了举行开国大典的预定日期,百夫长肩扛帛制白旗在武王

23、前面开道。叔振奏请拜受上天赐予的嘉命,又陈列仪仗车队。周公手握大铜斧,毕公手握小铜斧,左右夹护武王。散宜生、泰颠和闳夭也都手持轻吕宝剑,在社庙入口监察,并指派卫士在各个部位严加防护。武王进入社庙,在后土神位的左侧入座,群臣都跟在后面站定。毛叔郑手捧明水,卫叔封主持礼仪,召公奭 拿着币帛,师尚父牵着祭祀用的牛羊。尹逸宣读祭神册文说:“殷朝的最后一位子孙受德,迷失了祖先成汤的英明之处。玷污抛弃天神地祇,不予祭祀,昏庸残暴地对待商朝境内的宗族百姓,他的显著罪行被苍天上帝知道了。”武王听到这里,赶紧起身,接连两次叩头拜谢上帝。尹逸又宣读:“我们武王肩负上帝赋予的伟大使命,取代殷商,又接受上帝赐给的明命

24、,统治整个天下。”册文宣读完毕,武王又接连两次恭行拜天大礼,然后离开社庙。 开国大典结束以后,封立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商后,奉守商祀,命管叔进行监护。又命召公解除纣王对箕子的囚禁,命毕公和卫叔把 原来被关押的殷商贵族释放出来,并表彰商容这位贤臣居住过的里门。又命南宫忽发放鹿台积聚的钱财,散发巨桥储藏的粮食,又命南宫百达和史佚迁走传国之宝九鼎和其他重器,又命闳夭加高扩大比干的坟墓和墓地,又命宗祝崇宾在周军中祭享神灵。最后班师回朝。 三、诗经 解题: 一、诗经的编订及主要内容 西周有采诗和献诗的制度。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当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历时 500年的时间内,王室乐官积累的古诗达二千

25、多首。春秋末叶,相传由孔子进行删订,取其约数称诗三百,简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后,才称诗经。成为我 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计 305 篇,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地域涵盖今天的陕、晋、豫、冀、鲁及甘南,这些地域属于当时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1、风又称国风,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 15 国国风,共 160 篇。相传由周政府派专人游行四方,采集而得,故后人称之为采风。 2、雅是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大部分是贵族们的作品。在当时统治者看来,西周的京畿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程度最高,故将这一带地方的

26、乐歌 通称为雅乐,也就是所谓的“正乐”“正声”,以与南方的“蛮夷”俗乐相区别。后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和音调的变化,又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音调较沉厚,计 31 篇。小雅则产生于西周末期和东周,音调较轻快,计 74 篇。 3、颂是宗庙祭祀时所演唱的乐歌,共 40 篇,其中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篇。属贵族们的作品,辞句虽典雅,但音调节奏迟缓板滞。 二、诗经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虽是诗歌的汇编,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资料,很多为其它记录所没有的,因此完全有理由把它称作一部古代优秀的历史作品。具体言之:国风中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劳动人民所

27、受的痛苦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恋爱、婚姻以及各地民情风俗也有许多描写:大雅较集中地搜录了周王朝东迁以前各历史阶段的史诗,所反映的多是西周王朝兴起的事迹和西周盛时的农业生产情况;小雅反映了西周末期政治废弛以及东周社会的混乱状况;颂的内容虽是歌颂祖先神灵之辞,但其中不少篇章也都 属于史诗性的作品。 三、诗经与先秦历史: 诗经之风是地方乐歌,就是各地的土乐。这些诗篇相传是由周王派专行游行四方采集而得,所以后人称采风,风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但不是照原样保留下来,而是经过整理和润色的,对农业生活、社会生活、恋爱婚姻及各地民情民俗都有一定程度反映。 雅是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

28、有大雅、小雅之别,大雅则产生于西周末期和东周,反映了西周王朝的历史和农业生产状况。 四、诗经的流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后,才称诗经。汉初传 诗的有齐 (辕固 )、鲁 (申培 )、韩 (韩婴 )三家,立于学官,属于今文经学。毛诗晚出,未得立,汉书艺文志才著录毛诗古训传,属于古文经,后来,齐鲁韩三家亡之,毛诗独传,所以诗经又叫毛诗。东汉末,郑玄作笺,唐初孔颖达作正义,现在主要传本是十三经注疏本之诗经,今人有程俊英之诗经译注可参考。 选文:七月是国风第一长篇 88 句,描写了邑一年四季之农业劳动及劳役、田猎情况。 1、七月是描写豳邑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和劳役、田猎等事

29、,反映了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剥削,虽终年勤劳,仍不免饥寒交迫 的悲惨状况。 2、豳也作邠,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周族的祖先公刘到古公亶父初曾在这里居住过。 3、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产卵多、繁殖快。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如:螽斯衍庆。 6、选文重点词语:流火、栗烈、仓庚、蕉、秀、蜩、莎鸡、向、户、葵、觏。 7、翻译课文: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十一月北风呼呼响,十二月寒气刺骨凉,粗布衣服无一件,怎样捱到年底无主张。正月里来修农具,二月里来下田忙,关照妻子和儿女,送饭南亩垅边上,田官老爷喜洋洋。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阳春二月暖融融,黄莺枝头把歌唱,姑娘手提深竹筐,走在那

30、条小路上,去采柔嫩养蚕桑。春天渐渐白昼长,采蒿人们一大帮,姑娘心里正悲伤,就怕公子哥看上把人抢。 七月火星偏西方,八月芦苇正茂畅。三月动手修桑树,拿起斧头拿起斨,高枝长条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七月伯劳在鸣唱,八月织布染丝忙,染出丝来有黑又有黄,朱红色的更鲜亮,得给公子哥做衣裳。 四月远志把子结,五月知了叫不歇。八月庄稼来收获,十月树叶纷纷落。十一月去打貉子,同时还要捉狐狸,好为公子哥做皮衣。十二月大伙来聚齐,继续打猎练武 艺,小个儿的野猪归自己,大个儿的野猪献上去。 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七月蟋蟀在野地,八月就往檐下移,九月蹦到门口叫,十月钻入我床底。堵上墙洞熏鼠群,封死北窗抹好

31、门,可怜妻子和儿女,为着就要过新春,把这破屋来住进。 六月要吃郁李野葡萄,七月把冬葵大豆来烹调,八月去打枣,十月收水稻,用它配成好春酒,祝愿老人获长寿。七月采瓜肚里塞,八月再把葫芦摘,九月拾取青麻籽,掐些野菜打些柴,咱农夫靠这把嘴糊起来。 九月夯平打谷场,十月五谷入粮仓,黍米稻米加高粱,禾麻豆麦分开放。叹我农夫命里忙,刚把农活都干完,又有 劳役须承当。白天出行割茅草,晚上在家搓草绳,赶快上房修屋顶,马上就要闹春耕。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抬入窖中藏,二月里取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里来寒霜降,十月扫净打谷场,备上两樽香甜酒,宰杀几只嫩羔羊,登上台阶进公堂,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万寿无疆

32、。 四、春秋与左传 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 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 解题: 一、关于春秋 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春秋末年孔子整理、 编纂 的尚书中的一部分 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

33、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 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 (前 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 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 年的历史。大约 18000 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

34、“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 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排比史实。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法。记杀人,因杀与被杀者的地位不同,有的书为“杀 ”,有的书为“斌弑”。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

35、谨有序的区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它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有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这是把它的语言、内容、著述方法、社会作用都讲到了。司马迁也说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是从语言和意义上肯定了它的成就。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 变动的时代。按照孟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 弑 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也认为,“春

36、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入事挟”。他们的看法,道出了春秋问世的时代特点,春秋作为反映春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著作,无疑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春秋对诸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了爬梳、综合、排比,勾勒了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轮廓。但是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一般都没有写出它们的或他们的活动,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的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由后来的左传来弥补了。 二、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1、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大体上是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左丘明;司马迁所说的作国语的左丘;卫左氏人吴起即战国时相魏文侯的吴起。但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一一予以驳斥,理由如

37、下: 论语中的左丘明与孔子似乎是同一时 代人或者要早于孔子,而左传记述到了孔子死后若干年;如果国语作者与左传同,那么二书至少仍有互补作用或相互参证作用,然而二书风格文笔不同不说,内容上也看不出有互为参考之意义;吴起是著名军事家,讲究形势、谋略,而左传不排斥“怪乱力神”内容,其观点不一致。 2、其成书年代当在公羊传、谷梁传之前,即战国之际,上距鲁哀公不远。有两种传本,一种是孔壁藏书,一种是民间私传本。左传是用先秦文字写就的,属古文经。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到鲁悼公 十四年,一共269 年的历史,比春秋下推了 14 年。左传是战国时期早期间世的历史著

38、作,关于其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也有人认为是子夏或吴起。从左传的纪年和书法来看,其作者肯定是受到了春秋的影响。据各种资料研究,左传似应是完成与战国初期的作品,出自鲁国史宫的手笔,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它吸收了以往编年史重视时间观念的长处,但传文内容同所谓春秋经文内容并不密切配合,记载的历史也比春秋多27 年。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可谓富矣。”是有道理的。 不过,一般认为 左传是春秋时期编年史,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学家左丘明。按鲁国十三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自鲁隐公元 (公元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公元前 454),计 269年。 1、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传。 在

39、汉代,解释春秋的传有五种,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两种早亡,流传下来的三种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释经的侧重点不同。公羊传、谷梁传以释微言大义为主,左氏传则以史事叙述为主。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 (有时按鲁历 ),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 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 27 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 722 年 ),终于鲁悼公 14 年 (前 454 年 ),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

40、昭公、定公、哀公、悼公 13 个君主。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 722 年 ),终于鲁哀公 14 年 (前 481 年 ),中经 12个国君。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 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 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四、左传的成就 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

41、大量史料。 全书 18 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 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故“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僖公二十八年践

42、土之会“是会也, 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春秋“天王狩于河阳” )。 昭公三年,叔向、晏婴论齐、晋季世的对话“其 (民人 )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依人而行。” 3、左传关于战争的观点,给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左传

43、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如:僖公 22 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 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僖公 28 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

44、“楚君之惠”。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军队,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4、左传新创了史论,将各种形式的史论 (如“君子曰”、“孔子曰” )组合交织于记事之间,较之春 秋“书”、“不书”或于一字见褒贬之类,已是大有不同。 5、全书文字生动,在文学上价值也很高。 左传内容丰富,篇幅为春秋的十倍,字数多达 19 万字之多。记述了不少生动的历史过程和人物的活动。这是左传与春秋在详略上的差别。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

45、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 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五、左传的局限 1、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 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

46、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 2、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 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 3、过多地收录奇闻轶事和频繁地使用遥体人情的笔法致使闺房私语、个人独自、密至阴谋之类时有所闻,这些虽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但于史料的可信程度未免有所损伤。 六、左传的流传 左传之源流,编年体历史在我国出现很早,周代各国都有,或称春秋,如燕、齐、宋等;或别定它名如乘、祷杌等,编年体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联系,

47、有 利于明白形势。现存最早的编年体春秋相传是孔子所删订。 后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解释,叫做传,汉代有五种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现在邹氏、夹氏二传佚,三传存,为春秋三传。现存左传通行体是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作疏称春秋左传正义。除此之外,还有清李贻德左传贾 (逵 )服 (虔 )注辑述、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仅到襄公五年 )、近人章炳麟春秋左传读、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选。 选文: 1、课文讲解。泓之战选自左传公二十一年 至二十三年,记载了宋襄公争霸的历史。 (1)涨之战发生的背景:争霸 宋因郑归楚而伐郑,楚为救郑而与宋于泓 (前 638 年即僖公二十二

48、年,今河南 ) (2)宋失败的原因:一是宋本为小国,国力不强,与楚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二是宋襄公以商裔自诩,刚愎自用,战争观迂腐。 毛泽东论持久战“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2、重点词语:歃血、盟、堪、伐、会、如、败、咎、二毛、隘。 3、课文翻译: 僖 公二十一年春季,宋襄公和齐国、楚国举行了鹿上会盟,来向楚国要求先已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奉自己为盟主,楚国答应了这一要求。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祸殃,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失败得晚一点就算幸运了。” 秋季,诸侯在盂地会见宋襄公。子鱼说:“祸殃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份,靠什么承受得了?”在会上,楚国扣押了宋襄公来攻打宋国。冬季,诸侯又在薄地会盟,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殃还没有结束呢,不足以惩戒国君。” 二十二年三月,郑文公去楚国朝拜。夏季,宋襄公讨伐郑国。子鱼说:“所说的祸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