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待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1) 一般识记 1.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它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 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编发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 值的资料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为 16 开本,每期约十几页,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 2. 文汇报 文汇报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文 汇报由进步知识分子在 1938 年 1 月 25 日创刊于上海。它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 史进程,在中国当代社会和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2、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当时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主办的一张报纸,以统一战线和文教工作为报道重点。光明日报创刊于 1949 年 6 月 16 日,是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之一。 4. “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指 1958 年至 1960 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 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 1956 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 “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忽视了客观规律,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5. 左叶事件 1957 年 4月 17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刘少奇的陪同下参观农业展 览会。由当时
3、任农业部部长助理的左叶担任向导,并负责维持秩序。由于现场比较拥挤,左叶 与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韩德福发生了争执,左叶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 许多报纸出现了对于左叶的批评报道,之后被大量转载。新华社的通稿使这件事的影响进一步 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6. 中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 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 1957 年 3 月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简称全国记协)。 5 月 16 日至 18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联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首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
4、与会者就当时新闻理论和新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鸣放”的空气非常热烈。 7.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 1961 年 3月 19 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 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星期二、四刊登两次。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 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得引人 入 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 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广为流传。 8. 三家村札记 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 1961 年第 19 期起开辟的一个杂文专 栏。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起了一个
5、共 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内容也互不干涉,自由选题。 9. 长短录 长短录是人民日报 1962 年 5 月 4 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主要作者是夏 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和唐锼五位杂文作家。专栏的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陈笑语。 长短录在当时十分有影响力,谈古论今,深受读者喜爱。 (二)重点理解 1. 这一时期报纸与期刊的发展 (1)报纸 我国报刊的发展和政治形势以及经 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纸张供应 非常紧张,中央曾指示压缩报纸用纸,报纸不得不大量合并或停办。 报纸的调整,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晚报的发展。各省会城市的市报一律合并到省
6、报或改为晚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有两家晚报 :一是新民报晚刊,后改名为新民晚报 ;二是 新生晚报, 1960 年改为天津晚报。再加上 1957 年创刊的羊城晚报和 1958 年创刊的北 京晚报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晚报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期,农民报、企业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民报主要是指省委机关 报办的农民版或农村版,有些专区也办有农民报。企业报主要是由一些厂矿自己创办的,当时有 40 多种。但经济困难时期,企业报发展的速度开始减缓,到“文化大革命”前已所剩不多。 这个时期还创办了一些重要的报刊,如团结报,它是我国当时唯一的由民主党派创办并 公开发行的报纸。 195
7、8 年 3 月 4 日,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主要向国外及时报道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发行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后来还增出了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德文等多种 版本。 1958 年 9 月 1 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报纸体育报在北 京正式创办。这是我国 当时唯一的全国性的体育报纸,特色鲜明。不久,我国体育报的发展进 入 一个高潮。 1959 年元旦,中国科学院创办了院报科学报。 1960 年,由于纸张缺乏,全国的各家科技报全部停刊。 (2)期刊 期刊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大约有 484 种,每年的总印数为 5. 5 亿份。在“大 跃进”时,这个数字几乎翻了番
8、。 其中时事政治期刊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58 年 6 月 1 日,中共中央主办的红 旗杂志在北京创刊,总编辑是陈伯达,这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 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在此之后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创 办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刊物。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张组织严密的政治理论宣传网。 在随后的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期刊的数量也大幅下降,减少到 400 种左右,从1962 年开始才又有所回升,到 1963 年猛增至 860 种,和“大跃进”时期持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 化大革命”前。 1965 年的期刊总数仍高达 790 种,直到
9、 1966 年才跌至 191种。 2. 1957 年新华社对“消息总汇”的说明 1956 年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国家领导人 刘少奇曾对新华社的工作作过具体指示,为新华 社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目标。 1957 年,新华社在向中央呈送的一份报告中,对“消息总汇”作了说明:( 1)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有关中国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一切重要的引起共同兴趣的新闻(包括文字的和照片的)( 2)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一切重要的、不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包括文字 和照片的),提供中央和有关方面参考。
10、3. 新华社这一时期在国内外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华社用 10 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播通讯网,为成为世界级通讯 社奠定了基础。但是,和国外新闻事业的发展相比,新华社在对内的新闻报道中与人民日报一样,在“大跃进”中犯了同样严重的错误。 这一时期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失实、片面、虚夸的现象。一些记者,包括摄影记 者,不惜违背客观事实,任意夸大渲染,甚至故意捏造、无中生有,以求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者思想方法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缺乏深 入 的调查研究,人云亦云;还有些地方记者 站的记者主动追风,迎合上级部门的需要。这些都严重损坏了一个国家级通讯社的声誉。 有鉴于此,从
11、1960 年开始,新华社开始下大力气纠正在国内宣传报道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总社从编辑部门专门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探讨新华社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讨论与修改,到 1963 年年初,新华社先后就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摄影报道形成了三个文件,即:新华社国内新闻报道中的若干问题、国内新闻对外报道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和改进新华社摄影报道工作的意见这三个文件集中探讨了新华社工作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坚决 遵守与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必须从政治上权衡利害得失、对外报道的基本原 则和形式等等。 新华社进行总结时正好中央也号召大兴调査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新华社要求 各地分社在
12、采写新闻时要加强调査研究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过几年正反两方 面经验的总结与学习,新华社的记者在思想和作风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改变。很多记者深入基 层,观察生活,调查研究,涌现出大量优秀、成功的新闻报道。 4. 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它选载当天收到 的各国 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编发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 值的资料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为 16 开本,每期约十几页,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 1956 年 12月 18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决定从 1957年 3 月 1
13、 日 起,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内外干部。 1958 年 12 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参考消息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 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与当时变幻的国际局势紧密相关,是为了 便于党 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双方面的情况,改版后的 参考消息每天出版一期, 4 开 4 版,报道面比改版前扩大,不仅仅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等硬 性的新闻,还增加了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从以前单纯地反映国际 舆论转变到同时传播信息、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5. 这一时期电视的发展
14、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央广播事业局就向国务院提出了创办电视事业的想法,并得到 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同意。 1957 年 8 月 17 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成立北京电视实验台筹备处。 1958 年 5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不久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先后建成试播。 1958 年 12 月,中央广播事业局 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地工作座谈会,决定从点到面,在全国逐步建立电视台,从 1959 年到 1961 年,又先后有 19 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 1959 年 11月 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后来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15、的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在早期的电视节目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 闻简报是电视 台长期的新闻节目来源。新闻片和纪录片则是电视台早期最多的报道方式,因此有人称这一时 期为“新闻纪录片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电视新闻并非完全封闭,它与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还是有交流的,但总体来讲,当时电视台播发国际新闻的面相当狭窄,主要选择的是一些政治 性新闻,对反映当时西方世界科学发明、技术进步,文化交流,社会变化的节目很少播出。 专题节目中,社会教育性的节目居多,科普类的节目主要是科学和医学两类,知识性与服务 性兼备,很受欢迎。儿童节目也很活跃,文艺类的节目,除了电影之外,当时最吸引观 众的就是
16、戏曲戏剧节目。 1958 年到 1966 年还是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时期, 8 年时间,大约产生了 200 部电 视剧。由于中国的电视事业产生不久我国就进 入 了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电视机生产销售的 数量极少,所播的电视剧几乎没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1959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转播了首都人民庆祝“五一”节大会和 游行的实况, 10 月 1 日又直播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文艺晚会实况,此后每年的国庆节和“五一” 节,北京和地方电视台都对一些盛大的晚会进行转播。 6. 这一时期广播的发展 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 1957 年以后地方广播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
17、建了一批 中等城市电台。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广播电视适当减少了播音时间,强调精办节目,提高 宣传质量。中央 人民广播电台于 1961 年停办了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恢复和新办了一批知识性、趣味性和欣赏性的节目。 新闻性节目依旧是广播电台的主体节目,国际新闻的报道得到了加强,教育性、文艺性、服 务性节目的分量有所加重。到 1966 年年底,我国对外的广播语言增加到 33 种,并且建立了向 各语言节目统一提供国内国际专稿的独立的发稿部门。 7. 新闻摄影与新闻纪录片的发展 ( 1) 新闻摄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报纸版面上的新闻照片很少,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报纸上的新 闻照片才多了
18、起来。 1961 年 7 月,羊城晚报在头版开辟了“一周视窗”,用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照片,打破了定期照片专栏不上头版的传统习惯,为报纸增添了生气与特色。为了扩大图片宣传,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摄影展览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的摄影作品开始打入国际摄影界,屡次获奖。 ( 2) 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在“大跃进”中也获得了发展。 1958 年有关部门在 全国建立 了 31 个电影制片厂生产新闻纪录片。 1958 年和 1959 年两年,新闻纪录片的产量相 当于前 8 年的总和。到 1962 年前后,绝大多数制片厂下马。在全国上下的“大跃进”中,新闻纪 录片的拍摄不可避免地也出
19、现了浮夸现象。 I960年 2 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会议,较多地讨论了拍摄中的真实性问题,强调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制止浮夸与虚 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8. 新闻教育的发展 1958 年以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新创办了一批新闻教育单位。 1958年 6 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正式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壮大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 教师队伍,该系发展成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基地。 1959 年 9 月,北京广播学院成立,它的前身是 1958 年创办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这是我 国第一所培养广播电视各类专门人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复旦大学新闻系 196
20、1 年曾招收过两名新闻史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当时唯一培养过新闻研 究生的大学,另外 1958 年至 1960 年还创办了一些新闻教育单位。 1961 年到 1963 年,新闻教育 事业也进行了调整,许多新闻教育单位纷纷停办或停止招生,只 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 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继续开办并坚持一直招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三个新闻教育基地。 9. 这一时期新闻学研究 这个时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经过 1957 年的反右扩大化,进行自由 的新闻学研究已经困难重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相继编写了一批新闻教材,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事 业史和新闻业务等方面。 195
21、9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了内部铅印教材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报刊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还编辑出版了一批新闻文集和文选。 1959 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写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出版,共三集。新 闻单位也编辑出版了一些类似经验汇编的书刊。 1957 年 12月 1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创办了研究新闻学理论、交流新闻工作经验、 讨论新闻业务的刊物新闻战线,该刊是当时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刊物,对全国的新闻工作都 具有指导意义。 10. 新闻学研究中的“左”倾错误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新闻研究以及当时出版的书刊中,也不可避免地将“报纸是阶级斗
22、争的工具”这一论点绝对化,而对其他正确的理论观点进行盲目的批判。这就不能不提到 1960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术批判运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 6 本讲义。 1960 年 6 月,一些思想较“左”的学 生以这些讲义为“靶子”,掀起了揭批“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学”的运动。这些讲义中的基本 观点大部分是阐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如“报纸是人民教科书”、“记者是社会活动家”, 然而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和 学生认为这些观点是丧失阶级性的,认为说报纸具有“提 供消息、传授知识、交流经验”的功能是修正主义新闻观,“报纸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 则”被扣上了“公然反
23、对党性”的帽子。他们认为记者是党的驯服而又奋发有为的工具,而不是 什么社会活动家。甚至连列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报纸是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工具”等 论点也被说成是“否认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1961 年,中宣部派出调查组到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系进行调查,重新组织师生进行讨论,澄清了理论上的一些是与非,为受批判的教师和教材平了反。 11. “大跃进”给 新闻事业带来的深刻教训 1960 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及有关的宣传报道才停止。经过 “大跃进”运动,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在“大跃进”中,报刊上 出现了无数的假新闻,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违反
24、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这固然和当时不正常的 政治环境有关,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借口来逃避对自我的反思。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开始对“大跃进”的宣传报道进行降温, 反省“大跃进”运动中的错误,并试图着手改进。但实际上在当时从中央到地 方,相当多的领导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党的思想路线上的“左”的错误的严重性。 1959年 8 月召开的庐山会议本来 是准备反“左”的,但当彭德怀等人对“大跃进”提出一些意见,表达真实的看法时,立即遭到毛泽 东的坚决抵制,并对彭德怀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随后又以此为由在全党展开了新一轮的反 右倾斗争。 新闻界也不得不从反“左”转为
25、批右,开始对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刚刚降温的 浮夸报道又开始抬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在一次总结谈话中指 出几年来新闻宣传工作的错误是: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 瞎指挥风 ;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刘少奇还指出“大跃进”的错误报道,中央负 一半的责任,人民日报也要负一半的责任。人民日报搞了那么多错误的东西,影响很坏,可 以说有报纸的害处,比没有报纸的害处还大。 12.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1958 年 1月 12 日,毛泽东写了给刘建助、韦国清的信。这封信的发表,给党报赋予了新 的作用与任务,对全党办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掀起
26、了一个全党办报的新的高潮。 许多省的第一书记挂 帅,撰写文章,发表讲话,论述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新闻工作的问题,给 新闻工作以重要指导,抓党报的宣传方向,抓社论,抓新闻干部的培养,将党报置于党委的绝对 领导之下。有的党委书记甚至亲自到报社办公,一起制订宣传计划。许多省委书记亲自抓报社 工作,总结全党的办报经验。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地广泛建立和加强了通讯组织,党委通讯组大面积地发展起来,成 为有影响的一种通讯形式。很多新闻单位在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3. 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 宣传先进典型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主要 成绩,关于雷锋、大庆、大寨和焦
27、裕禄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青年报 1960 年 2 月 28 日在头版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通讯为了六十 个阶级弟兄,并配发社论又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生动地报道了山西平陆 61名筑路民工因 食物中毒生命垂危时,得到首都军民和当地干部群众全力支援而及时获救的事件,宣传了共产主义精神。 1960 年 5 月至 6 月间,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登山队第一次从北坡胜利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辉 煌事迹。 从 1963 年起,对于雷锋的宣传报道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关于先进 入 物典型的 新闻报道。雷锋事迹的集中大力宣传,使得雷锋精神深 入 人心,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焦裕禄是
28、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新闻报道中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先进人物。人民日报报道 了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当时这些几经修改,饱含深情完成的经典通讯不仅感 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在中国新闻通讯的写作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 1964 年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之后全国的新闻单位进一步大力宣传这两 个重要的先进集体典型。人民日报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是报道大庆的优秀代表作。 14. 杂文的发展 杂 文从五四时期以来就是我国报刊的重要文体之一。以鲁迅为代表,我国的报刊杂文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准,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60 年代初期,我国的报刊,出现 了一批有影响的杂
29、文专栏和优秀的报刊杂文家。 “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 1961年 3月 19 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 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星期二、四刊登两次。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 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 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广为流传。 “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 1961 年第 19 期起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起了一个共 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内容也互不干涉,自由选题,
30、执笔 人若因故写不出时也可请他人代笔。 “长短录”是人民日报 1962 年 5 月 4 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主要作者是夏 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和唐锼五位杂文作家。专栏的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陈笑语。 以上三个报刊的杂文专栏在当时都十分有影响,谈古论今,深受读者喜爱。不幸的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他们都成为被重点批判的对象,邓拓、吴晗等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 15. 刘少奇新闻思想评价 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分管新闻工作的领导人,刘少奇曾对新华社、广播事业局以及人民日 报社的工作做过许多重要的指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闻学的重大发展,可以看作对毛 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补充。 刘少奇也十
31、分看重调查研究,他多次强调报纸工作人员就是调查研究的专门工作人员,报 上的一切文章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他对于报纸宣传中存 在的表面现象、形式主义、耸人听闻的报道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影响。 刘少奇的许多话语是对当时新闻宣传实践的科学总结与归纳,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其深度 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即使今天对我们的现实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可惜他的这些 思想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根本无法得到贯彻实施,在“文化大革命”中更遭到林彪、江青反 革命集团的恶意攻击,被全盘否定。 16. 邓拓新闻思想研究 邓拓 1937 年起进人革命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 19
32、49 年起 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亲自主持了 1956 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在人民日报的 示范下,全国的新闻事业曾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邓拓最重视的是报纸的社论工作,在他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社论形成了每月平均篇幅逐年增长的趋势。邓拓认为“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他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 纸的政治见解,因此,报纸的评论工作应该被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担任人民日 报总编辑的 8 年间,他亲自撰写或修改的社论和评论。 同时邓拓也很重视报纸的理论宣传,提出报纸应当经常地就党和国家的 总任务和实际生活 的各项问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他还强调理论宣传要从实际出发,以
33、解决实际问题为 目的,力戒教条主义倾向,不必要的大量引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随便创造不成熟的理论的 现象必须停止。 邓拓对办报的任务与目的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性报纸是有区别 的。全国性报纸的责任是全面地反映全国建设工作的成就,解释全国性的问题与任务,从全国 的观点出发并照顾到各地方的特殊条件来反映地方生活,解释地方的成就与经验,并把它们普 及到全国去。全国性报纸还负有解释中国的国际状况和中国政府的外交 政策,保卫世界和平的 任务,而地方报纸应当以大部分的篇幅来发表地方的材料,国内和国际新闻所占的篇幅不应超 过二分之一,地方报纸应当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按照地方的,实际需求发表其他地区的经验与材料。 邓拓十分重视改进新闻报道,认为报纸上的长篇大论不是新闻,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新闻 也必须改革。邓拓一生笔耕不止,写了大量的杂文和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他亲身实践了他所 倡导的“简明的科学的生动的文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