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289633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 的崛起 一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神舟学人 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它由国家教委投资,于 1995 年1 月 12 日正式发刊,但它还不属于我国大众媒体的电子化。 2. 中国贸易报电子版 1995年 10月 20 日,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 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它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同行的广泛关注,英国路 透社立即成为该报电子信息的订户。 3. 中国证券报 1996 年 1 月 2 日中国证券报电子版正式面世。它不仅以计算机联网方式迅速传递信 息,而且专门开设了一个“公众论坛”栏目,使读者可

2、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反馈 到编辑部。中国证券报的重要内容还通过无线寻呼台进行播报,用户使用 BP机即可收看到 每天的主要新闻。 4. 华声报电子版 中国新闻社华声月报在 1997 年 4 月申请了自己的独立域名,随即制作了 5 个专栏共 10 多万字的网络版,正式定名为“华声报电子版”,于 5 月 25日正式推出。不仅每天有新闻上 网,而且从 7 月底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电子邮件传送新闻服务,这是国内首家以电邮方式 正规地向用户免费提供新闻服务的新闻网站。 5. 强烈抗议北约暴行 BBS论坛 1999 年 5 月 8 日,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死亡。人民日报网络版

3、审 时度势,第二天便果断地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 BBS 论坛”。 6 月 19日晚,“抗议论坛”改版 为“强国论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论坛的开通,实现了网络的交互性并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 个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 (二)重点理解 1. 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 网络传媒的格局初步形成于 20世纪的 90年代初。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 是神州学人于 1995 年 1 月 12日正式发刊,但它还不属于我国大众媒体的电子化。在传统媒 体中,杭州日报下午版于 1993 年 12 月 6 日,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由此拉开 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序幕。 1995年 1

4、0月 20 日,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 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 1996 年 1 月 2 日,广州日报电子版通过新加坡报业 控股的服务主站正式进入互联网络。同日,中国证券报电子版也正式面世。它不仅能迅速传 递信息,而且读者还能随时反馈。中国证券报的重要内容还通过无线寻呼台进行播报,用户 使用 BP 机即可收看到每天的主要新闻。 1996 年 1 月 13 日,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开始运转。从 1997 年起,具有权威地 位及雄厚经济实力的传统大报开始正式推出网络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人民日报,该报于 1997 年 1 月 1 日正式推出网络版。中

5、国新闻社华声月报在 1997 年 4 月申请了自己的独立域 名,正式定名为“华声报电子版”,于 5 月 25 日正式推出。不仅每天有新闻上网,而且还向全 球用户提供免费电子邮件传送新闻服务,这是国内首家以电邮方式正规地向用户免费提供新闻 服务的新闻网站。 广播电视机构中,中央电视台起步最早, 1996 年年底就开始进行尝试,不断加大投 入力度, 一些著名栏目也推上了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在 1997年重新注册了顶级域名: www. cctv. com。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于 1997 年在互联网上设立网址,一些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行动亦十分积极。 新华社在 1997 年 11 月 7 日建社 66

6、周年之际正式开通网站,充分利用本社丰富的新闻信 息资源,及时、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并收录和编写了大量的文献。新华社网 站还开辟了国内新闻网站收费服务的先河。 1999年 5 月 8 日,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死亡。“强烈抗议北约暴行 BBS 论坛”的推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之后“抗议论坛”改版为“强国论坛”。论坛的开通,实现 了网络的交互性并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新闻媒体网站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在音频、视频直播、点播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1999 年中 央电视台网站首次直播春节联欢晚会,此后对一系列重大活动均进行了网上直播。

7、从 2000 年起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开始整合所属地区的新闻资源,建设综合性的地方新 闻信息门户网站。 2000 年 5 月 28 日,东方网正式开通,之后迅速成为整个华东地区最强势的 新闻网站。 2011 年 12月 13 日,南方网正式开通,是广东省的新闻门户网站。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主流新闻网站在这一时期进入正规 化运营,新闻的更新开始定时,更新频率明显加快,而且这些主流新闻网站已经普遍开始使用国 际通用的网络运行状况的即 时统计报道系统,对网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精确了解受众状况。 2. 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曰增 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媒体的格局,

8、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 响。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抢眼表现,提升了其作为媒体的地位。 2001年 9月 11日发生在美国的“ 9 11”恐怖事件充分显示了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在重 大的新闻事件面前,网络成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2001 年人民网与人民日报联手对 广西南丹矿难所做的揭露性报道是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典型案例。北京时间2003 年 3 月 20 曰,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这一突发事件也给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较量的机会。 2007 年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创建十周年,这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 后期第一波创办的网站已经走过十年。经过多年的

9、探索,新闻网站的能量和影响力在不断扩 大。 2007 年 10 月 15日,中共十七大开幕当天,各网站共登载相关消息、通讯、评论等 6400多 条。网络媒体的十七大报道被网民誉为“中国互联网站为十七大召开铺上了红地毯”。 2008 年对于网络更是不平凡的一年,网络已经成长为一个媒体巨人。网络在四川地震中 的特殊作用使网 络成为当之无愧地迈向主流媒体。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的互联网再一次证明 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级别,而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对 2亿网民的影响力。从信息量 到观点数量,互联网都无可争议地压倒了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发源地。 1999 年 5 月 9 日网络抗议美国轰

10、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被看作是网络媒体登上中国媒体舞台 的标志。拉萨 3 14事件和汶川 5 12 地震标志着网络媒体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的 普及,中国已经锻造出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风向标。 2007年 1 月 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2007 年是网络舆论发挥得极为充分的一年。重庆九龙坡区居民杨武和吴苹夫妇因拒绝开发商 的拆迁安置方案誓死留守。此事件在当年成为一场网民群情激昂的“舆论嘉年华”。网民的意 见也影响着事件的进展,在 2

11、007 年 3 月 22 日最后拆迁期限当天,有网民赶赴现场,将照片、录 音和自己采写的消息上传到自己的博客,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当天房子并没有被拆除,到 4 月 2 日,在 多方努力下,吴苹夫妇接受法院协调,与开发商就拆迁安置达成了协议,选择实物商 品房安置,并获得 90万元营业损失补偿。 2007 年另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山西“黑砖窑”事件。从 2007 年 6 月 11 日起,“黑砖窑”事 件成为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头条闻。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黑砖窑”事件进一步在网民中形成舆论高潮。 2007 年岁末的“周老虎”事件则是网络监督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例子。 200

12、7 年 10月 12 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证明野生 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然而很快就有质疑这组照片造假的声音在网上不断出现,随后权 威机构和个人加 入 辩论。虎照风波迅速演变成公众事件。之后,这一事件更被推上了国际舞台。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相配合积极推动了事件的向前发展,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时评” “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 12月 20 日,人民日报再接再厉,发表峰回路转的不只是“虎照事件”,指出各级政府要“以包容的胸 怀面对民间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质疑”。现在华南虎事件已经尘

13、埃落定,网 络的作用不可忽视。 2008年 6 月 2 日下午 3 点左右开始,贵州瓮安发生 10万民众参与的群体性暴力事件,事发 后一小时,便有瓮安网民通过 QQ、 MSN把现场的照片,视频传到网上,与以往类似事件发生数日后才予以披露的做法不同,新华社在 6 月 29日一早便发布了贵州省瓮安县发生一起打砸烧 事件的消息。新华网与人民网也一直允许网民留言评论,一位舆情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及时 准确地公布真相,放开媒体报道以及组织专人网上辟谣,是此次化解瓮安危机的关键。 在 2008 年,网络或者参与揭开事实真相,或者形成强大的民意压力,致使一批不作为或乱 作为的地方官狼狈丢官,直至被追究法律责

14、任,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排头兵,也成为传统体进行 舆论监督的线索库。 2008年 6 月 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专门视察了人民网,提出要正视舆 论“新格局”,即在传统的党报、国家电视台之外,关注都市报纸和网络新媒体的兴起。 截至 2013 年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 618亿人,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位,近八成网 民为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达到 79. 6%,用户规模达到 4.81 亿,我国网站数量多达320万个。 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 45. 5%,用户规模为 2. 81 亿,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 78 亿,使用率 为 45%。 3. 互联网的微博时代 2009 年是以 Tw

15、itter 为代表的微博客流行年。微博客不仅在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充当 首发者,而且在特殊时刻进行多元信息传递,为现实中的解困救难提供了信息参考。 国内的微博客兴起于 2007 年。 2009 年 2 月开始,大量微博网站相继上线,用户规模激增, 微博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的热点。 2009 年 8 月 14 日,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得到了大量 用户的认可和关注,尤其是承袭新浪名人博客的路线,从一开始便吸引社会名人和娱乐明星入 驻。之后,许多网站和媒体纷纷开通自己的微博。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 来源之一。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于 2012 年 7 月 21 日开通,在网络舆论场中的

16、关注度迅速攀升,尤其 是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到 2013 年的 3 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粉丝”量就 迅速达到 1058万,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万级的媒体微博账号。 众多媒体在微博平台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协作机制,使网络舆论得到了改善。传统媒体向互 联网领域拓展,既为 传统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互联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且深刻改变了网络舆论生态。 在 2013 年热点舆情中,民生问题和个人权益保护仍然是网络舆情的热点领域。在 2013年 网络舆情热度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司法舆情却逆市上扬。 2013 年众多网友从微博客的公众意 见平台,转向更为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用户

17、增长迅速,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新 信源。 4.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1999年 2 月 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强调,信息 传播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次讲话被认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媒体要积极利用 网络传播的第一个重要指示,也成为网络媒体地位上升的一个标志。 1999 年 10 月 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 际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关于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文件从争夺 21世纪思想舆论阵地制高点的高度,明确了今后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方向,并对网上新闻信息发布提出了规范

18、原则。 事实上,从 1997 年起,中央就明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网络新闻宣传归口管理机构,2000 年 4 月,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局成立,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 2000 年 1 月 27 日、 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召开中国首次互联网 新闻工作会议,会议对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发展中国的网络新闻传 播业已经成为国家行动,此次会议是中国新闻部门最高领导层首次对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业作宏 观战略部署。 2000 年 5 月 9 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下发了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纲要 (2000 2002 年),这一文件提出了互联网新闻

19、宣传事业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并确立了 首批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的政策法规也 相继出台。 2000 年下半年,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与互联网有关的法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 2000 年 11 月 7 日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这 是国内涉及网络新闻传播最直接的法规,明确指出对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尤其民营商业网站采取 的是许可制,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资质条件。 这个暂行规定一直执行到 2005 年。 2005 年 9 月 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 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根据这

20、个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 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第二类是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 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第三 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在 2005 年,网络编辑员成为新职业。伴 随未来的发展 .其需求将呈上升趋势。 2006 年7 月 18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 16届“中国新闻奖”揭晓,网络新闻作品首次纳入 该奖评选, 13 件网络新闻作品获奖

21、。 2006 年 11月 8 日新中国第六个记者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近几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 172 名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授予他们“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2010年 6 月 8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这是中国政府自 1994 年正式接人互联网以来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阐明中国的互联网方针。 2011 年 5 月 4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管理工 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2 年 5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互联

22、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这一规划明确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七大发展目标,将从网络、市场、技术、 环境等方面实现产业的全面 升级,这意味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第一次有了政府层面的发展规划。 2012年 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首次以立法的形 式对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互联网 企业提供了净化网络环境、提高优质服务的坚实保障。 2013 年 8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 重来抓, 8 月 15 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希望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

23、广 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 8 月 20 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 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 。一 场揭批微博大 V 的行动在 2013 年 8 月25 日拉开帷幕。 9 月 9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镑等刑事案件适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出台,这一解释对诽谤罪的构成进行了量化。 这些密集的组合拳被看成是政府化被动为主动,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力图牢牢掌握意识 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开始。媒介技术越发达,谣言传播力就越强;政府的公 信力越低谣言越有市场。制止谣言,不可能关闭新技术媒介,需要做的是大力修复和提振政

24、府 公信力。 如何保护草根老百姓的网络表达权,释放社会压力,也成为社会转型期治理舆情环境的一 部分。事实上,“净网”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互联网本是通过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意见对冲,动 态还原事实真相,比“净网”更关键的,是传统媒体做好网络信息的把关人。 2013年 10月 30 日第 13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提 出,通过一系列的治理,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013 年 11 月 9 日至 12日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 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也涉及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2014年 2 月 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表明网络安全和信 息化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 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