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 -试卷 22 及答案解析 (总分: 58.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9,分数: 38.00) 1.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分数: 2.00)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2.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 )。(分数: 2.00)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
2、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分数: 2.00)
3、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分数: 2.00)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 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6.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分数: 2.00)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
4、时已惘然 7.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 )。(分数: 2.00)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 B.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8.义 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 )。(分数: 2.00)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性善”“性恶”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对立的概念,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天生是
5、善良的还是恶的。下列话语属于性恶论的是 ( )。(分数: 2.00) A.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若夫目好色,耳 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仁义忠信乐此不倦,此天爵也 10.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其错误在于忽视了矛盾的 ( )。(分数: 2.00) A.特殊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同一性 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理论上说明 ( )。(分数: 2.00) A.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 )。(分数:2.00)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分数: 2.00)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 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7、”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 15.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 ( )。(分数:2.00)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分数: 2.00) A.生产力 B.生 产关系 C.阶级斗争 D.社会改革 1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分数: 2.00)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
8、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8.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指 ( )。(分数: 2.00)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19.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另一个是 ( )。(分数: 2.00) A.国家政权的产生
9、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私有制的形成 D.社会形态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8,分数: 16.00) 20.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分数: 2.00)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2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 ( )。(分数: 2.00) A.反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世界 D.改变历史规律 22.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 ( )。(分数: 2.00)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性 B.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 C.
10、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为阶级性 23.孔子曰:“德之不存”,“行之不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很多为了一己私利 践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提倡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 ( )。(分数: 2.00) A.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 C.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有 ( )。(分数: 2.00) A.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材料 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D.要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25.中国有句古话:“橘
11、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淮南 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 )。(分数: 2.00)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庄稼施肥有技巧 看天看地又看苗”“天灾不由人,抗
12、灾不由天”。这些农谚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 2.00) A.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7.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 )。(分数: 2.00) 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础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三、判断题 (总题数: 2,分数 : 4.00) 28.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29.运动、
13、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 -试卷 22 答案解析 (总分: 58.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9,分数: 38.00) 1.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分数: 2.00)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解析:解析:把握度这一范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就属于质变。其次,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
14、法的理论依据,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过”与“不及”的问题,就属于没有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 2.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 )。( 分数: 2.00)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解析:解析: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
15、一定是较高的,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 )。(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解析: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
16、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分数: 2.00)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解析:解析: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意识形态在反映或依赖社
17、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身发展 的特殊规律或功能,主要表现有: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的同步性、历史继承性、相互作用性和能动的反作用性。题干运用列宁的一段名言,说明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不同,问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了意识形态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故正确选项应当是B。 A 选项是错误观点 C、 D 选项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都不能选。 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分数: 2.00)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 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18、社会存在 解析: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大众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A、 B、 C 都是错误观点。 D 是正确选项。 6.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分数: 2.00)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解析:题干表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道理只有 B 项符合。 7.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 )。(分数: 2.00) A.世界上一切
19、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 B.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解析: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两方面,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相反就相仇。相仇就是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矛盾的思维方式。 8.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 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 )。(分数: 2.00)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析:解析:“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关
20、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 A、 C、 D 三项都是以“义”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 B 项则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 9.“性善”“性恶”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对立的概念,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下列话语 属于性恶论的是 ( )。(分数: 2.00) A.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仁义忠信乐此不倦,此天爵也 解析: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 A、 C、 D 三项都出自孟子告子上。均是性善
21、论的言论。与孟子相对立的是苟子,他提出“性恶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就出自于 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10.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其错误在于忽视了矛盾的 ( )。(分数: 2.00) A.特殊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同一性 解析: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在方法论上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
22、认识理论上说明 (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也跟着向前推进。题干中说的就是技术上的需要 (实践 )推动科学 (认识 )的前进。因此 D 项正确。 1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 )。(分数:2.00)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
23、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机械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题干中的观点即属于机械决定论,故本题答案为 C。 1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分数: 2.00)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解析:解析: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 ,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这只能说明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并不能得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
24、得成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 解析:解析:对事物的把握“过犹不及”,“过”与“不及” 都是没有把握好“度”。三国演义中就没有把握好对人物描写的度,使得“刘备似伪”“诸葛近妖”。从而显得人物不真实。 15.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 ( )。(分数:2.00)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
25、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6.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26、 ( )。(分数: 2.00)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斗争 D.社会改革 解析:解析: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入类社会 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1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分数: 2.00)
27、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 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解析:解析: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8.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指 ( )。(分数: 2.00)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
28、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解析:解析:马克思在 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正式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三大阶段。 19.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另一个是 ( )。(分数: 2.00) A.国家政权的产生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私有制的形成 D.社会形态的发展 解析:解析: 阶级出现的原因: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使阶级
29、的出现成为现实。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8,分数: 16.00) 20.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分数: 2.00)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解析:解析:画饼是意识的东西,意识不能代替物质,不能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等同于客 观事物本身。 AB的说法错误。 2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 ( )。(分数: 2.00) A.反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世界 D.改变历史规律 解析: 22.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 ( )。(分数:
30、2.00)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性 B.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 C.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为阶级性 解析: 23.孔子曰:“德之不存”,“行之不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很多为了一己私利践踏职业道德 和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提倡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 ( )。(分数: 2.00) A.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 C.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解析:解析:由于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期,导致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践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这说明社会
31、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 项正确。因为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所以提倡厚德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B 项正确。 A、 C 两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应选 BD。 2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有 ( )。(分数: 2.00) A.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材料 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D.要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解析: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完成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故本题答案选 ABC。 25.中国有句
32、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淮 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 )。(分数: 2.00)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解析:这句古话主要强调,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 发展有一定影响。故本题答案选
33、AC。 26.“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些农谚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 2.00) A.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解析:解析:“看天看地又看苗”说的是联系的观点,“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说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秋 先秋,踏断蛮牛”“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说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故本题答案选 ABCD。 27.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
34、关系是 ( )。(分数: 2.00) 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础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解析:解析: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深化唯物辩证法,现代系统论的基础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故本题答案选 BCD。 三、判断题 (总题数: 2,分数: 4.00) 28.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 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故题干说法正确。 29.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 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故本题判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