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院、检察院人员录用考试法律专业基础-法理学、宪法及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49,分数:98.00)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其最主要的特征是_。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分数:2.00)A.B.C.D.2.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_ A.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肯定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的根据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分数:2.00)A.B.C.D
2、.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有_。 A.仅以义务为主要内容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是一种经济关系 D.是一种物质关系(分数:2.00)A.B.C.D.4.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分数:2.00)A.B.C.D.5.我国婚姻法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个规则?_ A.授权性规则
3、B.禁止性规则 C.任意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分数:2.00)A.B.C.D.6.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联系与区别?_ A.法律规则是法律原则的基础 B.法官在适用法律原则时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而法律规则的目的则在于限制自由裁量权 C.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更为广泛 D.在不同个案中,不同法律原则的强度关系可能有所改变,而法律规则则是以“非此即彼”方式应用于个案(分数:2.00)A.B.C.D.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律的非正式渊源的是_。 A.政策 B.判例 C.习惯 D.行政规章(分数:2.00)A.B.C.D.8.根据我国的法律效力层次,下列法律中效力最高的是
4、_。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自治条例(分数:2.00)A.B.C.D.9.法律从何时开始生效。一般根据该项法律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二种是法律公布后先予试行或暂行,而后由立法部门加以补充完善,再通过为正式法律,但在试行期间,该法律也具有约束力;第三种是_。 A.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定时期后才开始施行 B.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年后才开始施行 C.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至少一年后才开始施行 D.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定时期后才开始施行,法律中明确规定生效施行的
5、日期(分数:2.00)A.B.C.D.10.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_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无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分数:2.00)A.B.C.D.11.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_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分数:2.00)A.B.C.D.12.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体现着_。 A.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6、是对立的 B.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 D.权利和义务是没有区别的(分数:2.00)A.B.C.D.13.我国政府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是_。 A.教育权和就业权 B.生存权和发展权 C.自由权和选择权 D.劳动权和财产权(分数:2.00)A.B.C.D.14.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_。 A.没有从事违法行为(广义)就不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B.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C.如果权利没有受到侵犯,就不会产生法律责任 D.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其惩罚的方式来实现的(分数:2.00)A.B.C.D.15.某医院
7、确诊张某为癌症晚期,建议采取放射治疗,张某同意。医院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致张某伤残。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赔偿。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张某的伤残确系医院的医疗行为所致。但法官在归责时发现,该案既可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过错原则,也可适用民法通则的无过错原则。这是一种法律责任竞合现象。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_ A.法律责任竞合实质上是指两个不同的法律规范可以同时适用于同一案件 B.法律责任竞合往往是在法律事实的认定过程中发现的 C.法律责任竞合是法律实践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因而各国在立法层面对其作出了相同的规定 D.法律解释是解决法律责任竞合的一种途径或方法(分数:2.00)A.B.C.D.16
8、.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的标准是_。 A.责任的内容 B.责任的人数 C.责任的程度 D.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分数:2.00)A.B.C.D.17.甲、乙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货物,后经甲方同意,乙方将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给丙。这样,法律关系的_就发生了变更。 A.主体、客体 B.内容 C.客体 D.主体(分数:2.00)A.B.C.D.18.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是_。 A.行为能力 B.行动能力 C.权力能力 D.权利能力(分数:2.00)A.B.C.D.19.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有_。 A.自然人 B.法人 C
9、.国家 D.行为(分数:2.00)A.B.C.D.20.下列关于法的现代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 A.清政府下诏,派张之洞主持修律,中国法的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上正式启动 B.外源型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缓慢的、渐进的变革过程 C.对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国家来说,外来法律资源与本土法律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法的现代化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D.中国法的现代化的过程一直都是一个移植的过程(分数:2.00)A.B.C.D.2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
10、值学说为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分数:2.00)A.B.C.D.22.在我国,立法的基本依据是_。 A.党的政策 B.客观实际 C.宪法 D.国际准则(分数:2.00)A.B.C.D.2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不包括_。 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制裁 D.任何公民都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分数:2.00)A.B.C.D.24.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生产假化肥
11、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关于该案,法官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_ A.比较解释 B.历史解释 C.体系解释 D.目的解释(分数:2.00)A.B.C.D.25.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_ A.扩大解释 B.文法解释 C.目的解释 D.历史解释(分数:2.00)A.B.C.D.26.下列关于宪法的说法不正确的
12、是_。 A.宪法是国家所有法律的总和 B.宪法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普通法律随之做出相应的修改 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分数:2.00)A.B.C.D.27.宪政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是重要的现代民主制度。下列有关宪政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 A.宪政就是民主政治 B.宪政的基本精神在于限制国家权力 C.一个存在宪法的国家必然存在宪政 D.宪政的集中表现是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分数:2.00)A.B.C.D.28.下列关于宪法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_。 A.人民主权原则也叫做主权在民原则 B.宪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保障人权,整个宪政史就是一部人权保障史 C.人权是指人之所以为人
13、而享有或者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D.法治原则是宪法的根本要求,宪政本身就意味着法治,而宪法则构成了近代法治的基础(分数:2.00)A.B.C.D.29.关于宪法规范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_。 A.宪法规范规定的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具有根本的创制性,是国家各种具体制度的最终根据及渊源 B.宪法规范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 C.宪法规范原则性强弱与适应性强弱成反比,与对社会实际调整功能强弱成正比 D.宪法规范具有稳定性(分数:2.00)A.B.C.D.30.关于宪法规范的特性,下列哪一项表述不成立?_ A.根本性
14、 B.原则性 C.无制裁性 D.相对稳定性(分数:2.00)A.B.C.D.3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宪法与宪政之差别的是_。 A.宪法是静态的文书形式,宪政则指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 B.宪法是规定国家组织、活动的法律规范,一国宪政实践除受宪法调整外,还受其他政治规范的调整 C.宪法和宪政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抵触 D.宪法与宪政密切相关,彼此间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数:2.00)A.B.C.D.32.下列选项中关于国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 A.国体是国家的性质 B.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C.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D.国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分数:2.00)A.B.C.D.3
15、3.我国现行宪法规定_。 A.社会主义的公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社会主义的合法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分数:2.00)A.B.C.D.3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是_。 A.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D.公开投票的原则(分数:2.00)A.B.C.D.3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劳动的表述,正确的是_。 A.劳动是公民谋生的手段 B.劳动是每个公
16、民的职责 C.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劳动是公民致富的源泉(分数:2.00)A.B.C.D.36.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_。 A.离退休的权利 B.获取薪酬的权利 C.休息的权利 D.物质帮助的权利(分数:2.00)A.B.C.D.37.关于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履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 A.享受权利必须采用合法、正当的手段 B.履行义务必须采用作为方式 C.遵守法律首先应当遵守宪法 D.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分数:2.00)A.B.C.D.38.宪法规定的“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指_。 A.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
17、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B.国家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自由 C.公民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D.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和那种宗教的自由(分数:2.00)A.B.C.D.39.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是_。 A.劳动权 B.休息权 C.选举权 D.被选举权(分数:2.00)A.B.C.D.4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_的原则。 A.首长负责制 B.民主集中制 C.分工协作制 D.议行合一制(分数:2.00)A.B.C.D.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不包括_。 A.人事任免权 B.法律监督权 C.立法权 D.司法权(分数:2.00)A.B.C.D.42
18、.下列不属于国家宪法修改程序组成部分的内容是_。 A.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B.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C.全体到会代表的 2/3以上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 2/3以上的多数通过(分数:2.00)A.B.C.D.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职权有_。 A.公布法律 B.任免权 C.外交权 D.荣典权(分数:2.00)A.B.C.D.44.依照宪法规定,下列职务中连续任职不受“不得超过两届”规定的限制的是_。 A.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B.国务院副总理 C.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D.国家主席(分数:2.00)A.B.C.D.4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不属于国家机构的是_。 A.全国人民代
19、表大会 B.乡人民政府 C.军事法院 D.村民委员会(分数:2.00)A.B.C.D.46.宪法实施是宪法调整某种关系的基本形式,这种被调整后的关系是_。 A.特定经济关系 B.宪法关系 C.社会关系 D.特定政治关系(分数:2.00)A.B.C.D.47.关于我国宪法的修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_ A.1954年宪法是对 1949年共同纲领的全面修改 B.1982年宪法是对 1954年宪法的全面修改 C.我国现行宪法共进行了四次修改,通过了 31条宪法修正案 D.“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的内容(分数:2.00)A.B.C.D.48.由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
20、起源于下列哪个国家?_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分数:2.00)A.B.C.D.4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宪法监督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_。 A.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撤销属于事后监督 B.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以附带性审查为主 C.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D.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属于事先监督(分数:2.00)A.B.C.D.法院、检察院人员录用考试法律专业基础-法理学、宪法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49,分数:98.00)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
21、则,其最主要的特征是_。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为了保证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迫使全体社会成员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国家强制力主要是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2.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_ A.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肯定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
22、的根据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法律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一般都以具体的形式,明确地、肯定地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而不是模糊的、伸缩性很大的社会规范。但并不是说每个法的条文都以明确的、肯定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条文是用来说明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或有关术语的,有的条文是用来说明法的生效日期的,如此等等。至于“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肯定的”的说法更是不准确的,因此应选 A。由法的上述特
23、征可知,选项 B和 D是正确的。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并非全部依据,国家政策也可成为司法机关判案的依据。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 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因此 C也是正确的。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有_。 A.仅以义务为主要内容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是一种经济关系 D.是一种物质关系(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这里的意志是指国家的意志(即统治者的意志)和行为人
24、的意志,法律关系是反映统治者意志和行为人意志而形成的关系,因而不属经济基础范畴。(2)它是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关系。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以得到法律认可为前提的,因而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存废的前提条件。(3)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法律规定和调整人们的行为是通过界定行为人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因而,没有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是不存在的。(4)它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故由此而形成的关系就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4.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
25、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如下: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与此相比,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性。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它不预先设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它只对行为或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即使是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是不具体的),但并不直接告诉应当如
26、何去实现或满足这些要求或标准,故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应用。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它们是对从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某一类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至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则,具有宏观的指导性,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3)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如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事实是既定的,那么,或者这条规则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办法。或者该规则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况下,该规则对裁决不起任何作用。而法律原则的适
27、用则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例如,在民法中,无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可能与意志自由原则是矛盾的。根据以上内容可知,C 项明显错误。5.我国婚姻法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个规则?_ A.授权性规则 B.禁止性规则 C.任意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一个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可以在一个条文中得到表述,也可在不同条文中得到表述,甚至可以在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8、中表述。一个条文可以表述不同法律规则的不同要素。题目中所举条文属于上述最后一种情形,其中包含两个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属于义务性规则的行为模式,而但书内容中的“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属于另一授权性规则的假定条件,即如果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则军人的配偶有权要求离婚,而无需征得军人的同意。一般但书都意味着相反的行为模式的存在。6.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联系与区别?_ A.法律规则是法律原则的基础 B.法官在适用法律原则时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而法律规则的目的则在于限制自由裁量权 C.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更为广泛 D.在不同个案中,不同法律
29、原则的强度关系可能有所改变,而法律规则则是以“非此即彼”方式应用于个案(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结构形式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原则,是指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性、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者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都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但它们存在以下区别:(1)在作用方面,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根源和基础,可以协调不同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根据。而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2)在内容方面,法律原则的要求较原则,不预先规定明确
30、、具体的假定条件和法律后果,只对行为或者裁判设定概括性要求,在具体适用时,法官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则的要求则明确、具体,其目的在于限制自由裁量权。(3)在适用范围方面,法律原则具有宏观指导性,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更为广泛。而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4)在适用方式方面,不同的法律原则具有不同的强度,当两个法律原则在具体个案中发生冲突时,法官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强度的原则间作出权衡。在不同个案中,不同原则的强度关系可能有所改变。而法律规则则是以“非此即彼”方式应用于个案。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律的非正式渊源的是_。 A.政策 B.判例 C.习惯 D.行政规章(分数:2.00)
31、A.B.C.D. 解析:解析 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8.根据我国的法律效力层次,下列法律中效力最高的是_。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自治条例(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自治条例。9.法律从何时开始生效。一般根据该项法律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二种是法律公布后先予试行或暂行,而后由立法部门加以补充完善,再通过为正式法律,但在试行期间,该法律也具有
32、约束力;第三种是_。 A.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定时期后才开始施行 B.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年后才开始施行 C.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至少一年后才开始施行 D.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定时期后才开始施行,法律中明确规定生效施行的日期(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法律从何时开始生效,一般根据该项法律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通常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种方式在我国立法中曾较多地运用,但近年来逐渐减少,主要适用于对法律、法规的修订或者法律、法规较少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情形。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
33、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等,即是采取这种方式。 第二种是法律公布后先予试行或暂行,而后由立法部门加以补充完善,再通过为正式法律,但在试行期间,该法律也具有约束力。如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 年)、森林法(试行)(1979 年)、食品卫生法(试行)(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1982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1984 年)、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 年)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87 年)。这一方式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立法经验较少时为立法机关所采用。近年来这种方式在全国人大及其常
34、委会的立法中已不再使用,而上述“试行”的法律大多数已被修订。 第三种是法律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施行,经过一定时期后才开始施行,法律中明确规定生效施行的日期。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制定新法时使用的主要方式。故 D为正确答案。10.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_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无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11.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
35、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_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法的默示的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从理论上讲,立法机关有意废止某项法律时,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出现立法机关所立新法与旧法发生矛盾的情况,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办法解决矛盾,旧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地废止”。12.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体现着_。 A.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的 B.公民
36、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 D.权利和义务是没有区别的(分数:2.00)A.B. C.D.解析:13.我国政府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是_。 A.教育权和就业权 B.生存权和发展权 C.自由权和选择权 D.劳动权和财产权(分数:2.00)A.B. C.D.解析:14.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_。 A.没有从事违法行为(广义)就不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B.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C.如果权利没有受到侵犯,就不会产生法律责任 D.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其惩罚的方式来实现的(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37、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与其他社会责任的区别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责任保障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权力得以生效,在它们受到阻碍,从而使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通过适当的救济,使对侵害发生有责任的人承担责任,消除侵害并尽量减少未来发生侵害的可能性。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其惩罚、救济和预防三个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15.某医院确诊张某为癌症晚期,建议采取放射治疗,张某同意。医院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致张某伤残。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赔偿。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张某的伤残确系医院的医疗行为所致。但法官在
38、归责时发现,该案既可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过错原则,也可适用民法通则的无过错原则。这是一种法律责任竞合现象。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_ A.法律责任竞合实质上是指两个不同的法律规范可以同时适用于同一案件 B.法律责任竞合往往是在法律事实的认定过程中发现的 C.法律责任竞合是法律实践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因而各国在立法层面对其作出了相同的规定 D.法律解释是解决法律责任竞合的一种途径或方法(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法律责任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法律责任竞合既可以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如民法上侵权责任
39、与违约责任的竞合;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如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之间的竞合。法律责任竞合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不同的法律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关系加以调整,而由于法律规范的抽象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不同的法律规范,面临数种法律责任,从而引起法律责任的竞合问题。法律责任竞合往往在法律事实的认定过程中被发现。实践中解决法律责任竞合的方法很多,包括法律解释、事实解释、法律推理等。故选项 A、B 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各国的社会基础不同,使得各国在立法上对法律责任竞合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故选项 C的说法是错误
40、的。综上可知,本题的答案为 C。16.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的标准是_。 A.责任的内容 B.责任的人数 C.责任的程度 D.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17.甲、乙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货物,后经甲方同意,乙方将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给丙。这样,法律关系的_就发生了变更。 A.主体、客体 B.内容 C.客体 D.主体(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
41、系客体三要素构成。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一种利益的法律形式。本题中乙方将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转给丙,法律关系的主体就由甲和乙变成了甲和丙,即发生了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18.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是_。 A.行为能力 B.行动能力 C.权力能力 D.权利能力(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19.我
42、国法律关系的主体有_。 A.自然人 B.法人 C.国家 D.行为(分数:2.00)A. B. C. D.解析:解析 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一)公民(自然人);(二)机构和组织(法人);(三)国家。20.下列关于法的现代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 A.清政府下诏,派张之洞主持修律,中国法的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上正式启动 B.外源型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缓慢的、渐进的变革过程 C.对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国家来说,外来法律资源与本土法律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法的现代化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D.中国法的现代化的过程一直都是一个移植的过程(分数:2.00)A.B.C. D.解析:2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
43、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选项 A错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是存在继承关系的。选项 B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而不是经济思想。选项 C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选项 D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
44、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制度体系 。22.在我国,立法的基本依据是_。 A.党的政策 B.客观实际 C.宪法 D.国际准则(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 3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2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不包括_。 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制裁 D.
45、任何公民都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第一,任何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他人不得侵犯;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依法受法追究和制裁,决不允许其逍遥法外。D 项所说内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24.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生产假化肥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
46、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关于该案,法官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_ A.比较解释 B.历史解释 C.体系解释 D.目的解释(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法律解释的方法大体上都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几种方法。没有比较解释的分类,因此,A 项错误。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含义。本题中没有对历史资料的研究或对新旧法律的对比,因此,不属于历史解释,B 项错误。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这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本案中正是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因此,属于体系解释,C 项正确。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这里讲的目的不仅是指原先制定该法律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