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9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30538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9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9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9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9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9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申论-49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申论要求(总题数:3,分数:100.00)1.背景材料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又是最主要的马车,是 GDP 增长的主导因素,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最终消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从我国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来看,近十年来不升反降,仅为 35%,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个数字都大于 50%,欧洲是 58%,日本是 55%,美国高达 72%。 2015 年 1 月 16 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2、额增长 12%左右,接近 27 万亿元,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 钟山介绍,2014 年,我国消费市场增长稳定,从前三季度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同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网络消费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增速 50%左右;大众消费需求旺盛,信息消费势头强劲。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介绍,2015 年消费可以从四个方面、六大消费领域推进。四大方面包括:一是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四是找到现阶段消费热点。政府 2015 年将从扩大信息消费,推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提升旅游消费,推进教育、文化、体育消费,

3、支持养老消费六方面重点推进消费。 围绕背景材料反映的主旨,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论述深刻: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在 10001200 字。 (分数:30.00)_2.背景材料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创新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和新兴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近年来,美国和欧盟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以低劳动力成本和大规模生产为主的传统制造业正在逐步失去比较优势,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一度被视为“

4、夕阳工业”的传统制造业,其作用和地位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更多是充当一个制造者,而不是创造者和设计者。这也造成中国制造虽然遍布世界,实体经济的整体盈利却不高的现实。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中国正在逐渐丧失劳动密集的优势。想要保持在世界市场份额,除了扩大国内需求和开拓世界新市场外,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必须从中低端的代工生产向高端“智”造发力。 我国应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在技术前沿与国际规则领域协同作战,防止被国际分工体系边缘化。为此,我国需要在技术前沿与国际规则领域两线作战。一方面,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提高中国制造水平,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另

5、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酝酿和修订,扩大国内自贸区试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结合背景材料,围绕“在新环境下重塑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语言流畅; 3总字数 8001000 字。 (分数:35.00)_3.背景材料 移动化、大数据形成了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模式。阿里从电商开始,支付宝的基因形成阿里金融平台,互联网正在改变未来金融格局,潜在进入者越来越多,传统的银、保、证、基等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安全与效率”平衡的思考,对监管而言则是“

6、创新与监管”的平衡。樊爽文称:“金融监管体制、理念和监管的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功能监管应该是势在必行的一个要求。” 中国金融既需要本质创新,也需要技术手段创新。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并不是因为解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而是让余额宝的购买者可以趁着银行资金紧张之时大赚一笔。银行以及相关人士当然不爽,但生意之道就是交易互赢,一方有需要,一方提供需要获利。余额宝冲击了什么?冲击了银行的垄断经营,冲击了存款利率管制。这种冲击对于要面对世界竞争的银行也是好事。 2014 年 3 月 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互

7、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首度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背景材料结尾谈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请结合你的思考。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5.00)_湖北省申论-49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申论要求(

8、总题数:3,分数:100.00)1.背景材料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又是最主要的马车,是 GDP 增长的主导因素,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最终消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从我国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来看,近十年来不升反降,仅为 35%,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个数字都大于 50%,欧洲是 58%,日本是 55%,美国高达 72%。 2015 年 1 月 16 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左右,接近 27 万亿元,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 钟山介绍,2014 年,

9、我国消费市场增长稳定,从前三季度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同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网络消费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增速 50%左右;大众消费需求旺盛,信息消费势头强劲。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介绍,2015 年消费可以从四个方面、六大消费领域推进。四大方面包括:一是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四是找到现阶段消费热点。政府 2015 年将从扩大信息消费,推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提升旅游消费,推进教育、文化、体育消费,支持养老消费六方面重点推进消费。 围绕背景材料反映的主旨,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

10、论文。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论述深刻: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在 10001200 字。 (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构建长效机制 释放消费潜力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要扩大消费需求,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充分认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提高

11、居民收入是关键。尽管我国人均 GDP 在逐年攀升,但收入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均衡问题仍是制约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居民收入水平,既是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因此,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安心消费。 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服务消费是重点。当前,居民消费正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我们要适应这一趋势,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

12、和发展新业态来满足不断扩大的绿色需求,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其中,服务业是内需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促进各产业融合、支撑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服务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作用,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信息化、标准化、检验检测和诚信体系等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及时伸出援手,保障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地运行。 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依托。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李克强总理曾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因此

13、,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城镇化红利,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消费环境;探索实施生态型、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形成城镇发展与居民消费的良性互动。实现城镇化与消费增长的联动,更好地发挥城镇化扩大消费的作用,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战略层面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顶层设计,逐步实现“一时一策”“一事一策”向长期稳定的消费政策转变,科学制定扩大内需政策,综合运用扩大内需举措,使居民

14、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国民消费指数持续平稳增长。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分论点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是关键;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服务消费是重点;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依托。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文章开篇联系当前消费不足的现状,强调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给定资料的主旨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观点。 第二、三、四段为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服务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第五段以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促进消费的论

15、述作结,照应开头、升华论点。 从提出问题到分析意义、必要性、重要性,到解决问题的政策战略、具体措施,再到总结前瞻,从总领论述到具体分析、对策阐述,再到概括结论,结构严密,步步深入。 二、知识储备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又是最主要的马车,是 GDP 增长的主导因素,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最终消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大类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五种需要从低到高,逐渐递升,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与人的需要相对应,可以把人们的消费分为生存

16、发展享受三种形态。 消费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 H 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三、精彩语句 1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城镇化红利,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消费环境;探索实施生态型、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形成城镇发展与居民消费的良性互动。 2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战略层面不断完

17、善促进消费的顶层设计,逐步实现“一时一策”“一事一策”向长期稳定的消费政策转变,科学制定扩大内需政策,综合运用扩大内需举措,使居民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国民消费指数持续平稳增长。2.背景材料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创新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和新兴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近年来,美国和欧盟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以低劳动力成本和大规模生产为主的传统制造业正在逐步失去比较优势,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一度被视为“夕阳工业”的传统制造业,其作用和地位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18、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更多是充当一个制造者,而不是创造者和设计者。这也造成中国制造虽然遍布世界,实体经济的整体盈利却不高的现实。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中国正在逐渐丧失劳动密集的优势。想要保持在世界市场份额,除了扩大国内需求和开拓世界新市场外,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必须从中低端的代工生产向高端“智”造发力。 我国应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在技术前沿与国际规则领域协同作战,防止被国际分工体系边缘化。为此,我国需要在技术前沿与国际规则领域两线作战。一方面,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提高中国制造水平,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酝酿和修订,扩大国内自贸

19、区试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结合背景材料,围绕“在新环境下重塑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语言流畅; 3总字数 8001000 字。 (分数:35.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再造产业优势 重振中国制造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工业产品充斥全球见证了美利坚的崛起,制造业领域的进步成就了所谓的日本奇迹,经济大国的兴起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的崛起,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重振中国制造业

20、,意义深远。 面临来自欧美的“再工业化”和东南亚国家更低人力成本的“双重挤压”,种种现象都在说明着这样一个现实,过去支撑中国制造极速飞奔的条件已经逐步消失,唯有于新环境中深思其内在规律,笃行科学发展之道,方能再造产业优势,重振中国制造。 再造产业优势,要寻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如果仔细审视,隐藏在中国制造光环之下的是环境和人力的透支,这种发展模式注定不可能长久。将自己绑定在由西方国家控制的价值链中,巨大的消耗换来的仅仅是微薄的收益,而从价值链下游逐步升迁的路线始终只是一块看着好看的纸上馅饼。走自我研发之路,自我品牌创造之路,将财富的金钥匙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才是正道。改革教育体制,完善职

21、业培训体系,以全球眼光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团队,发展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和先进制造业,让中华民族的智慧真正在制造业的价值创造中发光发热,才能打开一条创造力支撑的中国制造之路。 再造产业优势,要抓住技术转型的历史机遇。新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产业生态,更深深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电商、移动互联,这些不仅仅作为新闻和娱乐而存在,更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产业世界。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制造,将研发变成与客户交流互动的狂欢,将产品推广到客户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彻底将制造业变成与网络密切相连的财富活动。欧美“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不乏要将实验室与制造车间融为一炉的战略构思。结合中国现实,融合互联网科技,新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必

22、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业救国曾是先辈的口号,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民国时代的实业先驱,再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浪潮,实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如今,曾经风行世界的中国制造正在洗尽铅华,焕发其蓬勃的创造力,借助新时代的技术火炬,大踏步走向辉煌!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于新环境中深思其内在规律,笃行科学发展之道,再造产业优势,重振中国制造。 分论点再造产业优势,要寻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再造产业优势,要抓住技术转型的历史机遇。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本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分析和对策的糅合,探讨的是严肃的经济命题,不是泛泛地说理,分析中有对策;中国制造、产业优势都是抽象的概念,

23、需要宏观上去把握,不是洋洋洒洒空谈对策,而是对策中有分析。 文章从历史和国际的大背景入手,以美日英经济大国的兴起为例,阐明在新时期重振中国制造的重大意义,作为开头段落显得起点高远。 接下来,笔锋回转,谈了当前国际和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凸显了我国制造业的尴尬和危机,引出总论点。 接着从要寻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和要抓住技术转型的历史机遇两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对策部分强调自主研发和把握技术革命机遇的重要性。 最后,联系到实业救国和中国梦作结,体现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理论高度,并展望未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知识储备 2014 年中国制造业的困境1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

24、市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属于卖方市场。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年来投资过快增长,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2008 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用四万亿的“天量投资”无疑给中国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短期内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却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在中国的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有目共睹,甚至在高铁、太阳能,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也因为疯狂投资、不重视技术研发等原因而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2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 中国很多的中小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是其原始基因。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然要求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产业升

25、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即在管理上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军,真正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3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等。当时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如今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 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26、,大量的中小制造型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4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的闸门洞开,中国本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超国民待遇”,导致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外资汹涌而入。如今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在国际层面上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转移;在国家层面上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转移的压力更是巨大,广东省2009 年提出的“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在区域上的表现。产业转移对中小企业

27、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但不管企业愿意与否,产业转移的步伐早已开始。 三、精彩语句 1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工业产品充斥全球见证了美利坚的崛起,制造业领域的进步成就了所谓的日本奇迹,经济大国的兴起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的崛起,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 2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制造,将研发变成与客户交流互动的狂欢,将产品推广到客户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彻底将制造业变成与网络密切相连的财富活动。 3实业救国曾是先辈的口号,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民国时代的实业先驱,再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浪潮,实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3.背景材料 移

28、动化、大数据形成了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模式。阿里从电商开始,支付宝的基因形成阿里金融平台,互联网正在改变未来金融格局,潜在进入者越来越多,传统的银、保、证、基等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安全与效率”平衡的思考,对监管而言则是“创新与监管”的平衡。樊爽文称:“金融监管体制、理念和监管的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功能监管应该是势在必行的一个要求。” 中国金融既需要本质创新,也需要技术手段创新。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并不是因为解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而是让余额宝的购买者可以趁着银行资金紧张之时大赚一笔。银行以及相关人士当然不爽,但生意之道就是交易互赢,一

29、方有需要,一方提供需要获利。余额宝冲击了什么?冲击了银行的垄断经营,冲击了存款利率管制。这种冲击对于要面对世界竞争的银行也是好事。 2014 年 3 月 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首度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背景材料结尾谈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请结合你的思考。联系实

30、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5.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融入互联网精神 打造普惠式金融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当我们推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让金融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之树时,与之配套的必然是以服务经济个体为己任的普惠式金融体系。但我国目前的金融现状恰恰与之相反。如何打破这陈旧的传统体制,如何发挥金融哺育实体经济的作用,成为一个难解的结。 而能解开这个结的正是与亚历山大和他的远征军一样有着飘忽不定的战术和无坚不摧的力量的互联网金融。它有着传统金融业

31、无可比拟的优势和能力,既能光速聚合资源和对象,又能提供无可比拟的客户体验。当“支付宝、余额宝”为中国的小散户带来惊喜之时,也就是传统金融低下高傲头颅之日,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有着新的规则和玩法。融入互联网精神,打造普惠式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融入互联网精神,离不开极致的体验和服务。在鼠标和光点变换的世界里,互联网已经不再单纯作为工具,而成为一个与人的思维、人格、世界观等内在因素密切相连的世界。金融,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伴随着高额的风险和收益。垄断的地位、丰厚的收益、高端的客户注定了其上流的社会地位。虽然传统金融也进军互联网,但缺的是深刻的平民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于传统金融机构

32、,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首先在于观念的转变。不要再实施歧视性政策,要以专业精神服务好客户。其次是平台的建设。要利用互联网的高度聚合效应,积沙成塔,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除了以大胆的创新、卓越的实干精神不断带给客户以惊喜和价值,关键还在于平台的规范性以及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得强大的生存基石,这是互联网金融长久的生存之道。 融入互联网精神,还在于机会的把握。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将简政放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一次重大的机会。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大口享用垄断蛋糕,依托金融工具的炒作就能获取丰厚回报的日子不再有。市场化,意味着实体经济的

33、振兴,意味着金融机构将真正发挥自己哺育实业的责任。所以,金融机构要调整业务方向,利用互联网深刻了解客户,把握客户,优化贷款质量,真正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要把握面临的大洗牌、大变局,把握历史性机遇,在互联网信用生态体系渐趋形成,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热点和拉动之时,以高度专业的精神打造平台,以高效的服务和效率赢得客户和市场。 互联网在改变这个世界,无论对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当我们的服务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当我们的服务能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金融才能远离垄断和特权,健康成长;顺应科技浪潮,运用创造力搭建起经济和社会高速

34、成长的平台,以创新和创造激荡进步的力量,互联网金融机构才能真正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扛起普惠制金融的大旗!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融入互联网精神,打造普惠式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分论点互联网精神,离不开极致的体验和服务;互联网精神,还在于机会的把握。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材料通篇谈的是互联网金融。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互联网,由材料主旨引申可得互联网精神,一个是金融,可引申至普惠制金融,这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价值所在。文章深入挖掘这两个概念,开头段落引出如何发挥金融哺育实体经济的作用这个问题,第二段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回答开头提出的

35、问题,引出总论点。 接下来,通过两个分论点,以两个独立段落深入论述,分别从互联网的极致体验和服务、机会的把握入手,从我国当前的垄断式金融现状分析,通过互联网的独有特点,揭示出互联网金融所创造的独有价值。由此提出融入互联网精神,打造普惠式金融的策略。 最后,以互联网金融服务对发展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重大意义和对金融改革的意义收束全文。 二、知识储备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

36、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2P2P 网络贷款平台 P2P(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 网络贷款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

37、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3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目前,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以阿里小额信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和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4众筹 众筹大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本意众筹是利用互联网和 SNS 传播的特性,让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

38、,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5信息化金融机构 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金融信息化是金融业发展趋势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机构则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从金融整个行业来看,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不仅具有国际领先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笔数据集中工程在业内独领风骚。 6互联网金融门户 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

39、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门户领域针对信贷、理财、保险、P2P 等细分行业分布有融 360、91 金融超市、好贷网、银率网、格上理财、大童网、网贷之家等。 三、精彩语句 1当我们的服务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当我们的服务能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金融才能远离垄断和特权,健康成长。 2在鼠标和光点变换的世界里,互联网已经不再单纯作为工具,而成为一个与人的思维、人格世界观等内在因素密切相连的世界。 3顺应科技浪潮,运用创造力搭建起经济和社会高速成长的平台,以创新和创造激荡进步的力量,互联网金融机构才能真正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扛起普惠制余融的大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