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论-202 及答案解析(总分: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注意事项/B(总题数:1,分数:20.00)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指定位置。3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4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B二、给定资料/B1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牛里氏 9.0 级地震_并引发核泄漏事故。从 3 月 16 日开始,受“吃盐可以防辐射”以及福岛电站核泄漏很可能污染海水导致海盐无法食用传闻影响,一度造
2、成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食盐抢购、食盐脱销和哄抬食盐价格的现象。事实上,在抢购食盐的民众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出于盲从,他们并不懂得碘盐是否防辐射,也不懂得海盐是否会受到污染,甚至不知道国产食盐大部分属于矿盐。然而不论有意无意,盲从行为似乎直接导致了“盐荒”。此次抢购风潮中,一句“买盐了吗?”问候语迅速流传,似乎暗示食盐告罄。然而事实表明,我国碘盐供应十分充足,全国每年的食盐产能达到8000 多万吨,日常的库存量能够保证 3 个月的正常供应。在“抢购”风潮中,食盐价格被肆意哄抬,吉林、浙江、河北等地商家甚至将售价抬升 10 倍。为稳定物价,保证食盐正常供应,3 月 17 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立即
3、开展检查,严厉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同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3 月 20 日,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日,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采取积极措施,抢购食盐现象已经平息,市场秩序恢复正常。截至 3 月 19 日 17 时,除个别省份的少数城市的小杂货店或小超市,因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短时缺货现象外,其他地区都已恢复正常运行。针对部分地区的抢盐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D 承认,一些地区的食盐供应紧张,是短时间内非理性大量抢购所致。消费者的理性比我们的努力更重要。但类似的抢购现象近年来并非个案非典时期板蓝根曾经脱销,甲流时大蒜也曾遭抢购这其中究竟折射出什么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
4、思。2U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从何而来?一则谬论如何能够扰乱民心?联系非典时期曾“红透了”的板蓝根,甲流时的抢蒜,不难看出类似谣言往往不乏传播的心理认知基础。/U事实上,对于日本发牛的核泄露事故,我国公众充满了担忧,至于如何防护核辐射,大家又十分无知。无知带来恐惧,恐惧导致人心惶惶;正因为人心惶惶,传言才有了市场。针对碘盐是否能够防辐射这一问题,卫生部门已给出明确解释:食用碘盐预防辐射并不科学。而就在不久前,一些市场却是“一盐难求”,甚至连酱油、海带等也被卷入抢购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 H 认为,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是造成这次非理性抢购的原因所在。从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
5、言到抢盐的过程中,公众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一哄而上,储备所谓的安全盐。中国疾控中心去年曾发布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对核污染的防护常识作了详细阐释,但熟知“要点”的人很有限,了解相关内容的人更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 Z 对记者说,当前科学知识的宣传缺乏动力,通俗性科普宣传明显不足,一些百姓容易被误导,这两年出现的刘太医、张悟本等所谓“神医”让人趋之若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听信谣言折射出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 Y 表示,“这种,人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突出,却容易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导火索和放大器。抢盐风潮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6、”同时,还有有识人士指出,危险本身就是机遇,政府应当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唯有如此,当再次遇到此类事情时,大家才能冷静面对,采取恰当措施。3存刚刚过去的 2010 年,伪科学时有泛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话题有:“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公开募集千万元在神农架寻找野人;张悟本称吃绿豆、茄子能治百病;“神仙”李一“神功盖世”创造 2 小时 22 分的水下闭气纪录,称呼吸到脚后跟可以延寿;灾害频发,媒体炒作“世界末日”论;地球遭遇“千年极寒”等。一些伪科学通过媒体炒作,不仅被用来混淆视听、误导甚至坑害消费者、牟取名利;有些未曾经过严谨的论证,
7、还成为决策层作出决断的依据。与此同时,官方和学界打击伪科学的力度随之加大,民间科学打假不仅引起广泛关注,还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参与,举国上下对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养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空前提高。科学随民主之后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领域。科学素质是人们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国民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往往给诸多科技骗局开了方便之门,如接二连三出现的伪养生闹剧,就折射出民众科学素质低的事实。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比 20
8、05 年 1.6%的水平翻了一番。但也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中国科协第七届书记处书记 Q 谈到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时忧心忡忡,“这个数字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 3 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工作的艰巨性。”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调查的结果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国科协前第一书记 D 公开表示。45 月 30 日,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回顾此次大会,“科普”成为热词。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Z 表示。“科学界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理性引导公众,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谣言四布、恐慌蔓延的恶性后果,也会造成科学家公信力的丧失。”z 介绍。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显示,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科普人员 180.84 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 13.
10、55 人。相关专家认为,除了科普人才匮乏,制约科普能力建设的还包括科普投入不足等因素。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 C 院士就在会上呼吁:“科普也是要花钱的!”“中国科协要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所占比例达到 5%的目标。”中国科协主席 H 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从“3.27%”到“5%”,数字的变化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拿科普的重要场所科技馆来说,建馆容易,但馆里要有科技含量。”C 院士担心科技馆建成后,仅仅是一个“空房子”,“是否要先从软件着手,比如从科普教材的编写等问题入手”。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由约 250 座增至 580 座,每年建成开放的数量约在 33 座。
11、从新建馆的绝对数来看并不低,但场馆利用率不足。中国科协的资料显示,广大科技人员本是科普工作的依靠力量,是科普作品的源头,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在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当公众急切想要了解相应的科技知识、消除不必要恐慌的时候,科学家的声音却十分微弱和迟缓。“这与我国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科普的现象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科协提供的评析资料认为,“日前政府管理部门对科技人员的评价考核体系中缺乏对科技人员做科普的认可激励机制,制约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5在人们的记忆中,能说得上来的科普书,似乎只有 1961 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 1993 年出版由霍金创
12、作的时间简史。“现在科普读物很难跻身畅销书行列。”不少书店的工作人员都有此感觉。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咨询部经理杨伟介绍,根据开卷监测数据显示,科普图书类别品种不少,不过畅销书很少。开卷公司将科普图书分为少儿科普和成人科普两个部分,其中成人科普市场中,霍金的时间简史“一家独大”,其余图书与之相比不在一个等量级上。究其原因,杨伟认为,成人科普图书市场化不高,也缺乏作者和畅销书的类别。而少儿科普市场中,由于“求知”是少儿书最广泛的主题,出版社很愿意将力气放在这类图书的出版上,也造成了目前少儿科普繁荣的景象。少年儿童需要科学知识,同样,成年人也需要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成人科普
13、的发展滞后呢?“找不到科普作者”是不少出版社遇到的共同问题,科普创作队伍存在人才断层、后劲不足的尴尬。写科普读物没被纳入科学考评体系,科研人员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创作科普作品。“科普读物要深入浅出,不是很有文学功底的科学家很难写到位。像时间简史就出自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之手,1993 年开始在中国发行,至今已经卖了 100 多万册,还保持着不错的销售状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J 分析说。他介绍,国外不少科学家都热衷于写科普书,而我国很多科学家把写科普书当作“小儿科”,名家、“大家”不愿写,其他作家又很难驾驭科普图书写作。6“过去说科普,我们总是在说发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讲座。”中国电
14、机工程学会秘书长 L 在科协八大分团讨论时说,“但科普工作更应当注重宣传科学精神,而这正是目前社会比较缺失的。”U“温家宝总理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U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这种精神都必不可少。”中国科协前第一书记 D 公开表示,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成了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这些都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
15、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就代表有基本的科学素质。7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经济发展、教育发达、社会进步,我们的杰出人才反而不如以前?为什么这个物质极大繁荣的时代,却只能痛惜“大师”陨落,而鲜见新星启明?“钱学森之问”问出的不仅仅是教育之惑,也是科学精神之惑。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功利化和物质化,人们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热情下降,科学精神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土壤恶化。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考取高学历、选择
16、精深专业成为不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逃避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之一,而非为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的研究生中,很多人对待科研、学术都比较浮躁,充满功利思想。一些研究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不是以自己的爱好、专长为先,而是首先考虑能不能尽快出成果,对于长期性、基础性研究很难静下心来。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S 认为,我们在科研上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往往忽视质量和内容。“我同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很多,可是真正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极少。教育、科研表面上鼓励创新,实际上却用一套套数量和指标体系催着赶着,达不到既定目标,就有一系列惩罚措施。这与强调冷板凳坐十年的科学研究精神明显背道而驰”。除了快马加鞭的“催产”方
17、式打乱了科研规律之外,社会评价体系官僚化倾向严重也阻碍了科学精神的坚守与发扬。“这些年来,我发现身边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往往他们做出了一些成绩,很快就被罩上光环、过度拔高,走上行政岗位,脱离了业务。不少科研人员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政治资本上,搞科研是为了仕途发展。这样下去,很不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专家 G 说。8科学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首当其冲就是整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下降,科研发展前途堪忧。2009 年 4 月,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刊发了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最新排名专题调查报告,在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型市场在内的所有经济体中,中国创新能力只排在第 54 名。“诺贝尔
18、奖诞生 100 多年来,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却始终无缘。同时,我国自己的自然科学奖曾连续 4 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连续 6 年空缺,这些都说明我们在重大的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中有多么薄弱。不改变这种情况,国家的科研未来令人担忧。”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 W 表示。除了创新能力的不足,社会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信任危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高校、研究机构中造假案、抄袭门、腐败案以及代表利益集团的专家“雷人”语录频频曝光,科研人员建立在专业知识之上的公信力和整体形象更是遭遇“雪崩”,社会大众对于科研人员的不信任感也在逐渐积累和增加。一位网民评论说:“曾经,专家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
19、,在大众的眼里,专家差不多就是真理的代名词,高校、研究所更是社会的精神高地和净土。然而,在学术丑闻不断、专家一心向钱的时代,精神高地已经难以服众,精神净土也已经被铜臭所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专家自然就在大众眼中沦为砖家。”9不知从何时起,“专家”二字开始沾染上了负面意味。在网络上,有的专家被以“砖家”称呼。这个本该是公众的指明灯、社会利益的看护人的群体,声望和公信力却频频遭到质疑。回顾“砖家”一词最早在网络出现,大约是在陕西“华南虎”事件之后。“华南虎”事件中,相关专家的草率决定直接造成了这个国际玩笑。在公众都看得出来那是张年画的情况下,专家却仅仅开了个茶话会般的研讨会,就敲定了野生华南虎生存
20、的结论。而这一事件正反映出长期以来专家呈现政府附庸化的问题,一些专家因此被讽作“御用专家”。另一方面,部分“走穴型”专家也极大地损害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曾看到有报道称,在邀请方、中介机构和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了 10 倍!无怪乎一些昏话连篇的经济学“砖家”被讥为资本的“二奶”。当然,“专家”变“砖家”,部分媒体从业者也难辞其咎。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考量,媒体人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这就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这就好比每年的
21、两会报道,“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2010 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知识界并非万马齐喑,不少专家学者还是乐于向社会贡献其真知灼见的,而一些专家若要重拾社会公信力,就要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维护学术之尊严,捍卫社会之公正。10近日,江苏农户因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一事,引起了民众的不安。对此,专家也纷纷现身说法。然而,阅读有关新闻我们却会发现,不同的说法依然令人纠结。有报道称,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W 认为,“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膨大剂,是非常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
22、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据 5 月 18 日新京报)。可是,另有资料却显示,“膨大剂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据 5 月 18 日重庆晚报)。其实,上网搜索“膨大剂”就能看到,各路专家关于“膨大剂”的危害,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至少能说明,学术界对“膨大剂”远未形成共识,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据报道,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于 1985 年首先开发出“膨大剂”,但因出现了畸形果、果品贮藏期变短等问题,日本未将该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而我国的研究人员却争先恐后引入真相,原来如此不堪!11专家学者
23、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同网和新浪网,对 2186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 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此次调查中,“80 后”占 45.3%,“70 后”占 35.4%。调查显示,56.7%的人表示现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受专家影响,其中 29.6%的人表示自己会直接排斥专家观点。调查中,63.4%的人认为,专家学者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为什么专家学者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权威性下降?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 4 个原
24、因分别是:“伪专家”过多,成害群之马(73.8%);许多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失去社会责任感(68.1%);一些专家无底线,无标杆意识(66.8%);专家过多过滥(65.0%)。在受访者眼中,专家学者权威性下降的其他原因还有:专家水平下降(54.9%);专家雷人言论太多,公众视为儿戏(52.7%);媒体往往片面宣传专家观点,制造噱头(44.5%)等。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专家?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有社会良知”(89.1%),排在第二位的是“有专业素养”(85.0%),排在第三位的是“有社会常识”(62.0%)。其他选择还包括:有青年榜样意识(48.4%);言论犀利(23.5%);有话好好说(19.6
25、%)。“保持媒体曝光率”排名最后,仅 12.9%的受访者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 54.8%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应该敢于认错。122011 年 5 月,意大利 7 名科学家在当地时间 26 日,因 2009 年未能预测地震被控过失杀人罪,该地震已致 300 人丧生。意大利“6.3 级地震”初现征兆后,专家在经验化推测的基础上,轻松表态,散布无震结论。“权威说法”无疑给公众服下了定心丸。岂料天灾难违,6.3 级地震的不期而至,证伪了言之铿锵的专家预言,也让 300 多人罹难。“人祸”与“天灾”总是如影随形,尽管地震是葬送生命的罪魁祸首,但专家的淡定表态,也起到助推悲剧升级的“帮凶”作用。专家误
26、导,该不该担责?意大利官方用“严厉究责”作了回答:“他们向民众传递了不准确、不完全及错误的信息,没能及时作出警告”地震的难以预测性,没有撑起专家的言论免责权;他们的误导性结论和轻松表态,延宕了“未雨绸缪”的灾前防御。因误导被控诉,甚至可能遭刑罚,意大利专家的境遇,点染出“低容忍”文化氛围的浓郁。专家在名利场二滚爬,是对公共责任的背弃,自毁了名誉,也造就了与大众间的话语断裂。无可否认的是,专家拜倒在权钱的石榴裙下,离不开问责机制的匮乏。正因专家言论在“个体权利”的掩护下,能免于追责,公众的愤懑情绪又无法在法律制衡的框架下排解,专家雷语才更肆无忌惮。B三、申论要求/B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
27、下面两题。(分数:20.00)(1).“给定资料 2”写到:“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从何而来?一则谬论如何能够扰乱民心?联系非典时期曾红透了的板蓝根,甲流时的抢蒜,不难看出类似谣言往往不乏传播的心理认知基础。”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对民众抢盐行为的看法。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 200 字。(分数:4.00)_(2).“给定资料 4、5”介绍了科普工作的现状。请概括当前制约我国科普工作的因素。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 200 字。(分数:4.00)_申论-202 答案解析(总分: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注意事项/B(总题数:1,分数:20.00)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
28、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指定位置。3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4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B二、给定资料/B1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牛里氏 9.0 级地震_并引发核泄漏事故。从 3 月 16 日开始,受“吃盐可以防辐射”以及福岛电站核泄漏很可能污染海水导致海盐无法食用传闻影响,一度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食盐抢购、食盐脱销和哄抬食盐价格的现象。事实上,在抢购食盐的民众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出于盲从,他们并不懂得碘盐是否防辐射,也
29、不懂得海盐是否会受到污染,甚至不知道国产食盐大部分属于矿盐。然而不论有意无意,盲从行为似乎直接导致了“盐荒”。此次抢购风潮中,一句“买盐了吗?”问候语迅速流传,似乎暗示食盐告罄。然而事实表明,我国碘盐供应十分充足,全国每年的食盐产能达到8000 多万吨,日常的库存量能够保证 3 个月的正常供应。在“抢购”风潮中,食盐价格被肆意哄抬,吉林、浙江、河北等地商家甚至将售价抬升 10 倍。为稳定物价,保证食盐正常供应,3 月 17 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立即开展检查,严厉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同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3 月 20 日,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日,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
30、,采取积极措施,抢购食盐现象已经平息,市场秩序恢复正常。截至 3 月 19 日 17 时,除个别省份的少数城市的小杂货店或小超市,因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短时缺货现象外,其他地区都已恢复正常运行。针对部分地区的抢盐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D 承认,一些地区的食盐供应紧张,是短时间内非理性大量抢购所致。消费者的理性比我们的努力更重要。但类似的抢购现象近年来并非个案非典时期板蓝根曾经脱销,甲流时大蒜也曾遭抢购这其中究竟折射出什么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2U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从何而来?一则谬论如何能够扰乱民心?联系非典时期曾“红透了”的板蓝根,甲流时的抢蒜,不难看出类似谣言往往不乏传播的心
31、理认知基础。/U事实上,对于日本发牛的核泄露事故,我国公众充满了担忧,至于如何防护核辐射,大家又十分无知。无知带来恐惧,恐惧导致人心惶惶;正因为人心惶惶,传言才有了市场。针对碘盐是否能够防辐射这一问题,卫生部门已给出明确解释:食用碘盐预防辐射并不科学。而就在不久前,一些市场却是“一盐难求”,甚至连酱油、海带等也被卷入抢购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 H 认为,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是造成这次非理性抢购的原因所在。从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到抢盐的过程中,公众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一哄而上,储备所谓的安全盐。中国疾控中心去年曾发布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对核污染的防
32、护常识作了详细阐释,但熟知“要点”的人很有限,了解相关内容的人更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 Z 对记者说,当前科学知识的宣传缺乏动力,通俗性科普宣传明显不足,一些百姓容易被误导,这两年出现的刘太医、张悟本等所谓“神医”让人趋之若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听信谣言折射出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 Y 表示,“这种,人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突出,却容易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导火索和放大器。抢盐风潮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同时,还有有识人士指出,危险本身就是机遇,政府应当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唯有如此,当再次遇到此类事
33、情时,大家才能冷静面对,采取恰当措施。3存刚刚过去的 2010 年,伪科学时有泛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话题有:“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公开募集千万元在神农架寻找野人;张悟本称吃绿豆、茄子能治百病;“神仙”李一“神功盖世”创造 2 小时 22 分的水下闭气纪录,称呼吸到脚后跟可以延寿;灾害频发,媒体炒作“世界末日”论;地球遭遇“千年极寒”等。一些伪科学通过媒体炒作,不仅被用来混淆视听、误导甚至坑害消费者、牟取名利;有些未曾经过严谨的论证,还成为决策层作出决断的依据。与此同时,官方和学界打击伪科学的力度随之加大,民间科学打假不仅引起广泛关注,还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参与,举国上下
34、对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养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空前提高。科学随民主之后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领域。科学素质是人们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国民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往往给诸多科技骗局开了方便之门,如接二连三出现的伪养生闹剧,就折射出民众科学素质低的事实。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比 2005 年 1.6%的水平翻了一番。但也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中国科协第七届书记处书记 Q 谈到
35、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时忧心忡忡,“这个数字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 3 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工作的艰巨性。”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调查的结果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国科协前第一书记 D 公开表示。45 月 30 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回顾此次大会,“科普”成为热词。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抓住
36、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Z 表示。“科学界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理性引导公众,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谣言四布、恐慌蔓延的恶性后果,也会造成科学家公信力的丧失。”z 介绍。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显示,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科普人员 180.84 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 13.55 人。相关专家认为,除了科普人才匮乏,制约科普能力建设的还包括科普投入不足等因素。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 C 院士就在会上呼吁:“科普也是要
37、花钱的!”“中国科协要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所占比例达到 5%的目标。”中国科协主席 H 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从“3.27%”到“5%”,数字的变化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拿科普的重要场所科技馆来说,建馆容易,但馆里要有科技含量。”C 院士担心科技馆建成后,仅仅是一个“空房子”,“是否要先从软件着手,比如从科普教材的编写等问题入手”。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由约 250 座增至 580 座,每年建成开放的数量约在 33 座。从新建馆的绝对数来看并不低,但场馆利用率不足。中国科协的资料显示,广大科技人员本是科普工作的依靠力量,是科普作品的源头,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
38、远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在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当公众急切想要了解相应的科技知识、消除不必要恐慌的时候,科学家的声音却十分微弱和迟缓。“这与我国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科普的现象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科协提供的评析资料认为,“日前政府管理部门对科技人员的评价考核体系中缺乏对科技人员做科普的认可激励机制,制约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5在人们的记忆中,能说得上来的科普书,似乎只有 1961 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 1993 年出版由霍金创作的时间简史。“现在科普读物很难跻身畅销书行列。”不少书店的工作人员都有此感觉。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咨询部经理杨伟介绍,根据开卷监测
39、数据显示,科普图书类别品种不少,不过畅销书很少。开卷公司将科普图书分为少儿科普和成人科普两个部分,其中成人科普市场中,霍金的时间简史“一家独大”,其余图书与之相比不在一个等量级上。究其原因,杨伟认为,成人科普图书市场化不高,也缺乏作者和畅销书的类别。而少儿科普市场中,由于“求知”是少儿书最广泛的主题,出版社很愿意将力气放在这类图书的出版上,也造成了目前少儿科普繁荣的景象。少年儿童需要科学知识,同样,成年人也需要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成人科普的发展滞后呢?“找不到科普作者”是不少出版社遇到的共同问题,科普创作队伍存在人才断层、后劲不足的尴尬。写科普读物没被纳入科学考评体系,科研人
40、员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创作科普作品。“科普读物要深入浅出,不是很有文学功底的科学家很难写到位。像时间简史就出自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之手,1993 年开始在中国发行,至今已经卖了 100 多万册,还保持着不错的销售状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J 分析说。他介绍,国外不少科学家都热衷于写科普书,而我国很多科学家把写科普书当作“小儿科”,名家、“大家”不愿写,其他作家又很难驾驭科普图书写作。6“过去说科普,我们总是在说发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讲座。”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 L 在科协八大分团讨论时说,“但科普工作更应当注重宣传科学精神,而这正是目前社会比较缺失的。”U“温家宝总理说,解放思想、
41、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U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这种精神都必不可少。”中国科协前第一书记 D 公开表示,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成了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这些都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就代表有基本的科学素质。7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
42、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经济发展、教育发达、社会进步,我们的杰出人才反而不如以前?为什么这个物质极大繁荣的时代,却只能痛惜“大师”陨落,而鲜见新星启明?“钱学森之问”问出的不仅仅是教育之惑,也是科学精神之惑。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功利化和物质化,人们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热情下降,科学精神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土壤恶化。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考取高学历、选择精深专业成为不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逃避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之一,而非为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的研究生中,很多人对待科研、学术都比较浮躁,充满功
43、利思想。一些研究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不是以自己的爱好、专长为先,而是首先考虑能不能尽快出成果,对于长期性、基础性研究很难静下心来。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S 认为,我们在科研上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往往忽视质量和内容。“我同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很多,可是真正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极少。教育、科研表面上鼓励创新,实际上却用一套套数量和指标体系催着赶着,达不到既定目标,就有一系列惩罚措施。这与强调冷板凳坐十年的科学研究精神明显背道而驰”。除了快马加鞭的“催产”方式打乱了科研规律之外,社会评价体系官僚化倾向严重也阻碍了科学精神的坚守与发扬。“这些年来,我发现身边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往往他们做出了一些
44、成绩,很快就被罩上光环、过度拔高,走上行政岗位,脱离了业务。不少科研人员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政治资本上,搞科研是为了仕途发展。这样下去,很不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专家 G 说。8科学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首当其冲就是整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下降,科研发展前途堪忧。2009 年 4 月,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刊发了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最新排名专题调查报告,在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型市场在内的所有经济体中,中国创新能力只排在第 54 名。“诺贝尔奖诞生 100 多年来,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却始终无缘。同时,我国自己的自然科学奖曾连续 4 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连续 6 年空
45、缺,这些都说明我们在重大的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中有多么薄弱。不改变这种情况,国家的科研未来令人担忧。”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 W 表示。除了创新能力的不足,社会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信任危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高校、研究机构中造假案、抄袭门、腐败案以及代表利益集团的专家“雷人”语录频频曝光,科研人员建立在专业知识之上的公信力和整体形象更是遭遇“雪崩”,社会大众对于科研人员的不信任感也在逐渐积累和增加。一位网民评论说:“曾经,专家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在大众的眼里,专家差不多就是真理的代名词,高校、研究所更是社会的精神高地和净土。然而,在学术丑闻不断、专家一心向钱的时代,精神高地已经难以
46、服众,精神净土也已经被铜臭所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专家自然就在大众眼中沦为砖家。”9不知从何时起,“专家”二字开始沾染上了负面意味。在网络上,有的专家被以“砖家”称呼。这个本该是公众的指明灯、社会利益的看护人的群体,声望和公信力却频频遭到质疑。回顾“砖家”一词最早在网络出现,大约是在陕西“华南虎”事件之后。“华南虎”事件中,相关专家的草率决定直接造成了这个国际玩笑。在公众都看得出来那是张年画的情况下,专家却仅仅开了个茶话会般的研讨会,就敲定了野生华南虎生存的结论。而这一事件正反映出长期以来专家呈现政府附庸化的问题,一些专家因此被讽作“御用专家”。另一方面,部分“走穴型”专家也极大地损害了专家群
47、体的公信力。曾看到有报道称,在邀请方、中介机构和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了 10 倍!无怪乎一些昏话连篇的经济学“砖家”被讥为资本的“二奶”。当然,“专家”变“砖家”,部分媒体从业者也难辞其咎。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考量,媒体人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这就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这就好比每年的两会报道,“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2010 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知识界并非万马齐喑,不少专家学者还是乐于向社会贡献其真知灼见的,而一些专家若要重拾社会公信力,就要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维护学术之尊严,捍卫社会之公正。10近日,江苏农户因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一事,引起了民众的不安。对此,专家也纷纷现身说法。然而,阅读有关新闻我们却会发现,不同的说法依然令人纠结。有报道称,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W 认为,“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膨大剂,是非常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