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3259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DF 页数:216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TB 10020-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亲,该文档总共2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T B 100202009 P J 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Code for Design of High Speed Railway 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 二九年十一月 1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关于印发 2008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 (铁建设函20071374号)的要求,在新建时速 300350公里客运专 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2、 (铁建设【2007】 47号)等规范的基础上,吸纳京津、 武广、郑西、合宁、合武、石太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运营经 验以及京广、浙赣、胶济、郑徐等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工作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范的编制工作紧紧把握高速铁路总体技术路线,坚持高起点、高 标准,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符合我国 国情、路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本规范由 22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 组织、线形、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 信、信号、信息、防灾安全监控、动车组设备、综合维修、给水排水、房 屋建筑、综合接地、环境保护,

3、另有 5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对规范的目的意义、适用范围、设计理念、设计年度、设计活载等 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250350km/h 的 高速铁路,设计最高行车速度按照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 2对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系统集成、综合选线设计、安全设计、工 期安排、投资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明确了高速铁路 总体设计应围绕旅行时间与运行速度、旅客舒适度、节能和环保、安全与 防灾监控、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输组织五大要求,实现高速度、高舒适、 高密度、高安全的目标。 3主要内容包括旅客列车开行的一般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

4、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路情,明确了采用不同 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或相同速度等级列车共线运行的模式,给出 了基本的运行图编制参数,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的能力计算办法。 4根据研究确定的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 2 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 平纵断面设计标准。 5. 明确了路基设计使用年限 100 年的要求;优化了基床结构、基床填 料及压实标准、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路基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规定了 过渡段设计方式、路基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水设施设置;路堤及路堑边坡防 护和沉降观测及评估等相关要求。 6明确了桥梁结构

5、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自振频率、墩台刚度、墩 台沉降的限值标准;完善了站区内桥梁制动力、牵引力的取值标准和动力 系数的计算公式;规定了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设计标准。 7明确了隧道断面内轮廓设计方法和消减空气动力学效应所采取的措 施;规定了隧道防灾救援考虑的方式、规模、主要计算参数(如临界风速) 等;增加了隧道接口设计有关标准。 8规定了有砟、无砟轨道及道岔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无砟轨 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60年以及不同轨道结构与线下工程、站后工程的 接口设计要求。 9对车站采用的布置图型、车站到发线数量的确定、安全线设置、车 站咽喉区布置、道岔号数的选择及道岔配列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规

6、定 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纳入了对大型及特大型客 运站线路编号及车站名称的有关规定。 10规定了接触网的供电电压技术指标和供电方式、牵引变电主接线 方案、二次保护要求以及供电调度系统和接触网等内容。明确了越区供电 能力、27.5kV专用电缆设计、接口设计等规定。 11明确了高速铁路供配电系统的构成,规定了供电可靠性、火灾自 动报警系统(FAS) 、特大型站房供电、箱式变电所、接口设计等规定,细 化和完善了电力线路等方面的内容。 12明确了线路、传输及接入、数据网、GSM-R无线移动通信、综合 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等 14 个业务子系统的技术制式、功能、构成、设置规 定、接口等

7、要求。 3 13规定了运输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车站计算机联锁、信号集 中监测等子系统以及相关子系统的集成要求,明确了不同速度下的 CTCS 列控系统适用等级、道岔融雪、车站信号机、轨道电路、应答器和 RBC、 电源、信号电缆及防护等设计标准。 14规定了运营调度、动车组管理、综合维修管理、票务、旅客服务、 市场营销策划、公安管理、办公自动化、呼叫中心等应用系统,明确了信 息系统间的互联及信息交互的要求,明确了各系统的功能、层级结构、设 置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15明确了高速铁路防灾及安全监控系统风、雨、雪、地震等监控设 备的设置原则,规定了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与运调系统、CTC 系统、供电调 度

8、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互联要求。 16规定了动车段(所、场)的工作范围、设置原则、总平面布置及 运用整备和检修设施的配置等要求。并对修车库的设备配置分别按三、四、 五级修分别进行了规定。 17规定了检测、维修的工作内容及基础设施维修基地、综合维修车 间、综合工区的工作范围、构成层级、设计原则、设备配置、接口等要求。 18结合高速铁路列车运输组织特点,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设置标 准,明确了旅客列车上水与卸污作业规定,增加了自建水源卫生防护、给 水排水管道穿越铁路设置防护措施的规定。 19根据站房设计的“五性”原则,明确了高速铁路站房规模的确定应按 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综合确定的要求,明确

9、了高速铁路站房的 流线模式,提出了合理设置站房、布置内外流线的要求。 20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确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和接 地电阻值的规定,提出了利用建筑物内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的设计原则, 描述了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规定。 21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污染治理、 污水和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电磁干扰防护等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高速铁路声屏障、垃圾转运设施、绿化及绿色通道建设的设计规定。 4 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 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

10、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 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 10 号,邮政编码: 300142)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 745号, 邮政 编码:43006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 8 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何华武、郑 健、耿志修、张曙光、安国栋。 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11、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 究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定人: 章节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定人 第 1 章 总则 吴彩兰、孙树礼、李树德、 王玉泽、许克亮 何华武、安国栋、苏全利、 米 隆、吴明友、倪光斌 第 2 章 术语和符号 吴彩兰、黄小钢 吴明友、王哲浩、桑翠江、 尹福康、周诗广 第 3 章 总体设计 吴彩兰、孙树礼、李树德、 王玉泽、许克亮 何华武、安国栋、苏全利、 米 隆、吴明友、康高亮、 傅选义、张海军、苏顺虎、 程先东、杨绍清、季学胜、 张 梅、周孝文 第 4 章 行车组织 李鸿战、谢 敏、赵长江、 李庆生、闵国水 张海军、傅选义、米 隆、 任润堂 第 5 章 线形 白宝英、李秉涛、

12、袁爱庆、 杜通道 何华武、米 隆、吴明友、 康高亮、吴克俭、任润堂、 沈 榕、倪光斌 第 6 章 路基 崔维孝、吴连海、崔俊杰、 王兴荣 苏全利、吴明友、康高亮、 张志方、周诗广 5 章节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定人 第 7 章 桥涵 苏 伟、杜宝军、周四思、 王召祜、田万俊、牛 斌、 胡所亭 米 隆、吴明友、康高亮、 盛黎明、傅 峰、薛吉岗、 周诗广 第 8 章 隧道 杨贵生、王立暖、马志富 康高亮、张 梅、钱征宇、 倪光斌 第 9 章 轨道 江 成、闫红亮、曾树谷、 孙 立、管吉波、韩国兴 何华武、康高亮、吴明友、 付建斌、曾宪海、吴细水、 胡华锋、周诗广 第 10 章 站场 李庆生、赵 斗、

13、李荣华、 郑子涛、黎家戎 何华武、傅选义、吴明友、 胡友生 第 11 章 电力牵引供电 温建民、张华志、李丽雅、 李红梅、张育明 杨绍清、王哲浩、周 伟、 尹福康 第 12 章 电力 孙建明 王保国、王哲浩、周 伟、 尹福康 第 13 章 通信 张 健、刘子文 刘朝英、王哲浩、程先东、 马 芳、尹福康 第 14 章 信号 沈志凌、谢静高 刘朝英、王哲浩、程先东、 覃 燕、张季良、莫志松、袁湘鄂 第 15 章 信息 张 健、孙 峰 谷晓明、苏顺虎、程先东、 刘卫国、倪光斌、尹福康 第 16 章 防灾安全监控 李 伟、石先明 季学胜、康高亮、程先东、 张季良、周诗广 第 17 章 动车组设备 黄小

14、钢、傅八路、邱绍峰 刘 刚、杨 京、桑翠江 第 18 章 综合维修 陈 萍、张 浩 任润堂、沈 榕、傅 峰、 曾宪海、桑翠江 第 19 章 给水排水 邹 红、蒋金辉 吴克俭、王哲浩、桑翠江 第 20 章 房屋建筑 马小红 周孝文、吴明友、桑翠江 第 21 章 综合接地 黄 荣、余颜丽 程先东、王哲浩、薛吉岗、 周诗广 第 22 章 环境保护 龚 平、王忠合 杨忠民、吴明友、付建斌、 桑翠江 参加编写人员: 刘向云、左 峰、王 祯、施 威、李胜利、张千里、孙宏林、黄 永柳、王应铭、魏永幸、王立军、蔡徳构、李 成、李肖伦、魏 峰、文 望青、刘 洋、罗照新、陈 占、赵新益、陈 梅、胡晓红 6 参加审

15、定人员: 蔡申夫、徐鹤寿、卢祖文、黄建冉、叶阳升、殷宁俊、冉 理、李承 根、薛新功、吴少海、朱 颖、许佑顶、张雪才、顾湘生、崔庆生、吴麦 奎、张立国、杜寅堂、王其昌、罗 强、薛育秀、刘 华、肖 苹、朱飞 雄、陈 军、秦永平、俞祖法、景德炎、刘丽华、张 锐、谭月仁、沈东 升、辛维克、郝小亮、韩文雷、林传年 1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4 2. 1 术语 4 2. 2 缩略语 6 2.3 符号 8 3 总体设计 10 3.1 一般规定 10 3.2 主要技术标准 10 3.3 系统集成设计 11 3.4 综合选线 12 3.5 其他 13 4 运输组织 15 4.1 一般规定 15

16、 4.2 运行图 15 4.3 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 16 5 线 形 17 5. 1 一般规定 17 5. 2 线路平面 17 5. 3 线路纵断面 20 5. 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 21 6 路 基 23 6. 1 一般规定 23 6. 2 路基面形状及宽度 24 6. 3 基床 28 6. 4 路堤 29 26. 5 路堑 31 6. 6 过渡段 32 6. 7 路基排水 36 6. 8 路基防护 37 6. 9 路基支挡 38 6.10 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 39 6. 1 1 接口设计 41 7 桥 涵 42 7. 1 一般规定 42 7. 2 设计荷载 43 7. 3 结构变形

17、、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 51 7. 4 结构计算与构造 55 7. 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 58 7. 6 高架车站桥梁结构 59 7. 7 接口设计 59 8 隧 道 61 8. 1 一般规定 61 8. 2 衬砌内轮廓 61 8. 3 隧道衬砌 63 8. 4 洞内附属构筑物 64 8. 5 洞口结构 64 8. 6 防排水 65 8. 7 运营通风 66 8. 8 防灾救援疏散 67 8. 9 抗震设计 68 8.10 接口设计 68 9 轨 道 70 39. 1 一般规定 70 9. 2 钢轨及配件 70 9. 3 轨道铺设精度(静态) 70 9. 4 无砟轨道 72 9. 5 正线有

18、砟轨道 83 9. 6 轨道结构过渡段 83 9. 7 钢轨伸缩调节器 84 9.8 接口设计 84 9. 9 站线轨道 85 9.10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 86 10 站 场 89 10.1 一般规定 89 10.2 车站布置 92 10.3 站线平、纵断面 94 10.4 客运设备 96 10.5 站场路基、排水及其他 98 10.6 接口设计 99 11 电力牵引供电 101 1 1. 1 一般规定 101 11.2 牵引供电 101 11.3 牵引变电 102 11.4 供电调度系统 105 11.5 接触网 106 11.6 电磁干扰防护 112 11.7 接口设计 113 12

19、 电 力 115 12.1 一般规定 . 115 4 12.2 供配电系统 . 115 12.3 变、配电所 . 117 12.4 电力线路 . 117 12.5 电力远动 . 118 12.6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1 18 12.7 照明 . 119 12.8 接地及安全 . 120 12.9 供电可靠性 . 120 12.10 接口设计 . 121 13 通 信 122 13.1 一般规定 . 122 13.2 通信线路 . 122 13.3 传输及接入网 . 122 13.4 数据通信网 . 123 13.5 电话交换系统 . 124 13.6 数字调度通信系统 .

20、124 13.7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25 13.8 会议电视系统 . 127 13.9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127 13.10 应急通信系统 . 129 13.11 综合布线系统 . 129 13.12 时钟同步及时间同步网系统 . 130 13.13 通信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 130 13.14 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 . 131 13.15 通信电源设备 . 131 13.16 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 . 132 13.17 接口设计 . 132 5 14 信 号 134 14.1 一般规定 . 134 14.2 地面固定信号 . 134 14.3 运输调度指挥 . 136 14.

21、4 列车运行控制 . 138 14.5 车站联锁 . 147 14.6 信号检测及监测 . 148 14.7 数据传输网络 . 148 14.8 信号电源 . 149 14.9 光电缆线路 . 150 14.10 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 . 151 14.11 信号房屋 . 152 14.12 道岔融雪 . 152 14.13 接口设计 . 153 15 信息 155 15.1 一般规定 . 155 15.2 总体架构 . 155 15.3 运营调度系统 . 155 15.4 客运服务系统 . 157 15.5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 . 159 15.6 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 . 161 15.7

22、 其他信息系统及辅助设施 . 162 15.8 网络基础平台 . 163 15.9 信息共享平台 . 163 15.10 信息安全 . 164 15.11 机房、供电、防雷与接地 . 164 15.12 接口设计 . 165 6 16 防灾安全监控 166 16.1 一般规定 . 166 16.2 风监测 . 166 16.3 雨监测 . 167 16.4 雪监测 . 167 16.5 地震监控 . 168 16.6 异物侵限监控 . 168 16.7 电源 . 168 16.8 接口设计 . 168 17 动车组设备 170 17.1 一般规定 . 170 17.2 总平面布置 . 171

23、17.3 运用整备设施 . 172 17.4 检修设施 . 175 17.5 其他 . 177 18 综合维修 178 18.1 一般规定 . 178 18.2 检测 . 178 18.3 维修 . 179 18.4 接口设计 . 182 19 给水排水 184 19.1 一般规定 . 184 19.2 给水 . 184 19.3 排水 . 185 19.4 接口设计 . 186 20 房屋建筑 187 20.1 一般规定 . 187 7 20.2 车站建筑 . 187 20.3 生产及附属房屋 . 190 20.4 接口设计 . 190 21 综合接地 192 21.1 一般规定 . 192

24、 21.2 贯通地线、引接线及横向连接线 . 192 21.3 接地极和接地端子 . 193 21.4 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 195 22 环境保护 197 22.1 一般规定 . 197 22.2 声屏障 . 198 22.3 垃圾转运设施 . 201 22.4 绿化及绿色通道 . 201 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202 附录B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203 附录C ZK标准活载的换算均布荷载值 206 附录D 箱梁有效宽度折减系数 207 附录 E ZPW2000A轨道电路设计长度 209 本规范用词说明 211 1 1 总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 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

25、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250 350km/h 的高速铁 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 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 的建设理念; (2 )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 (3 )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 (4 )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 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 远 两期。 近期为交

26、付运营后第十年; 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 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 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 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 1.0.6 的规定, 曲 线 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2 72 50 550 0 400 0 244 0 1700 17 50 12 50 65 0 1700 25 12 50轨面 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 有站台时建筑限界 轨面以上最大高度

27、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 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 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 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 1.0.7-1 所示,ZK 特种 活载如图 1.0.7-2 所示。 图1.0.7-1 ZK标准活载图式 图1.0.7-2 ZK特种活载图式 3 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 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0 高速铁路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11 )及国家现行有关

28、规定。 1.0.11 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高速铁路 high-speed railway (HSR ) 新建铁路旅客列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达到 250km/h 及以上的铁路。 2.1.2 总体设计 general design 总体设计是指完成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技术路 径的设计过程,包含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明确 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明确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以及系统 可靠性与内部控制设计等工作内容。 2.1.3 系统集成 System Integratio

29、n(SI ) 系统集成是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优选各种 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 体,并使之能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 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 2.1.4 综合维修天窗 comprehensive maintenance skylight window 在列车运行图中,对某一区间、某一时段终止列车运行并停电,用于 线路、接触网等设备检修的时间。 2.1.5 通过能力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区段内各种固定设备,在一昼夜中所能通 过或接发的最多列车数(或列车对数) 。 2.1.6 输送能力 annua

30、l line capacity 在一定技术设备和行车组织的条件下,一列车一昼夜内能够运送的旅 客人数。 2.1.7 工后沉降 settlement after acceptance 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2.1.8 ZK 活载 ZK-live load (CRS (PDL) live load ) 中国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 2.1.9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ed service life ) 设计人员用以作为结构耐久性设计依据并具有足够安全度或保证率的 目标使用年限。设计使用年限应由业主或用户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并满 足有关法规的要求。 2.1.10 隧道洞口缓冲结构

31、 the buffer structure of tunnel portal 隧道两端洞口有建筑物或有特殊环境要求时, 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 减小声震危害在洞口设置的结构。 2.1.11 动车组 multiple unit (MU) 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 用维修中不摘钩的一组列车。 2.1.12 动车组走行线 running line for multiple units 出入动车段(所、场)专用的动车走行线路。 2.1.13 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 running line for maintenance and repair train 专门用于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的线路。 2.1.

32、14 综合接地系统 integrated earthing system 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 电力供电、 通信、 信号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 建筑物、轨道、车站、桥梁、隧道、声屏障等需接地的装置通过公用地线 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 2.1.15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2 级 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 level 2 (CTCS-2) 基于轨道传输信息的列控系统, 由轨 道电路结合应答器发送列控信息。 2.1.16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 级 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 level 3 (CTCS-3) 基于无线传输信息并采用轨道电

33、路等方式检查列车占用情况的列控系 统。 2.1.17 无线闭塞中心 radio block center (RBC ) 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实现列车间隔控制的地面设备。系统接收所有列车 的位置信息,向所有列车发出行车许 可并提供列车间隔控制功能。 2.1.18 列控中心 train control center (TCC ) 用于 CTCS-2 级列控系统的列车控制、 产生进路命令、 速度信息设备的 总称。 2.1.19 临时限速 temporary speed restriction(TSR ) 临时情况下的速度限制。 2.1.20 应答器 Balise 存储和发送报文的高速数据传输设备。 2.

34、1.21 无源应答器 fixed balise 发送已存储的固定报文的传输设备。 2.1.22 有源应答器 switchable balise 通过专用电缆与地面电子单元(以下简称 LEU )连接,发送实时可变 报文的传输设备。 2.1.23 地面电子单元 line-side electric unit (LEU) 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通过串行通信接口或其他接口方式与列控中心 连接,周期接收列控中心发送的实时变化的信息,并连续向有源应答器发 送报文的电子设备。 2.1.24 用户平均总停电次数 average failure interruption of customer 每个用户在每单位时

35、间内的平均停电次数。停电包括故障停电次数和 计划停电次数。 2.1.25 用户平均总停电时间 average outage duration of customer 每个用户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包括故障停电时间和计 划检修停电时间。 2.1.26 供电可靠率 averag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ratio 一年中用户经受的不停电小时总数与 用户要求的总供电小时数之比。 2.2 缩略语 AN Access Network 接入网 AS Autonomous System 自治域 BAS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机电设备监控系

36、统 BITS 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 Supply 大楼综合定时供给设备 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基站控制器 C/I Carry/Interfere 同频干扰保护比 C/A Carry/Adjacent 邻频干扰保护比 CIR Cab Integrated Radio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机车综合通信设备 DDF Digital Distribution Frame 数字配线架 DDN Digital Data Network 数字数据网 FAS Fire Alarm System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E

37、 Fast Ethernet 快速以太网 GSMR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of Railway 铁路移 动通信系统 GE Gigabit Ethernet 千兆以太网 GK Gate Keeper 网守 G W Ga te W a y 网关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服务数字网 MCU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多点控制设备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记交换 MSC Mobile Switching Ce

38、nter 移动交换中心 MSTP 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 多业务传送平台 MT Mobile Termination 列控车载通信设备 ODF 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 光纤配线架 POS Packet Over SDH 承载在同步传输网的数据包 POTS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普通电话业务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 统 SDH Synchronous

39、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系列 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IP Internet Protocol 互联网协议 TRAU Transcoder/Rate Adapter Unit 编译码和速率适配器单元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VDF Voice Distribution Frame 语音配线架 CTC 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 调度集中 CTCS 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VC Vita

40、l Computer 车载安全计算机 GSM-R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for Railway 铁路综 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RAMS 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 ,Safety 可靠性, 可 用 性,可维护性,安全性 RBC Radio Block Center 无线闭塞中心 TCC Train Control Center 列控中心 TSRS Temporary Speed Restriction Server 临时限速服务器 TSRT Temporary Speed Restri

41、ction Terminal 临时限速操作终端 2.3 符号 V 设计行车速度(km/h) V sj 设计最高速度(km/h) R 平面曲线半径(m ) R sh 竖曲线半径(m ) K 30 地基系数(MPa/m ) E Vd 动态变形模量(MPa ) E V2 二次变形模量(MPa ) K 压实系数 L 桥梁结构的有效加载长度(m ) n o 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值(H z ) F 离心力(kN ) NZK 标准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kN ) qZK 标准活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kN/m ) f 离心力折减系数 9 3 总体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高速铁路设计应统一规划、整体构

42、思、逐步深化,以总体设计 统筹专业设计,科学合理地实现建设意图。 3.1.2 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在充分研究项目需求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基 础上,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确定系统构成并选 定系统集成方案;确定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 3.1.3 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满足旅行时间与最高运行速度、旅客舒适 度、节能与环保、安全与防灾、旅客列车开行原则与开行方案等目标要求。 3.2 主要技术标准 3.2.1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 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 选确定。 高速铁路设计应包含以下主要技术标准: 设计速度;

43、 正线线间距;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 最大坡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 动车组类型;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行车指挥方式; 最小行车间隔。 3.2.2 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快速客运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 工程条件,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应满足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 3.2.3 高速铁路应按一次建成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 10 行车设计。 3.2.4 正线线间距、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应根据设计行车速 度、运输组织模式、安全和舒适度要求等因素确定。 3.2.5 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 650m。 3.2.6 动车组类型应与旅客列车行车速度相适应。 3.2.7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

44、式应采用基于轨道电路传输的 CTCS-2 级列控系统或基于 GSM-R 无线通信传输的 CTCS-3 级列控系统。 当采用 CTCS-3级列控系统时,CTCS-2级列控系统作为后备模式。 时速 250km/h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采用 CTCS-2级列控系统。 3.2.8 行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控制系统。 3.2.9 最小行车间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 34min。 3.2.10 设计速度、 线间距、 线路平面和线路纵断面等标准应系统设计、 协调匹配。 3.3 系统集成设计 3.3.1 高速铁路系统应由土建工程、牵引供电、列车运行控制、高速 列车、运营调度、客运服务六个子系统构成

45、。 3.3.2 高速铁路系统集成应注重各系统间标准匹配协调、接口设计协 调、固定和移动设施匹配兼容,实现系统优化。 3.3.3 高速铁路接口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注重土建工程之间设计的协调。路基、桥涵及隧道等各类结构物的 设计应注意各结构物间变形协调,应尽量避免不同结构物间的频繁过渡, 应重视轨道刚度均匀性和不同轨道结构间的刚度过渡。 2 注重土建工程与其他专业之间设计的协调。路基、桥涵和隧道附属 工程设计应满足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线路标志、站区 过轨管线,以及牵引变电、电力、通信、信号电缆过轨等设备设置要求。 3 注重项目各设计阶段之间、分段设计的项目各段之间、项目与外部

46、 相关工程之间以及与相邻铁路之间的接口协调。 11 3.4 综合选线 3.4.1 高速铁路选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铁路网总体规划。 2 提高工程质量和运输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3 行经主要城市吸引客流、方便旅客出行。 4 与城市总体规划、地方交通、农田水利和其它工程建设相协调,做 到布局合理。 5 铁路选线和总体设计应从系统工程角度统筹考虑边坡防护及防排 水工程,优化线路平、纵断面,做好工程方案比较,合理确定工程类型。 6 应绕避各类不良地质体,对于难以绕避的不良地质体应在详细地质 勘察的基础上做好工程整治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7 路基工程应避免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特殊岩土、不良地质

47、区段应 严格控制路基填挖高度。 8 复杂地形地貌、地质不良条件下的深切冲沟地段,线路平、纵断面 应满足桥梁或涵洞设置要求。 9 满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节约及文物保护的要求。 3.4.2 引入铁路枢纽及大型城市客运站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结合城市及铁路枢纽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客货分线、客内货外”的 总格局。 2 综合研究确定客运站数量。 3 客运站站址选择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引入方向,形成综合交通枢 纽。 4 统筹考虑动车段(所)的设置向集中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并预留 远期发展条件。 5 有多条线路引入的大型客运站根据运输需要,按主要线路疏解、次 要线路换乘的原则设置联络线。 3.4.3

48、 高速铁路定线设计应结合自然与工程条件,并遵循以下原则: 12 1 线路空间曲线按列车运行速度及速差设计。 2 车站分布应满足沿线客流分布及城镇居民的旅行需要、优化开行方 案的需要、设计能力并考虑养护维修的需要,以及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枢 纽和旅游胜地等旅客出行的需要。 3 路基、桥涵及隧道等工程分布等应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 4 轨道的结构型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经技术经 济比较后合理选择。 5 选线设计应考虑钢轨伸缩调节器与桥梁孔跨、结构的关系。 6 应综合布置动车段(所) 、综合维修设施。 3.5 其他 3.5.1 高速铁路设计应注重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科技创 新的综合优化。 3.5.2 高速铁路应建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三网合一的精密测 量网。 3.5.3 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地质勘 察工作应满足路基、桥梁、隧道、建筑等主体结构沉降计算要求,必要时 开展区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工程影响及对策研究。 3.5.4 高速铁路应加强安全性设计,应将安全设计、安全评估贯穿于 设计全过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TB铁路运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