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667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 第卷 本卷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

2、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中的意思可知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作者并未涉及批判性的价值观,故 D 项正确。根据题干作者很明显是强调后半部分,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A 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 B 项;作者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村子有其复制性,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 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排除 C 项。故本题选 D 项。 答案: D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

3、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 B. C. D. 解析:这一题考查空间概念,根据一般的地理常识可知,朱仙镇是在今天的河南省,而景德镇则在今天的江西省,据此再结合地图可知 B 正确。 答案: B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 、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

4、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 D。 答案: D 4.1821 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东西方的交流日益深入,西方殖民者东来,双方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出现误解甚至是敌

5、对的矛盾,双方都在不断的研究对方,寻求化解之道;题干中未出现对传统史学的彻底改变之法,排除 B,也未出现转向对本朝边疆史的研究和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排除CD。故本题选 A 项。 答案: A 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 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解析: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

6、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选 C。 答案: C 6.1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 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题干材料说的是火车的出现使得英国立法决定全国的时间标准,所以人们生活就不再根据自然条件而是根据人为条件来进行,从而受制于国家

7、统一规定的格林尼治时间,故选 B。 答案: B 7.“ 12 月 18 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 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太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达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 A.五四运动期间 B.巴黎和会期间 C.华盛顿会议期间 D.开罗会议期间 解析:由题干中的“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会”等信息综合考虑,这就是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期间,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故选 C。 答案: C 8.1938

8、 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B. C. D. 解析 : “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 说明中共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符合题意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 符合题意,故选 C。 答案: C 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

9、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 D 符合这一时间,故选 D。 答案: D 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四次也革命中分别是因

10、为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导致机械制造的发展、电力推动导致的大规模生产的实现、电子和 IT 导致的制造业进一步自动化和由于信息物理融合所导致的现在的生产模式,据此可知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故选 A。 答案: A 11.1990 年 9 月 12 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 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

11、史料“ 1990年 9 月 12 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 2+4”会谈”可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A 项正确; B 项说法错误,题干时间是 1990 年 9 月,排除; C 项错误,德国统一时间是 1990 年 10 月,排除; D 项题干未谈到,排除。故选 A。 答案: A 第卷 12.( 16 分) 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

12、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 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4 分) 解析: 制度:由材料一中的“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可知这是属于分封制,再结合所学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原因:由材料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可得出是因为失礼仪,由“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可得出是因为乱制度。 答案: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

13、乱制度。 材料二 :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 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 2 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4 分) 解析:解释:由材料二中的“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等信息可以得出由于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出现刘贺被霍光 上奏而废的结果。不同:由材料一中汉书的记载来看,材料一是对相关史实的史事记载,材

14、料二是对其进行的解读,即史事分析。 答案: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材料三 :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6 分) 解析:史实: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像。这些出土

15、印证了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价值:刘贺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对于解读材料一、二中关于刘贺被废的史实和分析应该是多了一些证据,所以其价值就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看待:根据材料三中“轻易判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根据历史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应该说客观地讲,仅凭现有出 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论据并不充分。 答案:儒学成为正统。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 13.( 20 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

16、典之议始于 19 世纪末。 1902 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 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 1910 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 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 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6 分) 解析: 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等信息可知其特点是参考西方法律编纂。背景:首先需要注意审题,题目要去回答的是“国内背景”,根据材料一所

17、提到的时间“ 1908 年开始编纂民法典”,再结合所学 20 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资资本 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原因:首先注意题干限制性条件“直接原因”, 1910 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没有实施是由于很快辛亥革命就发生了,它推翻了清朝统治。 答案:参与西方法律编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材料二 : 1954 1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8、1962 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 (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4 分) 解析: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由“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得出是因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根据所学 1962-1964 年的相关史实可知是实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

19、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三 : 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 年 3 月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 2020 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

20、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4 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4 分) 解析:历程:由材料三中的“ 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归纳我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 80 年代改革开放深入, 颁布民法通则;由“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归纳为 90 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由“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

21、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 年 3 月 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归纳为 21 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 2017 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根据上述过程的归纳可以概括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 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答案: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 80 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 90 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 21 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 2017年通

22、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 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1953 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1)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 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6 分) 解析

23、:状况:由材料一中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 5%,英国 3 0%,法国 5 2%,联邦德国 5 9%,日本 9 8%等”可知是经济高速发展。理论:“普遍采用以 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可知其理论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内容:结合所学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可知内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答案:经济高速增长。 凯恩斯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材料二 : 从 1973 年 11 月开始,意、英

24、、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 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 1975 年底,达 1850 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4%,日本 18.9%,联邦德国 12.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 1929 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不同。( 2 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分)试分析

25、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解 析:不同: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材料二中的“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 4%,日本 18 9%,联邦德国 12 7%,法国 26%,英国 19 1%,意大利 24 6%”,并结合所学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史实比较可得, 70 年代物价上涨, 30 年代物价下跌。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原因:材料一中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 则会进

26、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所以无论怎样干预都没法解决问题。 答案: 70 年代物价上涨, 30 年代物价下跌。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4 分) 解析: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如 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涨”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世纪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答案: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 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