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教育理论-107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作者是_(分数:2.00)A.克鲁普斯卡娅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凯洛夫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_(分数:2.00)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3.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_(分数:2.00)A.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班主任工作4.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_(分数:2.00)A.讨论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实验法5.
2、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_(分数:2.00)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6.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_(分数:2.00)A.发现式学习理论B.掌握学习理论C.范例教育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_(分数:2.00)A.现代教育理论B.实质教育理论C.形式教育理论D.传统教育理论8.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_(分数:2.00)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
3、先天就有的9.学校利用周末带学生到郊区某一桃园帮助农民采摘桃子,其采用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是_(分数:2.00)A.群众性活动B.个人活动C.小组活动D.社会性活动10.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大教育家是_(分数:2.00)A.孔子B.庄子C.老子D.孟子11.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分数:2.00)A.谈话法B.讨论法C.读书指导法D.讲授法12.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_(分数:2.00)A.家庭B.学校C.社会D.大众传媒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教育从来就是具有而且将永远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分数:6.00)_14.班
4、级干部最好实行轮换制。 (分数:6.00)_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分数:8.00)_16.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分数:8.00)_17.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分数:8.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在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教育应“以书本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分数:15.00)_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9.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防止学习之后快速遗忘的有效办法是
5、_(分数:2.00)A.分配复习时间B.复习多样化C.及时复习D.过度学习20.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_(分数:2.00)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21.情绪、情感所反映的关系是_(分数:2.00)A.人与人B.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D.客观现实与人22.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期是_(分数:2.00)A.少年期B.青年期C.成年期D.老年期2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种情绪状态_(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24.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学生把学习结果归结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有利于促进学习_(分数:2.00)A.运气B.努力C.任务难
6、度D.能力25.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被称为_(分数:2.00)A.能力B.气质C.技能D.性格26.心理咨询技术中“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是_(分数:2.00)A.精神分析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人格结构与层次理论D.自我理论与健康人格理论27.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只觉得哪种属性_(分数:2.00)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8.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可分为_(分数:2.00)A.生理与社会需要B.物质与精神需要C.爱与努力需要D.成就与交往需要29.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_(分数:2.00)A.技能B.意
7、志C.情绪D.智力30.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为_(分数:2.00)A.统计分析B.社会规范C.主观感受D.人际关系协调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 (分数:6.00)_32.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分数:6.00)_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8.00)_34.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分数:8.00)_35.简述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分数:8.00)_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分数:1
8、5.00)_专升本教育理论-107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作者是_(分数:2.00)A.克鲁普斯卡娅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D.凯洛夫解析: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_(分数:2.00)A.示范性 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解析:3.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_(分数:2.00)A.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班主任工作 解析:4.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_(分数:2.00)A.讨论法B.
9、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实验法 解析:5.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_(分数:2.00)A.遗传B.环境C.教育 D.社会活动解析:6.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_(分数:2.00)A.发现式学习理论B.掌握学习理论C.范例教育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解析: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_(分数:2.00)A.现代教育理论B.实质教育理论C.形式教育理论 D.传统教育理论解析:8.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_(分数:2.00)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
10、主体 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解析:9.学校利用周末带学生到郊区某一桃园帮助农民采摘桃子,其采用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是_(分数:2.00)A.群众性活动 B.个人活动C.小组活动D.社会性活动解析:10.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大教育家是_(分数:2.00)A.孔子 B.庄子C.老子D.孟子解析:11.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分数:2.00)A.谈话法B.讨论法C.读书指导法D.讲授法 解析:12.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_(分数:2.00)A.家庭B.学校 C.社会D.大众传媒解析:三、辨析题(总题
11、数:2,分数:12.00)13.教育从来就是具有而且将永远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错误。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共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全社会成员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目标一致,只有性别差异,没有阶级之分。14.班级干部最好实行轮换制。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正确。 为了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在集体中锻炼的机会,班主任要注意扩大积极分子的队伍,努力创造条件,是班干部定期轮换,不断提高干部水平,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共同做好班级工作。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教学过
12、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6.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2)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样的;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17.中小学
13、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校内正式途径,设计教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及课外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实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等; (2)校内非正式途径,涉及学生友谊团体、校园文化氛围等; (3)校外正式途径,涉及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 (4)校外非正式途径,涉及邻里,非正式社会、文化团体等。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在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教育应“以书本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分数:15.00)_正确答案:
14、()解析:答案要点 (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
15、2,分数:24.00)19.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防止学习之后快速遗忘的有效办法是_(分数:2.00)A.分配复习时间B.复习多样化C.及时复习 D.过度学习解析:20.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_(分数:2.00)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解析:21.情绪、情感所反映的关系是_(分数:2.00)A.人与人B.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客观现实与人解析:22.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期是_(分数:2.00)A.少年期B.青年期 C.成年期D.老年期解析:2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种情绪状态_(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 D.热情解
16、析:24.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学生把学习结果归结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有利于促进学习_(分数:2.00)A.运气B.努力 C.任务难度D.能力解析:25.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被称为_(分数:2.00)A.能力 B.气质C.技能D.性格解析:26.心理咨询技术中“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是_(分数:2.00)A.精神分析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人格结构与层次理论D.自我理论与健康人格理论 解析:27.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只觉得哪种属性_(分数:2.00)A.选择性 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解析:28.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可分为_(分
17、数:2.00)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C.爱与努力需要D.成就与交往需要解析:29.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_(分数:2.00)A.技能B.意志C.情绪D.智力 解析:30.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为_(分数:2.00)A.统计分析B.社会规范C.主观感受D.人际关系协调 解析: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错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32.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18、的反映。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正确。思维和感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他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指向性。解决问题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在把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充满了一系列操作; (3)操作认知性。具备了目标指向性和操作系列性的同时
19、,还应有操作认知性。34.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自己的注意;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35.简述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主观因素: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2)客观因素: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刺激物对比的差异大小。 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分数:
20、15.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此外,校风、班风、教师的言行等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5)个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