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5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14.00)1.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_(分数:1.00)A.农业及牧业经济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D.农业经济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_(分数:1.00)A.孔子B.墨子C.老子D.孟子3.在唐宋时期,有“塞北江南”之美誉的是今天的某一地区,这个地区是_(分数:1.00)A.宁夏B.山西C.甘肃D.陕西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
2、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_(分数:1.00)A.区田法B.代田法C.青苗法D.均田法5.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_(分数:1.00)A.贾思勰B.宋应星C.李时珍D.傅玄6.“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出自_(分数:1.00)A.明史食货志B.元和郡县图志C.农器图谱D.齐民要术7.先秦时期在魏国宣传“尽地力之教”,主张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实行集约经营的代表人物是_(分数:1.00)A.吴起B.李悝C.商鞅D.墨子8.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_(分数:1.00)A.明朝末期B.清代初期C.清朝中期D.清代后期9.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为南
3、北两支。其中偏向东北的一支一直通到_(分数:1.00)A.涿郡B.通州C.临清D.邯郸10.隋唐大运河西以_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分数:1.00)A.长安B.开封C.洛阳D.南京11.黄河下游经常改道泛滥,成为一条灾难河,这发生在_(分数:1.00)A.魏晋以后B.南北朝以后C.唐五代以后D.明清以后12.“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出现在_(分数:1.00)A.南北朝时期B.唐宋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3.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_(分数:1.00)A.秦汉以后B.唐宋以后C.明清以后D.民国以后14.中国古代的林木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4、,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_(分数:1.00)A.大兴水利B.大兴武功C.大兴土木D.大兴文治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33.00)15.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_(分数:1.50)A.吐蕃人B.匈奴人C.契丹人D.羌人E.古巴人16.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可分为_(分数:1.50)A.淮河平原B.江汉平原C.鄱阳湖平原D.长江三角洲平原E.东北平原17.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是_(分数:1.50)A.满族B.鲜卑C.契丹D.金人E.吐蕃人18.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最常见的灾害有_
5、(分数:1.50)A.旱灾B.洪涝C.蝗灾D.病虫害E.冰雹19.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_(分数:1.50)A.黄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D.尼亚加拉河流域E.莱茵河流域20.秦汉以后,蒙古高原居住的民族有_(分数:1.50)A.匈奴B.契丹C.党项D.突厥E.鲜卑21.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 A (分数:1.50)A.B.C.D.E.22.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_(分数:1.50)A.东部季风区B.西部高山区C.西北干旱地区D.青藏高寒区E.西部高寒区23.禹
6、贡九州中的梁州包括_(分数:1.50)A.华山以南地区B.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C.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D.黄河、淮河之间的地区E.湘江以北地区24.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_(分数:1.50)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C.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E.以上均不正确25.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_(分数:1.50)A.道家文化B.儒家文化C.法家文化D.楚辞文学E.杂家文化26.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这些商业都会包括_(分数:1.50)A.广州B.福州C.泉
7、州D.明州E.天津27.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中西楚指_(分数:1.50)A.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B.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C.今苏州、扬州一带D.今江西、安徽交界地带E.今湖南、广州一些地区28.司马迁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_(分数:1.50)A.东楚B.西楚C.南楚D.北楚E.中楚29.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_(分数:1.50)A.郑国渠B.六辅渠C.白渠D.龙首渠E.通济渠30.“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和出处各是_(分数:1.50)A.管子B.管仲C.齐民要术D.贾思勰E.绎史31.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_(分数:
8、1.50)A.永济渠B.通济渠C.汴水D.广济河E.金水河32.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_(分数:1.50)A.白沟B.邗沟C.鸿沟D.灵渠E.龙首渠33.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_(分数:1.50)A.新河B.广济河C.金水河D.惠民河E.漕河34.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这些城市包括_(分数:1.50)A.汴梁B.北京C.扬州D.邯郸E.通州3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主要河流有_(分数:1.50)A.海河B.长江C.淮河D.黄河E.汴河36.元朝进行了
9、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什么地方,南达什么地方? _(分数:1.50)A.天津B.通州C.苏州D.杭州E.淮安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7.50)37.方志时期 (分数:1.50)_38.仪器观测期 (分数:1.50)_39.九州 (分数:1.50)_40.“尽地力之教” (分数:1.50)_41.通漕四渠 (分数:1.50)_四、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22.00)42.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分数:2.00)_43.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2.00)_44.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 (分数:2.00)_45.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
10、天下形势”。 (分数:2.00)_4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分数:2.00)_47.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分数:2.00)_48.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分数:2.00)_49.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分数:2.00)_5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 (分数:2.00)_51.中国古代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分数:2.00)_52.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分数:2.00)_五、论述题(总题数:8,分数:24.00)53.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1、分数:3.00)_54.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分数:3.00)_55.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特征相关联? (分数:3.00)_56.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分数:3.00)_57.谈谈唐代初年南方文化的一些情况。 (分数:3.00)_58.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分数:3.00)_59.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分数:3.00)_60.试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分数:3.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24 答案解析(总分:100.5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14.
12、00)1.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_(分数:1.00)A.农业及牧业经济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解析:解析 南北朝时期,北方常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牧业及狩猎经济占有很大比重。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_(分数:1.00)A.孔子B.墨子C.老子D.孟子 解析:解析 孟子梁惠王篇用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过密的鱼网)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谈论如何实施王道政治。3.在唐宋时期
13、,有“塞北江南”之美誉的是今天的某一地区,这个地区是_(分数:1.00)A.宁夏 B.山西C.甘肃D.陕西解析:解析 唐宋时期,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_(分数:1.00)A.区田法 B.代田法C.青苗法D.均田法解析:解析 明清时期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为了提高土地的亩产量,区田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5.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_(分数:1.00)A.贾思勰 B.宋应星C.李时珍D.傅玄解析: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6.“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出自_(
14、分数:1.00)A.明史食货志B.元和郡县图志C.农器图谱D.齐民要术 解析:解析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明确地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7.先秦时期在魏国宣传“尽地力之教”,主张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实行集约经营的代表人物是_(分数:1.00)A.吴起B.李悝 C.商鞅D.墨子解析:解析 与土地的开垦相伴,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8.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_(分数:1.00)A.明朝末期B.清代初期C.清朝中期D.清代后期 解析:解析 元朝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
15、起通州,南达杭州,沿河城市繁荣。但在清朝后期因黄河泛滥和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9.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为南北两支。其中偏向东北的一支一直通到_(分数:1.00)A.涿郡 B.通州C.临清D.邯郸解析:解析 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一支称永济渠,北达涿郡。10.隋唐大运河西以_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分数:1.00)A.长安B.开封C.洛阳 D.南京解析:解析 隋唐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11.黄河下游经常改道泛滥,成为一条灾难河,这发生在_(分数:1.00)A.魏晋以后B.南北朝以后C.唐五代以后 D.明清以后解析:解析
16、从 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12.“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出现在_(分数:1.00)A.南北朝时期B.唐宋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解析 唐宋以后的粮食生产中心,开始是在江浙地区,所以就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13.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_(分数:1.00)A.秦汉以后B.唐宋以后C.明清以后 D.民国以后解析:解析 明清以后,因为黄河夺淮入海,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淮河从此由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变成“害河”。14.中国古代的林木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_(分数:1.
17、00)A.大兴水利B.大兴武功C.大兴土木 D.大兴文治解析:解析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其中,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33.00)15.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_(分数:1.50)A.吐蕃人 B.匈奴人C.契丹人D.羌人 E.古巴人解析:解析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历史上曾居住过的人是吐蕃人和羌人。16.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可分为_(分数:1.50)A.淮河平原B.江汉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长江三角洲平原 E.东北平原
18、解析:解析 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地区由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构成。17.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是_(分数:1.50)A.满族 B.鲜卑 C.契丹 D.金人 E.吐蕃人解析:解析 东北平原上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有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18.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最常见的灾害有_(分数:1.50)A.旱灾 B.洪涝 C.蝗灾 D.病虫害 E.冰雹解析:解析 中国灾害性气候不少,首先是旱灾,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19、等。19.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_(分数:1.50)A.黄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D.尼亚加拉河流域E.莱茵河流域解析:解析 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中国古代文明发生于黄河流域。20.秦汉以后,蒙古高原居住的民族有_(分数:1.50)A.匈奴 B.契丹 C.党项 D.突厥 E.鲜卑 解析:解析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居住在蒙古高原的最早的人群是21.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 A (分数:1.50)A. B. C.D.E.解析:解析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秦汉
20、以前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人群是22.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_(分数:1.50)A.东部季风区 B.西部高山区C.西北干旱地区 D.青藏高寒区 E.西部高寒区解析:解析 根据题目的要求,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23.禹贡九州中的梁州包括_(分数:1.50)A.华山以南地区 B.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 C.渤海、泰山之间的地区D.黄河、淮河之间的地区E.湘江以北地区解析:解析 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中,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24.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
21、_(分数:1.50)A.自然环境 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C.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 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E.以上均不正确解析:解析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主要有:(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5.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_(分数:1.50)A.道家文化 B.儒家文化C.法家文化D.楚辞文学 E.杂家文化解析:解析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齐鲁的儒家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
22、代文化的基干。26.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这些商业都会包括_(分数:1.50)A.广州 B.福州 C.泉州 D.明州 E.天津 解析:解析 广州、泉州、福州、明州以及近代以来的上海、天津等都是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27.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中西楚指_(分数:1.50)A.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 B.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 C.今苏州、扬州一带D.今江西、安徽交界地带E.今湖南、广州一些地区解析:解析 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即西楚、东楚、南楚。西
23、楚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和今河南南部的汝南、南阳一带;东楚包括今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南楚包括今江西、安徽、湖南、广州一些地区。28.司马迁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_(分数:1.50)A.东楚 B.西楚 C.南楚 D.北楚E.中楚解析:解析 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即西楚、东楚、南楚。29.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_(分数:1.50)A.郑国渠 B.六辅渠 C.白渠 D.龙首渠 E.通济渠解析:解析 先秦两汉时期,为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30.“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和出
24、处各是_(分数:1.50)A.管子B.管仲C.齐民要术 D.贾思勰 E.绎史解析:解析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曾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31.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_(分数:1.50)A.永济渠B.通济渠C.汴水 D.广济河 E.金水河 解析:解析 北宋时期的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永济渠与通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支。32.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_(分数:1.50)A.白沟B.邗沟 C.鸿沟 D.灵渠E.龙首渠解析: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33.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以汴河(通济
25、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_(分数:1.50)A.新河B.广济河 C.金水河 D.惠民河 E.漕河解析:解析 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以汴河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34.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这些城市包括_(分数:1.50)A.汴梁 B.北京C.扬州 D.邯郸E.通州解析:解析 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沿河兴起了大量的中小城市。著名的有宋代首都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扬州等。3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主要河流有_(分数:1.50)A.海河 B.长江 C.淮河
26、D.黄河 E.汴河解析: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运河网已经形成。36.元朝进行了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什么地方,南达什么地方? _(分数:1.50)A.天津B.通州 C.苏州D.杭州 E.淮安解析:解析 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7.50)37.方志时期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400年到 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
27、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38.仪器观测期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900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39.九州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40.“尽地力之教”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尽地力之教”
28、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41.通漕四渠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四、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22.00)42.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
29、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43.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 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
30、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 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 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44.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 (1)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这里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青藏高原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最南的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居民成分复杂。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
31、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3)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从古代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最早的是 45.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1)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2)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4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
32、势。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47.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影响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3)地缘特征影响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48.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到了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经过了该阶段,并形成了农工商贸全面兴旺的局面。49.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
33、“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5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明州、泉州以及近代以来的上海、天津等等,在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变化。近代革
34、命先从南方兴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里得风气之先。51.中国古代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唐宋时期,正是由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终在唐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西北的水利系统,
35、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52.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古代在这方面的主要失误: (1)土地的过当开垦,虽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 (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五、论述题(总题数:8,分数:24.00)53.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表里山河。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2)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