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371978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总题数:20,分数:40.00)1.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特别想知道别人是怎样行动的,也愿意结交新的朋友,这主要是满足了人际交往中的 【 】(分数:2.00)A.合群需要B.本能需要C.支配需要D.生理需要2.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分数:2.00)A.霍曼斯B.马斯洛C.舒茨D.沙赫特3.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这种人际需要属于【 】(分数:2.00)A.包容需要B.支配需要C.情感需要D.本能需要4.有些学

2、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分数:2.00)A.社会助长B.社会干扰C.社会惰化D.去个体化5.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分数:2.00)A.群体极化B.社会惰化C.从众性D.匿名性6.群体讨论使群体意见出现“极端化”现象,这是群体决策行为中的 【 】(分数:2.00)A.群体极化B.社会助长C.去个体化D.群体思维7.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 【 】(分数:2.00)A.认同B.顺从C.合群D.从众8.学生服从教师,病人服从医生等服从行为,可以用来解释的原因是 【 】(分数:2.00)A.责任转

3、移B.合法权力C.从众行为D.群体思维9.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分数:2.00)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10.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会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这种焦虑属于 【 】(分数:2.00)A.恐慌障碍B.恐惧症C.广泛性焦虑障碍D.创伤后应激症11.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幸存者经常被痛苦和恐怖回忆困扰,这种反应属于 【 】(分数:2.00)A.强迫症B.恐惧症C.广泛性焦虑障碍D.创伤后应激症12.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

4、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 【 】(分数:2.00)A.压力B.焦虑C.恐惧D.挫折13.社会学习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与攻击的关系是 【 】(分数:2.00)A.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B.攻击不一定是挫折的结果C.挫折会引起多种可能的反应D.挫折与攻击无关14.有的人虽然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的特征,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 【 】(分数:2.00)A.投射B.反向C.退行D.补偿15.某学生受到老师批评后,把怒气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分数:2.00)A.转移B.否认C.文饰D.投射16.发展心理学关于成年中

5、期的年龄阶段是 【 】(分数:2.00)A.2545 岁B.3050 岁C.3555 岁D.4565 岁17.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重要表现是 【 】(分数:2.00)A.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教育影响,显示出发展阶段的顺序相同B.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与速度不同C.教育与社会影响在不同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D.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18.人的感知觉发展最早的是 【 】(分数:2.00)A.听觉B.视觉C.嗅觉D.触觉19.在儿童口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双词话语的年龄阶段是 【 】(分数:2.00)A.912 个月B.152 岁C.23 岁D.34 岁20.根据皮亚杰

6、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是 【 】(分数:2.00)A.02 岁B.27 岁C.712 岁D.1214 岁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认知_智商_动机_气质_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25.注意和意识有何联系和区别?(分数:2.00)_26.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与建构的?(分数:2.00)_27.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分数:2.00)_28.简述人格的特征。(分数:2.00)_29.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分数:2.00)_四、B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总题数:3,分数:6.00)30.请列举出四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说明每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

7、和主要观点。(分数:2.00)_31.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启发式策略来解决问题。(分数:2.00)_32.试述人格的结构。(分数:2.00)_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33.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许多漂亮的女子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大街上总是有男子盯视自己,如果是在公共汽车、电梯等较窄小的空间里,那感觉是很不自在的。本来几个陌生人共处一个窄小的空间里,已经相互进入了对方的身体领域了,如果此时再死盯着对方,对方因无处逃避,就可能会导致防卫性攻击。(分数:2.00)_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 20 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

8、项选择题,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总题数:20,分数:40.00)1.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特别想知道别人是怎样行动的,也愿意结交新的朋友,这主要是满足了人际交往中的 【 】(分数:2.00)A.合群需要 B.本能需要C.支配需要D.生理需要解析:2.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分数:2.00)A.霍曼斯B.马斯洛C.舒茨 D.沙赫特解析:3.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这种人际需要属于【 】(分数:2.00)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C.情感需要D.本能需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际交往的包容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

9、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答案选 A。4.有些学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分数:2.00)A.社会助长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D.去个体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群体对成员的影响。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5.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分数:2.00)A.群体极化B.社会惰化C.从众性D.匿名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去个体化的原因。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其次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

10、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上,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6.群体讨论使群体意见出现“极端化”现象,这是群体决策行为中的 【 】(分数:2.00)A.群体极化 B.社会助长C.去个体化D.群体思维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答案选 A。7.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 【 】(分数:2.00)A.认同B.顺从C.合群D.从众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

11、识点是群体对成员的影响。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买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就是从众的表现。8.学生服从教师,病人服从医生等服从行为,可以用来解释的原因是 【 】(分数:2.00)A.责任转移B.合法权力 C.从众行为D.群体思维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产生服从行为的原因。合法权力是个体产生服从行为的原因之一。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教师、医生正是这样的一个角色。答案选 B。9.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分数

12、:2.00)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压力产生的原因。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社会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事件,如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给人们带来压力。10.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会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这种焦虑属于 【 】(分数:2.00)A.恐慌障碍 B.恐惧症C.广泛性焦虑障碍D.创伤后应激症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恐慌障碍的表现。有恐慌障碍的人会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

13、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这种焦虑可能只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持续几小时或几天,而后会消失,却又会在不经意间重新出现。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体验的人会持续感到害怕;恐惧症是对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在并无危险的情境下产生的极度强烈的恐惧;创伤后应激症多表现为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1.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幸存者经常被痛苦和恐怖回忆困扰,这种反应属于 【 】(分数:2.00)A.强迫症B.恐惧症C.广泛性焦虑障碍D.创伤后应激症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创伤后应激症的表现。创伤后应激症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创伤事件是指给个体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伤害的

14、事件,如题干中所说的汶川大地震。当事人在清醒时被痛苦和不断出现的回忆困扰,在睡眠时则出现关于创伤事件的噩梦。对创伤事件的过度注意会导致对社会交往、密切关系和性方面的兴趣降低。12.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 【 】(分数:2.00)A.压力B.焦虑C.恐惧D.挫折 解析:13.社会学习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与攻击的关系是 【 】(分数:2.00)A.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 B.攻击不一定是挫折的结果C.挫折会引起多种可能的反应D.挫折与攻击无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挫折后的反应。社会学习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

15、勒于 1939 年出版了挫折与攻击一书,他们运用了大量实验证据来说明挫折与攻击的关系。他们认为“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攻击行为,就可以推论这个人爱到了挫折。14.有的人虽然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的特征,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 【 】(分数:2.00)A.投射B.反向 C.退行D.补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向的表现。反向指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防御。如明明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的特征。15.某学生受到老师批评后,把怒气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这

16、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分数:2.00)A.转移 B.否认C.文饰D.投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转移的表现。转移指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其他对象身上的防御。如受了老师的批评或家长的指责后,把怒气发泄到同学身上,对同学发火、扔东西等。16.发展心理学关于成年中期的年龄阶段是 【 】(分数:2.00)A.2545 岁B.3050 岁C.3555 岁D.4565 岁 解析:17.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重要表现是 【 】(分数:2.00)A.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教育影响,显示出发展阶段的顺序相同 B.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与速度不同C.教育与社会影响在不同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可能

17、是不同的D.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解析:18.人的感知觉发展最早的是 【 】(分数:2.00)A.听觉B.视觉C.嗅觉D.触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在胎儿期,这些感知觉就已经形成并有所发展了。其中触觉发展得最早,婴儿在早期就能通过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19.在儿童口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双词话语的年龄阶段是 【 】(分数:2.00)A.912 个月B.152 岁 C.23 岁D.34 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儿童口语习得的年龄与阶段特征。儿童在 1824 个月时,出现双词话语。在 912 个月

18、,说出第一个指示词。在 34 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答案选 B。2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是 【 】(分数:2.00)A.02 岁B.27 岁C.712 岁 D.1214 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02 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27 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712 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11、12 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认知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

19、谓的认识过程。)解析:智商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 100 就是智商。)解析:动机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解析:气质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气质:即脾气秉性,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25.注意和意识有何联系和区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

20、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指向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至于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停止了活动。)解析:26.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与建构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归类,它表现为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还是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照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 (2)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

21、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它们会被按照其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这种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这样,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即图式。 总之,人们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组织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不断地建构和发展着头脑中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解析:27.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 15 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几乎等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一般在 18

22、到 25 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 60 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60 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解析:28.简述人格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使人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2)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解

23、析:29.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相似性与互补性。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易于相互吸引;当双方角色不同时,互补性能增强人际吸引的效应。 (2)个人品质。交往越深,个人内在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越大,热情、开朗、真诚等成为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3)邻近性与熟悉性。空间近,交往机会多,彼此了解的人易成为知己,但关系紧张时,彼此的反应也越消极。)解析:四、B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总题数:3,分数:6.00)30.请列举出四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说明每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

24、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一些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2)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等人。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心理学只能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这一学派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作为一种重视心理学实验的学派,它强调认识的整体性,其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5、。 (5)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其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这一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对人的心理本质进行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 (7)认知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奈瑟尔、皮亚杰等人。认知心理学家坚信,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家还指出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解析:31.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启发式策略来解决问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26、:(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它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2)爬山法。它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逆向工作法。它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解析:32.试述人格的结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所构成,而是多种特征的组合。人格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

27、分。 (1)知一情一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是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却表现得千差万别,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2)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3)个性特征系统。它包括风格、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4)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上述四种人格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同时四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也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解

28、析: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33.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许多漂亮的女子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大街上总是有男子盯视自己,如果是在公共汽车、电梯等较窄小的空间里,那感觉是很不自在的。本来几个陌生人共处一个窄小的空间里,已经相互进入了对方的身体领域了,如果此时再死盯着对方,对方因无处逃避,就可能会导致防卫性攻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例如,通常情况下,人际关系亲密则相互之间具有较近的人际距离,人际空间比较小;而人际关系疏远则相互之间具有较远的人际距离,人际空间比较大。通常

29、情况下,陌生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会较大,但在特定情况下则不一样,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或在拥挤的电梯上,这时,人们由于彼此的距离太近,会产生紧张感,所以他们会避免目光接触或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2)在现代拥挤的社会里,讲究礼貌包含着尊重和维护人们各自的领域感这一心理行为法则。 (3)50 厘米之间的交谈多见于相识熟人的关系,礼貌的关系,可见于相互握手等动作。而相互敌视的关系如果距离太近,双方都会有不安感,容易引起防卫性进攻。 (4)在拥挤的车上或其他公共场所,我们应尽量保持直立不动的姿态,以免碰到别人的身体,如果碰到了,我们一定要赶紧移开,表示对不起。 (5)还有,我们切勿盯着别人看,长时间的注视会引起生理上和情绪上的紧张,一般地看过一眼之后要把眼光马上移开,以减少紧张。)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