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 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岳家庄中心学校中考模拟生物 一、选择题 (每题 2 分 ) 1.观察法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观察必须要借助显微镜等仪器才行 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恰当的步骤 C.科学观察一定要细致、全面、客观 D.观察时要认真地思考,并如实做好记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A、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错误 。 B、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正确; D、要有计划、要耐心;
2、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正确 。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与环境可相互依存与发展 B.生物与环境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C.生物的生活一定对环境有好处 D.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如沙漠上植物稀少;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 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如鲫鱼生活在池塘中,与水生环境相适应,但是当天气特别干旱,池塘干枯时,鲫鱼会死亡,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而生物的发展不一定对环境一定是有利的,如 “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等属于不利影响,因此选项 C 的说法是错误的 。 答案: C 3.如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种操作和要达到的目的,其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转动遮光器 调节光线强弱 B 转动转换器 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C 转动细准焦螺旋 将物像调节的更清晰 D 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使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 A.A B.B C.C D.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 A、遮光器上的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能调节视野的明暗,反光镜也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能够达到目的 。 故不符合题意; B、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
4、换器一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 故不符合题意; C、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因此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 故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 。 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像那个地方移动装片 。 所以,欲把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左上方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推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 故符合题意 。 答案: D 4.在我们的学习中,采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请你回想一下,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中与鸟卵的卵黄功能相似的结构分别是 ( ) A.子叶、胚乳 B.胚、子叶 C.胚乳、 子叶 D.子叶、
5、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 鸟的卵黄功能是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蚕豆和玉米种子当满足萌发的条件时,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或胚乳中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此时将营养物质运输给胚根、胚芽和胚珠 。 所以蚕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中子叶或胚乳跟鸟的卵黄功能相似 。 答案: A 5.水既是植物的重要成分,也是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条件 。 下列各项中,与植物体吸收、运输和散失水分无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 ) A.幼根上的白色 “ 绒毛 ” B.根、茎、叶内的导管 C.根、茎、叶内的筛管 D.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导管的位置和
6、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 。 A、由于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能吸收水,与其有关 。 A 不符合题意; B、水是经过根、茎、叶内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 与其有关 。 B 不符合题意; C、植物体内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与运输水无关, C 符合题意; D、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叶的气孔散发到空气中去的,与其有关 。 D 不符合题意 。 答案: C 6.若将适量正在萌发的种子放入一个密闭 保温装置中 。 则下面哪条曲线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a)和氧气含量 (b),能正确反映装置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变化的是 ( ) A. B. C.
7、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 A:图中曲线 a 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图中曲线 b 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并不是不变化的,为错误项 。 B: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而释放出能量,所以瓶内的含氧量逐级降低而温度逐级升高,并不是不变的为错误项 。 C:图中曲线 a 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图中曲线 b 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
8、少,符合题意为正确项 。 D:图中曲线 a 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而不是降低,图中曲线 b 代表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 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并不是升高,为错误项 。 答案: C 7.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 。 对于贫血、创伤性失血、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功能低下者,应分别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 ) A.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全血 B.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C.红细胞、全血、血浆、血小板 D.血浆、红细胞、全血、血小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输血的
9、原则 。 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 。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 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 。 血小板减少症,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使止血,所以输入浓缩血小板悬液 。 创伤性出血失去的是全血,是血的总量减少,因此应该输入全血 。 答案: C 8.如图所示的两幅曲线图都可表示不同的生物现象,
10、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 是 ( ) A.若甲中曲线表示南瓜雌花中子房发育随时间的变化,则子房出现 bc 段变化可能是没有完成受精 B.若甲中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则表示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的是bc 段 C.若图乙中 y 表示正常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 AB 段表示肾小管 D.若图乙中曲线表示消化道中蛋白质含量发生的变化,则 AB 段应表示胃和小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呼气和吸气;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 A、若图甲中曲线表示南瓜雌花中子房发育随时间的变化,果实的体积由有变无,即慢慢的凋落,出现 bc 段变化可能是没有完成传
11、粉受精, A 正确 。 B、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 bc 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因此,完成呼气 bc 段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B 错误 。 C、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一部
12、分水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中;即在由原尿变成尿液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含量逐渐下降 。 根据尿液形成的过程中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 AB 是肾小管, C 正确 。 D、若图乙中 y 表示消化道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 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则 AB 段表示胃、小肠, D正确 。 答案: B 9.在一次手术中,医生从病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流质的内容物,经检验得知,内含大量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分,葡萄糖等物质 。 你认为这些内容物最可
13、能来自 ( ) A.食道 B.胃 C.小肠 D.大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 三大有机营养指的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 其中淀粉最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它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再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其次是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再在小肠中倍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最后被消化的是脂肪,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内进行,先是胆汁茎脂肪颗粒乳化成脂肪微粒,再被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 提取的液体内有氨基酸,说明一定不是在口腔和胃内,因为口腔内不会消化蛋白质,胃内虽然能消化蛋白质,但也是对其进行初步消化,不会将其彻底分解成氨基酸 。 只要有氨
14、基 酸出现就说明已经在小肠中了 。 所以含有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分,葡萄糖 等物质的这种液体最可能是从病人的小肠中取出的 。 答案: C 10.如图是人体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四大系统简易示意图,图中 a、 b、 c、 d 分别表示 ( ) A.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C.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D.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 如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其中 ac 都是单向箭头, d 是双向箭头, b在中央,把其它系统联系起来 。 分析可知, 的箭
15、头指向体内,人体通过 a 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应该是消化系统 。 营养物质进入到 b 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运到人体的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 。 c 的箭头指向体外,表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由 b 循环系统运到 c 泌尿系统排出 。 d 是双向箭头,表示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吸气和呼气,获得的氧气由 b 循环系统运到运到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 。 因此 a、 b、 c、 d 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 答案: D 11.肥胖与 2 型糖尿病被称为 “ 姊妹病 ” ,肥胖程度越严重, 2 型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越高 。下列有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 ) A.2 型糖
16、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分泌胰岛素的结构叫胰岛 B.胰岛素是蛋白质类物质,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需要皮下注射,而不能口服 C.正常人应保证每天能量摄取和消耗之间的平衡,粗粮细粮,合理搭配,饮食定量 D.食物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四类有机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 A、 2 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 胰岛素是由胰腺内的一些细胞团 胰岛分泌的, A 正确; B、胰岛素是蛋白质类物质,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药效,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B 正确; C、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
17、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 正常人应该维持每天能量摄取和消耗之间的平衡,粗粮细粮,合理搭配,饮食定量, C 正确; D、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但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 D 错误 。 答案: D 12.下列关于人的视觉、听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 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B.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C.为预防近视,看书、写字或使用电脑 1 小时要休息一下 D.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开口,可以防止鼓膜受到损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近视、远视形成的原
18、因及矫正方法 。 A、近视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造成折射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A 错误; B、视觉的产生部位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听觉的产生部位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因此视觉和听觉都要在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产生, B 正确; C、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 1 小时后要休息,远眺可以放松睫状体,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有利于促进眼的血液循环,保护视力, C 正确;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 。 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 。 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 。 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
19、鼓膜 。 D 正确 。 答案: A 13.体育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关于体育课上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与小脑有关 B.同学们听到指令就奋力奔跑,属于复杂反射 C.同学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各种场地标志,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D.同学们完成各种准确、优美的动作,要依靠神经和激素的协调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非条件(简单 )反射和条件 (复杂 )反射;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 A、同学们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A 正确; B、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
20、,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是复杂反射, B 正确; C、同学们之所以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而不是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C 错误; D、同学们完成各种准确、优美的动作,要依靠神经和激素的协调作用, D 正确 。 答案: C 14.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相近的是 ( ) A. 蝗虫 B. 草履虫 C. 沙蚕 D. 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 蝗虫身体分节,有的体节愈合,但是还分部;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沙蚕身体由许多彼
21、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与蚯蚓相似都属于环节动物;鱼身体不但分节,而且还分部 。 答案: C 15.下列关于不同动物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因果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家兔有发达的大脑,能适应陆地复杂的环境 B.青蛙有发达的四肢,适宜在湿润环境中生活 C.蛇的体表有角质鳞片,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 D.鱼、虾、蟹类都有鳃,适于在水中进行呼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 A、家兔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灵敏的反应,因此能迅速躲避天敌,能适应陆地复杂多变的环境, A 正确; B、青
22、蛙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适宜在湿润环境中生活,青蛙有发达的四肢,与生活环境无关, B 错误; C、蛇的体表有鳞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 C 正确; D、鱼、虾、蟹类都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 D 正确 。 答案: B 16.当你从桌上端起茶杯喝水时,此时 有关骨骼肌和骨关节活动的情况是 ( ) A.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肘关节弯曲 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关节弯曲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关节伸直 D.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肘关节伸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 从桌上端起茶杯喝水时,此时处于屈肘
23、状态,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 答案: B 17.生物防治是农、林、牧业防治害虫的主要方法,现在主要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及以菌治虫等措施,除下列哪一项外都是其优点 ( ) A.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B.自然界中所有的农作物害虫都能用生物防治来消灭 C.可以节省防治害虫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D.减少生产环节,降低开发成本且治虫的效果可持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生物防治 。 A、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A 不符合题意; B、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 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
24、物 。 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农作物害虫都能用生物防治来消灭,B 符合题意; C、生物防治可以节省防治害虫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C 不符 合题意; D、生物防治减少生产环节,降低开发成本且治虫的效果可持续, D 不符合题意 。 答案: B 18.在 A、 B、 C 三个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等量的大肠杆菌,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 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的菌落 (如表 )实验结果中能说明大肠杆菌生活需要维生素的是 ( )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培养皿中的菌落 A 琼脂和糖类 35 B 琼脂、糖类和维生素 250 C 琼脂和维生素 0 A.培养皿 A 和 B B.培
25、养皿 B C.培养皿 B 和 C D.培养皿 A 和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菌落及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 。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培养皿 A 和 B、培养皿 B 和 C. 若以培养皿 A 和 B 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维生素,目的是探究维生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都有细菌生长 。 若以培养皿 B 和 C 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变量是糖类,目的是探究糖类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细菌不能生长 。 通过比较可知,含糖的培养皿 A 有细菌生长 。 培养皿 B 有糖有细菌生长,培养皿 C 没糖所以细菌不能生长 。 因此,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大肠杆菌生活
26、需要维生素的是培养皿 A 和 B。 答案: A 19.随着环保观念不断增强,人造酒精等 “ 绿色燃料 ” 更受关注 。 科研人员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是:玉米秸秆 糖液 酒精 。 在糖液到酒精阶段需要的菌种是 ( ) A.酵母菌 B.青霉菌 C.曲霉菌 D.乳酸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 有题意可知,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中,由糖液到酒精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 。 可见 A 符合题意 。 答案: A 20.昆虫两种变态发
27、育方式过程可以分别用如图的部分内容表示 (已知 D 为卵期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表示蝴蝶的发育过程,则发育顺序为 DABC B.若表示蜜蜂的发育,则 B、 C 分表代表蛹期、幼虫期 C.若表示蝗虫的发育,则 A 所示阶段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若表示家蚕的发育,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C 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 A、若表示蝴蝶的发育过程,则发育顺序为 DABC ,正确; B、若表示蜜蜂的发育,则 B、 C 分表代表蛹期、成虫期,而 C 不是幼虫期,幼虫期是 A,错误; C、若表示蝗虫的发育,则 C 所示阶段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而不是 A 所示
28、阶段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错误; D、若表示家蚕的发育,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A 期,而不是延长 C 期,错误 。 答案: A 21.近年来,食品安全与食品污染事件频频曝光, “ 吃得健康、吃得营养 ” 成了人们的最关切的话题 。 下列有关食品问题的看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 A.老人和儿童可大量食用正规保健品 B.过期食物、药品和饮料降价销售 C.把霉变后的食物给家禽、家畜食用 D.检疫合格的肉类食品可放心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关注食品安全 。 A、是药三分毒,保健品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可大量食用, A 错误; B、过期食物、药品和饮料对人体都有危害,不可销售, B 错误; C、残
29、羹剩饭中含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合微生物的生存,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物质的腐败、变质,此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毒素,如果再用来喂养家禽家畜,就会引起动物中毒,影响其生长,甚至死亡,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C 错误; D、一定要买有检疫合格标志的,如果不检验,可能含有寄生虫、瘦肉精等,不可以购买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可放心食用, D 正确 。 答案: D 22.白化病是一种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父母都患病,子女可能是正常人 B.子女患病,父母可能都是正常人 C.父母都无病,子女必定是正常人 D.子女无病,父母必定都是正常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
30、 。 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 。 A、父母都患病,子女一定都是白化病患者, A 错误; B、如图所示,父母都是正常人,但如果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子女就会出现白化病患者, B正确; C、如图所示,父母都是正常人,但如果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子女就会出现白化病患者, C错误; D、若夫妇一方患病,另一方不是白化病基因的携带者,则子女都是正常的, D 错误 。 答案: B 23.如图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 根据此进化树,我们能作出的推测是 ( ) A.六种生物中出现最早且最古老的是 e B.a、 b、 c、 d 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e C.在
31、 b、 c 中,与 a 亲缘关系较近的是 b D.a 一定比 c 高等, b 一定比 d、 e 高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 A、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 a、 b、 c、 d、 e 五种生物都是由 f 进化而来,因此六种生物中出现最早且最古老的是 f 而不是 e,错误; B、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 a、 b、 c、 d、 e 五种生物都是由 f 进化而来,因此 a、 b、 c、 d 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f 而不是 e,错误; C、 a 和 b 在同一分支上, a 和 c 不在同一分支上,因此在 b、 c 中,与 a 亲缘关系较近的是b,正确; D、图中生物的进化历程是 feb
32、dc , fba ,因此 a 一定比 c 低等,而不是高等,b 一定比 d、 e 低等,而不是高等,错误 。 答案: B 24.如图 和 分别表示某种病 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抗体和抗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 A、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
33、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 。 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 。 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A 正确; B、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B 正确; C、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 C 错误;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D 正确 。 答案: C 2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 “ 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
34、的影 响 ” 实验中,获得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组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不同量的蒸馏水制成的烟草浸出液 清水 50mL 40mL 30mL 20mL 每 10 秒内心跳的次数 35 36 37 39 42 A.表中利用清水进行的一项操作,是为了与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形成对照 B.实验中一只水蚤只能做 2 次实验,即先在清水中观察,再在烟草浸出液中观察 C.由表中数据可知,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D.烟草燃烧时,它所含有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会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35、 。 A、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实验中需要设置清水对照组, A 正确 。 B、实验时烟草浸出液中烟草的有害成分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浪中计数水蚤的心率 。 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B 正确 。 C、根据表中数据烟 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小增大,水蚤 10 秒内的心跳次数有 35 增加到 42。 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说明促进作用越强, C 错误 。 D、烟草燃烧时会产生约 14
36、00 多种有害物质 (如尼古丁、 CO、焦油等 ),会随着吸烟 (烟雾 )首先进入呼吸系统,因此吸烟者首先危害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进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肺癌、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D 正确 。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共 7 个小题,请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在题目的空线上 ) 26.(7 分 )“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 ” 自从用上沼气,村民做饭便告别了传统的 “ 烟熏火燎 ” ,一座 8-10 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的产气量达 320-350 立方米,相当于给每户沼气池用户节约 800 元左右的能源经费 。 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把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
37、米秸秆放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 。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是从玉米进行 _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 夏季,农民经常在田里除草灭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这样做的目的是: _。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甲烷细菌等在 _条件下,将动物粪便及玉米秸秆发酵形成的 。 (3)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可以沿着 _传递和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 (4)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弱,原因是: _。 (5)目前,科学家在想办法把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体内 。 你猜想一下科学家主要
38、用到的是 _技术,如果这个实验成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会表现在什么方 面?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 。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 (2)沼气是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H4)。 有机物变成沼气的过程,首先是分解细菌将粪便、秸秆、杂草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然后在甲烷细菌无氧呼吸的作
39、用下,将简单的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氧化或还原成甲烷 。 (3)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就越多 。 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生物的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 (4)基因控制 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 因此目前,科学家在想办法把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
40、氮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体内,如果成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 这是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 。 如果这个实验成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会表现在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等 。 答案: (1)光合;减少能量的流失,让能量更多流向农作物,提高产量 (2)无氧 (3)食物链 (食物链和食物网 ) (4)生物的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5)转基因;减少氮肥的使用,减少污染,降低成本 。 27.(8 分 )如图 1 为叶片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 、 为相关气体, A为细胞内相关结构,请分析回答: (1)根据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判断叶所属的生
41、物体结构层次是 _。 (2)图 1中 代表的气体为 _, A代表的结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 _。 (3)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从一棵自然状态下的天竺葵上摘取三片相似的叶子,经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后发现蓝色的深浅不一样 。 蓝色最深的是 _时间摘取的叶片 。 (4)图 2 中甲所示的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的一个装置,该装置中小烧杯里盛放的是 _,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_。 (5)请根据图 2 中乙实验装置,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 _? (6)选取某陆生植物体上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相同的叶片,按如表处理 (凡士林有透光不透气的作用 ),然后将植物置于光下通风处,几小时后,测定叶片内有机物含量
42、从多到少的顺序是 _。 叶片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下表皮 上表皮 下表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 (1)叶的表皮是保护组织、叶肉是营养组织、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这些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构成叶,可见在结构层次上,叶属于器官 。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如淀粉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叫做光合作用 。 反应式: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 (储存能量 )+氧气 。 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和氧 。 由图可知, 代表氧气, 代表二氧化
43、碳 。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 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 (储存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 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 由图可知, A代表线粒体, 代表氧气, 代表二氧化碳, A代表的结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呼吸作用 。 (3)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制造有机物的多少与光合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 。 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要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推出叶子内淀粉的多少 。 淀粉遇碘变蓝色,含碘多的蓝色最深,因此傍晚摘取的叶片光合作用
44、时间最长,所以制造的淀粉最多,蓝色是最深的 。 (4)图 2 中甲所示的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的一个装置 。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 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 (5)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 。叶片内有气体,因此放入热水中,气体受热膨胀,从气孔逸出,故看到有气泡冒出 。 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叶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都需要在光下才能进行;探究叶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需要用到澄清的石灰水 。 因此如图所示的实验
45、装置探究的是比较叶片的正反面,哪面气孔多 。 (6)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其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 。 由题意可知,甲叶片没处理,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最多,不影 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机物含量最多;丙叶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丁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因此丙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较小,丙比丁含有的有机物较多一些;乙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影响了光合作用,乙含有的有机物最少 。 几小时后,叶片内有机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甲 丙 丁 乙 。 答案: (1)器官 (2)二氧化碳;呼吸作用 (3)傍晚
46、 (4)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脱色 ) (5)比较叶片的正反面,哪面气孔多? (叶片上有气孔吗? ) (6)甲 丙 丁 乙 28.(7 分 )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需要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如图是人体进行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等生理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中, _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该类物质被彻底消化后的产物在图一的 _中被吸收,随着血液流动到达图二所示结构时,首先进入图二中的 _,最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各组织细胞 。 (2)图三为肺泡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 。
47、 当肺泡逐渐扩张时,膈肌处于 _状态 。 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后,由 1到 2流走的血液发生的性质变化是 _。 (3)人体进行代谢活动时会产生尿素等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 如果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则病变的部位主要是 _。 (4)肺泡壁及其外面包绕的毛细血管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肾小囊内壁的共同特点是都只有 _构成,有利 于物质透过 。 这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肺的结构;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 。 (1)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三大类供能物质,其中糖类是最终要的供能物质; 4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葡萄糖在小肠吸收;小肠吸收的葡萄糖经过下腔静脉流入 1 右心房 。 (2)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均增大,肺内压减少,完成吸气动作;当血液由 1 肺动脉,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