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757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化学 一、选择题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 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氧气可支持燃烧 B.臭氧 (O3)属于稀有气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 10 50km的高空 C.SO2约占空气体积的 0.03%,能产生温室效应 D.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不是氧气,错误; B、臭氧不是稀有气体,错误; C、CO2约占空气体积的 0.03%,能产生温室效应,不是二氧化硫,错误; D、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正确 。 答案: D 2.诗词

2、、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 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伐薪烧炭南山中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伐薪烧炭南山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 答案: C 3.科学实验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A. 取少量氯化钠 B. 闻药品气味 C. 滴加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解析: A、一般用药匙或

3、镊子取用固体药品,瓶塞要倒放桌面上,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 A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 故 B正确; C、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以防污染试剂,故 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图中没有沿器壁注入,故 D错误 。 答案: B 4.2015年 3月 20 日联合国发布报告:到 2030年,全球将有的国家和地区面临干旱问题 。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4、 )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解析: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但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将硬水软化,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C、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需要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项 说法正确 。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答案: C 5.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其硬度都是很大 B.CO2可用作燃料 C.CO

5、有还原性,可用作冶炼金属 D.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颜色不变 解析: A、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金刚石硬度大,石墨很软,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用作燃料,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作冶炼金属, 答案项 说法正确 。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溶液颜色变为紫色,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答案: C 6.金属 M与 AgNO3溶液发生反应: 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 可能是铝 B.Ag的金属活动性比 M强 C.反应

6、前后 M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M一定排在氢前 解析: A、由 M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生成了 M(NO3)2,则 M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 +2价,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了硝酸铝,铝为 +3价,故该金属不可能是铝,故说法错误; B、由于金属 M 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 M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说法错误; C、反应前 M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 0,反应后表现为 +2,故说法正确; D、由于金属 M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 M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但 M不一定排在氢前,故说法错误 。 答案: C 7.如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 A.甲的溶解度大

7、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C.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 时 (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会有晶体析出 D.t2 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 A、比较溶解度应说明温度,不说明温度比较无意义,故此选项错误 。 B、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而不是不受温度的影响,故此选项错误 。 C、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知,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大, 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 时 (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错误 。 D、 t2 时,两曲线相交,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故此选项正确 。 答案: D 8.一些食物的近似 pH 如下表 。 对照表中信息,下

8、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3.5 4.5 2.9 3.3 6.3 6.6 7.6 8.0 A.鸡蛋清和牛奶显碱性 B.苹果汁和葡萄汁显酸性 C.苹果汁比葡萄汁的酸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和葡萄汁 解析: A、牛奶的 pH小于 7,显酸性,鸡蛋清的 pH大于 7,显碱性,故说法错误; B、苹果汁、葡萄汁的 pH 都小于 7,都显酸性,故说法正确; C、苹果汁、葡萄汁的 pH 都小于 7,都显酸性,但苹果汁的 pH更小,酸性更强,故说法正确; D、因为苹果汁、葡萄汁的 pH 都小于 7,都显酸性,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和苹果汁,故说法正确

9、。 答案: A 9.麻黄碱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等 。 它的化学式为 C10H15O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5 B.麻黄碱中含有 10个碳原子 C.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麻黄碱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1: 1 解析: A、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10+1 15+16+14=165, 答案项 说法正确 。 B、麻黄碱是由麻黄碱分子构成的, 1个麻黄碱分子中含有 10 个碳原子,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C、麻黄碱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0): (1 15): 16: 14=120: 15: 16: 14

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D、麻黄碱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14: 16=7:8, 答案项 说法错误 。 答案: A 10.在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Na+, Fe2+, NO3 , Cl B.Na+, K+, NO3 , CO32 C.Ba2+, K+, SO42 , Cl D.NH4+, K+, OH , SO42 解析: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且能大量共存,但 Fe2+的水溶液浅绿色,答案项 错误 。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答案项 正确 。 C、 Ba2+、 SO42 两种离子能

11、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项 错误 。 D、NH4+、 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项 错误 。 答案: B 二、解答题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氢原子 ; 解析: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 所以氢原子,就可表示为: H。 答案: H (2)2个二氧化硫分子 ; 解析: 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表示多个分子时,就在化学式的前边加上相应的数字, 2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 2SO2。 答案: 2SO2 (3)3个铵根离子 ; 解析: 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

12、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 。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3个铵根离子可以表示为 3NH4+。 答案: 3NH4+ (4)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解析: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2O3。 答案: 2O3 (5)13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解析: 13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13个质子,核外有 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 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 3 个电子,其原

13、子结构示意图为 。 答案: (6)被称为 “ 纯碱 ” 的盐 。 解析: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显 +1价的钠元素和显 2价的碳酸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 Na2CO3。 答案: Na2CO3 12.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 。 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X、 Y、 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解析: 根据方程式可知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 答案: 1: 1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

14、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 答案: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3)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解析: 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答案: 置换反应 (4)由 X 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填 “ 是 ” 或 “ 不是 ” )催化剂 。 解析: X是反应物,只是没有完全参加反应,因此不是催化剂 。 答案: 不是 13.A E是初中常见的物质: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 。A 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 它们相互间发生反应或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 ”

15、表面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 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 (1)A、 C的化学式分别为 、 ; D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 ; 解析: A、 C的化学式分别为 HCl、 NaOH。 D是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作灭火剂 (合理即可 )。 答案: HCl NaOH 作灭火剂 (合理即可 ) (2)E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与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ED 反应,即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 2NaCl+H2O+CO2 。 B与 D反应,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CO2+Ca(OH)2 CaCO3 +H2O。 答案: Na2CO3+2HCl 2NaCl+H2O+CO2 CO2+Ca(OH)2 CaCO3 +H2O 三、解答题 14.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员提供了如下器材和若干化学药品,进行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的探究,邀请你一同参加 。 (1)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且操作相对简易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写字母代号 ),组装好仪器后,应先 ,再添加药品 。 解析: 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且操作相对简易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AG,组

17、装好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答案: AG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室若要制取干燥的氧气,收集氧气前先将气体通过 H装置, H装置中的 X是 (填 “ 浓盐酸 ” 或“ 浓硫酸 ” 或 “ 氢氧化钠溶液 ” ),其理由是 ,气体通过 H时应从 (填 “b” 或“c” )端进入 。 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气体通过 H时应从长管进入,才能起到干燥作用 。 答案: 2H2O2 2H2O+O2 浓硫酸 b 15.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 (泥沙等 )

18、和多种可溶性杂质 (氯化镁、氯化钙等 ),某班同学在粗盐提纯实验中 。 为把少量可溶性杂质 CaCl2, MgCl2一并除去,将教材中实验方案修改设计如下,请据此回答问题:(1)实验操作 A的名称是 ,该操作的目的是 。 解析: 实验操作 A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难溶性杂质 。 答案: 过滤 溶性杂质 (2)步骤 的作用是 。 解析: 步骤 加适量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答案: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小刚同学 认为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请你为他找出理由: 。 解析: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所以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

19、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 。 答案: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四、解答题 16.某同学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 向气体发生装置中加入一定量锌粒,将 30g 稀硫酸分三次加入,每次生产气体的质量如下表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质量 /g 10 10 10 生成氢气质量 /g 0.04 0.04 0.02 (1)共制得氢气 g。 解析: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0.04g+0.04+0.02g=0.1g 答案: 0.1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解析: 设 10g硫酸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 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04g x=1.96g 故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19.6%。 答案: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