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37895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一、单选题:共 12 题 1.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 “ 公司架构 ” , “ 所有的官员(管理者 ),都是皇帝的雇员 ” , “ 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 。这表明张鸣认为 A.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 制度 ” 是秦朝在全国实行的郡县制,郡县制下地方官员 “ 都是皇帝的雇员 ” ,皇帝可以动员全国人力、物力, “

2、 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 ,国家机器的效率很高, A 项正确;B、 C、 D 三项均排除。 答案: A 2.唐律疏议记载: “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 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以维护 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 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对市场上 “ 肉类 ” 商品的管理,即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故 A 项正确。古代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

3、,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出自唐律疏议,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范仲淹直抒胸襟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张载慷慨立言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这些千百年来传颂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 “ 国士 ” 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它们反映出中国古代 “ 国士 ” A.励志入世救民 B.批判重利轻义 C.固守儒学传统 D.倡导经世致用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A、 B、 C 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

4、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 “ 以天下为己任 ” 的情怀, D项正确。 答案: D 4.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 铁帽子王 ” ,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A.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统治政策。由材料可知,清朝前期八位宗室王公因开国之初立下战功被国家给予世袭的永久封爵,均在京城

5、设有王府居住,且所有的俸禄待遇、所属官员及护卫等均由国家统一管理和配置;此做法安 抚了宗室王公的人心,巩固了统治阶级上层的统治基础,体现了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故选 C 项。保证宗室贵族特权仅为此做法的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故 A、 B 两项错误;清朝加强了对有战功的宗室王公的管理和控制,不会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D 项错误。 答案: C 5.美国学者普拉提在其著作中说: “ 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中国恢复其在 19 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 大清帝国透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 ”

6、由此可知,该学者 A.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 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 C.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 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文字 “19 世纪 ”“ 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 ” 可以判断这次内战是介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依据 “ 大清帝国透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 ” 可知材料论述的角度是站在世界史的角度, A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B、 C 两项均排除; D 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 A 6.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樊锥 (1872 1905)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个有血脉、有神经的人体。而近代的交通、电邮则有

7、调神养血的功能。这反映出维新派 A.认识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大体把握了当时科技走向 C.意识到蒸汽时代已经降临 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信息不能反映 “ 世界市场已形成 ” 、 “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 , A、 D 两项均排除;维新变法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已经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 电邮 ” 属于 “ 电气革命 ” 范畴,据题干材料可知,维新派大体上把握了当时的科技走向, B 项正确, C 项排除。 答案: B 7.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

8、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此观点 A.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B.为 “ 人民主权说 ” 提供了逻辑起点 C.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 D.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世界的社会进化论学说。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近代人类社会的制度、道德、法律、文化习俗是经过适应和淘汰的过程而从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的,任何个体特性必然会作出调节和适应,否则会被淘汰即提出社会进化论学说;可见社会进化论学说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 D 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原理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故 A 项错误

9、;人民主权说即主权在民思想,人民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地位, B 项错误; C 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 D 8.智者学派的代表人 物普罗泰格拉认为: “ 政体、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 ” 此材料观点 A.是反对封建神学理论 B.极力宣扬社会契约思想 C.有利于人性的自我觉醒 D.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 解析: 材料强调法律为人为约定 ,强调人的作用,有利于人文精神兴起,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9.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 “ 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 ” 。其意在强调 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

10、.法律就是社会契约 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所生活的时期是罗马的奴隶社会,当时的罗马没有实行民主制, A 项排除; B 项表述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依据材料文字“ 法的合意 ” 可知西塞罗主张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C 项正确; D 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 C 10.1963 年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全面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的一切核武器试验。西方部分政治家和学者认为该条约签订的目的是“ 减缓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防止核武器试验造成地球大气中过量的放射性尘埃。 ”该条约的签订 A.使美苏

11、 争霸格局出现实质缓和 B.加强了美国与欧共体各国之间的合作 C.恶化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的核试验问题。由材料可知, 1963 年美苏英三国共同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全面禁止一切核试验;该条约的签订使美苏争霸格局出现了表面的缓和,美苏英大国在核试验上的态度形成了一致,实际上针对正在进行核试验的中国, 1964 年中国不顾其反对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可见该条约的签订恶化了中苏及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故选 C 项。 A 项说法错误; 1967 年欧共体成立, B 项错误; D 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 C 11.在加

12、入欧盟后,英国议会只是在一些小问题上,同意让渡部分权力,但是在事关国家主权的 大问题上,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以退出欧盟相威胁。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后来所说: “ 有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不能同意放弃在像安全、 税收、 条约更改和对第三国公民的边境控制等关键领域内的否决权。 ” 这说明 A.英国致力于阻止欧洲一体化 B.欧洲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C.欧洲一体化损害英国的利益 D.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中坚持民族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 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 C 两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材料反映了英国在欧盟中努力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体现了坚持民族主义的政策

13、, D 项 符合题意,正确。 答案: D 1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 “ 杜鲁门主义 ”“ 欧洲一体化 ”“ 日本崛起 ”“ 中国振兴 ”“ 苏联解体 ”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A、 B 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均排除; 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今世界仍是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格局并没有形成,排除;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 “ 冷

14、战 ” 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但在两极格局下,为了能够生存和很好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 1991 年底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崩溃, D 项符合题意,正确。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 6 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

15、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 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 “ 二十四民 ” 之说。 所谓 “ 二十四民 ” ,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 “ 十八民 ” ,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 “ 十八民 ” ,全都是 “ 不稼不穑 ” 之民。“ 四民 ” 或 “ 六民 ” 向 “ 二十四民 ” 的转化,显然在

16、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 英国在 16 18 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 族的开放式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度,没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 18 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 18 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有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

17、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 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解析: 本题以人口流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 (1)问, “ 特点 ” 依据材料文字 “ 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 士、农、工、商、兵、僧 ” 、 “ 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 ”

18、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 原因 ” 主要考虑商业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沉重、土地兼并、科举制、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 第 (2)问, “ 原因 ” 主要从职业、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方面分析。 “ 影响 ” 可从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思想的产生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 出;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双向流动。 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政府的控制放松 (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自然灾害频繁等。 (2)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资本

19、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形式的文化运动,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 共同影响:促进新的经济因素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 的发展;推动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表中能够反映清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解析: 本题以清代中央机构的变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

20、可分两步:第一步,明确论证观点。选择一种趋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期改革呈现出近代化趋向或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机构职能相对稳定,后期改革频繁,机 构职能变化较大。第二步,科学条理论证。论证时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试题要求,譬如 “ 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 ,进行论据的搜集等;二是 “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论证逻辑严密,科学条理。 答案: 示例一 趋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清代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呈现出近代化趋向。原因:清代前期,为了保证农耕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法家中央集权理论的历

21、史影响。清代后期,列强侵华;清廷条约外交的形成与发展;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政治改革的推动。 示例二 趋势:清代前 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中央机构职能相对稳定,而清代后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繁,中央机构职能变化较大。原因:清代前期,列强侵华使民族危机加深,君主专制遭受质疑;西学东渐的深入,清廷条约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任答一种即可 )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特别是代德时期,中央权阉横行,地方藩镇跋扈,使朝政日紊,皇权不振。永贞元年 ( 805 年 ) ,唐顺宗即位。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在革除贞元弊政,重振大唐帝国雄风的仁人志士。在顺宗的支持之下,以王叔文、王

22、为首的革新派雷厉风行,大胆改革。其内容有五:制宦官,抑藩镇,擢贤良,收财权,革弊政。改革内容切中时弊,如果能长期贯彻执行,其效果自不待言。可惜好景不长,顺宗在位仅及七月,即被宦官及部分守旧官僚赶下台来,革新亦告失败。宪宗登基,面临的是与顺宗时同样的社会问题,颇有抱负的宪宗一上台,遂遵循了永贞党人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元和国策 ,从而完成了永贞党人的未竞之业,并因此成就了 “ 中兴 ” 之美名。 贾艳红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之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 永贞革新 ” 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贞革新给唐朝带来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唐

23、顺宗变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 (1)问,依据材料文字 “ 中央权阉横行,地方藩镇跋扈,使朝政日紊,皇权不振 ”“ 在顺宗的支持之下,以王叔文、王为首的革新派 ”“ 革除贞元弊政 ”“ 切中时弊 ”“ 如果能长期贯彻执行 ”“ 可惜好景不长 ” 加以概括。 第 (2)问,回答 “ 影响 ” 可紧扣上述变革举措,从社会发展角 度 ( 可细分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内安定等 ) 组织答案。 答案: (1)以皇权为中心进行变革;改革内容切中时弊;革新力度大;改革的时间短暂。 (2)打击藩镇和宦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唐朝中后期弊政;为唐宪宗时

24、期的 “ 中兴 ” 提供了政治借鉴。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为道德的延伸,参政是道德精英 儒生、君子的特权;所以当 20 世纪初引进西方新政治体制势在必行时,在未经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中, “ 共和 ” 显然比 “ 民主 ” 更有市场 1900 年后,新一代知识分子出现了,这些受新式教育培育出来的新青年,不再属于绅士阶层。在他们看来,推翻帝制之后仍然由绅士阶层垄断政治和文化是不可接受的。故当民初共和政治面临危机之时,新知识分子立即发起批判绅士阶层和儒家伦理的新文化运动,从此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主角。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

25、治术 语的形成 (1)材料中所说的 “ 新一代知识分子 ” 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民初共和危机以来, “ 新一代知识分子 ” 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的社会思想。 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依据材料中 “ 这些受新式教育培育出来的新青年,不再属于绅士阶层 ”“ 新知识分子立即发起批判绅士阶层和儒家伦理的新文化运动 ” 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 ”关键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思想等

26、方面分析归纳,如思想解放、领导民主革命,还有符合国民党右派等。 答案: (1)不属于绅士阶层,而是代表新兴阶层;是新式教育培育出来的新青年 (近代新型知识分子 );反对封建帝制和儒家纲常伦理,建立并捍卫民主共和制度。 (2)他们发动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后来,他们内部发生了政治分歧,一部分人继续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部分人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有一部分人附和了国民党右派的独裁统治。 17.【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1944年 9月,罗斯福给蒋介石的电报:如果你不给你在缅甸的军队补充兵员 你必须准备承受后

27、果并承担个人责任 我确信,为了防止日本人达到他们在中国的目标,当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援你在萨尔温江的部队,并要求他们发动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全部军队的权利,并不加限制。我现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做出决定 即保持并增加对你的援助 如果再拖延下去,你们和我们为挽救中国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 摘编自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 1944 年 10 月,赫尔利 ( 美国驻华大使 ) 致罗斯福电报: “ 除史迪威外,在您和蒋介石之间并不存在分歧 我的意见是,如果在目前的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将军,您将失去蒋介石,并将可能因此是去中国 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

28、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 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失败 我谨建议您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任命另一位美国将军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指挥在中国的一切防空部队。 ” 摘编自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赫尔利建议罗斯福解除史迪威职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二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解析: 本题以二战后的 “ 冷战 ”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 (1)问,主要从作战不利、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美国与中国维持同盟的需要角度分析作答。 第 (2)问, “ 评价 ” 主要从合作的目的、合作过程中的曲

29、折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原因:中国战区作战不利;蒋介石与史迪威矛盾不断激化;美国需要继续维持与中国的同盟关系。 (2)评价:合作是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 日本法西斯,中美合作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合作中一度出现分歧和矛盾,对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 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 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 年 “ 二十一条 ” 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30、。 1917 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 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 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 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 ( 国家元首 ) 。 1926 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 4 月 9 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 “ 正道居士 ” 。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 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 年 11 月 2 日在上海病逝,享年 72 岁。 段临终遗言有 “ 八勿 ” ,即: “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31、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 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祺瑞的评价。 (1)结合材料可知段祺瑞维护共和、爱国反侵略;同时他也镇压学生运动,幕后操纵政权,对于民国初期的混乱政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依据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 讲外交者 ;司教育者 ;治家者 ;求学者 ”可知他向后人提出了为政、为人和为学之道,再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里概括出他对国人的要求和期望,并说明他的要求对当今的意义。 答案: (1)段祺瑞有维护共和的一面 ( 如迫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镇压张勋复辟等 ) ,也有爱国反侵略的一面 ( 如主张 “ 对日本决一死战 ” 、拒绝与日本人往来等 ) 。同时他镇压学生运动,幕后操纵政权,对于民国初期的混乱政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段祺瑞的临终遗言,向后人提出了为政之道、为人之道和为学 ( 求学 ) 之道,要求国人爱国明礼 ( 守礼 ) ,保存国粹,巩固国防等,这些在今天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