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3798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语文 第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成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浩瀚 虬 (qi)枝 磕 绊 (pn) 弛骋 B.显赫 濡 (r)染 拮 据 (j) 轮廓 C.殉职 骁 (xio)勇 自 艾 (y) 秀颀 D.斟酌 冗 (rn)杂 无 垠 (yn) 禁锢 解析: “磕绊 (pn)”应为“磕绊 (bn);“弛骋”应为“驰骋”。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 _;知音,是为寂寞 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 _,能看出

2、天才,而且在于 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解析: 词语运用 词义辨析。需要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使用。结合语境,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 ”;第三空要结合后面一句“能看出天才”,可以得出该填“慧眼独具”,最后一空“胆识过人”,能与之畅所欲言。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

3、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我们要想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解析: 病句修改要求掌握病句常见六大类型。 C 项“缓解依赖”动宾搭配不当。 答案: B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

4、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 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解析: C 项分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C 二、(共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 7 题 。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 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

5、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 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

6、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 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

7、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 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

8、,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选自 2015 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5.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B.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C.把草绳看出蛇属于错误肯定。 D.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否定。 解析: 本题是对 信息筛选 的考查 。对照第二自然段可以知道: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肯定。 答案: D 6.对下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的一项是 ( ) A.音量增大意味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所以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 B.距离增大意味着掉下去时

9、损伤更大,所以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 C.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D.与陌生人接触,意味着接触坏人的机会更大,所以人们会更容易把陌生人当作坏人。 解析: 本题是对 文意把握 的考查 。回文定位,第五自然段“人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做有病的人”,可见这是对文意的曲解。 答案: C 7.下列对“错误管理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错误管理理论”之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是因为人犯错误难以避免。 B.“错误管理理论”可以解释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C.“错误管理理论”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但可以让我

10、们认识到错误是有研究价值的。 D.“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可以让人们少犯错误。 解析: D 选项根据文本最后一段可知于文无据,“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 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并不能让人们少犯错误。 答案: D 三、(共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 10 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

11、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8.下列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颖士 阴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 负:依仗 C.往客金陵 客:旅居 D.则过之焉 过:责备 解析: “过”应为“超过”。 答案: D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2、 )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 /史馆又不屈 /愈见疾至 /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 /又不屈 /愈见疾 /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 /史馆又不屈愈 /见疾至免官 /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 /又不屈愈见 /疾至免官 /更调河南参军 解析: 文言断句。要求通读全文,理解句意,掌握常见断句标志。正确断句: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答案: B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13、。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解析: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 萧颖士并未向封常清提出守城计策 。 答案: C 第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四、( 14 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译文: 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参考译文 :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

14、,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祿山反叛以后,萧潁士去见郭纳,向他 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 ”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

15、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潁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則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 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潁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答案: 当官的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 12.填空。( 10 分,每空 2 分) _,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海上生明月, _。(张九龄望月怀古) _,直挂云帆济沧

16、海。(李白行路难) 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老骥”意指 _,这一诗句表现了诗人 _的精神。 解析: 本题是对名篇名句的考查。 答案: 塞上长城空自许 天涯共此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 老马(老人,年纪大了仍有抱负的人等 );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五、(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16 题。 老去的舌尖 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

17、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 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

18、,且有异香。 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 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舌尖退化的

19、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 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在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

20、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 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 尖呢?

21、 (文 /蓝染,有删改) 13.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4 分) 解析: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在理解第一个“老去”时,要结合文本的主旨加以阐述;第二“老去”要结合第六自然段的语境。 答案: (1)老去的舌尖:老去一一退化(迟钱、麻木)。 (2)老去的味道:老去消逝。 14.本文 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 4 分) 解析: 文本信息概括。要根据题目指定的答题区间,回文定位,逐一概括。 答案: 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15.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4 分) 不知

22、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解析: 深刻含义句子的理解。要求做到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注意,不是要求像文言文翻译那样把句字里的每个字词都翻译一遍,而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句子里的重要词语,然后灵活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案: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 16.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6 分) 解析: 这一题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回答问题。那我们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 答案: 放慢生活节奏,清除心中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六、( 8 分) 根据要求完成

23、17、 18 题。 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 4 分) 解析: “被动学习”的原因可以从“外接诱惑”,“课堂教学”,“自身原因”等方面加以分析,要具体在理。 答案: 要求围绕“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来表述,三条原因不要重复 , 还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18.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100 120 字)(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同

24、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发言,要注意称呼,阐明主动学习的意义,语言要连贯得体,有条理。 答案: 内容 要 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 来 表述 。 七、作文( 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 分)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25、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解析: “内容”含两个方面:题意的表述和材料的支撑。题意应源自作文题目的整体语意,题意应鲜明,但表达上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材料的价值在于能恰当而完美地支撑题意。题意表述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层次,材料支撑分为“恰当”“缺陷”“错误”三个层次。 综观整个材料,我们不难从中抓住关键句:“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同时还要留意材料中间部分:“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 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那就是“合适”。选择合适你的路才是正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正确立意: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的不是他的人生目标,而是他所选择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要选择适合的路。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