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3808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真题语文 注意事项: 1.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孕 育 (yn) 地 窖 (jio) 叱 咤 风云 (ch) B.冗 杂 (rng) 锃 亮 (chng) 面面相 觑 (q) C.招 徕 (li) 绮 丽 (q) 相形见 绌 (zhu) D.恻 隐 (c) 挑 衅 (xn) 气冲 斗 牛 (du) 解析: A

2、 项应是叱咤 (zh)风云 ; B 项应是锃 (zng)亮 ; C 项应是相形见绌 (ch)。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A.小草虽然是 微不足道 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B.曹文轩的许多作品都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些 小巧玲珑 的生活细节上。 C.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 迥然不同 。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只是众神之一,影响不大,从未享受过 顶礼膜拜 的待遇。 解析: B 项“小巧玲珑”的“小巧”意为小而灵巧,“玲珑”意为精巧细致。“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细致。句中用来形容细节,对象不

3、符。 答案: B 3.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杨绛的散文老王,根据语境,在 ( 甲 ) , ( 乙 ), 两处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语段一: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看见一个婆婆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甲)老王蹬着他那辆三轮车进大院去。 (画线语的大院,里面几间 塌 败 的 小屋句是对“我们夫妇”在“荒僻的小胡同”看到的两个场景的描述。) 语段二:我谢了他的好香曲,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 乙 )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画线语句是从说一“我 , 知道

4、老王不要钱”转换到说“老王来了,我就不用捎钱了”。) A.( 甲 ) 破折号 ( 乙 ) 破折号 B.( 甲 ) 分号 ( 乙 ) 句号 C.( 甲 ) 破折号 ( 乙 ) 句号 D.( 甲 ) 分号 ( 乙 ) 破折号 解析:( 甲 ) 处句意完结,下一句和上一句无环境、动作的明显衔接,且并未有明显的解释说明或者引出之意,所以用分号不用引号。 ( 乙 ) 处句意完整且完结,下一句和上一句无句意衔接,且并未有明显的解释说明或者引出之意,所以用句号不用引号。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 分)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

5、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賻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 知豆 DI初步定价大约在 4 至 6 万元左右。 解析: A 项是两面对一面的错误,能否开展活动包含“能开展”和“不能开展”两方面内容,只有“能开展活动”才“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条件”,“不能开展活动”不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条件”。应去掉“否”或在“提高”前加“能否”。 C 项是谓宾搭配不当的错误,无法“改善”“进度”。可将“改善”改为“加快”。 D 项是语意重复的错误,“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删去任意一个。 答案: B 5.结合童年

6、一书的阅读,回答问题。( 3 分) 我又 搬 到外祖父那里 。 “ 怎么啦,小强盗? ” 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 :“ 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齐你吧! ”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文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又搬到外祖父那里”了?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名著导读着重考查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7、答案: 阿廖沙 因为父亲病死 暴躁 、 乖戾 、 贪婪 、 自私 6.综合性学习( 8 分) 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 3 分) 【材料一】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九攻兰州城不下,使制造了 3 尺长鼓,内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军士扮作“社火”队员入城内,一举破城,赢得太平。从此,百姓年年擂鼓闹喜,祈求太平,并把所擂之鼓称为 “ 太平鼓 ” 。 【材料二】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鼓、钹、锣齐响,如春

8、 雷滚滚,声声震天。 【材料三】在兰州本地的社火活动中,人们常常看到,太平鼓的鼓手走到哪里,鼓声和掌声就跟到哪里。“打得好”“真带劲”的赞扬声和“再来一次”的呐喊声此起被伏。更有外地来的游客感慨:“这场面,这气势,太震撼了,相机拍不出来,下次带家人一起来看!” 解析: 本题考查 同学们 对于文字性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则材料分别讲了兰州太平鼓的由来和意义,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和鼓声,以及人们对兰州太平鼓的褒赞。需提炼大意,组织成句。 答案: 兰州太平鼓意在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其表演形式多样,鼓声震天,获当地人和外地游 客高度赞扬。 (2)下面是“兰州太平鼓”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请用一句话表述你读

9、到的信息。(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 同学们 对于图表的提取概括能力,需充分关注横纵轴的项目及趋势组织答案。 答案: 人们对于兰州太平鼓的了解随年纪增长而加大比重。 (3)学校将组织学生到北山广场观看兰州太平鼓表演。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 , 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 同学们 对于图画的表述概括能力,要求 同学们 不仅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还要做到方向明确,语句衔接自然。 答案: 先从学校出发沿着南湖路向正西方向走至与和平街的交叉路口,再向北转向沿着和平路朝正北方向走至与北山路交叉路口,接着向西北方向转向沿着北山路继续走,北山广场就在道路北侧。 7.

10、默写( 7 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 _?(李商隐夜雨寄北) (2) _?满眼风光北固。(辛弃疾南乡子) (3)山河破碎风飘絮, _。(文天祥过零丁洋) (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_, _。”(曹刿论战) (5)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_,_。 答案: (1)却话巴山夜雨时 (2)何处神州 (3)身世浮沉雨打萍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 此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题目相对简单。 二、古诗文阅读( 23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8-9 题。( 4 分)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

11、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辊: (gn),翻滚,滚动,转动。 8.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_、 _。( 2 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答案: 江面绿 柳絮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2 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答案: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 忙杀 ,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二)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

12、 10-12 题。( 10 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13、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 分) (1)挟 天子以令诸侯 ( )(2)利 尽南海 ( )(3)诚如 是 ,则霸业可成 ( ) 解析: 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 答案: (1)挟:挟持,控制。 (2)利:物资。 (3)是:这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_ 解析: 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依据 “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的方法,做到 “ 信、达、雅 ” 。惟:仅仅。天时:时机。人

14、谋:人的谋划。 答案: 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根据原文“荆州北据汉、沔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概括作答。 答案: 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3-15 题。( 9 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 因谓持烛

15、者曰 :“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 ,曰 : “举烛者,尚明也 ; 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遗 (wi):给,送。书:信。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 2 分)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说。劝说,说服。通“悦”,喜欢,高兴。 解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说”一词多义的用法及文言文翻译。根据语境,判断“说”意思为“高兴”。 答案: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14.对郢人“过书”“举烛 ”原

16、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文中郢人因对持烛者说 “ 举烛 ” ,在书写时不小心写了 “ 举烛 ” 二字。可判断为 B。 答案: B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解析: 此题考查 同学们 的探究阅读能力,要学会由此及彼。 答案: 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 三、

17、现代文阅读( 37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 20 分) 守桥 葛俊康 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 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 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 。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

18、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

19、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 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

20、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 ,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 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几天后,老葛

21、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 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6.阅读文章第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4 分) 开端

22、: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_ 高潮: _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答案: 发展: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 高潮: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17.第 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18.品味下面的句

23、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6 分)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分) (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 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答案: (1)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 (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校长在听到老葛的要求竟然是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时,由不解到理解再到心生敬佩的心

24、理变化过程。 19.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本题 考查 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方面解答。 答案: “ 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 “ 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0-23 题。( 17 分)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

25、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 学而时习之 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 ,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动手动脚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

26、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 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 i”的点、“ 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

27、的习惯。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 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

28、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 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

29、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 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 20.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一方面论述 “ 以前的读书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 ” ,另一方面论述 “ 良好的习惯要从勤谨和缓四方面来培养 ” 。 21.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 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6 分) 解析: 本题考 查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案: 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描写以前读书人只能背书写文章而没有养成动手动脚的习惯,从而突出了好习惯养

30、成的重要性。 22.文章第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解析: 本题 考查 句段在文末的作用。 答案: 不能删去。这句话通过阐述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上文,点明了中心,也与题目 良好习惯的养成 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23.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 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4 分) 【链接材料】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社化自信。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

31、,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解析: 本题属于发散性思维题目, 考查同学们 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略。 四、写作( 60 分) 24.题目:我相信你一定来临 要求:不少于 600 字;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 体特征鲜明;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析: 全命题作文写作:“你”作为代词,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童话式的物、事、情、景。同时“一定”表明相信是有依据,有把握的。重点让考生写的是,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为了“相信”“你一定来临”,有过多少有关的方式和努力,付出了多少耕耘和汗水。本作文题要求中的“文体特征鲜明”题目中“我”,这就要求人称必须是第一人称,否则,属于离题。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