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13826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云南省中考真题历史 (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第卷 (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我国的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住的是洞穴,答案选 D。 答案: D 2.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

2、“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建立皇帝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A 统一文字、 B 统一度量衡、 C 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的措施,故选 D 项。 答案: D 3.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各个方面。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 ) A.接待遣唐使 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 C.实行科举制 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到唐朝时经

3、唐太宗 、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唐朝选官制度指的是科举制,接待遣唐使、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统治者都善于纳谏不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故选 C 项。 答案: C 4.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社会动荡 C.市民文化 生活丰富 D.政府财 政收入依靠北方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时南方生产迅速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根本原因是从唐朝中晚期以来,许多中原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4、 A。 答案: A 5.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历史信息。 下 图所示为清政府颁赐的用于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金奔巴瓶”,该文物可以见证清朝加强了对下 列哪一地区的管辖?( ) 掣签所用的金奔巴瓶 A.新疆 B.西藏 C.黑龙江 D.台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清朝对西藏的管辖。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朝前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1727 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罝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故选 B。 答案: B 6.驳斥放弃新疆,力主收复失地,制定“先北后南”和“缓进速战”方针,挥师入疆的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

5、.左宗棠 D.李鸿章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问题的识记。 1865 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 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打败阿古柏。 1878 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故选 C。 答案: C 7.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于学习西方的( ) A.思想文化 B.军事技术 C.教育制度 D.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洋 务运动有关问题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题文

6、“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制器指的是制造先进武器,为此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为侧重点,创办了大批近代军事工业。故选 B。 答案: B 8.如果开展一个以模拟“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包括( ) A.会师井冈山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翻越大雪山 解析:要考査学生对红军长征有关知识的认识。 1934 年 10 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冲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员损失过半。 1935 年 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

7、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之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过草地, 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会师井冈山发生在 1928 年,是长征之前,所以此题选 A。 答案: A 9.与“毛泽东”“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挺进大别山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 年 8 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赴蒋介石的“鸿门宴”,同国 民党进

8、行谈判。 1945 年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因此选 C。 答案: C 10.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观点的译著是( ) A.申报 B.天演论 C.新青年 D.海国图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严复有关知识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他翻译了天演论 ,阐述了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的进步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故选 B。 答案: B 1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B.解放了农村生

9、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D.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1952 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废除了资本主义剝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和土地改革无关,故答案选 C。 答案: C 12.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 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

10、.“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题文反映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答案是 A。 答案: A 13.导致下图中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改革开放有关知识的理解。依

11、据所学知识可知,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改革。农村实行以“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为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导致图片中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14.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中共十五大有关知识的识记。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会议上江泽民作了重 要 报告,大会通过了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

12、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此题选 D。 答案: D 15.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 A.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与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C.澳门成为经济特区,原经济地位不变 D.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的是一国两制。题文中的“特别”指的是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 原有社会制度不变。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实现成功回归。故答案选 D。 答案: D 16.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依法治教”

13、新阶段的标志是( ) A.“ 863”计划的实施 B.“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 1982 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肓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肓事业进入“依法治教”新阶段,所以答案是 C。 答案: C 17.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之后,欧洲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它是近代社会到来

14、的曙光。这一“曙光”最早出现在( ) A.英国 B.西班牙 C.法国 D.意大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有关知识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 14 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其核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 复兴的先驱,他的长诗神曲,提倡人性,率先对天主教会进行批判。故选 D。 答案: D 18.“船舱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闷热,生病的奴隶被抛进海里淹死”材料反映的是( ) A.“三角贸易” B.攻占巴士底狱 C.新航路的开辟 D.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 “三角贸易的认识。罪恶的“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在非洲通

15、过各种卑鄙的方式获黑人奴隶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三角贸易”中黑人奴隶运往美洲的过程中出现了题文材料的情景,故答案选 A。 答案: A 19.她是印度人民的 英雄,她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她的英名万古流芳。这里的“她”是( )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哥伦布 D.克莱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中外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史实的准确识记。印度民族英雄 章西女王在 1857-1859 年,领导印度人民掀起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哥伦布是航海家,克莱武是英国的头目,玻利瓦尔领导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治洎。故答

16、案选 B。 答案: B 20.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音乐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后世尊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他的代表作是( ) A.神曲 B.国际歌 C.向日 葵 D.英雄交响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贝多芬贡献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雄交响曲为贝多芬作品,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 ABC 不是贝多芬的作品,故选 D。 答案: D 21.胡佛在其美国总统竞选辞中称:他会使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车。但他的诺言在 1929 年被无情地粉碎了。“粉碎”其诺言的是

17、( ) A.美国内战的爆发 B.经济大危机的发生 C.十月革命的冲击 D.“三国同盟”的建立 解析: 1929 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以下个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使胡佛的诺言在 1929 年被无情地粉碎了,所以答案是 B。 答案: B 22.执政于 20 世纪 50 6 0 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1953 年,赫鲁晓夫主要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 些弊端进行改革。在经

18、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 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ABD 的人物出现时间不符合题意,所以此题选 C。 答案: C 23.某位同学在学校历史时制作了下表。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他所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历史人物 1947 年 印度独立 尼赫鲁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 1956 年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纳赛尔 1959 年 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

19、B.两极格局的形成 C.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D.“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二战后,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二战是 1945 年结束的,题文表格所列的资料都发生在 1945 年之后,且都是发生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故答案选 A。 答案: A 24.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0、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此题选 B。 答案: B 25. 1969 年,美国宇航局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对于一 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跃。”这“巨大的一跃”发生的背景是( ) A.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知识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美国宇航局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属于航天技术成就,故答

21、案选 D。 答案: D 第 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6题 10 分,第 27题 14 分,第 28题 12 分,第 29题 14 分,共 50 分。) 26.(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一 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材料二 岷江上游地势陡峻,流至成都平原,水流 突然减速,挟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逢雨季,江水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李冰在岷江中游江水从山区转入平原的灌县一带,建筑阻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蓄水用于灌溉,外江泄洪排水,调节水量。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

22、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 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 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1)材料一中的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区域,请写出字母 A 和 C 所代表的区域文明的名称。( 2 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水利工程?根据材料说出该工程的建成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4 分) (

23、3)列举一例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史实,并谈谈从材料三中得到的启示。( 4 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流域;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 A 是古代埃及文明; C 是古代印度文明。 (2)本题主要考査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的建成

24、主要解决防洪和灌溉问题。 (3)在古 代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吸收先进文化,将走向衰亡。材料三的“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 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

25、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学习 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 答案: (1)A: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2 分) (2)都江堰。( 2 分)防洪和灌溉。( 2 分) (3)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2 分)启示: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吸收先进文化,将走向衰亡;只有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加以改 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 分) 27.(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26、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 年 8 月,清政府议和大臣与英方代表在南京下关静海寺谈判时,英方代表态度凶恶蛮横,动辄扬言开炮攻城,威胁恫吓。清政府代表昏庸无能,一听到英军要开炮,马上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雄辩地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指出“中国的孔子有如西 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 材料三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十分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临

27、时修改了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他诚恳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 是来求 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周恩来的发言,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中国 官兵 (1)材料一中的谈判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 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外交要求?在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中国国内爆发了什么运动?( 4 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4 分)

28、(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 2 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鸦片战争有关内容的准确识记。材料一的“ 1842 年 8 月”是重要信息。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 1842 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達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五四运动有关知识的的认识。 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但英、法、美操纵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代表的要求,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

29、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本题主要考査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材料“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本题答案开放,旨在考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 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到 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再到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纵观中国外交的历程,中国从屈辱的外交,到拥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 用,这些都源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案: (1)鸦片战争。(

30、2 分)南京条约( 2 分) (2)收回山东主权。( 2 分)五四运动。( 2 分) (3)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2 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认同,增进了与会各国的团结;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 分) (4)从屈辱外交,到拥有独立外交,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分) 28.(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 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统治者如果不以法律而是以他的意志作为统治的准则,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动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财产,而是以满足他的野心、贪欲和其他不正当的欲望为目的,那就是暴政。 材料二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工

31、业国家工人收入低微,物质生活贫苦。许多工人家庭常年只能吃黑面包,缺乏基本的营养。全家几代十几口挤在一间小屋,虽然劳碌终日,却只能求得温饱,遇到涨价、失业、生病、工伤,往往债务缠身,赊欠无门,连简陋的家具也送进当铺。而资 本家的财富却“令人陶醉地增长”,他们生活悠闲,过着奢华的生活。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 ,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1)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哪一文件体现

32、了这一主张?( 3 分) (2)材料二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怎样的社会状况?在探索社会改造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来哪些努力?( 4 分) (3)材料三中的思想指导了中国近代的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为什么?( 3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 分) 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知识的识记。材料一主张法律限制统治者的权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权利法案以法律的 形式保障全新的政体实施 ,英国议会拥有最高权利。 (2)材料

33、二“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工业国家工人收入低微,物质生活贫苦。许多工人家庭常年只能吃黑面包,缺乏基本的营养。而资本家的财富却“令人陶醉地增长” ,他们生活悠闲,过着窨华的生活。”反映出工人生活贫困,贫富分化严重。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出现了无产阶级斗争。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材料三出自孙中山。因为孙中山领导的是辛亥革命,所以材料三中的思想指导了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一问为开放性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结果的认识就不同。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

34、又有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从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4)本题答案开放,旨在考査学生的分析能力。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全新的政体实施。英国议会拥有最高权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的认识是: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了社会发展;正确的思想对社

35、会变革起着指导作用;社会问题的存在促使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答案: (1)法律。( 1 分)权利法案。( 2 分) (2)工人生活贫困,贫富分化严重。( 2 分)指导工人运动;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 分) (3)辛亥革命。( 1 分)“这场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一问为开发性问题,无论持何种观点,只要结合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评分。( 2 分) (4)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了社会发展;正确的思想对社会变革起着指导作用;社会问题的存在促使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该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就其中一则材料或问题谈其认识亦可, 2

36、 分) 29.(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914 1 918 年的战争中,交战国共计使用了 45 种以上约 12.5 万吨的毒气,造成了 100 多万人伤亡,其中死亡 10 万多人,化学武器属大规模的毁灭性杀伤武器,人们为禁止使用这种残忍的武器进行了不懈努力。后来,日内瓦议定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把化学武器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材料 二 1939 1942 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 日本偷袭珍珠港 材料三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 日,并广泛地动员全国民众。民族工商业 资本家踊跃购买国债,积极组织工厂内迁;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

37、综合国力而发奋工作;文化界人士组织许多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海外广大华侨节衣缩食,捐献大量钱财、衣物、药品、汽车等,支援祖国的抗战。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应该 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防止和消除对和平构成威胁的因素,制止侵略和其他对和平构成破坏的行为,以和平方式,依据正义及国际法原则,调整和解决破坏和平的国际争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化学武器最早使用于哪次战争?根据材料指出国际社会对使用化学武器的态度。( 3 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战争形势?面对这种形势,反法西斯国家在 1942 年初采取了什么对策?( 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请举出抗战期间

38、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的两次著名战役。( 4 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哪一次会议对联合国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分) 解析: (1)分析材料一的“在 1914一 1918 年的战争中,交战国共计使用了 45 种以上 约 12.5 万吨的毒气,造成了100 多万人伤亡,其中死亡 10 万多人,化学武器属大规模的毁灭性杀伤武器”可知在 1914 一 1918 年的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 1914-1918 年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材料一中的“日内瓦议定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把化学武器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使用化学武器的态

39、度是:反对使用化学武器,并以立法形式加以禁止。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反映出自 1939 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不断扩大侵略。 1941 年 6 月,德军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 扩大。 1941年 12月 7 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珍珠港事件掲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使二战规模达到最大。面对这种形势,反法西斯国家的对策是: 1942 年 1月 1 日,美、英、苏、中等 26 国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

40、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材料三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并广泛地动员全国民众。”指的是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937 年 9 月,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940 年 8 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台儿庄战役 1938 年,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这次战役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 1 万余人,取得了

41、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一次重大胜利。 (4)分析材料四的“防止和消除对和平 构成威胁的因素,制止侵略和其他对和平构成破坏的行为广可以总结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 1945 年 2 月召 开 的雅尔塔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召开的的雅尔塔会议对联合国的達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分)态度:反对使用化学武器,并以立法形式加以禁止。( 2 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法西斯国家在欧亚等地大肆侵略扩张。( 2 分)对策: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或建立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 分) (3)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 2 分)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亦可, 2 分) (4)维护世界和平。( 2 分)雅尔塔会议。( 1 分) 注:主观题部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