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3841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2 分 )“ 一带一路 ” 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 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 。 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解析: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 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

2、,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答案: C 2.(2 分 )科学合理膳食,使人体中各种元素形成 “ 收支平衡 ” ,以保障健康 。 下列属于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是 ( ) A.铁 B.钙 C.锌 D.碘 解析: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 。 A、铁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错误 。 B、钙属于人体中的常量元素,正确 。 C、锌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错误 。 D、碘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错误 。 答案: B 3.(2 分 )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 A.面粉 B.豆油

3、C.牛奶 D.白糖 解析: A、面粉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 A错误; B、豆油不易溶于水, 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 B 错误; C、牛奶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 C 错误; D、白糖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故 D 正确 。 答案: D 4.(2 分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钠 C.氧气 D.金 解析: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错误 。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错误 。 C、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

4、,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错误 。 D、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 。 答案: D 5.(2 分 )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成分有碘 131 和铯 137 等 。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解析: 元素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不同,所以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不同 。 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正确 。 B、决定元素的种类 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5、),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而不是中子数不同,错误 。 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错误 。 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不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错误 。 答案: A 6.(2 分 )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料,其有效成分是 K2CO3,它属于 (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料 解析: A、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而不是氮肥,错误 。 B、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而不是磷肥,错误 。 C、 K2CO3中含有

6、钾元素,属于钾肥,正确 。 D、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而不是复合肥,错误 。 答案: C 7.(2 分 )制作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 A. 不锈钢杯 B. 真丝围巾 C. 涤纶制成的航天服 D. 陶瓷花盆 解析: A、不锈钢是钢的一种,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 B、真丝围巾是用真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 C、涤纶制成的航天服是用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材料,正确 。 D、陶瓷花盆是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 。 答案: C 8.(2 分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 。 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民

7、生视角下的生态观,要求全国落实 “ 水十条 ” 。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B.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C.对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严格保护 D.农田灌溉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解析: A、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能减少水体污染,错误 。 B、富含 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正确 。 C、对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严格保护,有利于保护水资源,错误 。 D、农田灌溉使用喷灌、滴灌技术,能节约用水,错误 。 答案: B 9.(2 分 )医疗上,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 NaHCO3+HCl=NaCl+CO2+H

8、 2O。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钠和碳酸 NaHCO3+HCl=NaCl+H2CO3,碳酸不稳定,能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 答案: D 10.(2 分 )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 (画圈部分 )是 ( ) 选项 A B C D 现象放大图 A.A B.B C.C D.D 解析: 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

9、密性良好,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中的液柱会上升 。 答案: C 11.(2 分 )2015 年我国计划发射 4 颗北斗三期实验卫星,对全球导航中的新技术进行验证 。发射卫星的火箭常用的燃料是肼 (N2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2H4+N2O4 3X+4H2O,则 X 的化学式是 ( ) A.N2 B.NO3 C.NO D.HNO3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2H4+N2O43X+4H2O,反应前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6、 8、 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0、 8、 4,根据反应前后原

10、子种类、数目不变,则 3X 分子中含有 6 个氮原子,则每个 X 分子由 2 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N2。 答案: A 12.(2 分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装置 可作为 CO2的发生装置 B.装置 干燥 O2时,气体由 a 管进 b 管出 C.装置 可用作 O2的收集装置 D.装置 是收集 CO2气体的验满方法 解析: A、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 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 可作为 CO2的发生装置,说法正确 。 B、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 “ 长进短出 ” ,装置 干燥 O2时,气体由 a 管进

11、 b 管出,说法正确 。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装置 是向上排空气法,可用作 O2的收集装置,说法正确 。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说法错误 。 答案: D 13.(2 分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图 a 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图 a 中火柴头斜向下 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C.图 b 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 A、火柴梗

12、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错误 。 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和受到热气流带来新鲜空气的助燃,故正确; C、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 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正确; D、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正确 。 答案: A 14.(2 分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 “2” 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 A.2NH4+:二个铵根离子 B.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

13、C.Mg2+:一个镁离子带二个单位的正电荷 D.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 解析: A、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2NH4+中的 “2” 表示铵根离子的个数为2,说法正确 。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H2O 中的 “2” 表示 1个水分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说法错误 。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Mg2+中的 “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法正确 。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中的 “2” 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说法正确 。 答案: B 15.(2

14、分 )地壳中含有的氧、硅、铝、铁 。 结合如图分析,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核电荷数为 8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元素和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3O2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5.85g 解析: A、由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 8,表示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说法正确 。 B、硅元素带 “ 石 ” 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 C、铝元素显 +3 价,氧元素显 2 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说法错误 。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 ,不是 “ 克 ”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5.85,说法错误 。 答案: A 1

15、6.(2 分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 (1)NaCl+NH3+CO2+H20NaHCO 3+NH4Cl (2)2NaHCO3 Na2CO3+CO2+H 2O。 对上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2CuO2CuO A.用食盐制纯碱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B.(1)中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只有一种溶质 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D.碳酸氢钠比碳酸钠受热更易分解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氯化钠中无碳、氢元素,而碳酸氢钠中含碳、氢两种元素,因此用食盐制纯碱,还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故本选项错误 。 B、析出的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是 NaHC

16、O3、 NH4Cl 和 NaCl,故本选项正确 。 C、氨盐水显碱性,与二氧化碳能反应,所以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故本选项错误 。 D、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故本选项错误 。 答案: B 17.(2 分 )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 。 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 A、肥皂水呈碱性, pH 大于 7,食盐水呈中性, pH 等于 7,醋酸呈酸性, pH 小于 7,pH 逐渐减小,错误; B、在 H2S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2,在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0,在 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4,在 H2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6,化

17、合价逐渐升高,正确; C、 H 的原子序数为 1, C 的原子序数为 12, Na 的原子序数为 11, Mg 的原子序数为 12,逐渐增大,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形成溶液时的温度逐渐升高,正确 。 答案: A 18.(2 分 )下列是分析久置空气中的 NaOH 固体的相关实验 (不考虑水分 ),其中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测定纯度 取 a g 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

18、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m g 固体 除去杂质 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 B. C. D. 解析: 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根据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有气泡生成;故 正确; 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此时滴加酚酞变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 不正确; 测定纯度即测定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含量,采取加入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m g 固体;可以根据碳酸钡质量结合方程式进行求解;故 正

19、确; 除去杂质即去除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采取滴加氯化钙至恰好完全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全部转变为氯化钠和碳酸钙,过滤去碳酸钙沉淀后氢氧化钠溶液中引入了氯化钠杂质;故 不正确 。 答案: B 19.(2 分 )如图表示了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圈 中发生的反应可能都是分解反应 B.利用反应 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圈 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利用反应 可制得烧碱 解析: A、过氧化氢可以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这两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故 A 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可以和氢

20、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常用此方法来检验二氧化,故 B 说法正确 。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碳,故 C 说法错误 。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常用来制取烧碱,故 D 说法正确 。 答案: C 20.(2 分 )向一定质量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取 a 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图标上 b c 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Zn 与 Cu(NO3)2溶液反应 C.b 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 Zn2+、 Cu2+,金属单质有 Zn、 Cu、 Ag D.c 点和

21、d 点溶质种类不同,金属单质种类也不同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Zn Cu Ag,向一定质量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在 a 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滴加稀盐酸,会生成白色沉淀,故 A 错误; B、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溶液质量增加,故 B 正确; C、 b 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 Zn2+、 Cu2+,金属

22、单质有 Ag、 Zn,故 C错误; D、 c 点和 d 点表示锌和硝酸铜完全反应,所以溶质种类相同,金属单质种类也相同,故 D错误 。 答案: B 二、 (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30 分 ) 21.(4 分 )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 现有四种物质: 小苏打 干冰 氮气 熟石灰 。 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 78%,因此氮气含量最多 。 答案: (2)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 解析: 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俗名是小苏打 。 答案: (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 解析: 熟石灰属于

23、碱,能改良酸性土壤 。 答案: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解析: 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 。 答案: 22.(6 分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 (1)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 。 过度使用既造成能源危机,又导致环境污染 。如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

24、 答案: 石油 ABCC (2)2014 年冬季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据检测首要污染物为 PM2.5。 下列关于 PM2.5的说法或减少 PM2.5 措施错误的是 ; A.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超过 2.5m 的颗粒物 B.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 C.PM2.5 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 解析: 因为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5 微米的颗粒物,故 A 说法错误;而 “ 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 ”“PM2.5 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 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 ”说法正确 。 答案: A (3)目前,我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

25、均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 图 1 是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调整是 ; 解析: 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可推测 :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 。 答案: 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 (4)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如 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 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 CO2转化为有用物质 。 利用 NaOH 溶液来 “ 捕捉 ”CO 2,并将 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 2(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6、该过程可实现 CO2零排放 B.该过程只有 1 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 4 个化学反应 将 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 (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 3 所示: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溶液可来 “ 捕捉 ”CO 2;故该过程只有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等都可以循环利用; 而含有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排出,并没有 “ 实现 CO2零排放 ”

27、; 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气体与液体分离,而非过滤; 该过程化学反应有: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至少发生了 4 个 。 答案: D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 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 (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 C2H4+4H2O。 答案: D 2CO2+6H2 C2H4+4H2O 23.(5 分 )食盐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海水中储量很丰富 。 (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解析: 食盐的溶解度受

28、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 。 答案: 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 (2)晒盐过程中得到粗盐和卤水 。 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度的变化如图 。 t2 时, MgCl2的溶解度为 g;将 t2 时 MgCl2、 KCl 和 MgSO4三 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 时,析出的晶体是 (填物质化学式 ); 解析: 由图示可知 t2 时, MgCl2的溶解度为 100g,将 t2 的 MgCl2、 KCl和 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时,只要溶解度减小的都能析出晶体,由图示

29、可知 MgCl2、 KCl 的溶解度变小,都能析出晶体; 答案: 100 MgCl2、 KCl (3)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 20 时,向 4 个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 。 4 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 /g 4.5 9 18 20 溶液质量 /g 54.5 59 68 68 若将 中得到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是 g。 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 A. 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B. 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 D.20 时,将

30、恒温蒸发 25g 水,过滤得 18g 固体 。 解析: 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 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 9g,因此溶液质量为 =1000g,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 1000g 59g=941g; 分析上述四组溶液,由 组溶液可知 50g 水中最多溶解 18g 食盐,因此 为不饱和溶液, 为饱和溶液;故 A 正确; 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 B正确; 20 时, 中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且溶解了 18g 食盐,所以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故 C 正确;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 5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18g, 20 时,将

31、 恒温蒸发 25g 水,过滤能得 9g 固体,故 D 错误 。 答案: 941g D 24.(10 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我们一般从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等方面研究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 。 以金属为例,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问题: (1)认识金属元素存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金属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 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 解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氧化铝,氧化铁,四氧化三铁 。 答案 : ACD (2)探究金属性质:金属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 图 1 为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图

32、 2 是金属化学性质网络图 。 图 1 甲中反应现象是 ,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 1 只有乙中不反应,能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填元素符号 ); 依据图 1 完成金属性质网络,图 2 中的 A 属于 (填物质类别 ); 解析: 铁丝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现象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只有乙中不 反应,铁会与硫酸铜反应,所以铁比铜活泼,提尔会与稀硫酸反应,所以铁比氢活泼,铝会与硫酸亚铁反应,所以铝比铁活泼,所以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铝、

33、铁、氢、铜; 活泼金属会与酸、氧气、盐反应,所以图 2 中的 A 属于盐 。 答案: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Fe+CuSO4=FeSO4+Cu 铝、铁、氢、铜 盐 (3)认识金属的制备:工业上常采用还原法、置换法、电解法制备金属 。 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冶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3CO+Fe2O3 2Fe+3CO2 (4)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 下列金属制品的用途,利用其导电性的是 ; 合金性能优于单一金属,因而被广泛应用 。 焊锡 (主要含锡、铅 )与其组成金属相比具有 的特性,可用于焊接电子元件; 金属是一种有限资源,需要保护和回收利用 。 黄铜

34、 (铜锌合金 )用作弹壳的制造 。 现有一批使用过的,锈迹斑斑的弹壳,处理这批弹壳可以制得硫酸锌和铜,其主要流程如下所示 。 【收集资料】弹壳上的锈主要为 Cu2(OH)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溶液;弹壳和其他杂质不溶入水,也不参加反应 。 A.写出弹壳上的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B.固体 D 为 。 解析: A、铁锅利用了铁的导热性,故 A 错误; B、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故 B 正确; C、铝箔利用了铝的延展性,故 C 错误; D、黄金饰品利用了金属的光泽,故 D 错误 。 答案: B 合金的性质比组成的纯金属的性质优良,所以焊锡 (主要含锡、铅 )与其组成金属相比具

35、有熔点低的特性; a、碱式碳酸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 b、碱式碳酸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二氧化碳,所以蓝色溶液 B 是硫酸铜溶液, E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所以 E 是锌,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锌,得到的固体 D 与硫酸反应后有气体生成,说明有锌剩余,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固体 D 中含有锌和铜 。 答案: B 熔点低 a、 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b、锌、铜 25.(5 分 )“ 微观与宏观相联系 ” 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

36、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 。 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 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 。 图 1 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 ; 一杯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和 1 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填“ 相等 ” 或 “ 不相等 ” ); 解析: 稀盐酸和硫酸与镁条、氧化铁以及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属于酸的共性,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的缘故,故填: ABD, Ba2+SO42=B

37、aSO4 ; 一杯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和 1 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都是 (12 ):16=1: 8,故填:相等 。 答案: ABD Ba2+SO42 =BaSO4 相等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 。 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 图 2 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 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 根据图 3 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测 NaHSO4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 。 A.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钾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钠 B.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 D.其

38、水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 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该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0,故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58.5: (1018 )=13: 40,故填: 13: 40; A.由于钾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水 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故不会反应生成钠,错误; B.电离出来氢离子,水溶液呈酸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C.电离出来氢离子,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正确; D.电离出来硫酸根离子,其水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正确; 故填: BCD。 答案: 13: 40 BCD 三、 (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20 分 ) 26.(

39、10 分 )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 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中振荡 3 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 A B 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 A 瓶与 (填 “B” 或 “C” )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 CO2能与 NaOH 发生反应 。 解析: 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一中振荡 3 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 A B 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对比 A 瓶与 C 瓶的实验现象,可证

40、明 CO2能与 NaOH发生反应 。 答案: Ca(OH)2+CO2=CaCO3+H 2O C (2)实验二观察到 C 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 ,结论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活动与探究二】用变量控制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实验三 实验四 解析: 实验二观察到 C 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 答案: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CO2+H2O=H2CO3 (3)实验三目的是探究 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实验四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 。 【活动与探究三

41、】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实验五 解析: 实验三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实验四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溶质、溶剂的质量相等 。 答案:温度 溶质、溶剂的质量相等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 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0mL 20mL 12mL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 (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 ),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

42、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 (填 “ 偏小 ” 、“ 偏大 ” 或 “ 无影响 ” )。 解析: 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6%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 (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 ),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偏小,因为冷却以后,注射器推进的少了 。 答案: 2Cu+O2 2CuO 装置一中氧气反应的更充分 16% 偏小 27.(10 分 )“ 双吸剂 ” 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

43、水蒸气等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某食品袋中发现一包 “ 双吸剂 ” ,其标签如图所示 。 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 “ 双吸剂 ” 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 【提出问题】久置 “ 双吸剂 ” 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 Fe+2FeCl33FeCl 2 碱性的 Na2CO3溶液可以和中性的 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 Fe、 Fe2O3、 CaO、 Ca(OH)2和 CaCO3 【实验探究 1】下表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放于

44、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 ,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 。 试管 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样品中一定含有 不含Fe2O3 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试管底部有不溶物,上层清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样品中含有 解析: 由题目中可知固体成分可能含有 Fe、 Fe2O3、 CaO、 Ca(OH)2和 CaCO3,由表中实验现象:“ 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说明固体和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浊的气体 ),和

45、一种含有 Fe2+的物质 (得到浅绿色溶液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为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式为: CaCO3+2HClCaCl 2+H2O+CO2 ,而铁也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 2+H2 ,可以推出加入的这种物质为稀盐酸,固体物质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Fe 和 CaCO3;其他的固体物质中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的有: 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溶液为无色 )和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O+2HClCaCl 2+H2O; 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溶液为无色 )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HC

46、lCaCl 2+2H2O; 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 (溶液为黄色 )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 3+3H2O。 由于最后所得溶液没有显黄色,也就是溶液中没有,所以固体物质中一定没有 Fe2O3。 故答案为:稀盐酸; Fe 和 CaCO3; 加水溶解后,氧化钙可和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氢氧化钙的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氧化钙或氢氧化钙 。 答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稀盐酸 Fe 和 CaCO3 氧化钙或氢氧化钙 【实验质疑】 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实验中并不能得出一定含 Fe2O3的结论,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为进一步确定这包久置的 “ 双吸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