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 A.歼 灭 (qin) 驯 良 (xn) 干 涸 (h) 坚持不 懈 (xi) B.和 煦 (x) 要 塞 (si) 炫 耀 (xun) 人声 鼎 沸 (dng) C.迁 徙 (x) 瓦 砾 (l) 迂 回 (y) 齐心 协 力 (xi) D.酬 和 (h) 伫 立 (zh) 刹 那 (sh) 中流 砥 柱 (d) 解析 : A 歼灭 (jin), C 瓦砾 (l), D 刹那 (ch)。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3 分) A.造型 顶
2、粱柱 刻骨明心 隐姓埋名 B.藉贯 沉甸甸 锐不可当 秩序景然 C.丰硕 紧箍咒 疲备不堪 振耳欲聋 D.憔悴 逐客令 家喻户晓 进退维谷 解析 : A“顶梁柱”,非“顶粱柱”,“刻骨铭心”,非“刻骨明心”; B“籍贯”非“藉贯”,“秩序井然”非“秩序景然”; C“疲惫不堪”非“疲备不堪”,“震耳欲聋”非“振耳欲聋”。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3 分) A.他看完电影狼图腾,受到了震撼,感觉 开卷有益 。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 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在当地人心目中,王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 妙手回春 的好医生。 D.清晨的公园
3、里,一些老人在 指手画脚 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 解析 : A 开卷有益 : 读书总有好处。使用的对象不恰当,应该用“获益匪浅”。 B“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了,用“津津有味”才恰当。 D 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 答案: 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3 分)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关注和培养的重要工作。 C.劝阻青少年戒烟,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解析 : B
4、搭配不当,删除“和培养”。 C“劝阻”“戒烟”,把意思说反了。把“戒烟”改为“吸烟”。 D 句子成分(主语)残缺,去掉“随着”或“使得” 。 答案: A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三国演义中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是曹操。 B.简 爱中简 爱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勇敢地宣布了自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 C.草房子中细马在桑桑的帮助下挖柳树须子给邱二爷治病,后来细马回到了江南老家。 D.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 硬汉精神。 解析 : 草房子中细马在邱二爷死后,没有回江南老家,而是留在了油麻地,卖了十二棵树,买
5、回五十头羊,努力赚钱,买砖,立志要给妈妈盖大房子 。 答案: C 二、( 2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 8 题。(共 6 分,每小题 2 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6、欤?葛天氏之民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2 分) A.每有 会 意 会 :体会,领会 B.造 饮辄尽 造:酿造 C.期 在必醉 期:期望 D.环堵 萧然 萧然:空寂 解析 : “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 , 动词,不是“酿造”。 答案: B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2 分) A.亦不详 其 姓字 安陵君 其 许寡人 B.因以 为 号焉 不足 为 外人道也 C.既醉 而 退 濯清涟 而 不妖 D.黔娄 之 妻有言 能以径寸 之 木 解析 : A 代词,他的 /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 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 /介词,向,
7、对。 C 承接连词 /转折连词。 D 结构助词,的。 答案: D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2 分) A.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解析 : “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
8、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答案: 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9-11 题。(共 6 分,每小题 2 分) 记六一语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顷岁:近年。指擿:批评指正。 9.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2 分)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解析 : 本题考查 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
9、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 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 答案:疵病不必待人指擿 /多作自能见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解析 :本 题考查 翻译课外文言句子的能力。本句直译即可,注意要点出“此公”是欧阳修,“以”“告人”“故”“尤”等词语要翻译准确。 答案: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11.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2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 根据要求提取
10、、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本题关于写作的主张要从欧阳修的话中去提取、概括,“勤读书”“多为之”“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多作自能见之”等词句可看出其写作主张。 答案:勤读书多写作不急于求成多反省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13 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历乱:烂漫 12.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 现出春天的特点。( 3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 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
11、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的春天的特点。 答案: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13.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3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 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 答案: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
12、,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共 7 分,每小题 1 分) 子曰:“ ,可以为师矣。”( 十则) 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小时候,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解析 : 本题考查 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 。注意平日积累, 注意 “作”“少”“萍”涯”等字不要错写或误写。 答案:温故而知新 胜作一书生 乡泪客中尽 谁道人
13、生无再少 身世浮沉雨打萍断肠人在天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 3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共 12 分) 中国竹,意无穷 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 属约 500 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 28 属 220 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 、食、住、行、用五大
14、方面。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 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
15、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 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
16、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3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 答案:示例: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竹与生活息息相关;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 16.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 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 之一 ,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 28 属 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解析 : 本题考查 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17、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答案:“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 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 ;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解析 : 本题考查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
18、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本 题“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承接上文,“在文化上所赋予”开启下文,与文 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后最好加上一句“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答案:文章第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
19、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2 题。(共 18 分)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 ,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 ,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 ,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 ,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
20、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 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 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 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21、 。 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 不等熟 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
22、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 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
23、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 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题目妙处的能力。分析记叙文题目
24、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含义,明确其是不是文章行文线索,与写作内容、写作对象、写作顺序、文章首尾等的关系,最后表明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 伟大。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3 分)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2)结合语
25、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 3 分)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 洗 老 。 解析 : 本题考查 关键语句的赏析能力 。做这类题目必须结 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分析 。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2)洗,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伤感。 21.请结合第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4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
26、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答案: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 分)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文章构思特点,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架构、段落安排、行文思路、立意选材等特点去观察和思考;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则要仔细观察作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 答案:示例一
27、:运用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运用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 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 四、( 50 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 xxx”代替,否则扣分 ;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 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 20 行) 解析 :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没有材
28、料的引导,也没有过多的内容限制,不存在审题障碍,但要想写得出彩也需要动一些脑筋。写这篇文章还是重在解题。“那声音”是主体,是写作时应重点思考的内容,结合后面的限制成分“常在心田”,“那声音”对自己而言一定是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心灵的声音。 答案: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济南 考生 三年时光匆匆,我深深眷恋着我的校园,因为这里有百听不厌的读书声。 每一次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都像一缕缕清新的风,吹向我的耳畔。那声音,像一曲跌宕有致的乐章,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每一声都回荡在我的心间。 当读书声响起时,其中,有的声音浑厚,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如铿锵击鼓,有的如绵绵细雨,都在微微润湿的晨风
29、中酝酿,令清晨的空气也带着丝丝甜味。 读书声诵读着经典:宋濂不畏艰难求学,令我们深深赞叹:吕蒙终予醒悟读书,令我们刮目相看 ; 花木兰勇于替父从军,令我们传唱不衰 ; 口技人独自精彩表演,令我们叹为观止。每一次朗读都令我受益匪浅。 湖心亭上,张岱绘“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声声吟咏,展现水天一色的美景 ;桃花源中,陶渊明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声声吟咏,唱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岳阳楼上,范仲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声声吟咏,责任填满我们的胸膛。 朗朗的读书声,带着我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穿梭。走过赵县的赵州桥,那饱经沧桑的石板,令我心生感慨 ; 徜徉苏州的园林,那独具
30、匠心的轩榭池沼,令我心驰神往 ; 登上泰山 的绝顶“一览众山小”,令我心潮澎湃 ; 飞跃咆哮的黄河,看汹涌的浪花,令我心头激荡。 每一次踏进校园,听到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我身上所有的倦怠都悄悄溜走。我的步伐不由加快,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推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每一次踏进校园,听到传递快乐的读书声,我都情不自禁地微笑。因为,这声音里有我对知识的渴望,有我们纯真美好的友谊,还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殷殷期盼。每一声,都在我的心田绽开美丽的花朵,采撷雨露,迎接朝霞。 毕业前夕,我们再次齐读经典,然而,在嘹亮的诵读声中,我听出了“惜别”,听出了“珍重”。中考前夕,我再次来到校园,校园里寂静无声。我竞情不能已,仿佛曾经的读书声依然回响在我耳畔。 考场上,回首三年时光,有很多话想说,却最终汇成只言片语:别了,敬爱的老师 ; 别了,亲爱的同学。在以后的读书声里,我将带着新的梦想扬帆起航,驶向心灵更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