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3847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真题历史 第二部分历史(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百家争鸣”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对此贡献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李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流是总结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李冰是水利专家,所以 B 符合

2、题意。 答案: B 2.张骞开通西域之后,这条贯穿中西贸易的交通线路打通了。在张骞时代,这条贸易通道上转运的物 品包括( ) 丝绸 蔡侯 纸 罗盘针 印刷品 A. B. C. D. 解析: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西汉,蔡侯纸出现在东汉,罗盘针北宋出现,印刷品隋唐出现,所以在张骞时代,这条贸易通道上转运的物品不可能有蔡侯纸、罗盘针和印刷品,故此题答案选 A。 答案: A 3.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

3、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解析:题文中的“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平民性指的是政治制虔体现了平民可以参加国家管理,而平民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 参与国家管理的。分析四个选项,唐朝科举制完善,其他三个朝代不存在科举制,故答案选 D。 答案: D 4.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 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

4、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的分祈能力,对题文中的“现代化的程度令人 吃惊,货币经济、紙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进行分析,货币经济、紙钞、流通票据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非常活跃的表现。 AB 表述错误, D 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此题选 C。 答案: C 5.下图为福建省泉州市灵山的一座碑文拓片。据此判断此碑始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1405-1

5、433 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 30 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紅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题文材料出现“西洋”等关键信息,可知是郑和下西洋,故选 C。 答案: C 6.据资料统计,从 1862 1894 年这 30 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 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B.发展近代产业,抵御外侮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

6、了挽救清朝的统治, 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他们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中央 是奕訢, 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等。后期以“求富”为 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肓是 1905 年, C 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不是李鸿章新政的主题,发展近代产业,抵御外侮符合题意,故选 B。 答案: B 7.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

7、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解析:题文材料应理解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实现了变人治为法治。 C 符合题意,故选 C。 答案: C 8. 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下列年份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历程中,更具标界意义的是( ) A.1860 年 B.1894 年 C.1917 年 D.1949 年 解析: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朿了一

8、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 1949 年具有标志意义。 1840 年发生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1894 年发生的是甲午中曰战争, 1917 年是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历程无关,故此题选 D。 答案: D 9.学者彼得诺兰认为, 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

9、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在 1978 年,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 1927 年,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是 1978 年之后,而题文的时间是“在五十年代早期”,所以 BCD 不符合要求,故选 A。 答案: A 10.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 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是( ) A.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B.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C.中 美双方互派大使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 20

10、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因此可以认为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是“改变世界”的事件,故选 B。 答案: B 11.魏晋以来,伴随西方佛教的迅速传播,中原大地礼佛之风盛行,曾经被我们视为封建迷信的宗教却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文中的“佛教”产生于( ) A.印度 B.麦加 C.埃及 D.巴比伦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佛教的传播。公元前 6 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其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要人们忍耐服从,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很快发展

11、起来并向外传播。故选 A。 答案: A 12.有人认为 19 世纪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下列不属于这一时代的科学成果是( ) A.电灯的发明 B.物种起 源 C.共产党宣言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解析:题文中的“ 19 世纪”是解题的关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又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代表作。成书于 1687 年。 1687 年属于 17世纪,不 符合题意, ABC 都是出现在 19 世纪,故选 D。 答案: D 13.以下是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的欧美主要国家税率列 表 国家 1926 年( %) 1931 年( %) 法国 12 38 德国 12 40.7 美国 2

12、0 53 英国 4 10( 1932 年) 对上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各国提高税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B.经济危机引发欧美国家间的关税战 C.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提高税率 D.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最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关知识的认识。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有三个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其影响是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应对危机,欧美国家纷纷调整关税。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提高税率错误,因为罗斯 福“新政”是 1933 年, AD 表述明显错误,故选 B。 答案: B 14.有学者

13、在 20 世纪 90 年代说,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 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 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开始出现了“一超”与“多强”并存的多极化趋势。“一超”指美国,“多强”指中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学者认为欧盟等“这些军

14、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故选 D。 答案: D 15.“自动控制技术是在无人直接干预的情况下,采取对控制信息进行测控、变换、传递和计算,用以达到对被控对象实现自动化的功能技术,企业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材料表明自动化技术( ) A.是造成工人失业的根本因素 B.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源于现代计算机技术 D.是现代生物工程的重大突破 解析:题文中提到的“控制信息、实现自动化”的完成必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而现代计算机技术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很明显 BD 错误 。 A 是造成工人失业的根本因素认识错误,故选 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8

15、分,第 17题 12分,满分 20分。 16.史学界认为, 16 18 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 型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子,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系列 斗争,在它的推动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进入崭新的时代。 问题: (1)列举 16 18 世纪欧美爆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三个典型事件。( 6 分) (2)“崭新时代”的含义是什么?( 2 分) 解析: (1)1640-1688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1177-1783 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

16、的独立,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 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进入崭新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时代。 答案: (1)1640 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 年爆发的美国独 立战争、 1789 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

17、命。( 6分) (2)资本主义时代(或:工业化时代)( 2 分) 17.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 是“十四年抗战”说。大陆学者李君如认为, 坚持 14 年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 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问题: (1)“八年

18、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 的起点各是什么?( 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6 分)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 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2 分) 解析: (1)主要考査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19、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胜 利。 (2)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的认识。 1931年 9月 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中共就积极投入抗战。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主动与国民政府实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抗战新局面,进行全民族抗战。中

20、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幵展了抗日斗争, 1940 年的“百团大战”等战役 给侵略者沉重打击。抗日反攻时期,毛洚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国军队开展大规模反攻直至夺取抗战胜利。 (3)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海峡两岸人民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只有“修正我们的视角”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 (1)1

21、937 年七七事变为起点;( 2 分)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 2 分) (2) 1931 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中共就积极投入抗战;相反,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围剿中共红军;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主动与国民政府实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抗战新局面;中共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方展开游击战 争,牵制了日侵华武装,配合与支持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开展了如“百团大 战”等抗日武装斗争,消灭了大量日伪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国军队开展大规模反攻直至夺取抗战胜利。 (3)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 1 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1 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