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874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江西省中考真题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1.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因此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地瑰宝。“围魏救赵”的因此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汉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兼并战争的具体表现,需要准确再现历史事件,属于知识再现型问题,难度较低。“围魏救赵”即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容易混淆的是桂陵之

2、战、马陵之战和城濮之战的时期、作战的诸侯国。 答案: C 2.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要能读懂抓住甲乙同学对话的关键词,需要一定的分析、判断与对比能力,稍微有一点儿难度。根据题干中的“中原政权给岁币

3、”可判断是宋朝,“没有战败却签约给岁币、设立榷场”指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发生在宋、辽之间,容易混淆的是宋、夏议和,宋给西夏岁币、设立榷场,但西夏向北宋称臣,并非称兄道弟。南宋与金之间是南宋向 进称臣,也非称兄道弟,因此选 A。 答案: A 3.马克思( 1818-1883)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里所述“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 (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解析:本题考查在世界近代文明发展趋势下中

4、国遭到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较高的分析材料、综合判断历史事件背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根据马克思生活的时间可以判断材料中“安 于现状的大帝国”是晚清政府;“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指为了发展近代工业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19 世纪中后期首先打开中国大门的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是帮凶,此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刚刚崛起,因此选 B。 答案: B 4.“尽管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里评价的是 ( ) A.洋 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评价,基本属于知识再现型问题,能力要求较低。“自强、

5、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开辟道路,直接判断答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开启中国思想近代化,要能准确区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答案: A 5.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井冈山的是 ( ) A.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C.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革命摇篮,红军因此乡 解析:本题考查 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需要根据井冈山的革命活动提炼主题思想,需要一定的概括提炼能力,但难度不是很大。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出现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会师

6、后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因此又是红军的因此乡,选项 A 是武昌, B 是北京, C 是南昌,因此选 D。 答案: D 6.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 录 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解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但需要从材料中分析总结,发现共同点,需要较高的 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一点儿难度。材料中烈士牺牲的时间均在 1950 1953 之间,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北伐战争 1926 1927 年,抗日战争 1937 1945 年,解放战争 1945 1949 年, 因此选 D。

7、 答案: D 7.下 图所示为原汇昌花边线漂染厂的收据。这一历史遗存印证的是 ( ) A.“一五”工业化建设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的内容,读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需要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片中提供的有效信息较明显,所以难度不大。根据图片中的“公私合营、领取股息”可以判断是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 1956 年可以判断是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因此选 B。 答案: B 8.他工作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当一颗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刻苦钻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从

8、不乱花一分钱,却把积攒的钱捐给灾区。他为人民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塑造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他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他的精神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是 (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本题考查社会探索中涌现的英雄人物,题目不难但是题干较长,需要耐心仔细读完,从中抓住判断答案的关键词。“甘当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内涵,焦裕禄 是“党的好干部”;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元勋”,因此选 C。 答案: C 9.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984 年,开放 14个沿海城市; 1985 年

9、,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 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2 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 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要能根据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史实判断考查的意图,需要准确的分析推理能力,中等难度。题干列举的是对外开放的史实,与改革无关,首先排除选项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逐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选项 A、 B是改革开放总体带来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对外开放;我国

10、开放从特区开始,再到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说明我国全方位开发,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因此选 D。其实本题的中心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据此判断答案更容易防止误判。 答案: D 10.下 图阴影部分所示下列哪一古代帝国的版图 (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解析:本题实际考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要能根据图中显性和隐形的信息提示判断该地为的主要位置,需要一定的读图提炼信息的能力,中等难度。图中的显性提示是唐朝( 618907 年)和拜占廷帝国( 395 1453 年),取其共同部分时间,说明此帝国大致出现在 7 10 世纪

11、。图中隐形信息是该帝国地跨欧亚非,领土以西亚、北非为主,据此综合判断是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公元前 5 世纪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4 世纪,罗马 帝国公元前 27年 476 年,时间不均不符合,因此选 D。 答案: D 11.“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以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古代希腊 B.古代日本 C.中古欧洲 D.近代俄国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的特点,要能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构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判断历史现象,比较容易。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封臣”“封君”,这是分封现象的产物,小封臣、大封臣

12、、封君他们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这种现象出现的封建欧洲社会。容易混淆的是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但选项中没有出现,日本有封建等级统治现象,但不是分封产生的,古代希腊是城邦管理,各城邦政治统治不一样,但没出现分封现象,近代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选 C。 答案: C 12.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 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它”是指 ( ) A.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之一的文艺复兴,准确读取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解题的突破口,难度不大,基本属于知识再现型问

13、题。本题从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和影响角度考查知识点,根据题干中“人文主义”或“冲击了封建神学”可直接判断出答案。首先排除选项 C,新航路开辟不是思想运动,根据“人文主义”排除选项 A,根据“冲击了封建神学”排除选项 D,因此选 B。 答案: B 13.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发并实施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 1863 年,林肯政府开始实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者相同的历史作用是 ( )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消除了种族之间的矛盾 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都解放了劳动力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废除农奴制和黑人奴隶制的共同影响,要能根据各自的影响概括出共同部分,

14、或者能根据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的背景分析当时两国存在的共同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推理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农奴 制改革和美国内战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所以成功后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符合题意;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是俄国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缺少自由劳动力,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美国北方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缺少自由劳动力,所以符合题意。美国至今还没有消除种族歧视,美国内战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内战前美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不符合题意,因此选 D。 答案: B 14.会议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美国坚持要求解决国际联盟问题

15、;英国提出先解决德国、土耳其殖民 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据此可知,该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的巴黎和约,读题理解英法美争吵的原因和围绕什么问题争吵是判断答案的关键,题干中的提示很明显,难度较低。根据“战胜国”说明会议在战后召开的,首先排除选项 C,慕尼黑会议是二战前召开的;根据“国际联盟”排除选项 D,因为建立国际联盟是一战的决议,雅尔塔会议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根据“处置德国、土耳其”排除选项 B,因为华盛顿会议是为了解决美日在亚太 地区的争夺,主要是对中国的争夺而非德国,因此选

16、D。 答案: A 15.下表所示为部分年份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它最能说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 ( ) A.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读取表格中信息,分析出投资发展的趋势,判断选项中的最近答案,需要较高的判断能力,难度中等。首先表格中数据是直接投资的金额,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关,排除选项 A;表格中没有两个或多个国家投资额比较,所 以也无从比较贫富,排除选项 B;外国投资数额不能说明世界贸易频繁,最多只能说明国际经济往来情况,国际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因此选 D。 答案: C 二、综

17、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小题 4 分,第 17 小题 6 分,第 18 小题 10 分,共 20分。) 16.( 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认为)这一计划破坏国家主权和它们国民经济的利益,美利坚合众国、英国和某些其他西欧国家的政府事实上就断绝与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间的贸易关系。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 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 1949 年 1月 25 日) 材料二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 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

18、别地或通过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 1955 年 5月 14 日) (1)材料一所述“这一计划”指的是什么( 1 分)据材料二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应对哪一“国家集团”( 1 分) ? (2)材料一、二提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两大集团“冷战”的表现,读懂材料,抓 住材料中的有效提示,判断材料描述的时代背景,需要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因为材料提示明显,所以难度不大。根据两段材料中的时间可判断发生在二战后,根据材料中的“美国、英国、华沙条约”等可判断

19、与“冷战”有关。列出美国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对应着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材料一苏联成立经互会是为了应对美国在西欧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材料二苏联成立华约组织是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北约军事组织。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间的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对抗,又称为两极格局。 答案: (1)马歇尔计划( 1 分)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或“北约”。 1 分) (2)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抗。( 2 分) 17( 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如下 图 (1)导致图一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 1 分),图二所示被迫迁移的是什么人 ?( 1 分) (

20、2)上面两图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相似的影响是什么 ?( 2 分) 材料二在 1830年,英格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者不到两万人的地方,到 1914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超过两万人的地方。在 1840 年时,只是伦敦和巴黎有 100 万人口。到 1914 年,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也都有 100 万人口了,在欧洲以外,还有纽约、芝加哥、费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东京和大阪等人口达百万的城市。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据材料二,说说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

21、期人口迁移现象、奴隶贸易和工业革命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现象。是图文结合型的综合题,图片阅读需要地理知识为依托,材料阅读要能根据时 间提示判断历史背景,分析其现象,因此需要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以“世界人口迁移现象”为线索组题,另辟蹊径,角度不很常见所以有些新颖,问题难度中等。 (1)读图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向南迁移,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中原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只要回答“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所以是北方战乱。魏晋时期人口南移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根据图二中的大西洋、太平洋位置判断人口是从非洲迁往美洲, 16 19 世纪三百年间

22、非洲、美洲、欧洲间的奴隶贸易是人口迁移的主 要现象,所以被迫迁移的是非洲黑人。黑人成为美洲地区最主要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根据人口迁移各自的影响综合出相似的影响是为迁入地补充了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3)材料二说明 1830 年苏格兰人口居住比较分散, 1840 年只有伦敦和巴黎两大城市, 1914年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了,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切分布在世界各地。综合材料说明世界人口由分散在各地居住向城市集中居住,从而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 答案: (1)北方战乱;( 1 分)非洲黑人。(或“非洲人、黑奴、奴隶”, 1 分) (2)为迁入地补充了劳动力,

23、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3)由农村流向城市。(或“由农村、小城镇流向大城市”,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18.(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史为鉴明得失】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停止)。以(因为)有侯王。赖宗庙(依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刚刚安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说说秦始皇所述是其前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 ?( 1 分)针对这一弊端,他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 1 分) 【前事不忘后事师】 材料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意志不能再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而

24、招致灭顶之灾,要实现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彻底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蒙受的纷争不再发生。他对戴高乐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 大国崛起德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材料二所述德意志“招致灭顶之灾”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 2 分)据材料二,说说阿登纳为欧洲国家指引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 ( 1 分) 【力挽狂澜破逆浪】 材料三(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会议)果断停止使用

25、“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3)据材料三、四,说说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2 分) 【沧海扬帆少年时】 (4)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年仪式上,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是抗战胜利 70 周年,我们再次反思这场战争,它给你怎样的警示和启迪 ?( 1分)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 分) 解析:本题从情感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学 史的收益或个人看法,问题一、问题二考查史实再 现,问题三考查综合概括、提炼共同点的能力,问题四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历史

26、警示或启迪,首先需要明确个人观点,再用史实说明。属于史论结合的综合题,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难度较高。 (1)材料一古文的大致意思: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乱多是因为有诸侯,秦国刚统一天下, 再发生战乱很难安定天下。春秋战国纷争是分封制带来的消极影响,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材料二第一句话说明德国要斩断发动战争的历史根源,德国给整个欧洲带来灾难 的战争是一战和二战。第二句话 “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证未来的安全”, 言外之意“欧洲国家只有联合才能保证未来的安全”,即主张欧洲联合,成立了欧盟。 (3)材料三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27、。材料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 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综合两次会议内容的相同之处,即: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作出 了正确的决策。 (4)反思抗战的警示或启示,首先得有自己的观点,如: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警惕 日本新军国主义反华新思潮;国家落后、分裂容易招致外来侵略;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取得这 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等。选择一种你容易说出史实的观点,至少举两个例子证明你的观点,可以是教材上的史实,也可以时事问题的材料。如:警惕日本新军国主义反华新思潮:日本多次篡改教科书、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的争夺、安倍晋三参拜晋国神社、日本修改和平宪法等。需要

28、注意的是:此问题观点应该是正面的,不能站在日本的立场上做任何诡辩;所举事例也必须是具体的真实的事实,不能捏造。 答案: (1)分封制;( 1 分)推行郡县制。(或“将全国分为 36 郡,郡 下设县”, 1 分) (2)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2 分)欧洲联合。(或“欧洲一体化”, 1 分) (3)都主张纠正过去的错误,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2 分) (4)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说出一点警示或启迪,并符合题意,可得 1 分。结合史实说明,可得 2 分。共 3 分。 例答一:国家落后、分裂容易招致外来侵略。( 1 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至抗战爆发时,中国工业生产全国落后于日本;长期以来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连年内战,更是给了日本侵华的可乘之机。( 2 分) 例答二: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1 分)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赴国难;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