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数学.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875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5年江西省中考真题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江西省中考 真题 数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计算( 1) 0的结果为( ) A.1 B. 1 C.0 D.无意义 解析 : ( 1) 0=1, ( 1) 0的结果为 1. 答案 : A. 2.2015 年初,一列 CRH5 型高速车组进行了 “300000 公里正线运营考核 ” 标志着中国高速快车从 “ 中国制造 ” 到 “ 中国创造 ” 的飞跃,将 300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310 6 B.310 5 C.0.310 6 D.3010 4 解析 :将 300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310

2、 5. 答案 : B. 3.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左视图为( ) A. B. C. D. 解析: 找到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即可,注意所有的看到的棱都应表现在左视图中 .从左面看易得左视图为: . 答案 D.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a2) 3=6a6 B. a2b2 3ab3= 3a2b5 C. D. 解析 : A、原式 =8a6,错误; B、原式 = 3a3b5,错误; C、原式 = ,正确; D、原式 = ,错误, 答案 : C 5.如图,小贤为了体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矩形框架 ABCD, B与 D 两点之间用一根橡皮筋拉直固定,然后向右扭动框架,观察所得

3、四边形的变化,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四边形 ABCD 由矩形变为平行四边形 B.BD 的长度增大 C.四边形 ABCD 的面积不变 D.四边形 ABCD 的周长不变 解析 : 矩形框架 ABCD, B 与 D 两点之间用一根橡皮筋拉直固定,然后向右扭动框架, AD=BC, AB=DC, 四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故 A 正确; BD 的长度增加, 故 B 正确; 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高变小了,但底边没变, 面积变小了,故 C 错误; 四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没变, 周长没变, 故 D 正确, 答案 : C. 6.已知抛物线 y=ax2+bx+c( a 0)过( 2, 0),( 2, 3)两点,那

4、么抛物线的对称轴( ) A.只能是 x= 1 B.可能是 y 轴 C.在 y 轴右侧且在直线 x=2 的 左侧 D.在 y 轴左侧且在直线 x= 2 的右侧 解析 : 抛物线 y=ax2+bx+c( a 0)过( 2, 0),( 2, 3)两点, 点( 2, 0)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横坐标 x2满足: 2 x2 2, 2 0, 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y 轴左侧且在直线 x= 2 的右侧 . 答案 :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24分) 7.一个角的度数为 20 ,则它的补角的度数为 . 解析 : 180 20=160 . 答案 : 160 . 8.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

5、 考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计算题 . 分析: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两不等式的解集,找出解集的公共部分即可 . 解析 : 由 得: x2 , 由 得: x 3, 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3 x2 . 答案 : 3 x2 9.如图, OP 平分 MON, PE OM 于 E, PF ON 于 F, OA=OB,则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 解析 : OP 平分 MON, PE OM 于 E, PF ON 于 F, PE=PF, 1= 2, 在 AOP 与 BOP 中, AOP BOP, AP=BP, 在 EOP 与 FOP 中, , AOP BOP, 在 Rt AOP 与 R

6、t BOP 中, , Rt AOP Rt BOP, 图中有 3 对全等三角形, 答案 : 3. 10.如图,点 A, B, C 在 O 上, CO 的延长线交 AB 于点 D, A=50 , B=30 ,则 ADC的度数为 . 解析 : A=50 , BOC=2 A=100 , B=30 , BOC= B+BDC, BDC= BOC B=100 30=70 , ADC=180 BDC=110 , 答案 : 110 . 1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 x2 4x 3=0 的两根为 m, n,则 m2 mn+n2= . 解析 : m, n 是一元二次方程 x2 4x 3=0 的两个根, m+n=4, mn

7、= 3, 则 m2 mn+n2=( m+n) 2 3mn=16+9=25. 答案 : 25. 12.两组数据: 3, a, 2b, 5 与 a, 6, b 的平均数都是 6,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为一组数据,则这组新数据的中位数为 . 解析 : 两组数据: 3, a, 2b, 5 与 a, 6, b 的平均数都是 6, 解得 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为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3, 4, 5, 6, 8, 8, 8, 一共 7 个数,第四个数是 6,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6. 答案 : 6. 13.如图 1 是小志同学书桌上的一个电子相框,将其侧面抽象为如图 2 所示的几何图形,已知 BC=B

8、D=15cm, CBD=40 ,则点 B 到 CD 的距离为 cm(参考数据 sin200.342 ,cos200.940 , sin400.643 , cos400.766 ,结果精确到 0.1cm,可用科学计算器) . 解析 :如图 2,作 BE CD 于 E, BC=BD, CBD=40 , CBE=20 , 在 Rt CBE 中, cos CBE= , BE=BC cos CBE =150.940 =14.1cm. 答案 : 14.1. 14.如图,在 ABC 中, AB=BC=4, AO=BO, P 是射线 CO 上的一个动点, AOC=60 ,则当 PAB为直角三角形时, AP 的

9、长为 . 解 析 :当 APB=90 时(如图 1), AO=BO , PO=BO , AOC=60 , BOP=60 , BOP 为等边三角形, AB=BC=4 , AP=ABsin60=4 =2 ; 当 ABP=90 时,情况一:(如图 2), AOC=BOP=60 , BPO=30 , BP= = =2 , 在直角三角形 ABP 中, AP= =2 , 情况二:如图 3, AO=BO , APB=90 , PO=AO , AOC=60 , AOP 为等边三角形, AP=AO=2 , 答案: 2 或 2 或 2. 三、(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分) 15.先化简,再求值:

10、 2a( a+2b)( a+2b) 2,其中 a= 1, b= . 解析 : 原式第一项利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计算,第二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去括号合并得到最简结果,把 a 与 b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 答案 :原式 =2a2+4ab a2 4ab 4b2=a2 4b2, 当 a= 1, b= 时,原式 =1 12= 11. 16.如图,正方形 ABCD 于正方形 A1B1C1D1关于某点中心对称,已知 A, D1, D 三点的坐标分别是( 0, 4),( 0, 3),( 0, 2) . ( 1)求对称中心的坐标 . ( 2)写出顶点 B, C, B1, C1的坐标 . 解析 :(

11、1)根据对称中心的性质,可得对称中心的坐标是 D1D 的中点,据此解答即可 . ( 2)首先根据 A, D 的坐标分别是( 0, 4),( 0, 2),求出正方形 ABCD 与正方形 A1B1C1D1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根据 A, D1, D 三点的坐标分别是( 0, 4),( 0, 3),( 0, 2),判断出顶点B, C, B1, C1的坐标各是多少即可 . 答案 :( 1)根据对称中心的性质,可得 对称中心的坐标是 D1D 的中点, D 1, D 的坐标分别是( 0, 3),( 0, 2), 对称中心的坐标是( 0, 2.5) . ( 2) A , D 的坐标分别是( 0, 4),( 0,

12、 2), 正方形 ABCD 与正方形 A1B1C1D1的边长都是: 4 2=2, B , C 的坐标分别是( 2, 4),( 2, 2), A 1D1=2, D1的坐标是( 0, 3), A 1的坐标是( 0, 1), B 1, C1的坐标分别是( 2, 1),( 2, 3), 综上,可得 顶点 B, C, B1, C1的坐标分别是( 2, 4),( 2, 2),( 2, 1),( 2, 3) . 17.O 为 ABC 的外接圆,请仅用无刻度的直尺,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在图 1,图 2 中画出一条弦,使这条弦将 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 ( 1)如图 1, AC=

13、BC; ( 2)如图 2,直线 l 与 O 相切于点 P,且 lBC. 解析 :( 1)过点 C 作直径 CD,由于 AC=BC, = ,根据垂径定理的推理得 CD 垂直平分AB,所以 CD 将 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 ( 2)连结 PO 并延长交 BC 于 E,过点 A、 E 作弦 AD,由于直线 l与 O 相切于点 P,根据切线的性质得 OPl ,而 lBC ,则 PEBC ,根据垂径定理得 BE=CE,所以弦 AE 将 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 答案 :( 1)如图 1, 直径 CD 为所求; ( 2)如图 2, 弦 AD 为所求 . 18.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仅颜

14、色不同的 10 个小球,其中红球 4 个,黑球 6 个 . ( 1)先从袋子中取出 m( m 1)个红球,再从袋子中随机摸出 1 个球,将 “ 摸出黑球 ” 记为事件 A,请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 A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 m 的值 ( 2)先从袋子中取出 m 个红球,再放入 m 个一样的黑球并摇匀,随机摸出 1 个黑球的概率等于 ,求 m 的值 . 解析: ( 1)当袋子中全部为黑球时,摸出黑球才是必然事件,否则就是随机事件; ( 2)利用概率公式列出方程,求得 m 的值即可 . 答案 :( 1)当袋子中全为黑球,即摸出 4 个红球时,摸到黑球是必然事件; 当摸出 2 个或 3 个时,摸到黑球为

15、随机事件, 答案: 4; 2, 3. ( 2)根据题意得: = , 解得: m=2, 所以 m 的值为 2. 四、(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分) 19.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情况,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 140 份,每位学生家长 1 份,每份问卷仅表明一种态度,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假设回收的问卷都有效),并绘制了如图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 1)回收的问卷数为 份, “ 严加干涉 ” 部分对应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 . ( 2)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 3)若将 “ 稍加询问 ” 和 “ 从来不管 ” 视为 “

16、 管理不严 ” ,已知全校共 1500 名学生,请估计该校对孩子使用手机 “ 管理不严 ” 的家长大约有多少人? 解析 :( 1)用 “ 从来不管 ” 的问卷数除以其所占百分比求出回收的问卷总数;用 “ 严加干涉 ”部分的问卷数除以问卷总数得出百分比,再乘以 360 即可; ( 2)用问卷总数减去其他两个部分的问卷数,得到 “ 稍加询问 ” 的问卷数,进而补全条形统计图; ( 3)用 “ 稍加询问 ” 和 “ 从来不管 ” 两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的和乘以 1500 即可得到结果 . 答案 :( 1)回收的问卷数为: 3025%=120 (份), “ 严加干涉 ” 部分对应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 36

17、0=30. 故答案为: 120, 30 ; ( 2) “ 稍加询问 ” 的问卷数为: 120( 30+10) =80(份), 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 3)根据题意得: 1500 =1375(人), 则估计该校对孩子使用手机 “ 管理不严 ” 的家长大约有 1375 人 . 20.( 1)如图 1,纸片 ABCD 中, AD=5, SABCD=15,过点 A作 AEBC ,垂足为 E,沿 AE剪下ABE ,将它平移至 DCE 的位置,拼成四边形 AEED ,则四边形 AEED 的形状为 C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 ( 2)如图 2,在( 1)中的四边形纸片 AEE

18、D 中,在 EE 上取一点 F,使 EF=4,剪下 AEF ,将它平移至 DEF 的位置,拼成四边形 AFFD. 求证:四边形 AFFD 是菱形 . 求四边形 AFFD 的两条对角线的长 . 解析 :( 1)根据矩形的判定,可得答案; ( 2) 根据菱形的判定,可得答案;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答案 . 答案 :( 1)如图 1,纸片 ABCD 中, AD=5, SABCD=15,过点 A作 AEBC ,垂足为 E,沿 AE剪下 ABE ,将它平移至 DCE 的位置,拼成四边形 AEED ,则四边形 AEED 的形状为矩形, 故选: C; ( 2) 证明: 纸片 ABCD 中, AD=5, SAB

19、CD=15,过点 A 作 AEBC ,垂足为 E, AE=3. 如图 2: , AEF ,将它平移至 DEF , AFDF , AF=DF , 四边形 AFFD 是平行四边形 . 在 RtAEF 中,由勾股定理,得 AF=AD=5 , 四边形 AFFD 是菱形; 连接 AF , DF,如图 3: 在 RtDEF 中 EF=FF EF=5 4=1, DE=3 , 在 RtAEF 中 EF=EF+FF=4+5=9 , AE=3, 21.如图,已知直线 y=ax+b 与双曲线 y= ( x 0)交于 A( x1, y1), B( x2, y2)两点( A 与B 不重合),直线 AB 与 x 轴交于

20、P( x0, 0),与 y 轴交于点 C. ( 1)若 A, B 两点坐标分别为( 1, 3),( 3, y2),求点 P 的坐标 . ( 2)若 b=y1+1,点 P 的坐标为( 6, 0),且 AB=BP,求 A, B 两点的坐标 . ( 3)结合( 1),( 2)中的结果,猜想并用等式表示 x1, x2, x0之间的关系(不要求证明) . 解析 :( 1)先把 A( 1, 3), B( 3, y2)代入 y= 求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而求得 B 的坐标,然后把 A、 B 代入 y=ax+b 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的解析式,继而即可求得 P的坐标; ( 2)作 ADy 轴于 D, A

21、Ex 轴于 E, BFx 轴于 F, BGy 轴于 G, AE、 BG 交于 H,则 ADBGx轴, AEBFy 轴,得出 = , = = ,根据题意得出 , = = , 从而求得 ,然后根据 k=xy 得出 x1y 1= y1,求得 y1=2,代入= ,解得 x1=2,即可求得 A、 B 的坐标; ( 3)合( 1),( 2)中的结果,猜想 x1+x2=x0. 答案 :( 1) 直线 y=ax+b 与双曲线 y= ( x 0)交于 A( 1, 3), k=13=3 , y= , B ( 3, y2)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y 2= =1, B ( 3, 1), 直线 y=ax+b 经过 A、

22、 B 两点, 解得 , 直线为 y= x+4, 令 y=0,则 x=4, P ( 4, O); ( 2)如图,作 ADy 轴于 D, AEx 轴于 E, BFx 轴于 F, BGy 轴于 G, AE、 BG 交于 H, 则 ADBGx 轴, AEBFy 轴, = , = = , b=y 1+1, AB=BP, = , = = , B ( , y1) A , B 两点都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 x 1y 1= y1, 解得 y1=2, 代入 = ,解得 x1=2, A ( 2, 2), B( 4, 1) . ( 3)根据( 1),( 2)中的结果,猜想: x1, x2, x0之间的关系为 x1+

23、x2=x0. 22.甲、乙两人在 100 米直道 AB 上练习匀速往返跑,若甲、乙分别中 A, B 两端同时出发,分别到另一端点处掉头,掉头时间不计,速度分别为 5m/s 和 4m/s. ( 1)在坐标系中,虚线表示乙离 A 端的距离 s(单位: m)与运动时间 t(单位: s)之间的函数图象( 0t200 ),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用实线画出甲离 A 端的距离 s 与运动时间 t 之间的函数图象( 0t200 ); ( 2)根据( 1)中所画图象,完成下列表格: 两人相遇次数 (单位:次) 1 2 3 4 n 两人所跑路程之和 (单位: m) 100 300 ( 3) 直接写出甲、乙两人分别在第一

24、个 100m 内, s 与 t 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自变量 t的取值范围; 当 t=390s 时,他们此时相遇吗?若相遇,应是第几次?若不相遇,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甲离 A 端的距离 . 解析 :( 1)根据甲跑 100 米所用的时间为 1005=20 (秒),画出图象即可; ( 2)根据甲和乙第一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100 米,甲和乙第二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1002+100=300 (米),甲和乙第三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2002+100=500 (米),甲和乙第四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3002+100=700 (米),找到规律即可解答; ( 3)

25、 根据路程、速度、 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可解答; 由 200n 100=9390 ,解得: n=18.05,根据 n 不是整数,所以此时不相遇,当 t=400s时,甲回到 A,所以当 t=390s 时,甲离 A 端距离为( 400 390) 5=50m. 答案 :( 1)如图: ( 2)甲和乙第一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100 米, 甲和乙第二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1002+100=300 (米), 甲和乙第三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2002+100=500 (米), 甲和乙第四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程之和为 3002+100=700 (米), 甲和乙第 n 次相遇时,两人所跑路

26、程之和为( n 1) 1002+100=200n 100(米), 故答案为: 500, 700, 200n 100; ( 3) s 甲 =5t( 0t 20), s 乙 =4t( 0t25 ) . 由 200n 100=9390 , 解得: n=18.05, n 不是整数, 此时不相遇, 当 t=400s 时,甲回到 A, 当 t=390s 时,甲离 A 端距离为( 400 390) 5=50m. 五、(本大题共 10 分) 23.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L1: y=ax2 2ax+a+3( a 0)和二次函数 L2: y= a( x+1) 2+1( a 0)图象的顶点分别为 M, N,与 y 轴

27、分别交于点 E, F. ( 1)函数 y=ax2 2ax+a+3( a 0)的最小值为 ,当二次函数 L1, L2的 y 值同时随着 x的增大而减小时, x 的取值范围是 . ( 2)当 EF=MN 时,求 a 的值,并判断四边形 ENFM 的形状(直接写出,不必证明) . ( 3)若二次函数 L2的图象与 x 轴的右交点为 A( m, 0),当 AMN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方程 a( x+1) 2+1=0 的解 . 解析 :( 1)把二次函数 L1: y=ax2 2ax+a+3 化成顶点式,即可求得最小值,分别求得二次函数 L1, L2的 y 值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的 x 的取值,从而求得二

28、次函数 L1, L2的 y 值同时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时, x 的取值范围; ( 2)先求得 E、 F 点的坐标,作 MGy 轴于 G,则 MG=1,作 NHy 轴于 H,则 NH=1,从而求得 MG=NH=1,然后证得 EMGFNH , MEF=NFE , EM=NF,进而证得 EMNF ,从而得出四边形 ENFM 是平行四边形; ( 3)作 MN 的垂直平分线,交 MN 于 D,交 x 轴于 A,先求得 D的坐标,继而求得 MN的解析式,进而就可求得直 线 AD 的解析式,令 y=0,求得 A 的坐标,根据对称轴从而求得另一个交点的坐标,就可求得方程 a( x+1) 2+1=0 的解 .

29、答案 :( 1) 二次函数 L1: y=ax2 2ax+a+3=a( x 1) 2+3, 顶点 M 坐标为( 1, 3), a 0, 函数 y=ax2 2ax+a+3( a 0)的最小值为 3, 二次函数 L1的对称轴为 x=1,当 x 1 时, y 随 x的增大而减小; 二次函数 L2: y= a( x+1) 2+1 的对称轴为 x= 1,当 x 1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当二次函数 L1, L2的 y 值同时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时, x的取值范围是 1x1 ; 故答案为: 3, 1x1. ( 2)由二次函数 L1: y=ax2 2ax+a+3 可知 E( 0, a+3), 由

30、二次函数 L2: y= a( x+1) 2+1= a2x 2ax a+1 可知 F( 0, a+1), M ( 1, 3), N( 1, 1), EF=MN= , a+3 ( a+1) =2 , a= 1, 作 MGy 轴于 G,则 MG=1,作 NHy 轴于 H,则 NH=1, MG=NH=1 , EG=a+3 3=a, FH=1( a+1) =a, EG=FH , 在 EMG 和 FNH 中, EMGFNH ( SAS), MEF=NFE , EM=NF, EMNF , 四边形 ENFM 是平行四边形; EF=MN , 四边形 ENFM 是矩形; ( 3)由 AMN 为等腰三角形,可分为如

31、下三种情况: 如图 2,当 MN=NA=2 时,过点 N 作 NDx 周,垂足为点 D,则有 ND=1, DA=m( 1)=m+1, 在 RtNDA 中, NA2=DA2+ND2,即( 2 ) 2=( m+1) 2+12, m 1= 1, m2= 1(不合题意,舍去), A ( 1, 0) . 由抛物线 y= a( x+1) 2+1( a 0)的对称轴为 x= 1, 它与 x 轴的另一个交点坐标为( 1 , 0) . 方程 a( x+1) 2+1=0 的解为 x1= 1, x2= 1 . 如图 3,当 MA=NA 时,过点 M 作 MGx 轴,垂足为 G,则有 OG=1, MG=3, GA=|

32、m 1|, 在 RtMGA 中, MA2=MG2+GA2,即 MA2=32+( m 1) 2, 又 NA 2=( m+1) 2+12, ( m+1) 2+12=32+( m 1) 2, m=2, A ( 2, 0), 则抛物线 y= a( x+1) 2+1( a 0)的左交点坐标为( 4, 0), 方程 a( x+1) 2+1=0 的解为 x1=2, x2= 4. 当 MN=MA 时, 32+( m 1) 2=( 2 ) 2, m 无实数解,舍去 . 综上所述,当 AMN 为等腰三角形时,方程 a( x+1) 2=0 的解为 x1= 1, x2=1 或 x1=2, x2= 4. 六、(本大题共

33、 12 分) 24.我们把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 “ 称为中垂三角形 ” ,例如图 1,图 2,图 3 中,AF, BE 是 ABC 的中线, AFBE ,垂足为 P,像 ABC 这样的三角形均称为 “ 中垂三角形 ” ,设 BC=a, AC=b, AB=c. 特例探索 ( 1)如图 1,当 ABE=45 , c=2 时, a= , b= . 如图 2,当 ABE=30 , c=4 时, a= , b= . 归纳证明 ( 2)请你观察( 1)中的计算结果,猜想 a2, b2, c2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并利用图 3 证明你发现的关系式 . 拓展应用 ( 3)如图 4,在 ABC

34、D 中,点 E、 F、 G 分别是 AD, BC, CD 的中点, BEEG , AD=2 , AB=3,求 AF 的长 . 解析 :( 1)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AP=BP= AB=2,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到EFAB , EF= AB= ,再由勾股定理得到结果; ( 2)连接 EF,设 ABP= ,类比着( 1)即可证得结论 . ( 3)连接 AC 交 EF 于 H,设 BE 与 AF 的交点为 P,由点 E、 G分别是 AD, CD的中点,得到EG 是 ACD 的中位线于是证出 BEAC ,由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得到 ADBC , AD=BC=2, EAH=FCH

35、根据 E, F 分别是 AD, BC 的中点,得到 AE=BF=CF= AD= ,证出四边形ABFE 是平行四边形,证得 EH=FH,推出 EH, AH 分别是 AFE 的中线,由( 2)的结论得即可得到结果 . 答案 :( 1) AHBE , A BE=45 , AP=BP= AB=2, AF , BE 是 ABC 的中线, EFAB , EF= AB= , PFE=PEF=45 , PE=PF=1 , 在 RtFPB 和 RtPEA 中, AE=BF= = , AC=BC=2 , a=b=2 , 如图 2,连接 EF, 同理可得: EF= 4=2 , EFAB , PEF ABP , ,

36、在 RtABP 中, AB=4, ABP=30 , AP=2 , PB=2 , PF=1 , PE= , 在 RtAPE 和 RtBPF 中, AE= , BF= , a=2 , b=2 , 故答案为: 2 , 2 , 2 , 2 ; ( 2)猜想: a2+b2=5c2, 如图 3,连接 EF, 设 ABP= , AP=csin , PB=ccos , 由( 1)同理可得, PF= PA= , PE= = , AE2=AP2+PE2=c2sin2+ , BF2=PB2+PF2= +c2cos2 , =c2sin2+ , = +c2cos2 , + = +c2cos2+c 2sin2+ , a

37、2+b2=5c2; ( 3)如图 4,连接 AC, EF 交于 H, AC 与 BE 交于点 Q,设 BE与 AF的交点为 P, 点 E、 G 分别是 AD, CD 的中点, EFAC , BEEG , BEAC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BC , AD=BC=2 , EAH=FCH , E , F 分别是 AD, BC 的中点, AE= AD, BF= BC, AE=BF=CF= AD= , AEBF , 四边形 ABFE 是平行四边形, EF=AB=3 , AP=PF, 在 AEH 和 CFH 中, , AEHCFH , EH=FH , EH , AH 分别是 AFE 的中线, 由( 2)的结论得: AF2+EF2=5AE2, AF 2=5 EF2=16, AF=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