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3896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 32 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 分) (1)_,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国破山河在 (2)但愿人长久, _ 。(苏轼水调歌头)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千里共婵娟 (3)大漠孤烟直, _。(王维使至塞上)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长河落日圆 (4)塞下秋来风景异, 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衡阳雁去无留意 (5)商女不知亡国恨,

2、 _。(杜牧泊秦淮)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隔江犹唱后庭花 (6)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 (7)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 答案 : 出淤泥而不染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 分) 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人聚居的最大城市,其繁华的程度是:“十万人家 溪两岸,绿杨深锁济川桥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到达广东,甚至漂洋过海。无论走多远,身在何方,客家人的印

3、记总是伴随着子孙后代。千年汀江水 b( )育了勤劳的客家人,坚固的城墙却 _ ( A.坚持 B.坚守 )了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首府繁华得有点朴实,也许由迁 徙 ( )的性格构建而成的城市注定了没有帝都省城的大气。这座繁华一时的客家首府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像是做了一个 _ ( A.穿越 B.逾越 )时空的深沉的梦,一梦醒来,汀水依旧。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 分) b( )育 迁 徙 ( ) 解析: 给汉字注音,首先要会读、读准字音,然后 注意 把拼音书写正确;根据拼音书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理解字义。 答案: 哺 x (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 _、 _(填写字

4、母)。(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坚持”和“坚守”,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动词,根据句意即可做出选择;“穿越”和“逾越”,前者搭配的 对象为空间,后者搭配的对象为障碍。根据句意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B A (3)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 分) 解析: 本题空格前面是引用的诗句,所以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可知,需要用引号,句号要放在引号内。 答案: 。 ” (4)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 分)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病句的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结构混乱等。

5、 本句中“随着历史”搭配不当,应该是 “随着推移”。 答案: 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3.综合性学习。( 9 分)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 (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3 分)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 : 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 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

6、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 8 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 APEC 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解析: 仔细 阅读材料,抓住其中主要信息“ 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 中国名片 ”“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

7、概括内容。 答案: 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或:从目前我国缺乏优质产品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还缺少技术人才。)“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或:国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品对联】 (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 ”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答出两点即可)( 3 分) 解析: 抓住“ 大国工匠孟剑锋 ”这个信息,再联系诗句分析对联的内容,写出评价。 答案: 化用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巧妙将

8、工匠的名字“剑锋”和他所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嵌入(写入)对联。蕴含着对孟剑锋大国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赞美。 【言心声】 (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 3 分) 解析: 根据人物身 份,使用恰当的称谓,说明学习技艺的好处即可。 答案: 示例:叔叔、阿姨:我觉得李文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学习技艺也有前途,如果你们能让他去学技艺,也许他将来就是一名出色的技师呢。 4.名著阅读。( 6 分) (1)阅读下面的寓言,并写出寓意。( 2 分) 衔肉的狗 狗

9、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选自伊索寓言) 寓意: _。 解析: 仔细阅读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分析,根据狗的行为和结果来分析寓意。 答案: 示例一:讽刺贪婪的人。 示例二:告诉人们太贪婪会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 (2))结合西游记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4 分) 唐僧见他(行者)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 , 我就堕了阿

10、鼻地狱!” (选自第二十七回尸魔 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因何事写下“贬书”?唐僧如此绝情,悟空后来又因为什么回到唐僧身边,重返取经路的? 解析: 根据短文中的信息,尤其是括号中的提示“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概括情节。 答案: 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责怪悟空滥杀无辜。悟空心中挂念师傅,师父有难(被黄袍老怪变成老虎),八戒求情(采用激将法)。 二、阅读( 4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13 分) 蒙骜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

11、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 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蒙骜( o):秦国大将。 高都、汲:地名。 恤:体恤,顾惜。趣( c):催促。 持: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 (1)帅 师 伐魏 _ (2)徒 以有魏也 _ (3)蒙骜遁 走 _ 解析: 解答此类型题目,先要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

12、字词义。注意古今异义。 答案: (1)军队 (2)只,仅仅 (3)逃跑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夹岸数百步 B.珠可历历数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数月之后 解析: 先要了解题干中“数”的含义,再根据所学知识明确选项各个句子的出处,理解句意,得出每个“数”的字义,进行比较。 C 句与例句中的“数”都是“多次”。 答案: C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解析: 疏通全文,了解文意,然后再具体语境中了解句子的意思。本题关键词语为:“乃、使、闻、复、遣、

13、救”,要解释出来。 答案: (1)(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2)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3 分) 解析: 疏通文意,根据信陵君的言行表现,分析其形象特点,从信陵君所受魏王的重用可以得出诸侯信任等方面的概括。 答案: 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1 题。( 13 分) 和为贵 “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

14、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 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 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

15、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 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 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

16、“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

17、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9.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3 分) A.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

18、.文章第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 D.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解析: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找到相关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结论“ 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理解,并没有“只需要”这个条件的限制,所以 B 错。 答案: B 10.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 分) 解析: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即可。 答案: 示例:本文先提出“和为贵”的要义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其次解释了什么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再论述了如何实现各得

19、其所、各安其位;最后强调了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现实意义。 11.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根据提问的问题梳理全文,找到有关的内容,再根据段首总起句内容概括即可。 答案: 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或: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三) 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 22 分)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

20、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 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 CD 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

21、怪啊 ! 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 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 1995 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

22、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 。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

23、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 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 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2.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 3 分) 解析: 紧扣“乡愁”这一中心词,梳理内容,找出文中所写到 的与“乡愁”有关的人物逐一概括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13.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

24、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 4 分) 解析: 根据题干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体会“妈妈”所说的一段话,从“蒙古”与“妈妈”的关系,与“妈妈的乡愁”的关系方面来概括作答。 答案: 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 ,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14.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9 分) (1)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 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 4 分) (2)想不到父亲听

25、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 5 分) 解析: 赏析本题两句要围绕表现“乡愁”这个中心内容,点明句子所用的比拟手法和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方法, 分析所表达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情感。 答案: (1)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 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 (2)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 : 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 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

26、轮的树 /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 6 分)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解析: 根据文中内容了解“我”“慈儿”和“父亲”三人均在异乡,却有着共同的“乡愁”,从这种“乡愁”很难消失并且还会慢慢滋长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把“乡愁”比喻成一棵树形象的情感表达。 答案 : “我”在台北,慈儿在纽约,父亲在德国都会产生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乡愁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我”在台北乡愁不时地“发作”,年长的父亲远在德国、心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说明了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一棵树一样不停地生长,永不

27、老去。 三、写作( 70 分) 16.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 650 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 得抄袭。 题一:以“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二: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美 林肯 解析: 题一,注意“身边”的含义,要写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体会生活的美好。不要漫无边际,胡编乱造。 可以一件事情写到底,也可以选取几件有关联的事情写。题二,“ 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一句中主要的意义在“不后退”三个字,不后退就代表勇往直前,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或者写议论文,提出“不后退才有能更接近目标”一类的论点。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