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3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19 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 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
2、真理中的错误3.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 4 000 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材料说明(分数:2.00)A.真理并不只有一个B.逻辑证明是不可靠的C.人们已经穷尽了对海底生物的认识D.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分数
3、:2.00)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5.“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分数:2.00)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6.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分数:2.00)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4、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7.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分数:2.00)A.人民群众掌握着真理B.人民群众代表先进阶级利益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8.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分数:2.00)A.费尔巴哈没有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地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B.
5、旧唯物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D.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9.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 年 3 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 年 3 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分数:2.00)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10.宋代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
6、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分数:2.00)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纤维、基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分数:2.00)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12.电脑算命,即在电脑上用软件算命。
7、网站将批语和不同的出生时间进行匹配,匹配完毕后,形成一个系统,把这个程序系统挂在网站上,就可以供到访的网友使用了。网友在使用这些电脑程序算命的时候,输入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匹配,得出生辰八字、五行、运势、健康、性格等内容。但这些批语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且多数时候是给出固定的条文,不是连贯的文字。下列关于电脑算命的认识正确的是(分数:2.00)A.肯定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B.否认了联系具有普遍性C.肯定了联系具有客观性D.用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13.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地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
8、,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分数:2.00)A.宋国农民没有正确区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B.宋国农民并不知道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C.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D.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必然性的作用14.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人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
9、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分数:2.00)A.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B.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只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C.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15.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存储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 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将不断出现。这说明(分数:2.00)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16.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
10、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说明(分数:2.00)A.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C.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8.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分数:2.00)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1、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分数:2.00)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20.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分数:2.00)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C.价
12、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1.对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理解正确的是(分数:2.00)A.革命理论决定革命运动的结果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D.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22.恩格斯说,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国家(分数:2.00)A.会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B.仅仅具有政治统治职能
13、C.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D.是随着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23.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分数:2.00)A.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B.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C.上层建筑有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D.上层建筑有时会维护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24.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分数:2.00)A.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B.物质资料的生
14、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D.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25.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分数:2.00)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最高人民法院C.诗歌D.社会意识形态26.“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分数:2.00)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三、分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27.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28.结合材料
15、回答问题:有气象研究机构认为,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该机构进一步预测: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一些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将被淹没,并引发各种极端天气现象和生物链断裂,使人类遭受各种灾害。根据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
16、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1)上述一系列现象之间体现了一种什么联系?(2)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变暖”现象?(分数:2.00)_2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 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 80 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 4 000 人次。最多时约 7 000 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 3 000 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材料 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
17、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 3D 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1)结合材料 1,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2)结合材料 2,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分数:2.00)_30.结合
18、材料回答问题:从牛痘到抗生素材料 1 危险的实验 18 世纪终了时,医学界开始对人体有了相当的了解。医生们注意到一件奇妙的事情,就是某种疾病人一生只会感染一次,好像身体会“记住”某种疾病,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天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土耳其某个村庄的农民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件事,甚至找到独特的预防方法。一有人染上天花,就用针刺患者的水泡,然后刻意用这支针刺穿健康人的皮肤,这些人就会染上天花,但是症状通常不会那么严重。18 世纪初期,英国贵族出身的蕾蒂.玛莉.蒙塔古住在土耳其,她对农民的天花预防很有兴趣,便将这项技术带回了英国。当时有一个名叫爱德华.金纳的医生,他发现,在为挤牛乳或照顾母牛的女人们进行预
19、防“接种”后,他们完全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挤牛乳的女性偶尔也会染上一种类似天花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毒性较弱,原本之后母牛才会染上,因此为“牛痘”。得过牛痘的人都不会得天花。金纳借助实验,证明了天花是能够预防的。他把这项技术称为“疫苗接种”,是取自拉丁文表示“牛痘”的词语。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2007 年 7 月第 1 版)材料 2 葡萄酒为何会变酸 1856 年,有个酿酒厂主人要求面见已是著名化学家的巴斯德。这家酿酒厂有许多酒会在最后的装瓶阶段变酸。经过几个月的研究酵母和发酵之后,巴斯德发现酵母中的小颗粒其实是活的。我们现今把这种小生物称之为“菌”。那么酒精为何会变酸呢
20、?巴斯德发现,美酒中的酵母菌是圆形的,酸酒中的却是细长形的,形状不一样是否意味着菌种本身不同?巴斯德进一步调查,发现细长形的菌体和酵母菌是两回事,这种菌体“排泄”的不是酒精,而是酸味的物质,要防止葡萄酒变酸,巴斯德只要把这种葡萄酒加热到 50 度,就消灭了不受欢迎的菌体。这个技术称之为“低温杀菌法”。1858 年,他发表了全新的学说:如果微生物会危害葡萄酒,那么对人体应该也会,也就是说,人患病的症结就是微生物!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2007 年 7 月第 1 版)材料 3 巴斯德的新贡献1880 年夏天,巴斯德的一名助手负责为实验用的几只鸡注射霍乱菌,通常鸡一被注入霍乱
21、菌就会立刻发病而死。可是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是放暑假,助手忘记了为鸡注射。装有霍乱菌的容器就在暑假期间搁着等到暑假结束,才拿出来注射。结果出人意料,那些鸡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死去,它们只是稍微有点不适,很快就恢复精神了。于是重新为这些鸡注射“新鲜”的霍乱菌,结果更是惊人,这回鸡根本没有发病。巴斯德想起金纳的天花预防接种,看来助手是在无意为鸡注射了疫苗。巴斯德于是找来几只鸡重复同样的步骤,并且用各种方法进行试验,终于制造了有效的疫苗。这是继金纳之后,第一次制成的疫苗巴斯德和助手商量之后,决定先试做恐水痫的疫苗。恐水病又名“狂犬病”,征犬病最可怕的地方是被咬的人也可能发病,而且,一旦发病就要痛苦一个月以上
22、才会死去。为了证明狂犬唾液中的某种成分就是病原,巴斯德做了很多实验。被狂犬咬到的人,头部会受到侵袭。巴斯德知道这一点,就先把得病的狂犬脑部晒干磨成粉末,调制成水溶液,以减弱溶干水的病原菌,再当成疫苗注射到狗身上。巴斯德重复做了这个实验。1 885 年 7 月初,有一名少年约瑟夫.迈斯塔被疯狗咬了,少年的父母让他为儿子注射了 12 支狂犬疫苗。幸好疫苗发挥了作用,迈斯塔捡回了一条命。人类最早的狂犬病疫苗就此诞生了。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2007 年 7 月第 1 版)材料 4 抗生素的诞生 1928 年,伦敦医师亚历山大.弗莱明有一天不经意发现,容器里的细菌都死了,因为上
23、面有一层绿色的酶。这种绿色的酶就称为“青霉菌”。1944 年,使用青霉菌做成的药物“盘尼西林”问市。可是,盘尼西林并不是对所有病原菌都有效,其中尤以对结核菌最为无力?有些学者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细菌可以做成药物,就继续研制新药,并在 20 世纪 40 年代终了时制成了最早的结核菌特效药。对抗其他病原菌的药物也陆续研发出来,这些药物统称为“抗生素”。但是有极少数病原菌能够忍受抗生素,它们能在因抗生素而改变的环境中存活,并且留下后代,这些后代也继承了上一代的特质,于是就出现了耐得住抗生素的病原菌。耐不住抗生素的病原菌都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具有耐性的病原菌不断繁衍。人和病原菌一直都在对抗,这场战争可能
24、永远也不会停止。20 世纪 80 年代,可怕的艾滋病开始流窜,目前已经有千万人受到感染。而在 1995 年,埃博拉病毒也使数百人在短时间内死亡,远比艾滋病毒危险。这种疾病会不会像过去的瘟疫一样,在人类还无法控制时蔓延开来。无论如何,要避免“新瘟神”的扩展,就必须尽快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2007 年 7 月第 1 版)(1)请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从牛痘到疫苗到盘尼西林再到抗生素的认识过程。(2)“抗生素”能否杀死所有的病原菌?有耐性的病原菌很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此人类应该怎样做?(分数:2.00)_3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7 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25、(16271691 年)做了一个关于气体体积的有趣实验。波义耳做了一根 U 型的细玻璃杯,封死了短的一头,从开口的一头倒进一些水银。水银顺玻璃管流下去怛是不能升到短的一头,因为玻璃管里的空气被堵在一头了当时已经知道,一个大气压力相当于水银柱高 76 厘米。当水银在弯管中端平衡的时候,记下了被堵在玻璃管里的空气的柱高为 AB。这就是一个大气压的体积。然后,波义耳又住管里倒更多水银使管底的空气承受的压力加大。他发现,压力不断加大,空气柱高 AB 不断缩小,这说明空气压力受到了压力,体积会小。这种变化有规律吗?波义耳的实验表明:在一个大气压的一个体积的空气,受到了两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为二分之一
26、:受到三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为三分之一在波义耳的那个时代,实验的设备还很简陋,没法提供更高的大气压。波义耳把他的实验结果,归纳为一个公式: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它所承受的压力成反比。这就是他在 1662 年提出的波义耳定律。这个定律和计算公式,我们常常要用到,就是:PV=K。P 代表压强,V 代表体积,K 是个常数由气体的质量多少决定。这样说来,波义耳定律似乎是一条绝对的真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到了 19 世纪,科学技术大大向前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存在各种各样的气体,空气不能再作为一切气体的代表。由于科学家实验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进,科学实验测定的结果也越来越精确。有一位名叫雷尼奥
27、的法国物理学家,对不同的气体施以不同的压力,对波义耳定律进行了检验,并且做了十分精确的测定。结果,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气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遵守波义耳定律的。比如,二氧化碳,在通常的室温下,给它施加 60 个大气压的压力,它就变成了无色液体,不再是气体了。又如氮,在一个大气压下 1 000 升的氮,按照波义耳定律,在 1 000 个大气压下,应该被压缩为 1 升,然而实际是 2升。比按计算出来的数字要大 1 倍。在这种情况下,波义耳定律几乎要被推翻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波义耳定律?它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这样的回答:“雷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雷尼奥是科学家
28、,没有玩弄这样的儿戏,而是继续研究,并发现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他将说:这一定律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对它作更加严格的限制,或者改变它的表述方式。可见,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例如在物理学上,情况就是这样的。”雷尼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对波义耳定律作了补充,并且把适合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叫作“
29、理想气体”。1873 年,一位名叫范.德.瓦尔斯的荷兰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并没有这种“理想气体”,各种不同的气体在受到不同压力的时候,体积的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他对波义耳定律又提出了一个补充公式,就是在运用波义耳定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气体,在压力上加一个改正值,在体积上减一个改正值。这就是瓦尔斯方程,比波义耳定律完善多了。那么,瓦尔斯方程式是不是尽善尽美了呢?也不是,因为这个方程式中的两种改正值,都必须用实验的方法才能求得。所以,它还是一个经验方程,如果一种气体没有经过实验测定,就无法运用这个方程来修正,它只是比波义耳定律更加反映客观真理。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
30、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2007 年 7 月第 1 版)(1)波义耳定律在 1662 年被提出,到 19 世纪雷尼奥对他提出异议并加以补充,到 1873 年瓦尔斯又对波义耳定律提出了一个补充方程,但此方程并非尽善尽美,还须继续完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本性?(2)波义耳定律一雷尼奥的检验一瓦尔斯方程说明了真理的获得过程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3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31、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19 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 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解析:解析:实践决定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个发展过程。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即真理在
32、发展 rfl 不断超越自身,C 符合题意。题中没有涉及认识指导实践,不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不符合题意;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B 说法错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真理,而小是发现真理的错误,D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3.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 4 000 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材料说明(分数:2.00)A.真理并不只有一个B.逻辑证明是不可靠的C.
33、人们已经穷尽了对海底生物的认识D.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对真理进行修正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正确。真理具有一元性,即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A 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获得真理性,B 说法错误;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所以人们不可能穷尽对海底生物的认识,C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4.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
34、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分数:2.00)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解析:解析: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材料显示人们对运动定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打破“永恒定律”的神话,表明真理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正确。真理的客观性决
35、定真理具有一元性,即是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认识主体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B、C、D 都与真理的一元性相违背。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5.“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分数:2.00)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解析:解析:波普尔的这句话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谬误中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所以 D 准确地表达了题干的含义,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
36、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A 说法错误;真理巾包含以后会暴露出来的某种错误的方向或因素,但这不是题干想表达的含义,B 与题意不符;引导真理发展的是实践,C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6.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分数:2.00)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析:解析:“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体现的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城市宣传语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变化,题干说明了社会
37、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哲理,A 正确。B、D 与题意不符,C 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7.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分数:2.00)A.人民群众掌握着真理B.人民群众代表先进阶级利益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解析:解析: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所以,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 正确。A、B、D 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8.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38、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分数:2.00)A.费尔巴哈没有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地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B.旧唯物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D.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以前的哲学家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39、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所以 D 正确。费尔巴哈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应和被反映的关系所以 A 不对。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所以 B 不对。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他们不能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所以 C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9.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 年 3 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 年 3 月,清华大
40、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分数:2.00)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解析:解析: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发现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证明了客观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 正确。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科学家的这些发现不会证明这一点,B 错误;C 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不选;哲学来源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 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0.宋代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
41、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分数:2.00)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解析:解析:本题中,朱熹与陆九渊争论的焦点在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对比各选项。
42、只有 B 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纤维、基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分数:2.00)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解析:解析:人类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是人类在自然界原有物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类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不能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C、D 说法错误。人类产生后,通过实
43、践将自然界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将部分“自在之物”转化为了“为我之物”,B 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12.电脑算命,即在电脑上用软件算命。网站将批语和不同的出生时间进行匹配,匹配完毕后,形成一个系统,把这个程序系统挂在网站上,就可以供到访的网友使用了。网友在使用这些电脑程序算命的时候,输入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匹配,得出生辰八字、五行、运势、健康、性格等内容。但这些批语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且多数时候是给出固定的条文,不是连贯的文字。下列关于电脑算命的认识正确的是(分数:2.00)A.肯定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B.否认了联系具有普遍性C.肯定了联系具有客观性D.用
44、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 解析:解析:电脑算命将批语和不同的出生时间进行匹配,但这种联系并不是两种事物之间真实客观的联系,而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所以 D 的认识是正确的。电脑算命用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否认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也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故 A、C 错误。主观臆造的联系并不能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 B 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3.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地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通过这个寓言故事,
4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分数:2.00)A.宋国农民没有正确区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B.宋国农民并不知道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C.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D.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必然性的作用 解析:解析:材料中的寓言故事主要说明了宋国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中捡到一只偶然撞死在树旁的兔子,他把这个兔子偶然撞死在自己田地里的事情作为一个必然性来对待。以为每天都可以捡到撞死到自己田地树上的兔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
46、,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性来对待,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二者的区别。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
47、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宋国农民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 A 不选: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所以 B 不选;宋国农民把这个兔子偶然撞死在自己田地里的事情作为一个必然性来对待,他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性来对待,所以 C 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4.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人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分数:2.00)A.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B.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只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C.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