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1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1393243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1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1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1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1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1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51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3.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分数:2.00)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

2、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分数:2.00)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5.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分数:2.00)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

3、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分数:2.00)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7.“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分数:2.00)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8.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分

4、数:2.00)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特点有(分数:2.00)A.一方面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异己的力量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解D.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0.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分数:2.00)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11.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是指(分数:2.00)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12.在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是(分数:2.00)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3.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分数:2.00)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少量股票表明(分数:2.00)A.人人

6、都成为有产者B.成为企业的主人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D.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5.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分数:2.00)A.巴黎公社起义B.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C.英国的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下列属于静止的有(分数:2.00)A.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B.处于质变过程中的事物C.空间

7、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D.相对一定的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位移的事物1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分数:2.0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9.2009 年全球发生了甲型 H1N1 流感,经过科研人员的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事实说明(分数:2.00)A.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与创造的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实现了意识自身的“物化”20.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

8、效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哲学依据是(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21.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分数:2.00)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2.“古

9、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只是把几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就勾画出了优美的意境,这表明(分数:2.00)A.人们的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摹写B.人们的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C.人们的认识既具有摹写性又具有创造性D.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23.下列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阐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到人的发展中来理解B.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C.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能力,也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调节、改善和保护的能力D.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24.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

10、的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条件的限制2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分数:2.00)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6.剩余价值是(分数:2.00)A.雇佣工人创造的B.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C.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D.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在一定程

11、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C.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D.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8.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但资本主义终究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分数:2.00)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9.1921 年 10 月,列宁说“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向社会

12、主义过渡的时间就愈长”。1923 年 1 月 2 日的日记中特别指出,“决不给自己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这种事先定下的目标。”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B.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C.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D.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30.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有(

13、分数:2.00)A.“两个必然”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B.“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C.“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D.“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表明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8.00)31.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4.00)_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材料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14、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摘自荀子劝学 材料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分数:4.00)(1).材料 1、2 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分数:2.00)_(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关原理对材料 3 中的“民本”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51 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马克思主义从

15、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项 A 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C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D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选项 B 是正确答案。3.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分数:2.00)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

16、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屏障”一词,题干的意思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开了,人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4.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分数:2.00)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日本福

17、岛核泄漏是特殊、个别。核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得核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一般性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5.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分数:2.00)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人的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

18、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从而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分数:2.00)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 C 选项符合规律的概念,其他选项都不是。7.“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分数:2.00)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B.人的感官在

19、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人的肉体感官所具有的直接感受力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某些特定的动物而表现出局限性,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感性认识能够获得关于世界各种现象的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 A。8.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分数:2.00)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

20、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题干正是强调了理性认识而忽视了感性认识,把二者截然分开,所以正确选项是 D。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特点有(分数:2.00)A.一方面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异己的力量 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

21、进步和发展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解D.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目的是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排除异己的力量。至于其作用的性质,则主要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形式,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正确选项是 A。10.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分数:2.00)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22、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上层建筑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选项中只有 B 选项符合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正确选项;选项 AC 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选项 D 属于经济基础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经济基础,不是正确选项。11.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分数:2.00)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

23、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 为正确选项。12.在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是(分数:2.00)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

24、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故选项 C 为正确选项。13.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分数:2.00)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

25、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正确选项是 B。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少量股票表明(分数:2.00)A.人人都成为有产者B.成为企业的主人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D.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资本主义变化情况下工人持股的实质。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少量股票,可以使工人产生归属感,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但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故 D 是正确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5.

26、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分数:2.00)A.巴黎公社起义B.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C.英国的宪章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19 世纪 3040 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遭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27、和实践基础。1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下列属于静止的有(分数:2.00)A.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 B.处于质变过程中的事物C.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D.相对一定的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位移的事物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静止存在的两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选项 A 属于根本性质暂时未变,选项 D 属于空间位置暂时未变。运动是绝对的,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选项 C 本身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D。1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分数:2.0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8、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与共性和个性等价的表述还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BCD。19.2009 年全球发生了甲型 H1N1 流感,经过科研人员的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事实说明(分数:2.00)A.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与创造的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实现了意识自身的“物化” 解析:解

29、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A)。人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但通过实践,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D)。所以正确选项是 ACD。20.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哲学依据是(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0、的辩证关系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统筹兼顾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统筹兼顾是把普遍和特殊结合起来考虑问题。所以正确选项是ABD。21.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分数:2.00)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

31、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因为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致使任何时代人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从人类的角度上看,能最终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答案是 ACD。22.“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只是把几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就勾画出了优美的意境,这表明(分数:2.00)A.人们的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摹写B.人们的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 C.人们的认识既具有摹写性又具有创造性 D.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

3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A 选项忽视了意识的能动性和能动反映论的创造性,所以是错误的。BCD 都是符合意识能动性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中的创造性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选择、重组等,题干中的诗句就是对认识信息的选择。23.下列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阐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到人的发展中来理解 B.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能力,也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调节、改善和保护的能力 D.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

33、是对生产力概念的全面理解。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分为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既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能力,也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调节、改善和保护的能力。生产力是由各种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所以四个选项全部正确。24.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条件的限制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2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分数:2.00)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

35、能以及自然条件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故 ABCD 均为正确选项。26.剩余价值是(分数:2.00)A.雇佣工人创造的 B.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C.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D.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剩余价值的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36、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来提升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ABCD 是正确选项。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C.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D.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解

37、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正确选项是 ABCD。28.资本主义国

38、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但资本主义终究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分数:2.00)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终究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本知识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

39、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选项是 ABCD。29.1921 年 10 月,列宁说“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就愈长”。1923 年 1 月 2 日的日记中特别指出,“决不给自己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这种事先定下的目标。”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B.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C.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D.国际环境

40、的严峻挑战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它们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ABCD 选项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0.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

41、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有(分数:2.00)A.“两个必然”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B.“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 C.“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D.“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表明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的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两个必然”是根本的方面。“两个决不会”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42、。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互为补充。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8.00)31.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4.00)_解析: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材料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摘自荀子劝学 材料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

43、孟子尽心下(分数:4.00)(1).材料 1、2 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关原理对材料 3 中的“民本”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否定的本性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在实践中贯彻辩证否定观,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地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重民”“爱民”思想,看到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进步意义,但其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01 376-3-16-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6 Call Barring (CB)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Stage 2 GMR-1 03 088《GEO-移动_1.pdf ETSI TS 101 376-3-16-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6 Call Barring (CB)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Stage 2 GMR-1 03 088《GEO-移动_1.pdf
  • ETSI TS 101 376-3-17-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7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Stage 2 GMR-1 03 290《.pdf ETSI TS 101 376-3-17-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7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Stage 2 GMR-1 03 290《.pdf
  • ETSI TS 101 376-3-17-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7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Stage 2 GMR-1 03 290《_1.pdf ETSI TS 101 376-3-17-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7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Stage 2 GMR-1 03 290《_1.pdf
  • ETSI TS 101 376-3-18-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8 Terminal-to-Terminal Call (TtT) GMR-1 03 296 (V1 1 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pdf ETSI TS 101 376-3-18-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8 Terminal-to-Terminal Call (TtT) GMR-1 03 296 (V1 1 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pdf
  • ETSI TS 101 376-3-18-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8 Terminal-to-Terminal Call (TtT) GMR-1 03 296 (V1 1 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_1.pdf ETSI TS 101 376-3-18-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8 Terminal-to-Terminal Call (TtT) GMR-1 03 296 (V1 1 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_1.pdf
  • ETSI TS 101 376-3-19-2005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Release 2)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9 Optimal Routing technical rea.pdf ETSI TS 101 376-3-19-2005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Release 2)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9 Optimal Routing technical rea.pdf
  • ETSI TS 101 376-3-19-2005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Release 2)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9 Optimal Routing technical rea_1.pdf ETSI TS 101 376-3-19-2005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Release 2)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9 Optimal Routing technical rea_1.pdf
  • ETSI TS 101 376-3-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Network Architecture GMR-1 03 00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分 网络规范 第2子部分 网络架构 GMR-.pdf ETSI TS 101 376-3-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Network Architecture GMR-1 03 00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分 网络规范 第2子部分 网络架构 GMR-.pdf
  • ETSI TS 101 376-3-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Network Architecture GMR-1 03 00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分 网络规范 第2子部分 网络架构 GMR-_1.pdf ETSI TS 101 376-3-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3 Network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Network Architecture GMR-1 03 00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3部分 网络规范 第2子部分 网络架构 GMR-_1.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