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3932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4 年广东省佛山中考真题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公元前 221 年是 ( ) A.公元前 2 世纪早期 B.公元前 3 世纪早期 C.公元前 2 世纪晚期 D.公元前 3 世纪晚期 解析: 此题通过所给材料考査学生对历史纪年的换箄能力。据题意要求将具体时间换箄成世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每 100 年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箄是:在 100 年之内都为一世纪,满 1000

2、年在百位数字上加 1 就是几世纪,据题意,公元前 221 年即为公元前 3 世纪 20 年代,公元前纪年是倒看数,数字越小,年代越晚。因此,公元前 221 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选项中 D 符合题意故选 D。 答案: D 2.德国人希霍芬在中 国一书中首次用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 “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 A.交通非常发达 B.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C.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D.名胜古迹众多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査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据题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綢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

3、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人特别是阿拉伯商人被誉为“和平的使者”,因此,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 B正确,故选 B。 答案: B 3.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 过失。这反映 ( ) 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 C.史记的体裁多样 D.司马迁史德高尚 解析: 此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査学生学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题文材料看,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实录历史,不藏真隐恶,体现的是秉笔直书的高尚师德,所以选顷中 D 合题意,故选 D。 答案: D 4.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

4、 )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 2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解析: 此题考査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战争有和平,民族团结和平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据题文要求体现民族团结的事件,选项中 BCD属于对外友好交往不符合题意, A 文成公主入藏体现的是汉藏民族的友好交往,符合题意,故选 A。 答案: A 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他的积极影响是 (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此题通过李白的诗句考査

5、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内容。据题文材料,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西晋时期民族大迁移的史实。其方向是由北向南。中原人迁移到战争较少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据题文要求北人南迁的积极影响,选项中 D 符合题意,故选 D。 答案: D 6.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的史实。据

6、题文材料中一位民族资本家的话说的意思是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工设厂,省却了运费和关税,得到很大便利。根据所学知识,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工设厂是在马关条约之后,选项中 C 符合题意,故选 C。 答案: C 7.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 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通过材料考査辛亥革命的作用,阅读题文材料关键语句“凡不是中国人, 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

7、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前半句说的是民族问题,后半句说的是民主问题。说明辛亥革命的作用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 C。 答案: C 3 8.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 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 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 ) A.批判继承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完全否 定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査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材料,其中的关键词句是“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发动了全面攻击由此可见作者认

8、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选项中 D符合题意,故选 D。 答案: D 9.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 ,成都、昆明、桂林,及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通过现象考査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史实。阅读题文材料,出现的现象是“西 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 是前所未有,”从出现的

9、现象看,可以判断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所以会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据题意 B 符合题 意,故选 B。 答案: B 10.下 面表格是某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 A.自然灾害 B.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挫 C.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 D.农业生产合作社效率低下 解析 : 此题为表格选择题,通过表格考查我国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左倾错误。观察表格从 1958 到 1961 年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出 现逐年减少的情况。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是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选项,选项中 A、 B、 C 都

10、是原因, D 不包括,所以 D 符合题意,故选 D。 答案 : D 4 11.2014 年上海“亚信峰会”国宴上,考虑到贵宾来自不同国家,熬汤时特地选择了穆斯林清真食材。这反映对哪种文化国家的尊重? ( ) A.犹太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解析: 此题通过材料考了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文材料“亚信峰会”国宴上选择了穆斯林清真食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斯林是对伊斯兰教徒的称呼,据题意要求选出对这一文化国家的选项,选项中 B 符合题意,故选 B。 答案: B 12.16-17 世纪的西方人眼中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材料中

11、当时西方人看来,哥伦布的发现 ( ) 使人类历史进入了欧洲时代 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 追逐黄金、发财致富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A. B. C. D.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査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题文材料所给信息: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被推举为天主款圣徒的候选人”。据题意要求选出西方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作用,备选项中使人类历史逬入了欧洲时代,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是正确选项,故选 A。 答案: A 13.近期,乌克兰局势发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代历史事件中,与克里 米亚命运紧密相关的是 ( ) A.彼得一世改革 B.十月革命

12、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二月革命 解析: 此题以时事新闻为材料考査俄国历史。据题文材料要求选出近代历史事件中,与克里米亚命运紧密相关的选项,选项中 A 属于俄国古代历史, B 和 D 属于现代历史, C 属于近代历史事件,据所学知识,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近代,因此 C 符合题意,故选 C。 答案: C 14.下 图是罗斯福新政时 给守法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有下列哪种情况的企业不能悬挂蓝鹰标志 ( ) 5 A.扩大企业规模 B.规定价格水平 C.保证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 D.遵守市场分配 解析: 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考査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据题文材料图片为罗斯福新政时悬挂的蓝鹰标志,根据所学内容,

1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根据复兴工业法,给守法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不合法的不准开业。选项中 A 不合法不能悬挂蓝鹰标志,符合题意,故选 A。 答案: A 15.爱德华 斯诺登做了一件让让全球震惊的事情:把“山姆大叔”的监控项目和手段曝光。从媒体角度看,突出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网络、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 解析: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通过材料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阅读题文材料:可知“山姆大叔”即指美国,所说事件是美国监控项目和手段曝光丑闻。据题意从媒体

14、角度看突出反映的是监督作用。选项中 B 符合题意,故选 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 第 16 题 8 分,第 17 题 12分,满分 20分。 16.2014 年 5 月,英国议会各党派在欧盟议员的选举中,独立党获得英属最多的席位。有评论称:这是 17 世纪英国爆发“重大革命”以来,新兴党派首次在重要的议会选举中战胜工党和保守党。 据央视新闻述评整理 请回答: (1)17 世纪英国爆发的“重大革命”指哪一次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7 世纪英国的“重大革命”有何重大成果?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解析:此题为材料解答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査学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

15、识点,此题分两问进行考査: (1)此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原因。阅读材料,可获得的关键词有:“英国议会、 17 世 纪”据题意要求考査 17 世纪英国爆发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7 世纪英国爆发的历史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此题考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及影响。据题意要求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88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 6 先促

16、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 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果:制定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影响: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17.阅读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 世 纪中期至 20 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 400 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 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17、。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 上册)整理 材料三: 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 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 (3)材料三的变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综 合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 代以来怎样的 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此题为阅读材料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此题分三问进行考査。(1)此题通过阅读材料一和二,考査学生阅读村

18、料概括材料的能力。此题考査近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表现来看出现了洋布、洋人、洋行、等洋词;剪辫子、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变礼节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从原因来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逐渐渗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辛亥革命的影响;崇洋风气日盛;因此出现了材料一 和二中的现象。据此回答即可。 (2)此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査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在近代随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说随着侵略传入中国,于是中国有了洋货、洋行、洋玩意、洋油等洋词,以及洋人的生活

19、方式;材料三在美国许多人家用的是中国货,说明中国的文化影响着是美国,据题意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相同之处在于都来自本民族之外的文化,即都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引起变化。据题回答即可。 (3)此题通过材料三的变化考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据题意要求说出材料三的变化历史背景,阅读材料三,之所以中国物品能够进入美国市场和家庭,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其次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 20 世纪七十半代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第三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从三则材料来看,中国被西方列强打破了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被迫接受近代化工业到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据题意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历史发 展趋势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答案: (1)表现:洋词的出现;官员称呼的改变;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辛亥革命的影响;崇洋风气日盛; (2)都是受外来因素影响引起变化; (3)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 7 放取得重大成就;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由农业社会向工迎社会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