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951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写在指定方格内。 袅,细长柔弱的意思,多与乡 纤 ( )细、妸 娜 ( )的事物相联系。列子记载:韩娥姑娘因 pn( )缠用尽而卖唱来 chu( )集路费,很久,大家仿佛仍然能听到( )绕在梁柱间的美妙歌声。后世就用“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等来形容歌声和音乐的魅力久久不散。 (材料出自汉字英雄)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拼读拼音以及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 xin”不要误写作“ qin”“筹”不要误写作“酬”;“荤”不要误写作“索”。 答案: xin nu 盘 筹 荤 2.下列有关名著内

2、容的表述, 错误 的两项是( )( 3 分) A.鲁滨孙出身体面家庭,但厌恶平庸生活,不顾父母反对,私逃出去过冒险生活。 B.历经多次危险,鲁滨孙逃到了伦敦,经过一番奋斗,拥有了一座甘蔗种植园。 C.在孤 岛上,鲁滨孙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和星期五一起尝试播种大麦和水稻,虽然连续三次失败,但他锲而不舍,终于成功。 D.我平时叫他阿妈,憎恶她的时间叫她阿长。其实她是补真阿长的缺,大家叫惯了不再改口 这就是长妈妈称呼的来历。 E.我在父亲逼迫下背完鉴略再去看五猖会,可是,风景、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对我而言,都已兴味索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把握, B 项中鲁滨孙是在巴西经营着一座

3、甘蔗种植园,而非在伦敦; C 项中鲁滨孙是自己种植大麦和水稻,而不是和星期五一起。 答案: B C 3.依据材料,为“越辩越明”栏目拟定辩论赛的双方观点。( 3 分) 东南大学引导专家教授默默无闻做学问,努力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也鼓励专家教授上媒体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推出专家教授“新闻贡献热”排行榜,这一做法引起热议。 (材料出自江苏科技报 答: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答案:【示例一】正方:应该倡导 专家教授做“新闻贡献”。反方:不应该倡导专家教授做“新闻贡献” 【示例二】正方: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务实之举。反方: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浮躁作秀 。【示例三】正方:专家教授

4、应该通过媒体播晒思想和观念。反方: 专家教授应该多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念。 4.例句是为图 2 配的说明,请借鉴这一形式给图 1 也配上一句有警示意义的话。( 2 分) 例句(图 2 说明):刀剑逼迫下的誓言。未必是真诚的表达。 图 1 说明: 答案:示例: ( 1) 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 ( 2) 嘲笑别人的时候,却被别人笑掉大牙。 5.很多人担心纸质阅读将败给网络阅读,你也认为“网络阅读会取得压倒性优势”吗?请探究下列现象,作出你的分析判断。( 4 分) 调查显示: 2013 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刊的接触时长均有减少;上网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继续增长,电子阅读器接触

5、时长略有下降。 网络知识全世界共享,方便学习 。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网络文学有“几乎是海量的阅读需求”,低成本的网上付费阅读形成趋势。网络阅读形式花哨,内容庞杂,浅阅读、片断阅读唱主角,更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中国有着悠久的书香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的基础雄厚。纸质图书 能够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经典作品文字精妙,内容厚重、系统,很多年长的人担忧传统阅读的危亡,认为将海量的网络信息变成“知识”还任重道远。 (材料出自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等) 答: 答案:各有长短,关键在人,不在工具。引导读书应该提倡读什么,而不是通过什么读。数据显示,新兴媒体并没有将传统媒体击垮,纸

6、质阅读仍是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网站运作将更规范,作者队伍将更加成熟,网络阅读会有优势,但不会独霸。担心的人显得保守,认为网络阅读会取得 压倒性优势又显得盲目乐观。我们进入了媒体融合时期,两种阅读会凭借自身优势长期共存。高雅印刷品市场本来就是狭小的,会继续保持较小规模,但不会消失。双方已经互动,网络阅读造成分流的同时也伴有读者的回流。新媒体挖掘商业价值,同时有意识地与传统文学结合,推动网络阅读的健康发展。 6.默写。( 6 分) ( 1) 蓬山此去无多路, 。 ( 2) ,一览众山小。 (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 4) 古诗词中有不少从听觉角度来写的经典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

7、句; , 。 ( 1)青鸟殷勤为探看( 2)会当凌绝顶( 3)苟全性命令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阅读理解(共 40 分) (一)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 7-10 题。(共 13 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 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

8、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 、以疏为美。”固 也。 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 之隐明告鬻 梅者,斫 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 生气 ,以求重价 :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 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 安得 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欹( q) :倾斜。固:本来。孤癖:特别嗜好。鬻( y) :卖。斫 ( zhu) :砍削重价:大价钱。 7.解释下列加点

9、的词语。( 4 分) ( 1) 芳草 鲜美 : ( 2) 渔人甚 异之 : ( 3) 遏其 生气 : ( 4) 安得 使予多暇日: 答案: ( 1) 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 2) 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 3) 生机(朝气) ( 4) 怎样才能(怎么能够)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 分) (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 2) 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答案: ( 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 2) 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10、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 2 分) ( 1) 描写 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 2) 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答案: ( 1) 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 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 错误 的一项是( )( 2 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 望,与“报君黄金 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

11、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解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心声。 答案: C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 11-15 题。(共 13 分)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先秦 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但 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

12、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 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騒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在若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 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二、秦汉至盛唐 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

13、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 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 衰。“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量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三、宋元明清 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 30个景致,其中 11 处属

14、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 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哉园世著述大量出现。 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 1388 种 ,其中花卉类 225 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更加关注 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

15、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 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 料出自阅江学刊 2014 年第 1 期) 11.本文是一说明性的议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 2 分) A.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16、三大阶段。 B.中国花卉文化的始终贯穿着一种关注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 C.中国花卉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陶冶性情意趣,寄托品德情操。 D.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 答案: D 12.请从论据使用的角度分析第段的论证效果。( 2 分) 答: 答案:这一段事实论据(远古时代,关于“兰”等)、道理论据(引诗经及相关分析)综合使用,将 先秦时代花卉文化自发、分散。远未进入普遍自觉阶段这一观点阐述得明明白白。 1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的说明效果。( 2 分) 答: 答案:这一段运用举例子、列数据、引用、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将宋元明清文化繁盛期的概况和基本特征交代得清清楚楚。 1

17、4.联系第段具体语境,简析“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3 分) 答: 答案:落叶知秋,预告寒冬将临,柔条迎春,感知生命活力。诗句通过叶落枝生来感知季节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 的蹉跎、世事的盛衰。 15.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从下列两句中各挑邮 2 个词语加以简要分析。( 4 分) ( 1) 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 1388 种。 答: ( 2) 这一时期(先秦)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 答: 答案: ( 1) “据统计”,交代数据来源,准确可信。“见于著录”暗示原著已经失传;确数“ 1388”包含只

18、存书名和书籍流传两种情况,说明毫不含糊,严谨准确。 ( 2) “尚属”、“甚至”或“远未”连续使用,强调了先秦时代的花卉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普遍自觉”和“自发”对举,让读者对低水平、较高消灭的花卉欣赏状态有明明白白的理解。论述严谨,表意清晰。 (三)阅读散文,完成 16-20 题。(共 14 分) 湖畔夜饮 丰子凯 前天晚上,我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向湖畔散步去了。 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有客来访,名叫西谛,住在葛岭饭店。家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寻我去了。我想,西谛寻我不到,一定回旅馆歇息,当夜我就不去找他,管自睡觉。第二天早晨,我找他未遇,留了名片,请他 正午或晚上来我家

19、共饮。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 到了八点,我正独酌酩酊之余,西谛来了。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年轻了。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略略寒暄后,我问他吃夜饭没有。他说在湖滨吃了夜饭, 也饮一斤酒, 不回旅馆,直接来看我的。我留的名片,他根本没看到。我说:“我们再吃酒!”他说:“好,不要什么菜蔬。”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宜于在灯前和 老友共饮。 家人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我和西谛就对坐饮酒。墙上正好贴着一首我手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 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 。我觉得世间最好

20、的酒肴,莫如诗句。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直落明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的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 我和西谛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阔别十年,他沦陷孤岛,我奔走于万山中。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谈到酒酣耳热之际,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啸。谈到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 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阿宝和软 软正在厢房里和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西谛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

21、( A) ,在这里可以浓烈地尝到。西谛叫阿宝“大小姐”,叫软软“三小姐”。我说:“那些画,都是你从我的墙上揭去,制了锌板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的。你这老前辈对他们小孩子又有什么客气?依旧叫阿宝软软好了。”大家都笑。人生的滋味( B),在这里又浓烈地尝到了。我们就默默地干了两杯。 我回忆起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有一 天,路遇西谛。他拉住我的手说:“子恺,我们吃西菜去。”我说:“好的。”我们走到晋隆西菜馆楼上,点了两客菜,外加一瓶白兰地。吃完后,服务生送账单来。西谛对我说:“你身上有钱吗?”我说:“有!”摸出一张五元钞票,把账付了。于是一同下楼,各自回家 他回闸北,我回江湾。过了一天,西谛到江湾来看我,

22、摸出一张拾元钞票,说:“前天要你付账,今天我还你。”我惊奇而又发笑,说:“账回过算了,何必还我?更何必加倍还我呢?”我定要把拾元钞票塞回去,他定要拒绝。坐在旁边的同事刘薰宇,过来抢了这张钞去,说:“不要客气,拿去吃酒吧! ”大家赞成。于是号召了七八个人去吃酒,直到烂醉。此情此景,憬然在目。这岂非人世难得之事!我们又浮两大白(注:痛饮两大杯。 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西谛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我给他一把伞,看他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 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三十七年 ( 1948 年 ) 三月廿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材料出自静观尘世) 16.第段说“有了这诗

23、,酒味特别的好”,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 分) 答: 答案:苏步青的诗直落明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 作者很喜欢;诗中表达的辛酸之余与友人共饮欢聚的内容,正契合作者与西谛旧友相逢的情境。 17.丰子恺的散文语言如同其漫画,往往寥寥数笔,生动而富于情趣。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4 分) ( 1) 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答: ( 2) 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答: 答案: ( 1) 运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凳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 ( 2) 照应前文加倍还账的内容,凸显西谛的憨厚和“我”的率真之情。 18.第段两处提到“人生的滋味”,含义有什么

24、不同?( 2 分) 答: 答案: A 处:作者和友人都到中年,喜看孩童成年,感伤自己韶华已逝,因而有半甜半苦、 半悲半喜的滋味。 B 处:历经沦桑之后,友情纯正自然,不拘礼节,彼此温暖的滋味。 19.本文题为“湖畔夜饮”,却在第段写到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3 分) 答案: 酒逢知己,“话旧“本是与西谛共饮的美味酒肴。旧事里同事故友的真挚情谊,为文章增添人情之美。用漫画式幽默将西谛的憨厚率真刻画得惟妙惟肖,丰满 了西谛的形象。 2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作者把诗、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与朋友话旧,当作和西谛共饮时的美味酒肴,情真

25、意切。 B.第段中“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表明作者热切盼望和焦急等待故友来访的心情。 C.第段末尾说“默默地干了两杯”“ 又浮两大白”,写出了老友相逢、把酒话旧时情绪越来越悲伤的情形。 D.全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色、潮水、微雨等景致,为故友重逢夜饮营造出自然、温馨、诗意的氛围。 解析: A 错,第四段中有“桌上的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 唾弃不足惜了“;C 错,非”越来越悲伤“,而是越来越兴奋激动; D 错,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月色、湖水、微雨、花影等景致,只是略微勾画点染。 答案: B 三、作文(共 60 分) 21.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谊,深沉的思考。 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