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3958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30 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 分) 我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 ( ro) ,用传统文化来滋养。有句话说柔日读史, ( gng) 日读经。这是说,意志懈 ( di) 时读史以明志,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焦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认读、书写常用汉字的能力。“扰”比较简单,细心一点就不会写错;“刚”字要结合句子环境,从前面“柔日读史”的“柔”中找到答案;“怠”应从词语出发,根据词语来确定字形。 答案: 扰 刚 怠 2.古诗文名句填空。( 8 分) ( l

2、) 学而不思则罔, _。(论语为政) 答案: 思而不学则殆 ( 2) 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答案: 朔气传金柝 ( 3) 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答案: 举杯邀明月 ( 4) 天接云涛连晓雾, _。(李清照渔家傲) 答案: 星河欲转千帆舞 ( 5) 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 _, _”(黄鹤楼),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江南初夏,赵师秀沉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绘乡间风情,诗意醉人。 答案: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6) 义乌古称乌伤,“乌”是义乌人的文化图腾。古诗文中有很多与乌鸦有关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_, _。 答案:

3、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背诵、理解、默写古诗文名句的情况。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4 分) ( 1) 待君久不至,已 去 ( ) ( 2) 无案牍之 劳 形 ( ) ( 3) 寒暑易节,始一 反 焉 ( ) ( 4) 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 焉( )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字词的积累情况。“去”“间”是古今异义词,要避免用今义代替古义;一劳”是词类活用词,这里作动词用;“易”是一词多义,要结合句子环境灵活理解。 答案: ( 1) 离开 ( 2) 使劳累 ( 3) 交换 ( 4) 参与 4.下列句子

4、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屠惧,投 以 骨 以 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B.渔人甚异 之 辍耕 之 垄上 C.相与步 于 中庭 所欲有甚 于 生者 D.其 间千二百里 俟 其 欣悦,则又请焉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A 巾的两个“以”都解释为“把”; B 中的第一个“之”作代词,代桃花林美景,第二个“之”作动词,解释为“去、到、往”; C 中的第一个“于”解释为“在”或“到”,第二个“于”解释为“比”; D 中的第一个“其”是“它们”,指白帝城和江陵城,第二个“其”是“他”,指老师。 答案: A 5.名著阅读。( 4 分)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填写相

5、应的人物或情节。(任选其中四小题) ( l) 武松抢过林子(快活林)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是神荼郁垒象,却非立地顶天人。这武松假醉佯颠,斜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一定是 _(人物)了。”直抢过去。(水浒全传) ( 2)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因为 _(情节)。(故乡) ( 3) 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

6、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 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骆驼祥子) “她”是 _(人物)。 ( 4)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 “他”是 _(人物)。 ( 5) 在法庭上,高利贷者夏洛克要按照契约 _(情节),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交锋。威尼斯商人中的这场戏引人人胜,扣人心弦。 解析: 第 ( 1)( 3) 题涉及的是课后名著 ,第 ( 2)( 4)( 5) 题涉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要求熟悉课文内容。 答案: ( 1) 蒋门神 ( 蒋忠 ) ( 2) 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 ( 3) 虎妞 ( 虎姑娘 )

7、( 4)韩麦尔先生 ( 5) 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 6.综合性学习。( 9 分)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 .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级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 l) 【猜一猜】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 3 分) 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着黄缎子,满脸长着大麻子,老家是个火炉子。 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_ _ _

8、解析: 要抓住“家乡常见食品”这一范围思考 答案: 酥饼 面条 油条 ( 2) 【夸一夸】一盘菜,一盆汤,一道点心或朴素,或精致,鲜活着我们的生活。 请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上面三则谜语的谜底除外),可以描写色香味,也可以说明制作过程。( 3 分) 解析: 要关注表达方式:描写或是说明 答案: 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 ( 3) 【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

9、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 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 3 分) 示例:月饼 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解析: 要围绕“家乡美食”,调动生活积累来回答。 答案: 示例一:长寿面 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示例二:年糕 “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示例三:粽子 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二、阅读理解 ( 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11 题。( l4 分) 挽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

10、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土地被征用了 .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 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

11、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前年的一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

12、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摸牛,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

13、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 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 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 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

14、双月牙一样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选自 2013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7.文章开头说:“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分) 解析: 要抓住句中的两个“农村”和“青山”“黑土”“绿水”,从这些词与主人公、与下文的联系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 :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作铺垫 。 8.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5、,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 3 分) 在 一次又一次 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解析: 可以先解释词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分析。分析日寸要紧密结合上下文。 答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不舍 ( 1分 ) 。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友、兄弟,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深厚感情。 9.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赏析。( 3 分) 解析: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搞清情节、把握 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 答案 :形象地 写出了大黑对老牛头的陌生与疏离,呼应了上文中大黑用犄

16、角救老牛头的细节,深刻地揭示了老牛头的角色的悲剧性。 10.文章结尾处写道“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老牛头此刻的心理活动。( 2 分) 解析: 一要使 用第一人称;二要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体现老牛头的失望、悲怆。 答案 :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都白费了吗?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11.文章内容只字未提挽歌,却以“挽歌”为题,阅读文章,写出你的理解。( 4 分) 解析: 标题是文章的关键,思考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求有高度、有深度,不要停留在故事人事本身。 答案 :示例一:“挽歌”表达对逝去的东西的哀悼。示例二:“挽歌”是老牛头对远去的大 黑的一首悲歌。示例三:“挽歌”表达了老牛

17、头对失去农村家园的哀伤之情。示例四:“挽歌”表达了作者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的眷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5 题。( l2 分)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4 年 4 月 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经审理查明,秦志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杨澜等多名公民,引发大量网民对杨澜等 人的负面评价,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 4 100 余次;在“ 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善后处理期间,秦志晖编造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 络上散布,被转发 11 000 次,评论 3 300 余次,不仅造成网络空

18、间的混乱,也在现实社会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满,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善后工作。法 院认定,秦志晖的行为分别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案是 2013 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网络空间一旦有谣言产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即使存在理性、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受害人“辟谣”,也往往被

19、海量信息淹没。秦志晖、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部分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把握”网民心理,掌握网络造谣“技巧”,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网民常常被“忽悠”,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利 用网络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将网络比喻为“一个露天的公共广场”。现实社会中,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网络同样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新闻出版法规处处长杨颖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我国还存在法律宣传还不够深入、监管滞后等问题。” 还网络一方“净土” 2013 年以来,多地警方陆续依法查处了一批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网络造谣传

20、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专家指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依法严厉打击外,更需多管齐下,还网络一方“净土”。 对于网站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处理力度,当有证据证明特定信息确为虚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从网站上撤下。王四新认为,网民应该具备“理性、客观”的态度,严格自律。他说:“网民个人要理性上网,不能随便站队、不负责任地转发。网络本身找资料很容易,有些消息该核实的要核实。随手转发、评论 那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王四新还表示,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也很重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消除网民疑虑。

21、 (选自光明日报 2014 年 4 月 21 日第 5 版,有删改) 12.根据文本,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3 分) 解析: 解答时可以先找到并仔细阅读与题目密切相关的“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这一板块,然后顺着制谣、传谣、监管等角度切入去寻找,最后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来表达。 答案 :网络推手编造谣言,在网络上发布;网民随手转发、评论 子虚乌有的信息;网站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查处力度不够;法律宣传不够深入,有关部门监管滞后。 13.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 2 分) 解析: 观察图画时要仔细,善于发现细节,看到造谣者在点燃了网络之火后也引火烧身,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答案 :网民在网络空间

22、中制造谣言,传播谣言,必将引火烧身,受到法律的制裁。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秦火火”案是 2013 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依法查处的第一起案件,因此,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B.秦志晖编造“ 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是一种寻衅滋事行为。 C.高考前夕,小王收到“十八中附近捡到李亚成高考准考证,好心人帮转,别误了孩子高考。电话: 138*8131”的信息,随手就转发出去。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D.网络空间的谣言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

23、混乱,是因为没有理性 、质疑的声音。 解析: A 缺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这个限制语; C 中的“随手就转发”与文中的“理性、客观”原则相背离; D 中“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与原文的相关表述不符。 答案 : B 15.中国有 6.18 亿网民,网络是人们查阅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的落网也表明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也有人说,打击网络谣言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对此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 4 分) 解析: 首先要确立自 己的观点,表达要明确,理由要充分,有说服力

24、,并且必须是文本中的。 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网络谣言会损害他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必须受到惩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打击网络谣言和保护言论自由并不矛盾。 三、古诗文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16-21 题。 (一)即事( 4 分) 宋徐侨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6.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 _。( 2 分) 解析: 可从诗

25、歌的意象出发读懂诗句,然后对照“贫亦好”逐联比较选择。 答案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17.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2 分) 解析: 在读懂古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感,就不难找到“淡然”这个词了。 答案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 ,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二)匿名谤书( 10 分)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

26、,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 状子告状的人。鬻,卖。绾:拘系。鞫:审讯,审问。 18.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2 分)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解析: 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答案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 尝 有所贷(曾经) B.弗 与 (给予) C.取 谤 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

27、 罪 之(罪行) 解析: D 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答案 : D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 分)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实迹”“因”是关键词,要准确译出,同时语句要通顺。 答案 : 王安礼对富家进行了搜查,没有发现谋反的真凭实据,便问他们是否曾经有仇人。 21.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 3 分) 解析: 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 答案 :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公正,重证据,处罚严明。 四、写作( 45 分 +5 分书写) 22.请以“热门话题”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要求: ( 1) 不少于 600 字。 ( 2) 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点、校名、人名等。 解析: 可以围绕题目“热门话题”,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学习积累,从自己身上,从周围熟悉的人身上去找题材。要特别注意的是:“热门话题”不是指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要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寻好材料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把事情写具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文章写生动。 答案 :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