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地理.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3961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浙江省 高考模拟 地理 一、 选择题。 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大江在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2003 年 7 月 2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读图回答 1 2 题。 1.有关“三江并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流流域地区降水较少,河水流量较小 B.横断山地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带性明显 C.板块挤压形成褶皱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 D.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流水沉积作用强烈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三条大河在

2、此处干流较近,但又不属于同一水系。其形成原因是由于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挤压形成褶皱地形,加上本地区流水侵蚀切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地形,导致了“江水并流而不交汇”, C 正确;该地区位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交汇处,降水较为丰富, A 错误;横断山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带性明显,不是三江并流的成因, B 错误;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应该是侵蚀作用强烈, D 错误。 答案: C 2.关于“三江并流”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优势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旅游资源数量 丰富,集群状况好 B.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得到更好的保护 C.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 D.道路四通八达

3、,且离客源地近 解析: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三江并流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该地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条件,其中之一是由于其加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可以得到更好地重视,更好的加以保护, B 正确;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独特性,但这里自然景观突出,缺乏“集群性”, A 错误;本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较差,且远离经济发达地区, C.D 错误。 答案: B 3.下 图为粤西某县域功能分区规划示意图,该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承接了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建筑材料、化妆品等工业,逐步形成工具集聚区 。 工业集聚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 ( ) A.运输成

4、本增加 B.环境质量改善 C.资源利用率提高 D.粮食单产降低 解析:工业迁移对迁出地而言,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但是对迁入地 (集聚地 )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环境污染, B 错误;由于工业的集聚,大批量的产品运输,运输成本应该是降低,A 错误;工业集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C 正确;工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产不可能降低。 D 错误。 答案: C 北京时间 2013 年 4 月 20 日 8时 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30.3N,103.0E)发生 7.0级地震,震源深度 13 千米。下图表示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 a 是横波, b 是纵波) ,回答第 4题。 4.关于此次

5、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 A.距震中越远, a 波、 b 波传播速度越快 B.距震中越近,逃生的准备时间越多 C.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层 D.本次地震 a 波比 b 波早到武汉市 解析: 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以纵波与横波形式向地表传递能量。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二者间有一个时间间隔。从图上来看,震中距越大,地震波曲线越平直,说明地震波传播单位距离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快, A 正确;距离震中越近,地震波到达越快,逃生时间越短,B 错误;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13 千米,从经纬度来看,雅安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此处地壳厚度大于陆地地壳平均厚度 33 千米,因此地震震源应该位于地壳, C 错误。从图上信

6、息可以看出, b 波速度更快,应该是 a 波比 b 波早到武汉, D 错误。 答案: A 5.下表为某 地区 主要工业产品年内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变化图,该地区 10 年间发生的变化 ,根据表格可以判断 ( ) 年份 纺织品 鞋帽制品 玩具 生活金属制品 机电产品 精密仪器 1998 13.2% 4.1% 3.8% 9.3% 39.6% 1.9% 2008 9.1% 0.8% 1.1% 10.0% 52.7% 4.8% A.纺织品产值 提高 B.生产效益降低 C.廉价劳动力 涌 入 D.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题目信息中为各种工业产品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理解这个“百分比”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纺织

7、品只是比重降低,因为没有给出工业生产“总值”,无法看出纺织品产值是否降低或提高, A 错误;同理,也无法看出生产效益是提高还是降低, B 错误;从图中信息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品、鞋帽制品、玩具等)产值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精密仪器产值比重增加,可以判断是产业结构升级而不是廉价劳动力大量涌入。所以C 错误、 D 正确。 答案: D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 6 题。 6.据图中信息判断 (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 甲 地 D.乙 地 多年

8、平均降水量小 于 甲地 解析: 云量 是个新概念,题目给出了云量 是以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由此看来,数值大的地区,云量多,降水也会多一些,日照会少一些。 A 选项中甲地的云量小于乙地,日照时数应该大于乙地, A 错;多云的天气和少云的天气相比,多云的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B 正确;云量多,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湿度较大,降水肯定也会多一些,C、 D 错误。 答案: B 下图为 1980 年 2000 年我国某市人口密度等值线(图中数值为人口密度相对值,即该地人口密度与城市平均人口密度比值。)分布图。读图回答 78 题。 7.有关该市人口分布变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9、 A.老城区人口密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 B.人口密度向西、向南增长最快 C.人口密度峰值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 D.各区人口密度都在快速增加 解析:从图 中可以看出, 1980 年至 2000 年的 20 年间,老城区( 1980 年人口主要集中区)人口密度相对值,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小), A 错误;分析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东部、南部数值增加最快(等值线密度增加最快), B 错误; 1980 年该城市只有一个明显典型的人口峰值区(甲), 1990、 2000 年出现了几个峰值区,因此人口密度峰值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 C 正确;老城区人口密度相对值变小,说明人口密度变小, D 错误。 答

10、案: C 8.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甲区土地地价最低 C.乙区居住环境逐渐改善 D.丙区域热岛效应最小 解析:从图中人口分布可以看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 A错误;甲为该城市老城区,也是其城市形成的核心,人口也最为集中,因此土地地价不可能最低, B 错误;乙区域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居住环境会变差, C 错误;丙区域离城市中心较远,且是一个新兴区,人口密度也较小,所以在四个区域中热岛效应最小, D 正确 。 答案: D 随着中央农业政策的落实,我国许多地方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外,不

11、仅丰富了市场供应,而且为我国农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下图为我国部分优质农产品基地分布图,读图回答 9 10 题。 9.甲、乙两地均为我国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其 形成的主要因素 是 ( ) A.甲 地位于 黄河 河谷地区 , 冬季气温 较 高 ,露天 蔬菜仍可 正常 生长 B.甲 地 位于青藏高原且纬度较高, 受寒潮影响大 , 气温低 , 病虫害少 C.乙 地纬度较低 ,太阳高度角大, 冬季热量较丰富 ,满足蔬菜生长 D.乙 地 纬度低, 冬季 光热充足,距海近,灌溉便利, 利于蔬菜生长 解析: A 地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是由于其位于河谷地区 , 受寒潮影响小 ,

12、光照充足 , 毕竟该地冬季气温低 , 没有塑料大棚蔬菜不能生长 , A 错误 ; 气温低无法满足蔬菜的生长,不能成为反季节蔬菜的生产条件, B 错误; B 地纬度较低 , 冬季热量丰富 , 适宜蔬菜生长 , C 正确;距海近不是灌溉的条件,海水不能提供灌溉, D 错误 。 答案: C 10.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鲜奶往往需要进行加工。为满足市场需要,图示丙、丁 两地均 发展 有乳制品生产企业 , 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 A.丙: 原料 丁:技术 B.丙: 原料 丁: 市场 C.丙: 劳力 丁: 市场 D.丙:政策 丁: 交通 解析:从图上信息看, C 地位于内蒙古草原,该地区草场

13、资源丰富,适宜乳畜业的发展,为乳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料供应; D 地 位于上海附近,是为上海市场提供 乳制品 ,所以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接近市场。 答案: B 11.下图是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 H 甲 -H 乙 )的年变化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地纬度小于乙地纬度 B.甲乙纬度都大于 23.5 C.甲乙两地都位于北半球 D.甲乙两地纬度相等 解析:从图中可知春分之后某一天(设直射点位于 XN ),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可知甲乙两地关于 XN 南北对称;该日之后,( H 甲 -H 乙)一直变小,因此可知 H 甲变小 H乙变大,则甲在 XN 以南,乙在 XN 以北

14、。而夏至日之后,( H 甲 -H 乙)一直变大,则可知( H 乙一直变大,说明乙的纬度大于等于 23.5N 。读图可知,在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 H 甲 -H 乙)维持不变为 40 ,可知,甲的纬度应低于 23.5S 。由此可推断答案为 A。 答案: A 二、综合题( 56 分) 12.( 28 分)读世界某区域图和该 区域内 A、 B、 C 三城市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顿河因其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所以在世界上享有“静静的顿河”美誉。分析成因( 8 分)。 解析:静静的顿河主要是从“静静”两个字入手进行分析。图 1 给出的是等高线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平坦,顿河水

15、流平缓;图 2 给出的是区域气候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顿河流域降水较少,且全年较为均匀,河流水量较为平稳。 答案:顿河流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地势起伏小,( 2 分)河流流速缓慢( 2 分);顿河流经地区降水较少,且全年降水较为均匀( 2 分)水量较少且稳定(没有特别大的汛期)( 2 分)所以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 (2)分析里海水域渔业资源逐年减少的原因( 6 分)。 解析:分析鱼类资源减少,主要从“天灾”“人祸”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导致湖水盐度升高,不适宜部分鱼类生长;人为原因主要从污染和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减少原因:石油资源开发等造成的水

16、质污染;内流湖,入湖盐分的增加和蒸 发,湖水盐度升高;过度捕捞。(每点 2 分,共 6 分) (3)根据材料 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土 区 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并分析该地区农业开发可能对黑土产生的 不利 影响。( 10 分) 解析:主要考察土壤(黑土)的形成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黑土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机质丰富,该地有机质丰富主要从“形成多”、“损失少”两个角度去回答;人类活动会导致“损失”增加。 答案: 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2 分);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2 分);地形平坦开阔,侵蚀作用弱( 2 分) 土地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

17、重,加剧风力侵蚀作用,黑土肥力下降( 2 分); 农药使用,使土壤遭到污染( 2 分) (4)推测里海沿岸的古气候特征( 4 分)。 解析: 要生成大量的油气,必须要有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即生物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 答案: 温暖 湿润( 4 分) 13.( 28 分)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渭河 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是孕育渭河平原的主力 。 图 1 为渭河流域 示意图,图 2 为渭河流域某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 2:天水市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 ”的殊荣。境内文化古迹甚多,曾经商贾云集。 (1)简述渭河水系特征,并用相关地理

18、原理解释其形成原因。 (12 分 ) 解析:河流的水系特征包括河流的长度、支流的多少和分布,河流的流向等方面,河流水系受地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任何地区的地形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题目要求用相关地理原理解释,该地理原理主要包括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原理,就是要学生分析地形对渭河水系特征的影响。 答案:水系特征:干流自西向东,流程较长,( 2 分)支流主要分布在北部,自北向南流。( 2分)干流南部无大支流( 2 分)。 成因:地势西高东低( 2 分);北部为黄土高原,易受流水侵蚀( 2 分);南部是秦岭山地,地势陡,不易侵蚀( 2 分)。 (2)阐释“水”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 (8 分

19、) 解析:从图 2 可以看出,该地区降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虑水对工业影响和对农业影响两个方面。对工业影响主要从水的“量”对工业的影响考虑,对农业的影响一是水的量和季节分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二是暴雨集中对当地土壤的造成的侵蚀从而产生对农业的影响。 答案:该流域内由于降水量不足,蒸发量大,加上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该 区域严重缺水,水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缺水,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及生活。( 4 分) 由于降水变率大,加上黄土高原本身的性质及植被的人为破坏,该地极易出现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生存环境差,形成生态贫穷。( 4 分) (3)分析天水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8 分) 解析: 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等因素。 答案: 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便于城市建设( 2 分);位于河流沿岸,河流为城市供水和交通功能( 2 分);该地区为温 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 2 分);位于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交通便利(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