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4002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 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世界,这就是 “ 美 ” 与 “ 真 ” 的统一。这个 “ 真 ” 不是逻辑的 “ 真 ” ,而是存在的 “ 真 ” 。这就是王夫之说的 “ 如所存而显之 ” ,“ 显现真实 ” ,就是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2、。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 “ 灿烂的感性 ” ,就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意义,是感性与意义的内在统一。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 论,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 “ 心 ” 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里的 “ 心 ” 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 “ 意识 ” 或 “ 主观 ” ,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 “ 美 ” 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关。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 “ 心 ”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

3、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 作用。宗白华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 “ 永恒的灵的空间 ” ,强调中国艺术是 “ 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 ” ;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并且与易象相联系,更多地体验 “ 器 ” 的非物质化的一面,与 “ 道 ” 可以契合的一面。中国艺术家追求 “ 意境 ” , “ 意境 ” 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说过,中国艺术常常有一种 “ 哲学的美 ” ,中国艺术常常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一些西方汉学家

4、特别喜欢把中国艺术从 “ 物 ” 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这种 考证和分析当然很有价值,但他们中间有的人在这么做的时候,常常抽走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抽走宗白华所强调的虚灵化的层面。在他们那里,中国艺术不再是 “ 永恒的灵的空间 ” 。这样,他们的研究,实际上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的价值。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突出了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艺术的本体之所以是 “ 意象 ” ,艺术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已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选自叶朗

5、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有删改) 1.与 “ 意象世界 ” 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意象世界是一个完整并且有意蕴的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 B.意象世界是一个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人与万物相融的世界。 C.意象世界是一个美与真相统一的能显现真实的感性世界。 D.意象世界是一个感性与意义相统一而更偏重情感的世界。 解析: “更偏重情感的世界”错,无中生有。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一段从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作用的观点人手,阐明了意象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而指出杜夫海纳所说的 “ 灿烂的感性 ” 是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 B.

6、第二段紧承上文,指出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最大的特点是重视 “ 心 ” 的能动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C.第三段首先指出中国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最后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 D.第四段在前三段论述意象理论内涵、特点和影响的基础上,最后阐明意象理论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 情趣的人生。 解析: A 项,“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C 项,先“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 D 项,第三段不是论述其“影响”。 答

7、案: B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美离不开 “ 心 ” 的能动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美就在天地万物之间不复存在了。 B.中国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特别值得重视,它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之一。 C.西方汉学家都喜欢把中国艺术从 “ 物 ” 的层面去考证 和分析,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价值。 D.因为艺术活动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意象,所以艺术才得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解析: B 项,“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之一”是受“中国美学”的影响。 C项,“都喜欢”错,原文是“一些西方汉学家”。 D 项,

8、因果倒置。 答案: A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斜视 毕淑敏 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但拿了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心里总有沉重的负疚感,加上走读路途遥远,每天萎靡不振的。 “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 ” 新来的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 “ 这是我托人一大早从南郊买到的。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 ” 随手尽情展示那个血淋淋的球体,好像那是个成熟的红苹果。 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医院里著名的医生,但教授演示到我跟前时,我故意眯起眼睛。我没法容忍心灵的窗口被糟蹋成这副模样。从栅栏似的睫毛缝里, 我看到教

9、授质地优良的西服袖口沾了一滴牛血,他的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 。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 白发。是眼科教授!没想到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只是他家距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绕过我家住的机关大院。 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我心想他干脆变得更老些,就会有人给他让座了。又恨自己不是膀大腰圆,没法给老师抢个座。 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 “ 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近不少路呢。 ” 教授不认识我,说: “ 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 我说: “ 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 教授抱歉地笑笑: “ 学生和病

10、人太多了,记不清了。 ” “ 那个院子有人看门。让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 ” 教授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 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您跟着我走吧。我们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 ” 我拉着教授。 “ 绿色对眼睛最好了。 ” 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身边。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 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从此,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一天,妈妈对我说: “ 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 我说: “ 他是教 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

11、那是顺路。 ”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 “ 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 ” 我大叫: “ 什么别人!不就是那个斜眼的老女人吗! ” 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怎么对教授讲呢?我只好原原本本和盘托出。“ 那个老女人,眼斜心不正,简直是个克格勃! ” 我义愤填膺。 教授注视着我,遗憾地说: “ 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 ” 他忧郁地不再说什么。 下课以后,我撒腿就跑,竭力避开教授。不巧,车很长时间才来一趟。走到大院门口,教授赶到我面前,说: “ 我今天还要从这里走。 ” 知识分子的牛脾气犯了。 “ 您 要走就走吧。 ” 我只有加快脚步,与教授分开走。我已看见那个老女人缠着永远没有尽

12、头的黑毛线球,阴险地注视着我们。 “ 我需要你同我一起走。 ” 教授很恳切很坚决地说。作为学生,我没有理由拒绝。 我同教授走进大院。我感到不是有一双而是有几双眼睛乜斜着我们。斜眼一定是种烈性传染病。 “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 ” 教授很执著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 ” 我忙着劝阻。 “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 ” 教授坚定不移。 我无计可施,况且我从心里讨嫌这种人。我伸长手指着说: “ 就是那个缠黑线团的女人。 ” 教授点点头,大踏步地走过去。 “ 请问,是您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学生

13、经过这里吗? ” 教授很客气地发问,眼睛却激光般锐利地扫描着老女人的脸。 在老女人的生涯里,大概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来叫阵。她乜斜的眼光抖动着: “ 其实我 我 也没说什么 ” 教授又跨前一步,几乎凑近老女人的鼻梁。女人手中的毛线球滚落到地上。这时听见教授一字一顿地说: “ 你有病。 ” “ 你才有病呢! ” 那老女人突然猖狂起来。饶舌人被抓住的伎俩就是先装死,后反扑。 “ 是啊,我是 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 ” 教授完全听不出人家的恶毒,温和地说, “ 不过我的病正在治疗,你有病自己却不知道。你的眼睛染有很严重的疾患,不抓紧治疗,不但斜视越来越严重,而且会失明。 ” “ 啊! ” 老女人哭丧

14、着脸,有病的斜眼珠快掉到眼眶外面了。 “ 你可不能红嘴白牙地咒人! ” 老女人还半信半疑。 教授拿出烫金的证件,说: “ 我每周一在眼科医院出专家门诊。你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做详细的检查治疗。 ” 我比老女人更吃惊地望着教授。还是老女人见多识广,她忙不迭地对教授说: “ 谢谢!谢谢! ” “ 谢我的学生吧。是她最先发现你的眼睛有病。她 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 教授平静地说,他的白发在微风中拂尘般飘荡。 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4.简要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5 分) 解析: 把握故事情节,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对情节的概括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组合在一起,先抓住主要人物,再抓主要人物的

15、主要事件即可。 答案: ( 1) 教授上课 ( 2) 结伴同行 ( 3) 同行风波 ( 4) 教授执意诊疾 ( 5) 感化斜眼女人。 5.赏析文中第 3 段划线的句子。( 5 分) 我看到教授质地优良的西服袖口沾了一滴牛血,他的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 解析: 划线句虽不长,但集中了多种表现手法。从人物描写来说,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从修辞角度,这一句中还有比喻和对比。但所有的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通过这些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尽职尽责的老教授的形象。 答案: 这句话是对教授的细节描写( 1 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血红与发白色彩对比强烈( 1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白发比作南海观

16、音的雪白拂尘( 1 分);刻画了一位教学认真、医者仁心的眼科老教授的形象( 1 分),表达了“我”对教授的尊敬之情( 1 分)。 6.小说以 “ 斜视 ” 为题,结合文章谈谈题目的内涵。( 6 分) 解析: “斜视 ”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实在的病症,也指心灵的斜视,当然还有老教授不在意他人言说,一心为患者服务,既治眼疾、也疗心病的深层内涵。 答案: 指眼睛的斜视,文中指眼疾。指心灵的斜视:无聊小市民斜眼看人、无事生非的龌龊心理和“我”性格上的狭隘。突出了教授医治的不仅是眼睛的斜视,更是心灵的斜视,。(每点 2 分) 7.结合作品,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 分) ( 1)文章第一段说 “

17、我 ” 对学医厌倦,萎靡不振,而文末教授却说 “ 我 ” 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2)小说最后一段写斜眼女 人 “ 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 ,这样写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解析: 本题的两个小问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针对第( 1)问可以主要强调教授对“我”的鼓励;第( 2)问可从三个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 1) “我”建议并陪伴教授走近路,教授认为“我”心地善良;注意到女人斜视,教授认为我有很强的观察力;教授意在消除“我”和斜眼女人之间的隔阂;教授鼓励“我”成长为

18、一名好医生。 ( 2) 示例一: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凸显。结尾用“笔直”与“乜斜”以及斜视女人的感动落泪与上文无事生非形成对比,从而烘托出教授高尚人格的感染力,表现出教授的“人道之心”。 示例二: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既曲折有致又完整紧凑。小说前文写斜眼女人搬弄是非,最后以斜眼女人受感动结束。这样的安排与前文多处的“乜斜”形成照应,情节上又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示例三: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用思想性格鄙俗狭隘的斜眼女人受感动结束全文,表现了丑恶的现象根植于粗鄙狭隘的心灵,诞生于误解或曲解的土壤,并且会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蔓延。要想 使“乜斜”变为“笔直”,需要榜样的引导和自身的觉悟,也需要社会

19、整体的反思,这样美好善良的高贵品质一定能够战胜丑恶现象的深刻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 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 饮 余于丰乐。诘朝 游醉翁,放于琅琊觞 焉 。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 童 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 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日: 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 。吾视其途

20、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 且 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 也 。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 新 之,旁之日 “ 山高水清 ” 。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块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祜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

21、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 于 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 ,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 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 。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 程 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选自明万历滁

22、阳志,有删节) 注 诘朝,同 “ 诘旦 ” ,即平明,清晨。 8.对下列句子中 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治具 饮 余于丰乐 饮:饮酒 B.顾其山 童 水涸 童:光秃 C.则砌而 新 之 新:翻新 D.以今 程 昔,其难易不十倍哉 程:衡量 解析: 饮,使动用法,是喝酒,即“请(我)喝酒”。 答案: 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放于琅琊觞 焉 若不阙秦,将 焉 取之 B.且 护以周垣 臣死 且 不避 C.可倚而临池且望梅 也 其闻道 也 亦先乎吾 D.其民困 于 征发 而君幸 于 赵王 解析: 均为介词,表被动。 A

23、项,句末语气词 /代词,哪里; B 项,连词,并且 /况且; C 项,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句中表停顿。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曾经三过滁阳都未能完成游览琅琊二亭的心愿,等到有机会游览时,发现欧阳修。 描绘的各种景象已不存在。 B.滁阳太守亲自筹划主持修复琅琊山各处景观,使醉翁亭和丰乐亭焕然一新,修复这两座亭的费用都是太守捐献的。 C.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D.文章对当时的滁阳太守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认为在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下,时任太守甚至比欧阳修做

24、的还要好。 解析: C 项,“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错,于文无据。 答案: C 11.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 5 分) (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 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 5 分) 解析: 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答案: ( 1) 我近来第二次游醉翁亭,这已经不是我和你上次同游的醉翁亭了。 ( 2) 所以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虽然困苦却有了好转,虽然劳累困窘却常常有生活宽裕自足的感觉。 三、诗歌鉴

25、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8 分) 西江月 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 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 注 此词作于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则甚:做什么。 12.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 4 分) 解析: 本题设置考察景物描写的作用,所选尽是一些美好的意象,所以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就显露无疑。山川如此壮美,然现实却是半壁江山已失,所以描写美景也为后文感慨做铺垫。 答案: 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

26、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13.作者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说 “ 休说鲈鱼堪脍 ” ,在此为何说 “ 别浦鱼肥堪脍 ” ?( 4 分) 解析: 阅读诗歌强调“知人论世”,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诗作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如本题所问。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明的是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而在西江月中作者的心绪发生了变化,要注意从“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中体会作者满腔 的愤懑之情。 答案: “休

27、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四、默写 14.默写。(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6 分) ( 1)民生各有所乐兮, _。(屈原离骚) ( 2)土地平旷, _。(陶渊明桃花源记)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 4) 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 6) 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 7)满地黄花堆积

28、,憔悴损, _? (李清照声声慢) ( 8) _,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解析: 名句名篇默写,尤其要注意由于音近和 形近造成的字形混用。本题中易错的地方有:“常”误作“长”;“俨”误作“严”;“蓬”误作“篷”;“楫”误作“揖”。 答案: ( 1) 余独好修以为常 ( 2) 屋舍俨然 ( 3) 一觞一咏 ( 4) 征蓬出汉塞 ( 5) 弃掷逦迤( 6) 料峭春风吹酒醒 ( 7) 如今有谁堪摘 ( 8) 小楫轻舟 五、选择题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 分) A.撼卫 通牒 混合物 枉费心机 B.博弈 筵席 捉谜藏 不辨菽麦 C.提炼 潦草 卸包袱 呀呀学语 D.树阴

29、 委曲 勘误表 绵里藏针 解析: A 项,“撼卫”应为“捍卫”; B 项,“捉谜藏”应为“捉迷藏”; C 项,“呀呀学语”应为“牙牙学语”。 答案: D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 分) A.不久前去世的撒切尔夫人在马岛战争中指挥若定, 一言九鼎 ,凭借此役巩固了 “ 铁娘子 ”作为女性领袖以及一位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一战的英国首相的声望。 B.窄窄的巷子仅容得下一人通过,所以当地人都叫它 “ 一人巷 ” ,溪水上有一块突出的小石块叫 “ 谦让石 ” ,如果两人在巷中 狭路相逢 ,就可以借石块让路。 C.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鹰式教育的严厉和溺爱式教育的温情 平分秋色

30、,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天赋秉性因材施教,抱着积极的借鉴心态学习其真谛。 D.治理牛皮癣的问题由来已久,令市民深恶痛绝的城市牛皮癣一度销声匿迹,近来又 东窗事 发 ,而且数量多,手段新,覆盖面广,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解析: A 项,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B 项,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用错对象。 C 项,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平局。两种教 育方式不存在比赛性质,且“严厉”和“温情”无法平分。 D 项,东窗下谋划的事被告发。比喻阴谋败露。使用对象为人。此处应用“死灰复燃”

31、较为恰当。 答案: A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我省规定,有关部门在实施城市危旧房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将徽派古建筑保护纳入改造建设规划,切实避免损毁现象的发生。 B.卫生防疫部门在防治 H7N9 流感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与之有接触的禽类市场、养殖场、流通地,就立即采取关闭、捕杀等手段予以截杀。 C.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推进了信息化进程,保障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保障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D.由于悠久的历史和

32、特殊的赛期, 2013 年举办的第 117 届波斯顿马拉松赛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的赛事,吸引了上千家媒体前来报道。 解析: B 项,“之”指代不明。 C 项,主语残缺,应该为“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 D 项,不符合逻辑,“ 2013 年举办的第 117 届波斯顿马拉松赛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的赛事”具体的时间举办的赛事 不能 “逐渐” 。 答案: A 六、语言表达 18.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为着伟大的 “ 中国梦 ” 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一代代中国人,使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

33、平大幅改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解析: 找准原句主干,先将最核心的意思提取出来,其他成分再依次抽丝剥茧,尤其要注意句中的名词和动词的相互搭配。 答案: 一代代中国人为着伟大的“中国梦”艰苦 奋斗、埋头苦干。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今非昔比。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 19.请从下列作家和人物形象的组合中选择一组,仿照例句写一段话。要求: 句式一致; 体现人物特征。( 5 分) 曹雪芹 林黛玉 关汉卿 窦娥 鲁迅 祥林嫂 沈从文 翠翠 艾青 大堰河 巴金 觉慧 契诃夫 别里科夫 路遥 孙少平 解析: 本题的难点不在于

34、句式一致,也不在于文学作品形象的特征,而是在于要将文学形象与作者的内心相结合,这要求学生不光要熟悉作品,还要熟悉作家,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答案: 示例 1:苟且偷安,如泥土般隐忍;愤然觉醒,似火山般爆发。从林冲的性格突变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施耐庵内心的纠结与渴望。 示例 2:低眉顺眼,如银镯般润泽;呆滞黯然,似木偶般无光。在祥林嫂的命运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家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 20.下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正所谓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可以通过想象再现诗中场景。请补写其中划线句子的场景,要求: 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 想象合理; 每处不超过

35、45 字。( 6 分) 渭川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余晖披洒,映照着村落四野,村巷深处到处都是晚归的牛羊。 。野鸡呜叫,声声在耳,满眼是已经秀穗的小麦,树上的桑叶稀稀落落,想必那吃足桑叶的蚕儿早已休眠,丰年在望,想想都让人高兴。 。此情此景安逸舒心,让人羡慕,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解析: 句扣住原诗中的“念”字和“候”字,不难想象出长者热切惦念孙儿的神情;句农夫劳作归来,见面却依依而语,可见心境平和,生活闲适。 答案: 一位慈祥的老人

36、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的归来。劳作的农民荷锄归来,停下脚步与老人悠闲地聊天,开心地谈着收成,久久不愿离去。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假如你观察山涧里一派激流的水,除了你感叹 “ 逝者如斯夫 ” 之外,你也可以见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水流的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水走的,可以算第一种。大一些的东西,例如石块,大树的老根,无论水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二种。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一律向着上流顶着,鱼身的方向恰恰和水流的方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