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412909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 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关于仪器的最佳条件选择,错误的是 A静态采集宜选用较小矩阵 B显像检查前必须确定采集矩阵 C显像检查前确定每帧采集的时间 D仪器最佳工作状态获得清晰图像 E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宜选用较小矩阵(分数:1.00)A.B.C.D.E.2.比较适用于头颅 CT 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法是 A静脉团注法 B静脉滴注法 C静脉团注滴注法 D静脉多次团注法 E静脉滴注团注法(分数:1.00)A.B.C.D.E.3.眼球异物定位眼眶正位平片检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柯氏位 B听眶线与台面成 67 C鼻根下 5cm 处对应胶

2、片中心 D观察眼眶内有无不透过性异物 E中心线经检查侧眼眶中心垂直摄入胶片(分数:1.00)A.B.C.D.E.4.肝脏超声检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需要空腹 B最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 C正常肝实质回声较密、均匀、细小 D成人检查探头频率在 3.55.0MHz E选用实时、高灰阶低分辨率超声诊断仪(分数:1.00)A.B.C.D.E.5.按照听眉线颅底向上扫描方向,显示第三脑室较好的 CT 扫描层面为 A第一层 B第三层 C第五层 D第七层 E第九层(分数:1.00)A.B.C.D.E.6.关于显影液成分与作用的组合,错误的是 A显影剂菲尼酮海得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C促进剂醋酸 D缓冲剂偏

3、硼酸钠 E抑制剂5-甲基苯并三唑(分数:1.00)A.B.C.D.E.7.鼻咽部冠状面 CT 扫描的体位是 A坐位,头后仰 B,仰卧,下颌内收 C半蹲位,下颌前伸 D仰卧,成标准的顶颏位 E俯卧,听眶线与台面平行(分数:1.00)A.B.C.D.E.8.胸壁、胸膜腔的超声检查方法,错误的是 A患者双手上抬或抱头 B需排除骨骼、脂肪、肌肉干扰 C肺外周小病变用 2.55MHz 凸阵探头 D充分利用呼气、吸气状态观察病变 E超声窗窄小病变用 34MHz 小凸阵探头(分数:1.00)A.B.C.D.E.9.膝关节 CT 检查的体位是 A仰卧,头先进 B俯卧,头先进 C仰卧,足先进 D俯卧,足先进 E

4、坐位,足先进(分数:1.00)A.B.C.D.E.10.关于脾脏 CT 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区分良恶性肿瘤 B采用软组织扫描模式 C病人平静呼气后屏住呼吸 D检查前半小时口服阴性对比剂 E扫描范围自膈面向下扫完整个脾脏(分数:1.00)A.B.C.D.E.11.自动冲洗机显影温度在 A2023 B2426 C2732 D3335 E3640(分数:1.00)A.B.C.D.E.12.自动冲洗机动态管理界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底灰雾上限为+0.03 B中间密度(MD)界限为0.10 C密度差(DD)界限为0.01 DMD 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15,加以纠正 EDD 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

5、.15,尚可冲洗照片(分数:1.00)A.B.C.D.E.13.注射对比剂后,肝脏的密度提高,其 CT 值一般可提高 A-1020HU B110HU C2030HU D6080HU E80150HU(分数:1.00)A.B.C.D.E.14.关于自动冲洗机定影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定影剂:硫代硫酸铵 B坚膜剂:钾矾、络矾 C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D中和剂;使 pH 值上升 E中和剂:无机酸、有机酸(分数:1.00)A.B.C.D.E.15.鼻窦正位体层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 A层间距 1.0cm B标准头颅的后前正位 C了解窦腔和窦壁骨质的情况 D用小圆轨迹 810 E用直线轨迹 30(分数:1

6、.00)A.B.C.D.E.16.静脉团注法作肾脏 CT 增强,常用的剂量(成人)是 A1020ml B2040ml C4060ml D80100ml E100150ml(分数:1.00)A.B.C.D.E.17.心脏检查常用声窗和切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剑突下:正中线剑突下 B心尖部:心尖搏动最弱处 C胸骨旁:胸骨左缘 35 肋间 D胸骨上窝:位于颈静脉切迹处 E胸骨上窝:常用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分数:1.00)A.B.C.D.E.18.CT 的膝关节扫描可见内外两侧的半月板,其密度均匀,CT 值在 A1020HU B3040HU C5060HU D7090HU E100110HU(分数:1.

7、00)A.B.C.D.E.19.肘关节 CT 检查的体位是 A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B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C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D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E俯卧,两臂下垂,手心向上(分数:1.00)A.B.C.D.E.20.胸部 CT 软组织窗显示纵隔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 AW1 5002000,C350500 BW1 3501500,C350500 CW1 3501500,C600800 DW300400,C3550 EW600800,C600(分数:1.00)A.B.C.D.E.21.关于自动冲洗机起动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和剂常用冰醋酸 B抑制剂常用溴化钾 C保护剂常用

8、无水硫酸钠 D使冲洗影像始终稳定 E降低显影液开始时的 pH 值(分数:1.00)A.B.C.D.E.22.肺部 CT 扫描,重点观察间质性、弥漫性病变时一般采用 A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B软组织扫描模式 C重叠扫描方式 D局部放大扫描 E标准扫描模式(分数:1.00)A.B.C.D.E.23.关于准直器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123 I 常选用低能型准直器 B99mTc 选用高能型准直器 C131I 则选用高能型准直器 D考虑显像器官大小及厚度 E考虑放射性活度(分数:1.00)A.B.C.D.E.24.有关自动冲洗机动态管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要具备密度计和曝光仪 B管理用片要选择使用量最大的

9、片种 C管理光楔片制作采用简易铝梯曝光取得 D冲洗机启动 5min 后,冲洗管理光楔片 E光楔片密度控制在 Dmin0.25,D max 3.0(分数:1.00)A.B.C.D.E.25.喉部 CT 检查时常采用瓦氏呼吸,不采用发“咿”声的原因是 A由于声带震动会产生运动伪影 B由于平卧时发“咿”声较困难 C由于发“咿”声检查效果不好 D由于发“咿”声的方法已淘汰 E由于发“咿”声时男、女效果不同(分数:1.00)A.B.C.D.E.26.多普勒超声伪像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脏采用 23MHz 探头 B腹部采用 3.55MHz 探头 C浅表器官采用7MHz 探头 D测浅表组织低速血流用

10、低频率探头 E深部组织血流多普勒频移用较低频率探头(分数:1.00)A.B.C.D.E.27.不适于颅脑 CT 扫描方法的是 A扫描基线取听眉线 B从颅底向上扫描至颅顶 C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D层厚 10mm、层距 10mm E窗宽 7080,窗位 3040(分数:1.00)A.B.C.D.E.28.关于耳部 CT 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听眶线为基准 B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C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D仰卧位,冠状面扫描 E层厚、层距分别为 10mm、10mm(分数:1.00)A.B.C.D.E.29.关于显像时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动态显像每 3060s 采集 10 帧 B肝胆动态显像每

11、 515min 采集 1 帧 C心脏首次通过显像每 50ms 左右采集 1 帧 D显像剂在体内运转较慢时,采集的速度要慢 E显像剂在体内运转速度快,采集的时间间隔应短(分数:1.00)A.B.C.D.E.30.胸部 CT 扫描,以 10mm 层厚、层距计算,一般整个肺部的扫描层数为 A25 层左右 B22 层左右 C20 层左右 D18 层左右 E16 层左右(分数:1.00)A.B.C.D.E.31.关于胸部体层摄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大圆轨迹 B支气管体层层间距离为 0.5cm C胸部正位用直线轨迹 1015 D胸部正侧位起始层:FMH E气管正位定层:气管分叉处胸部前后径的 1/2(分

12、数:1.00)A.B.C.D.E.32.下述哪一种情况可不拍摄颅脑 CT 的骨窗 A蝶鞍 B脑萎缩 C颅脑外伤 D颅骨病变 E内听道病变(分数:1.00)A.B.C.D.E.33.胰腺 CT 的扫描范围为 A自胰腺上 5cm 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B自胰腺上 1cm 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C自横膈面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D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上 1cm E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分数:1.00)A.B.C.D.E.34.甲状腺显像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流显像时,病人取仰卧位 B血流显像采用高能通用准直器 C静态显像常规采用前位平面采集 D静态显像静脉注射 99mTc (分数:1.00)A.B.C.D

13、.E.35.采用眼眶 CT 冠状位检查的原因之一是o A确定眼眶内异物的方位o B有利于多方位图像重组o C显示的图像更为直观o D便于手术方案的制定o E主要在增强扫描时使用(分数:1.00)A.B.C.D.E.36.头颅体层摄影的注意事项,错误的是o A正确运用头颅体表定位点面、线o B根据轨迹特征选择体位o C选择适当的体层方式o D精确地选用层间距离o E除去人工阴影(分数:1.00)A.B.C.D.E.37.一般显示脑组织常用的窗宽是o A-30-40o B3040o C70100o D100250o E350600(分数:1.00)A.B.C.D.E.38.建立自动冲洗机质量控制标

14、准的叙述,错误的是o A取用量最大的胶片作为管理专用片o B冲洗机药液温度调整到标准要求值o C用 21 级铝梯或冲洗控制感光仪曝光o D中间密度灰阶不超过密度 1.20o E取密度平均值最接近 2.50 为高密度灰阶(分数:1.00)A.B.C.D.E.39.关于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的叙述,错误的是o A宽容度是产生密度 0.252.0 对应曝光量范围o B胶片感光度为产生密度 1.0 所需曝光量倒数o C反差系数为照片对比度与射线对比度之比o D反差系数大组织间影像锐利度高o E反差系数大宽容度大(分数:1.00)A.B.C.D.E.40.关于超声伪像产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o A是显示断层

15、图像与相应解剖断面图像间的差异o B是声像图中回声信息特殊的增添、减少或失真o C衰减声影、后方回声减少o D聚焦调节不当o E反射、折射导致回声失落(分数:1.00)A.B.C.D.E.41.关于显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o A可靠的显像性能o B适度的放射性活度o C放射化学纯度要高o D进入靶器官的时间早o E最适宜的丁射线能量 40150keV(分数:1.00)A.B.C.D.E.42.X 线胶片的感光测定方法,错误的是o A距离法o B密度仪测定法o C感光仪测定法o D铝梯定量测定法o E时间阶段曝光法(分数:1.00)A.B.C.D.E.43.自动冲洗机药液温度监测的叙述,错误的是o

16、 A监视冲洗机温度指示与控制是否正常o B用水银式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o C用金属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o D用电子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o E每月最少监测一次(分数:1.00)A.B.C.D.E.44.甲状腺 CT 检查时的扫描范围是o A从舌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o B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下缘o C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o D从舌骨上缘至胸锁关节上缘o E从舌骨下缘至胸锁关节上缘(分数:1.00)A.B.C.D.E.45.耳部 CT 常用的扫描体位是o A横断面、矢状面o B横断面、冠状面o C矢状面、冠状面o D斜面、矢状面o E横断面、斜面(分数:1.00)A.B.C.D.E.46.有关放大摄影

17、的叙述,错误的是o A首先应计算放大倍数o BX 线中心线对准标记o C容易引起肢体运动模糊o D肢体不同层面的放大率是一致的o E曝光条件较普通 X 线摄影稍大(分数:1.00)A.B.C.D.E.47.不属于颅脑 CT 增强扫描的禁忌证的是o A动脉瘤o B碘过敏o C急性出血o D颅脑外伤o E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分数:1.00)A.B.C.D.E.48.垂体冠状位 CT 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o A病人仰卧,采用颏顶位o B病人俯卧,采用顶颏位o C垂体扫描层厚、层距分别为 2mm、2mmo D机架倾斜角度使 X 射线与听眉线垂直o E垂体扫描前方达前床突根部、后方达鞍背(分数:1.

18、00)A.B.C.D.E.49.颅脑 CT 扫描采用的基准线是o A外耳孔与鼻翼的连线o B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o C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o D外耳孔与眉上缘中点的连线o E外耳孔上缘与眶上缘的连线(分数:1.00)A.B.C.D.E.50.关于鼻和鼻咽部 CT 扫描叙述,错误的是o ACT 检查可鉴别该部位的良、恶性肿瘤o B鼻和鼻咽部不能做增强扫描o C扫描期间不能做吞咽动作o D层厚、层距分别为 5mm、5mmo E仰卧位,横断面扫描(分数:1.00)A.B.C.D.E.初级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2 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关于仪器的最佳条件选择

19、,错误的是 A静态采集宜选用较小矩阵 B显像检查前必须确定采集矩阵 C显像检查前确定每帧采集的时间 D仪器最佳工作状态获得清晰图像 E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宜选用较小矩阵(分数:1.00)A. B.C.D.E.解析:静态采集宜选用较大矩阵,所以 A 不正确。2.比较适用于头颅 CT 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法是 A静脉团注法 B静脉滴注法 C静脉团注滴注法 D静脉多次团注法 E静脉滴注团注法(分数:1.00)A. B.C.D.E.解析:静脉团注法给药使扫描对病变的血管特征和病变范围、性质、血供均有良好显示,现已成为常规CT 增强扫描给药法。3.眼球异物定位眼眶正位平片检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柯氏位 B

20、听眶线与台面成 67 C鼻根下 5cm 处对应胶片中心 D观察眼眶内有无不透过性异物 E中心线经检查侧眼眶中心垂直摄入胶片(分数:1.00)A.B.C. D.E.解析:应是鼻根下 1cm 处对应胶片中心,所以 C 不正确。4.肝脏超声检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需要空腹 B最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 C正常肝实质回声较密、均匀、细小 D成人检查探头频率在 3.55.0MHz E选用实时、高灰阶低分辨率超声诊断仪(分数:1.00)A.B.C.D.E. 解析:应是选用实时、高灰阶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所以 E 不正确。5.按照听眉线颅底向上扫描方向,显示第三脑室较好的 CT 扫描层面为 A第一层 B第三层

21、 C第五层 D第七层 E第九层(分数:1.00)A.B. C.D.E.解析:显示第三脑室较好的 CT 扫描层面为第三层,为第三脑室平面。6.关于显影液成分与作用的组合,错误的是 A显影剂菲尼酮海得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C促进剂醋酸 D缓冲剂偏硼酸钠 E抑制剂5-甲基苯并三唑(分数:1.00)A.B.C. D.E.解析:促进剂应是碱性溶液。7.鼻咽部冠状面 CT 扫描的体位是 A坐位,头后仰 B,仰卧,下颌内收 C半蹲位,下颌前伸 D仰卧,成标准的顶颏位 E俯卧,听眶线与台面平行(分数:1.00)A.B. C.D.E.解析:仰卧位,听眦线与台面垂直。8.胸壁、胸膜腔的超声检查方法,错误的是 A

22、患者双手上抬或抱头 B需排除骨骼、脂肪、肌肉干扰 C肺外周小病变用 2.55MHz 凸阵探头 D充分利用呼气、吸气状态观察病变 E超声窗窄小病变用 34MHz 小凸阵探头(分数:1.00)A.B.C. D.E.解析:肺外周小病变应选用 57.5 MHz 凸阵探头,所以 C 不正确。9.膝关节 CT 检查的体位是 A仰卧,头先进 B俯卧,头先进 C仰卧,足先进 D俯卧,足先进 E坐位,足先进(分数:1.00)A.B.C. D.E.解析:膝关节(半月板):仰卧位,足先进,膝关节下略垫高,使关节稍弯曲。扫描整个关节时,12mm层厚,层距连续扫描。10.关于脾脏 CT 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区

23、分良恶性肿瘤 B采用软组织扫描模式 C病人平静呼气后屏住呼吸 D检查前半小时口服阴性对比剂 E扫描范围自膈面向下扫完整个脾脏(分数:1.00)A.B.C.D. E.解析:阴性对比剂多用于肠道 CT。11.自动冲洗机显影温度在 A2023 B2426 C2732 D3335 E3640(分数:1.00)A.B.C.D. E.解析:自动冲洗机显影温度在 3335。12.自动冲洗机动态管理界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底灰雾上限为+0.03 B中间密度(MD)界限为0.10 C密度差(DD)界限为0.01 DMD 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15,加以纠正 EDD 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15,尚可冲洗照片(分数:

24、1.00)A.B.C.D.E. 解析:如 DD 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15,则必须在正式冲洗临床照片之前,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13.注射对比剂后,肝脏的密度提高,其 CT 值一般可提高 A-1020HU B110HU C2030HU D6080HU E80150HU(分数:1.00)A.B.C. D.E.解析:注射对比剂后,肝脏的密度提高,其 CT 值增加 2030HU,所以窗位也要相应增加 2030。14.关于自动冲洗机定影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定影剂:硫代硫酸铵 B坚膜剂:钾矾、络矾 C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D中和剂;使 pH 值上升 E中和剂:无机酸、有机酸(分数:1.00)A.B.

25、C.D. E.解析:pH 值控制在 4.06.0。15.鼻窦正位体层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 A层间距 1.0cm B标准头颅的后前正位 C了解窦腔和窦壁骨质的情况 D用小圆轨迹 810 E用直线轨迹 30(分数:1.00)A. B.C.D.E.解析:30.5cm。16.静脉团注法作肾脏 CT 增强,常用的剂量(成人)是 A1020ml B2040ml C4060ml D80100ml E100150ml(分数:1.00)A.B.C.D. E.解析:静脉团注法作肾脏 CT 增强,采用手推或压力注射器,一般以每秒 26ml 的速度将 60100ml 的碘水对比剂注入静脉。17.心脏检查常用声窗和切面

26、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剑突下:正中线剑突下 B心尖部:心尖搏动最弱处 C胸骨旁:胸骨左缘 35 肋间 D胸骨上窝:位于颈静脉切迹处 E胸骨上窝:常用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分数:1.00)A.B. C.D.E.解析:应是心尖部:心尖搏动最强处,所以 B 不正确。18.CT 的膝关节扫描可见内外两侧的半月板,其密度均匀,CT 值在 A1020HU B3040HU C5060HU D7090HU E100110HU(分数:1.00)A.B.C.D. E.解析:正常内侧半月板表现为“C”形,外侧半月板表现为“O”形,其轮廓完整、光滑,密度均匀,CT值在 7090HU。所以选 D。19.肘关节 CT 检查的体

27、位是 A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B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C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D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E俯卧,两臂下垂,手心向上(分数:1.00)A.B. C.D.E.解析:肘关节 CT 检查的体位是:仰卧位,两手上举,手心向上,两侧肘关节尽量靠拢以缩小扫描野。头先进,标准扫描模式。23mm 层厚,层距连续扫描。20.胸部 CT 软组织窗显示纵隔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 AW1 5002000,C350500 BW1 3501500,C350500 CW1 3501500,C600800 DW300400,C3550 EW600800,C600(分数:1.00)A.B.C.D. E.

28、解析:胸部 CT 软组织窗用来显示纵隔,其窗宽和窗位是 W300400,C3550。21.关于自动冲洗机起动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和剂常用冰醋酸 B抑制剂常用溴化钾 C保护剂常用无水硫酸钠 D使冲洗影像始终稳定 E降低显影液开始时的 pH 值(分数:1.00)A.B.C. D.E.解析:保护剂常用无水亚硫酸钠。22.肺部 CT 扫描,重点观察间质性、弥漫性病变时一般采用 A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B软组织扫描模式 C重叠扫描方式 D局部放大扫描 E标准扫描模式(分数:1.00)A. B.C.D.E.解析:重点观察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时采用或局部加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并改变层厚为 12mm。23.

29、关于准直器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123 I 常选用低能型准直器 B99mTc 选用高能型准直器 C131I 则选用高能型准直器 D考虑显像器官大小及厚度 E考虑放射性活度(分数:1.00)A.B. C.D.E.解析:99mTc 选用低能型准直器,所以 B 不正确。24.有关自动冲洗机动态管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要具备密度计和曝光仪 B管理用片要选择使用量最大的片种 C管理光楔片制作采用简易铝梯曝光取得 D冲洗机启动 5min 后,冲洗管理光楔片 E光楔片密度控制在 Dmin0.25,D max 3.0(分数:1.00)A.B.C.D.E. 解析:光楔片密度控制在 Dmin0.25,D max

30、3.0。25.喉部 CT 检查时常采用瓦氏呼吸,不采用发“咿”声的原因是 A由于声带震动会产生运动伪影 B由于平卧时发“咿”声较困难 C由于发“咿”声检查效果不好 D由于发“咿”声的方法已淘汰 E由于发“咿”声时男、女效果不同(分数:1.00)A. B.C.D.E.解析:会产生运动伪影。26.多普勒超声伪像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脏采用 23MHz 探头 B腹部采用 3.55MHz 探头 C浅表器官采用7MHz 探头 D测浅表组织低速血流用低频率探头 E深部组织血流多普勒频移用较低频率探头(分数:1.00)A.B.C.D. E.解析:测浅表组织低速血流应选用高频率探头,所以 D 不正确。

31、27.不适于颅脑 CT 扫描方法的是 A扫描基线取听眉线 B从颅底向上扫描至颅顶 C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D层厚 10mm、层距 10mm E窗宽 7080,窗位 3040(分数:1.00)A. B.C.D.E.解析:扫描基线取听眦线。28.关于耳部 CT 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听眶线为基准 B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C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D仰卧位,冠状面扫描 E层厚、层距分别为 10mm、10mm(分数:1.00)A.B.C.D.E. 解析:耳部 CT 扫描,扫描层厚、层距通常采用 2mm,必要时采用 1mm 扫描。29.关于显像时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动态显像每 3060s 采集 10

32、 帧 B肝胆动态显像每 515min 采集 1 帧 C心脏首次通过显像每 50ms 左右采集 1 帧 D显像剂在体内运转较慢时,采集的速度要慢 E显像剂在体内运转速度快,采集的时间间隔应短(分数:1.00)A. B.C.D.E.解析:肾动态显像每 3060s 采集 1 帧,所以 A 不正确。30.胸部 CT 扫描,以 10mm 层厚、层距计算,一般整个肺部的扫描层数为 A25 层左右 B22 层左右 C20 层左右 D18 层左右 E16 层左右(分数:1.00)A.B.C. D.E.解析:胸部 CT 扫描,以 10mm 层厚、层距计算,一般整个肺部的扫描层数为 20 层左右,身材瘦长,有肺气肿的病人有时可达 30 层。31.关于胸部体层摄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大圆轨迹 B支气管体层层间距离为 0.5cm C胸部正位用直线轨迹 1015 D胸部正侧位起始层:FMH E气管正位定层:气管分叉处胸部前后径的 1/2(分数:1.00)A. B.C.D.E.解析:胸部体层摄影用直线轨迹,因此 A 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C1111-2010(20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lements in Waste Stream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污水流中元素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C1111-2010(20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lements in Waste Stream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污水流中元素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C1113 C1113M-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fractories by Hot Wire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Technique)《用热丝(铂阻尼式温度计技术)测定耐火制品的导热性的试验方法》.pdf ASTM C1113 C1113M-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fractories by Hot Wire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Technique)《用热丝(铂阻尼式温度计技术)测定耐火制品的导热性的试验方法》.pdf
  • ASTM C1113 C1113M-2009(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fractories by Hot Wire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Technique)《用热丝(铂阻尼式温度计技术)测定耐火制品导热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C1113 C1113M-2009(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fractories by Hot Wire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Technique)《用热丝(铂阻尼式温度计技术)测定耐火制品导热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C1113-1999(200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fractories by Hot Wire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Technique)《用热丝(铂阻尼式温度计技术)测定耐火制品的导热性的试验方法》.pdf ASTM C1113-1999(200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fractories by Hot Wire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Technique)《用热丝(铂阻尼式温度计技术)测定耐火制品的导热性的试验方法》.pdf
  • ASTM C1114-200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teady-State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by Means of the Thin-Heater Apparatus《薄加热设备稳态热传导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C1114-200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teady-State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by Means of the Thin-Heater Apparatus《薄加热设备稳态热传导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C1114-2006(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teady-State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by Means of the Thin-Heater Apparatus《薄加热设备稳态热传导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C1114-2006(20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teady-State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by Means of the Thin-Heater Apparatus《薄加热设备稳态热传导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C1115-2006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nse Elastomeric Silicone Rubber Gaskets and Accessories《密实弹性硅橡胶衬垫和附件标准规范》.pdf ASTM C1115-2006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nse Elastomeric Silicone Rubber Gaskets and Accessories《密实弹性硅橡胶衬垫和附件标准规范》.pdf
  • ASTM C1115-2006(2011)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nse Elastomeric Silicone Rubber Gaskets and Accessories《密实弹性体硅橡胶衬垫和附件标准规范》.pdf ASTM C1115-2006(2011)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nse Elastomeric Silicone Rubber Gaskets and Accessories《密实弹性体硅橡胶衬垫和附件标准规范》.pdf
  • ASTM C1115-2017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nse Elastomeric Silicone Rubber Gaskets and Accessories《密实弹性体硅橡胶衬垫和附件的标准规格》.pdf ASTM C1115-2017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Dense Elastomeric Silicone Rubber Gaskets and Accessories《密实弹性体硅橡胶衬垫和附件的标准规格》.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