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1414911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分数:2.00)A.随机偏倚、混杂偏倚、系统偏倚B.随机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C.选择偏倚、信息偏倚、系统偏倚D.混杂偏倚、选择偏倚、随机偏倚E.混杂偏倚、信息偏倚、选择偏倚2.关于哨点监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哨点监测需要定点、定时、定量地进行B.哨点监测的对象主要是高危人群C.根据监测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监测哨点D.相对于常规报告,哨点监测耗费低、效率高E.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属于哨点监测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是(分数:2.00)A.病原体

2、、宿主、传染过程B.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因素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D.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传染源、传播途径、社会因素4.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或分子事件)在人群和生物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根据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组成学科为(分数:2.00)A.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B.分子病原学和分子免疫学C.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D.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E.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原生物学5.遗传流行病学中,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方法是(分数:2.00)A.分离分析B.通经分析C.养子和半同胞分析D.连锁分析E.多因子

3、遗传病的分析6.提出健康新概念的认识基础是(分数:2.00)A.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B.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C.健康是基本人权D.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E.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把个体与社会结合7.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分数:2.00)A.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B.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C.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D.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卫生服务因素E.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

4、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自然环境因素8.健康教育使用的手段是(分数:2.00)A.宣传、行政、法规B.行政、法规、技能C.传播、行政、技能D.传播、教育、干预E.法规、传播、干预9.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分数:2.00)A.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知识B.帮助人们树立健康观念C.帮助人们自愿采纳健康行为D.帮助人们获得健康E.帮助人们获得高质量生活10.关于人类的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人的行动B.机体在心理反应下的生理反应C.本能的生理反应D.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E.机体在先天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11.不属

5、于人类行为发展阶段的是(分数:2.00)A.被动发展阶段B.主动发展阶段C.自主发展阶段D.完善巩固阶段E.固定阶段12.在卫生费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卫生部门在费用分配时应首先注意的指标是(分数:2.00)A.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B.人均卫生费用C.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D.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E.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13.食品生产车间与食品库房如采用机械通风方式,要求换气量应达到(分数:2.00)A.3 次/小时B.5 次/小时C.7 次/小时D.8 次/小时E.10 次/小时14.下列定义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化学物质引起试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死亡的最低剂量称为最小

6、致死剂量B.化学毒物不引起试验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称为最大耐受剂量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剂量D.外源性化学毒物能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称为最小致死剂量E.化学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剂量15.评价化学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分数:2.00)A.LD100B.LD50C.LD0D.LD01E.LD16.下列代谢反应为相代谢反应的是(分数:2.00)A.氧化反应B.水解反应C.脱氢反应D.还原反应E.乙酰化结合反应17.生物转运是指(分数:2.00)A.化学物质由与机体接触部位进入血液的过程B.化学物质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

7、组织的过程C.化学毒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D.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E.化学毒物由酶催化的代谢过程18.急性毒性观察实验期一般为(分数:2.00)A.28 天B.10 天C.14 天D.7 天E.21 天19.对吸烟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属于(分数:2.00)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一级、二级预防均可E.二级、三级预防均可20.在卫生经济评价分析中,如利用医疗工作中某种疾病的治愈率指标,该指标属于(分数:2.00)A.效果指标B.效益指标C.效用指标D.成本指标E.效应指标 A.对公民处以 50 元以下的罚款 B.对公民处以 100 元以上的罚款 C.对公民

8、处以 50 元以上的罚款 D.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 1000 元以上的罚款 E.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 1000 元以下的罚款(分数:4.00)(1).对公民法律规定可以当场作出罚款决定的情况是(分数:2.00)A.B.C.D.E.(2).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律规定可以当场做出罚款决定的情况是(分数:2.00)A.B.C.D.E.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宪法 E.地方政府规章(分数:4.00)(1).具有最高层次法律效力的是(分数:2.00)A.B.C.D.E.(2).具有最低层次法律效力的是(分数:2.00)A.B.C.D.E. A.P=0 B.P=1 C.P0.05 D.

9、 E.1-(分数:6.00)(1).表示小概率事件的是(分数:2.00)A.B.C.D.E.(2).表示假设检验中第一类误发生的概率的是(分数:2.00)A.B.C.D.E.(3).表示假设检验的检验效能的是(分数:2.00)A.B.C.D.E. A.t 检验 B.方差分析 C.正态性检验 D.配对四格表的卡方检验 E.秩和检验(分数:6.00)(1).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分数:2.00)A.B.C.D.E.(2).22 列联表资料的分析采用(分数:2.00)A.B.C.D.E.(3).检验连续性资料的分布采用(分数:2.00)A.B.C.D.E. A.发病率 B.患病率 C.

10、保护率 D.接种后反应率 E.发病密度(分数:6.00)(1).某特定时间内的总人口中,患有某病的病例所占的比例称为(分数:2.00)A.B.C.D.E.(2).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是(分数:2.00)A.B.C.D.E.(3).评价人群疫苗接种效果最关键的指标是(分数:2.00)A.B.C.D.E. A.灵敏度 B.特异度 C.阳性预测值 D.似然比 E.患病率(分数:6.00)(1).一项筛检试验中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患者的比例是(分数:2.00)A.B.C.D.E.(2).通过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筛检的(分数:2.00)A.B.C.D.E.(3).反映一个筛检项目收益的指标是(分数:2

11、.00)A.B.C.D.E. A.天然形成、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B.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 C.环绕于人类周围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 D.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E.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的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等重大变化(分数:4.00)(1).次生环境是指(分数:2.00)A.B.C.D.E.(2).社会环境是指(分数:2.00)A.B.C.D.E. A.控制研究 B.内容研究 C.媒介研究 D.受众研究 E.效果研究(分数:4.00)(1).针对信息的研究是(分数:2.00)A.B.C.D.E.(2).针对传播者的研究是(分数:2

12、.00)A.B.C.D.E.21.根据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属于新资源食品的是(分数:2.00)A.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从动物、植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C.从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D.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E.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22.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要求,正确的是(分数:2.00)A.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B.临时参加工作的不需要健康证明C.患有伤寒、痢疾的患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D.每年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E.在销售

13、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23.关于总体和样本,不正确的说法是(分数:2.00)A.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B.总体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不同质的C.总体是所有观察单位的所有变量值的集合D.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E.可以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24.实验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是(分数:2.00)A.实验因素B.非实验因素C.实验效应D.实验操作人员E.受试对象25.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严禁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是预防计算机病毒侵入的唯一措施B.计算机病毒使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转C.计算机病毒只破坏磁盘上的程序和数据D.计算机病毒只破坏内存中的程序和数据E.计算机病毒

14、会造成极大的危害26.E-mail 用户名必须遵循的规则是(分数:2.00)A.用户名中一般不允许出现中文B.用户名可以是任意字符C.用户名一般由大小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D.用户名不能有空格E.用户名必须是英文字母27.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过程包括(分数:2.00)A.根据病因模型构想可能病因B.通过描述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C.通过描述性研究提出病因假设D.利用分析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E.根据病因判定标准综合判定病因2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包括(分数:2.00)A.需随机化分组B.必须有干预措施C.实验对象数量不受限制D.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E.是前瞻性研究29.卫生服务的需求应具备的必要

15、条件是(分数:2.00)A.不考虑消费者的购买愿望B.考虑消费者的购买愿望C.不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D.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E.医务人员的判断30.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的基本含义是(分数:2.00)A.共享性B.垄断性C.非排他性D.信息不对称性E.供方主导性公共卫生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分数:2.00)A.随机偏倚、混杂偏倚、系统偏倚B.随机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C.选择偏倚、信息偏倚、系统偏倚D.混杂偏倚、选择偏倚、随机偏倚E.混杂偏倚、信息偏倚、选择偏倚 解析:解析 在流行病的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

16、结果系统地偏离其真实值,称为偏倚。偏倚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单方向性,有正、负;二是可高于真值,也可低于真值。偏倚分为三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2.关于哨点监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哨点监测需要定点、定时、定量地进行B.哨点监测的对象主要是高危人群C.根据监测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监测哨点D.相对于常规报告,哨点监测耗费低、效率高E.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属于哨点监测 解析:解析 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属于常规报告。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是(分数:2.00)A.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B.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因素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病原体、

17、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传染源、传播途径、社会因素解析:解析 流行过程的 3 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4.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或分子事件)在人群和生物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根据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组成学科为(分数:2.00)A.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B.分子病原学和分子免疫学C.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D.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 E.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原生物学解析:解析 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测量生物学标志的分布情况,结合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从分子或基因水平阐明疾病的病因及其相关的致

18、病过程,并研究疾病的防治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5.遗传流行病学中,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方法是(分数:2.00)A.分离分析B.通经分析C.养子和半同胞分析D.连锁分析E.多因子遗传病的分析 解析:解析 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方法包括:分离分析;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和多因子遗传病的分析分别是遗传流行病学的两种分析方法。6.提出健康新概念的认识基础是(分数:2.00)A.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B.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C.健康是基本人权D.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

19、要的社会目标E.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把个体与社会结合解析:解析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与社会适应良好。7.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分数:2.00)A.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B.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C.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D.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卫生服务因素E.社会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解析:8.健康教育使用的手段是(分数:2.00)A.宣传、行政、法规B.行政、法规、技能C.

20、传播、行政、技能D.传播、教育、干预 E.法规、传播、干预解析:解析 健康教育使用的手段是传播、教育、干预。9.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分数:2.00)A.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知识B.帮助人们树立健康观念C.帮助人们自愿采纳健康行为D.帮助人们获得健康 E.帮助人们获得高质量生活解析:解析 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健康。10.关于人类的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人的行动B.机体在心理反应下的生理反应C.本能的生理反应D.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 E.机体在先天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解析:解析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生理

21、和心理反应。人类行为由其生物性和社会性所决定,可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人类行为有五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11.不属于人类行为发展阶段的是(分数:2.00)A.被动发展阶段B.主动发展阶段C.自主发展阶段D.完善巩固阶段E.固定阶段 解析:解析 固定阶段不属于人类行为发展阶段。12.在卫生费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卫生部门在费用分配时应首先注意的指标是(分数:2.00)A.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B.人均卫生费用C.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D.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E.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解析:解析 卫生部门在费用分配时应首先注意的是费用在

22、各类部门间的配比。13.食品生产车间与食品库房如采用机械通风方式,要求换气量应达到(分数:2.00)A.3 次/小时 B.5 次/小时C.7 次/小时D.8 次/小时E.10 次/小时解析:解析 采用机械通风时,换气量每小时应不低于 3 次。机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处,离地 2m 以上。14.下列定义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化学物质引起试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死亡的最低剂量称为最小致死剂量B.化学毒物不引起试验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称为最大耐受剂量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剂量D.外源性化学毒物能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称为最小致死剂量 E.化学

23、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剂量解析:解析 最小致死剂量是指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实验中,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以 mg/kg(体重)表示。15.评价化学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分数:2.00)A.LD100B.LD50 C.LD0D.LD01E.LD解析:解析 评价化学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为半数致死量。16.下列代谢反应为相代谢反应的是(分数:2.00)A.氧化反应B.水解反应C.脱氢反应D.还原反应E.乙酰化结合反应 解析:解析 相代谢反应又称结合反应,包括糖苷结合、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反应。17.生物转运是指(分数:2.00)A.化学物质由与机

24、体接触部位进入血液的过程B.化学物质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的过程 C.化学毒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D.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E.化学毒物由酶催化的代谢过程解析:18.急性毒性观察实验期一般为(分数:2.00)A.28 天B.10 天C.14 天D.7 天 E.21 天解析:19.对吸烟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属于(分数:2.00)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D.一级、二级预防均可E.二级、三级预防均可解析:解析 二级预防指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常用的二级预防方法有筛检普查。20.在卫生经济评价分析中,如利用医疗工作中某种疾病的治愈率指标

25、,该指标属于(分数:2.00)A.效果指标 B.效益指标C.效用指标D.成本指标E.效应指标解析:解析 效果(effectiveness)指卫生服务产出的一切结果,包括可以用各种指标表示的结果。通常指有用的效果,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效果,如疫苗接种工作中的保护率,抗体阳转率;干预研究中降低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危险因素暴露率,提高的知晓率;临床试验中的治愈率、好转率、症状或体征消失率,降低的致残率、不良反应率等。 A.对公民处以 50 元以下的罚款 B.对公民处以 100 元以上的罚款 C.对公民处以 50 元以上的罚款 D.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 1000 元以上的罚款 E.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

26、1000 元以下的罚款(分数:4.00)(1).对公民法律规定可以当场作出罚款决定的情况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对于案情简单、后果轻微、有明确法定依据的案件采取简单程序处理,给予警告和一定数额罚款(公民 50 元以下,法人或组织 1000 元以下)。(2).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律规定可以当场做出罚款决定的情况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对于案情简单、后果轻微、有明确法定依据的案件采取简单程序处理,给予警告和一定数额罚款(公民 50 元以下,法人或组织 1000 元以下)。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宪法 E.地方政府规章(

27、分数:4.00)(1).具有最高层次法律效力的是(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任何与之相抵触的法律法规都无效。(2).具有最低层次法律效力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政府规章效力上低于法律、国家行政法规、地方行政法规,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P=0 B.P=1 C.P0.05 D. E.1-(分数:6.00)(1).表示小概率事件的是(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在假设检验中, 代表第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 代表第二类错误发生的概率,1- 代表假设检验的检验效能,P 代表检验得到的概率值,若 P

28、(=0.05)即可判定发生小概率事件。(2).表示假设检验中第一类误发生的概率的是(分数:2.00)A.B.C.D. E.解析:(3).表示假设检验的检验效能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 A.t 检验 B.方差分析 C.正态性检验 D.配对四格表的卡方检验 E.秩和检验(分数:6.00)(1).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是采用 t 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2 列联表资料的分析采用配对四格表的卡方检验;未知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2).22 列联表资料的分析采用(分数:2.00)A.B.

29、C.D. E.解析:(3).检验连续性资料的分布采用(分数:2.00)A.B.C.D.E. 解析: A.发病率 B.患病率 C.保护率 D.接种后反应率 E.发病密度(分数:6.00)(1).某特定时间内的总人口中,患有某病的病例所占的比例称为(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2).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的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发病密度最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以此求出人年发病(死亡)

30、率。(3).评价人群疫苗接种效果最关键的指标是(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保护率是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A.灵敏度 B.特异度 C.阳性预测值 D.似然比 E.患病率(分数:6.00)(1).一项筛检试验中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患者的比例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2).通过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筛检的(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串联是指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该法可以提高特异度,但使灵敏度降低。(3).反映一个筛检项目收

31、益的指标是(分数:2.00)A.B.C.D. E.解析: A.天然形成、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B.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 C.环绕于人类周围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 D.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E.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的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等重大变化(分数:4.00)(1).次生环境是指(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次生环境是指因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又称第二环境。如耕地、人工湖、牧场、工业区、城市、集镇等。(2).社会环境是指(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

32、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的社会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 A.控制研究 B.内容研究 C.媒介研究 D.受众研究 E.效果研究(分数:4.00)(1).针对信息的研究是(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针对信息的研究是内容研究;针对传播者的研究是媒介研究。(2).针对传播者的研究是(分数:2.00)A.B.C. D.E.解析:21.根据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属于新资源食品的是(分数:2.00)A.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B.从动物、植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C.从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

33、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 D.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 E.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解析:解析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新资源食品包括: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22.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要求,正确的是(分数:2.00)A.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B.临时参加工作的不需要健康证明C.患有伤寒、痢疾的患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

34、品的工作 D.每年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E.在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23.关于总体和样本,不正确的说法是(分数:2.00)A.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B.总体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不同质的 C.总体是所有观察单位的所有变量值的集合 D.样本是从总

35、体中随机抽取的E.可以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解析:解析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24.实验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是(分数:2.00)A.实验因素 B.非实验因素C.实验效应 D.实验操作人员E.受试对象 解析:25.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严禁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是预防计算机病毒侵入的唯一措施 B.计算机病毒使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转C.计算机病毒只破坏磁盘上的程序和数据 D.计算机病毒只破坏内存中的程序和数据 E.计算机病毒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解析:26.E-mail 用户名必须遵循的规则是(分数:2.00)A.用户名中

36、一般不允许出现中文 B.用户名可以是任意字符C.用户名一般由大小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 D.用户名不能有空格 E.用户名必须是英文字母解析:27.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过程包括(分数:2.00)A.根据病因模型构想可能病因 B.通过描述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C.通过描述性研究提出病因假设 D.利用分析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 E.根据病因判定标准综合判定病因 解析:解析 应利用分析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而不是描述性研究。2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包括(分数:2.00)A.需随机化分组 B.必须有干预措施 C.实验对象数量不受限制D.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E.是前瞻性研究 解析:解析 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方法有

37、观察法(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实验法、数理流行病研究等。实验分组的基本原则是观察样本要随机分组,而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则具有干预性和前瞻性。29.卫生服务的需求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分数:2.00)A.不考虑消费者的购买愿望 B.考虑消费者的购买愿望C.不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D.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E.医务人员的判断解析:30.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的基本含义是(分数:2.00)A.共享性 B.垄断性C.非排他性 D.信息不对称性E.供方主导性解析:解析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众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