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14168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l50 分钟) 一、积累和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 题。(5 分) 踏着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刚刚接受过肃杀的冰雪, 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笼。 随风摇曳的竹子,在初生的阳光下,洒落一片淡淡的影子;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箭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然显得 ,生机勃勃。 1上面一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3 分)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不管 挺拔巍然 B尽管

2、挺拔巍然 c尽管 苍劲傲然 D不管 苍劲傲然 3名著阅读。(3 分) 天已经亮了,我没有向国王道贺就跑回家来。因为虽然我建了一件奇功,可是说不定皇帝会对这样的行为感到愤慨,根据这个国家的法令,任何人不管他的名位怎样,如果在皇宫院内小便一律处死。 选段中的“我”是指 。“我建了一件奇功”,“我”建的一件奇功是 。 4默写。(7 分) (1)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3)此地一为别, 。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礼记大道之行也)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

3、古名句是: , 。 二、综合性学习(8 分) 在“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 5、6 题。(8 分) 5下面是我国有关“土地”的诗歌和故事,阅读后从文化层面说说土地的象征意义。(6分) 材料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材料二(重耳)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

4、土也,君其拜受之。” (史记晋世家) 故事大意: 晋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疲饿交加,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大怒。随从赵衰说:“送给您土,是说您拥有土地的意思,您跪拜接受吧。” 材料三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6探究下面材料,把你得出的结论写在横线上。(2 分) 我国现在荒漠化土地 2636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2750,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其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5。在全国的荒漠

5、化土地中,土壤类型以沙为主的有 l7397 万平方千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沙漠化面积或沙化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 l81,或者全部荒漠化面积的 66,可见, 三、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12 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6、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7本文题目是 ,选自 。(2 分)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请 广于君 广: (2)休祲降于天 休: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7、的一组是( )(2 分) A夫韩、魏灭 亡河曲智叟 亡以应 B秦王 色挠 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c与臣而 将四矣 上使外 将兵 D天下缟 素可以调 素琴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

8、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四、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216 题。(13 分) 驯马 巴图的马屡次在那达慕上摘金夺魁,他自创的驯马经也被牧马人奉为宝典,声名播于草原内外。 茶余饭后,众人面肃神凝,席地团坐,巴图“吸溜”喝一口奶茶,环视张张古铜色脸孔,便摇唇鼓舌,声情并茂大讲驯马经。 仔马两岁分群单饲,食槽每月要垫高两拳,这样马才能昂首挺胸,颈长俊美。马圈更有讲究,白日马粪不能扫除,尽管让马在上面站立吃草,这样马蹄才能长得丰满圆润,否则长成片状马蹄,马就不能跳高驰远。夜晚歇息,要把马粪清理干净,这样马的皮毛才能光滑无垢,鲜亮

9、无味。 马至三岁,要练走。选平整草场,驯马手掌控缰绳,不快不慢,让马找对步子。这样训练一个月,就要摆上椽子,不远不近,固定步伐。驯马手骑马跨越,马怕磕腿,前蹄深弯几近肚腹,后蹄自然跟进时间一久,马就把这种步子固定下来。这样驯出的马,跑动平稳,四个蹄子跑出两条直线,骑手若回视蹄花,千里马的蹄花必是十三朵 巴图驯马几十年,从未见过十三朵蹄花的千里马。至多是九朵!唉九朵! 谁知,也就在那年三月,巴图真就发现了一匹千里良驹。 巴图和众牧人凌晨赶至牧场驯马,就见马群自地平线涌出,太阳恰挣脱草海羁绊,金色的光芒给群马披上了一层外衣。万马丛中,只见火龙驹通体炭红、长鬃披拂,一马当先,向牧场驰来。 巴图面露惊

10、喜,抚掌赞叹,好马,好马,真正的千里马! 火龙驹显然已过驯化年龄。巴图心跳加速,细细打量火龙驹,大喜过望火龙驹腰身挺直,蹄大腿细,肌肉柔和健美,神俊异常火龙驹真是天生的千里马! 驯马先需吊马熟马,先要把马关进两丈高的围栏里,要饿。马饿一天,驯马者一手拿胡萝 h,一手拿笼套,马吃萝卜时被套上笼头,相熟后就被牵走了。 巴图凑近火龙驹, 火龙驹机警地踏起小碎步, 试探着靠近吃卜, 当见巴图递上马笼头,突然两耳一竖,触电般“咴咴”怪叫,两只前蹄亦直竖起来,骇得巴图远远避开。骑手们动手要抓火龙驹,火龙驹打着响鼻,鬃毛乱拂,旋身凌空尥几个蹶子,场内尘土飞扬,几个骑手也退下来。 众人一时无计,就在栅栏外喝酒

11、摔跤相戏。巴图每摔倒一人,都大声唱挑战歌、跳鹰之舞步火龙驹竟停住急躁的脚步,打量得胜的巴图,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 第三日,巴图走近火龙驹,火龙驹吃了几口胡萝卜,竟主动把头伸进笼套里。它伸出舌头舔巴图的手背,还用自己的毛脸蹭蹭巴图的光脸巴图顺势跃上马背,打一声唿哨,栅栏外几名骑手会意,纵马飞驰。火龙驹也撒蹄猛追,巴图连连挥鞭催马,火龙驹仰首长嘶,长鬃倒竖如旗,仿佛凭空有股神奇的力量注入体内,几个飞跃竟冲在马队前面,一溜巨大的烟柱被它甩在身后。火龙驹蹄声嗬嚼,极富韵律,若壮士击鼓,又似仕女弹琴。巴图沐浴春风,像扯帆行船,回视蹄花,赫然绽放的竟是十三朵 巴图喜不自胜,到达终点,滚鞍下马,颤抖着抚摸

12、火龙驹额头,火龙驹却前蹄一软,跌倒在地。巴图大惊,定眼却见火龙驹嘴角涌血,瞬间洇红草地眼见得就不能活了。 巴图方悟,火龙驹吊饿三天,体力不支,咬破血管才使呼吸畅快,争下第一。 巴图双膝跪地,涕泪交流,火龙驹把巴图当朋友,却焉能料到,这个比赛只是巴图想杀去它的傲气。 巴图葬了火龙驹,再不驯马,倒是他的驯马经还在草原流传。 (选自青年文摘2011 年第 ll 期,有删改) 12开头四段叙写巴图的驯马经对后文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2 分) 13梳理小说情节,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4 分) 巴图驯马声名远播 火龙驹赛场夺冠一火龙驹力尽而死 1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 分) 一溜巨大的烟

13、柱被它 甩在身后。 15简要赏析下面句子。(3 分) 火龙驹蹄声嚼嗬,极富韵律,若壮士击鼓,又似仕女弹琴。 16巴图驯马致使千里马力尽而死,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了韩愈马说中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720 题。(11 分)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清和硕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隅,是清朝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的历史见证。 17 世纪末的清朝北部边疆并不太平,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发生叛乱。康熙二十七年(公元 l688 年),噶尔丹率军掠侵喀尔喀,喀尔喀部大败,从漠北草原南下寻求清廷庇护。清廷发

14、送归化城的仓米让他们食用,又遣送一部分人到张家口谋生。这些措施深得喀尔喀部“民心”,康熙三十年(1691 年),出现了“喀尔喀部全部内附”的局面。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为 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维护边疆的稳定,康熙将自己的六女儿恪靖公主赐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教多布多尔济成吉思汗第 23 世子孙,并在归化城北为恪靖公主修建了这座颇具气派的公主府。 公主府是一座占地面积 600 亩、严格按照皇帝品级规格建设的府邸,它就像清廷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使得喀尔喀四部一直服从清政府,北部边疆保持了 200 多年的和平 安定局面。正如公主府志所说“内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 清和硕恪靖

15、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街 62 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所在地。 公主府是一座四进五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叙述:“(公主府)府邸初建时,四周圈地东至麻花板,西至水泉村,北至跑马厂 ”,可见规律之宏大。历经战 乱与破坏,公主府已失去往昔规模,但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中还依稀可以看到公主府 300年前繁华与兴盛的影子。 未进府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 24 米 。公主府的照壁下有砖柱 48 根。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为镇压当时内蒙古 48 家王爷而设立。 由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可见一对汉白玉大石狮雄踞府

16、门两侧,东为雄性西为雌性,相互对望,神态威严。朱红色的府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在过去府门是不常开的,一般走偏门,除非公主或有高官显贵出入。 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 3 间,据说是“轿厅”,当年用来存放公主大轿。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两个跨院各有正房 5 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 员居住的地方。 进入第二进院, 正面是 5 间较前殿更为高大、 壮观的大殿, 被称作“议事厅”,是公主当年接待宾客的处所,东、西各有配殿两间。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进院落。 进院前,一道优美的蜈蚣墙横立眼前,两边各开有一个侧门,是供下人出入用的。而公主进院是不走这两个门的,她要从院前左右的“满月门

17、”先进去,然后经过一个风格独特的仪 门垂花门,便进去这第三进院了。这里古树参天,石狮双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挺立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这便是公主的寝殿。据说就连当时的额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这里的,得经过禀报获得公主的同意后才可以踏入第三进院。 寝殿内有 8 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一匾额“静宜堂”,寝门上悬“肃娴礼范”匾额,据说两块匾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后来在“七七事变”后遗失了。在寝殿后面是禁卫房,类似于今天的警卫室,有 15 间之大。供近卫军和太监们居住。 清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选自

18、百科知识2011 年第 l 期,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第段文字可以看出,公主府是政治联姻的产物。 B公主府是第一进院的东西跨院各有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 5 间正房。第二进院有 5 问大殿,是“议事厅”。 C公主府是中国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为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D公主府作为宫殿式建筑群落是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18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 。(2 分) 19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

19、壁,雄宏高大, 据说长 24 米。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 分)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自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篇名:(1) 作者:黄传惕 选段说明内容:(2) 选段说明牍序:(3) (三)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11 分) 厚道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 犯过错不是稀奇事, 稀奇的

20、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在人

21、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2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 分) 22说说段的作用。(2 分) 23阅读段,完成下面表格。(4 分) 段落 关键句 厚道是

22、人的本性。 24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 分) 五、作文(50 分) 25题目: 给我上的一堂课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2011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1)笼茏 (2)生升 (3)箭剑 2C 解析:由后面的“却”可知,第一个空应选的关联词语是“尽管”,“不管”与它不搭配。这样选项 A、D 被排除。最后一句表达的意思是:老桑树虽然历经沧桑,但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比较之下,“苍劲傲然”更好一些。故选 C。 3格列佛;撒尿扑灭了小人国王宫的大火 4(1)一山放过一山拦 (2)山山

23、唯落晖 (3)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4)讲信修睦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祖国;王权(权力);人民 6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 解析: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可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荒漠化土地”,从列举的一系列数字来看,“土地荒漠化”现象已十分严重。回答时,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7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8(1)扩充;(2)吉祥。 解析:“广”本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扩充”的意思。“体震”在文言文中是一时反义词,“休”指吉祥;“祲”指不祥。 9 B 解析: 选项 B 中, 两个“色”都指“脸色”。 选项 A 中, 两个“亡”, 前者是“灭亡”;后者是通假字,通“无”,“没有

24、”的意思。选项 c 中,两个“将”,前者是“将要”;后者是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选项 D 中,两个“素”,前者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白色的孝服”;后者是形容词,意思是:朴素的,不加装饰的。 10(1)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而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 (1)句中, “以为”是“把当做(看做)”的意思,“错”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措”,“采取”的意思。(2)句申,“而”表示转折,“以”是“凭、靠”的意思,“徒”是“只不过,只是”,后面的“以”是“因为”的意思。然后将大体意思翻译正确即可。 11D

25、解析:选项 D 中,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几个人的故事,是为了表明这些人是真正的“士”,而自己也将效仿他们,击杀秦王。 12为下文写巴图驯千里马作铺垫。 解析:开头四段详细介绍了巴图的驯马经的内容,但他从未驯过千里 马,这就为后文写巴图驯千里马作了铺垫。 13巴图发现火龙驹 巴图驯火龙驹 14“甩”,抛开,扔的意思,这一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火龙驹奔腾速度之快。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蹄声极富韵律之感,突显了火龙驹飞奔的节奏美。 16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A 解析:选项 B 错在“办事人员居住的”,这一点作者在文中说得并不确定,只是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员居住

26、的地方”。选项 C 中,原文说公主府“像清廷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 ”, 并没有说“是”。 选项 D 不当, 原文中还有一个限制词“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选项中把它去掉了,与原文意思就不同了。 18引用(引资料) 公主府规模宏大(公主府占地之广) 19不能删去。“据说”是据别人说的意思。表明照壁的长度是个约数,去掉了就成了照壁的准确长度,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1)故宫博物院 (2)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3)空间顺序(由外到内) 21做人要厚道。 2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23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 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2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2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