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423696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职业资格】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关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血清 FDP 是 DIC 诊断中最敏感的指标之B.PT、APTT、TT 均延长C.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D.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延长E.血小板计数减低2.在肝素抗凝治疗中,检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是(分数:2.00)A.PTB.APTTC.TTD.FDPE.D-二聚体3.检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是(分数:

2、2.00)A.PTB.APTTC.TTD.FDPE.D-二聚体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发生于下列疾病,其中哪项不正确(分数:2.00)A.败血症B.大面积烧伤C.肌肉血肿D.重症肝炎E.胎盘早剥5.TXA2 减少常见于(分数:2.00)A.血栓前状态B.糖尿病C.心肌梗死D.脑血栓形成E.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6.某患者,临床疑为 DIC,应选择下列哪组筛选试验项目(分数:2.00)A.血小板、PT、纤维蛋白原B.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BTC.CT(试管法)、PT、APTTD.APTT、血小板计数、BTE.BT、束臂试验、CT(试管法)7.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指标是(分数:2.00)A.PTB.

3、D-DimerC.FgD.APTTE.FDP8.血小板计数的方法不包括(分数:2.00)A.高铁氰化钾稀释法B.甲苯胺蓝稀释法C.尿素稀释法D.草酸铵稀释法E.血液分析仪法9.因子又称为(分数:2.00)A.血浆凝血活酶成分B.血浆凝血活酶前质C.易变因子D.抗血友病球蛋白E.前凝血酶10.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见于(分数:2.00)A.血栓性疾病B.糖尿病C.妊娠高血压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E.肾小球肾炎11.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分数:2.00)A.是否有血小板第 3 因子的参加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不同E.Ca 2+ 是否参与

4、凝血二、A2 型题(总题数:3,分数:8.00)患者男性,60 岁。高热,咳嗽,口腔溃疡 l 周,体温 392,下肢皮肤有大片淤斑,血红蛋白 90 gL,白细胞 1310 9 L,中性粒细胞 086,淋巴细胞 021,未见幼稚细胞,PLT 35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18 秒(对照 12 秒),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分数:4.00)(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分数:2.00)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白血病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肺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E.维生素 K 缺乏(2).该病有哪些特异性指标会增高(分数:2.00)A.D-二聚体B.因子 X 活性C.血小板表面抗体

5、D.网织红细胞E.PLG 活性12.患者,男性,40 岁,肝病。疑为并发 DIC,下列哪项指标与 DIC 的诊断不符(分数:2.00)A.纤维蛋白原 11 gL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20 sC.凝血酶时间 20 sD.D 一二聚体 600 ngml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5 s13.患者女,加岁。牙龈出血 1 周,凝血检查:PT15 秒对照 13 秒,APTT36 秒对照 35 秒。提示可能缺乏(分数:2.00)A.FXB.FC.FD.FE.FX三、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光学法 B黏度法 C电流法 D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E以上都是(分数:4.00)(1).目前在凝血

6、仪上使用的凝固法有(分数:2.00)A.B.C.D.E.(2).光学法包括(分数:2.00)A.B.C.D.E.四、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12.00)A凝固法 B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C免疫学法 D发色底物法 E以上都是(分数:12.00)(1).凝血仪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包括(分数:2.00)A.B.C.D.E.(2).免疫学法包括(分数:2.00)A.B.C.D.E.(3).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D.E.(4).血浆纤溶酶原抗原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D.E.(5).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D.E.

7、(6).AT-抗原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D.E.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血液学(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关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血清 FDP 是 DIC 诊断中最敏感的指标之B.PT、APTT、TT 均延长C.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D.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延长 E.血小板计数减低解析:解析: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是检测纤溶活性增强常用的筛选试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8、但敏感性较差,尤其是在 DIC 的早期尚未发生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或当纤溶极度亢进,纤溶酶原大部分已被消耗时,本试验可出现假阴性。2.在肝素抗凝治疗中,检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是(分数:2.00)A.PTB.APTT C.TTD.FDPE.D-二聚体解析:解析:APTT 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 1530 倍为宜。3.检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是(分数:2.00)A.PT B.APTTC.TTD.FDPE.D-二聚体解析:解析:PT 及 INR 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发生于下列疾病,其中哪项不正

9、确(分数:2.00)A.败血症B.大面积烧伤C.肌肉血肿 D.重症肝炎E.胎盘早剥解析: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发生于严重感染(败血症、重症肝炎)、严重创伤(挤压伤、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广泛性手术(扩大根治术)、恶性肿瘤(广泛转移、AMLM3)、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以及其他疾病等。5.TXA2 减少常见于(分数:2.00)A.血栓前状态B.糖尿病C.心肌梗死D.脑血栓形成E.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解析:解析: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为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因而会抑制 TxA 2 的合成。6.某患者,临床疑为 DIC,应选择下列哪组筛选试验项目(分数:2.00)A.血小板、PT、纤维蛋

10、白原 B.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BTC.CT(试管法)、PT、APTTD.APTT、血小板计数、BTE.BT、束臂试验、CT(试管法)解析: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血栓与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出现了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和出血症状。BPC 减低,PT 延长和 Fg 含量减低为 DIC 的筛检试验;以 FDP和 D-二聚体的阳性或明显增高为确诊试验,对典型 DIC 可以作出实验

11、诊断。7.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指标是(分数:2.00)A.PTB.D-Dimer C.FgD.APTTE.FDP解析:解析: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时为阳性,在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为阴性,是鉴别二者的重要指标。8.血小板计数的方法不包括(分数:2.00)A.高铁氰化钾稀释法B.甲苯胺蓝稀释法 C.尿素稀释法D.草酸铵稀释法E.血液分析仪法解析:解析: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有高铁氰化钾(赤血盐)稀释法、尿素稀释法、草酸铵稀释法和血液分析仪法。用相差显微镜计数经草酸铵稀释法稀释后的血小板,结果较准确,因而成为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血液分析仪法不能完全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碎片或灰尘等杂物,当血小

12、板数量远低于参考值范围而与临床诊断不符时,仍需借助显微镜计数法进行复查。9.因子又称为(分数:2.00)A.血浆凝血活酶成分B.血浆凝血活酶前质C.易变因子D.抗血友病球蛋白 E.前凝血酶解析:解析:凝血因子又称为抗血友病球蛋白。10.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见于(分数:2.00)A.血栓性疾病B.糖尿病C.妊娠高血压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E.肾小球肾炎解析:解析: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抑制剂的使用等。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糖尿病、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症等。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GPIb 缺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

13、正常,聚集功能正常,血小板黏附功能减低。GPIb 与 GPIX 形成复合物,是 vWF 的受体,参与血小板黏附反应,缺乏或减少时黏附功能减低。11.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分数:2.00)A.是否有血小板第 3 因子的参加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不同 E.Ca 2+ 是否参与凝血解析:解析: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凝血因子被激活到a-a-ca 2+ -PF3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凝血因子 TF 释放到 TF-a-Ca 2+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凝血因子 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

14、凝血阶段。二、A2 型题(总题数:3,分数:8.00)患者男性,60 岁。高热,咳嗽,口腔溃疡 l 周,体温 392,下肢皮肤有大片淤斑,血红蛋白 90 gL,白细胞 1310 9 L,中性粒细胞 086,淋巴细胞 021,未见幼稚细胞,PLT 3510 9 L,凝血酶原时间 18 秒(对照 12 秒),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分数:4.00)(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分数:2.00)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白血病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肺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E.维生素 K 缺乏解析:解析:本例中,患者有高热,咳嗽,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表明有严重感染,血小板减少,PT 较

15、正常延长 4 秒以上,3P 试验阳性,这表明有继发性纤溶发生。(2).该病有哪些特异性指标会增高(分数:2.00)A.D-二聚体 B.因子 X 活性C.血小板表面抗体D.网织红细胞E.PLG 活性解析:解析:DIC 的检查中以 D-二聚体增高为特异性指标。12.患者,男性,40 岁,肝病。疑为并发 DIC,下列哪项指标与 DIC 的诊断不符(分数:2.00)A.纤维蛋白原 11 gL 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20 sC.凝血酶时间 20 sD.D 一二聚体 600 ngml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5 s解析: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病因(严重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病理产

16、科、肝脏疾病等)所致的获得性血栓(高凝期)-出血(继发低凝、纤溶亢进)综合征。肝病及 DIC 患者 PT、APTT、TT延长,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减低,一般1gL。13.患者女,加岁。牙龈出血 1 周,凝血检查:PT15 秒对照 13 秒,APTT36 秒对照 35 秒。提示可能缺乏(分数:2.00)A.FX B.FC.FD.FE.FX解析:解析:先天性 F、FV、F、FX 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凝血酶原时间(PT)将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了 FI、F、FV、F、F、FX、FXI、F的水平。PT、APTT 正常可以排除选项中的F、F、FX、FX缺乏,因此答案为 FX。FX

17、缺乏症患者止凝血筛检试验均可正常(PT、APTT、PLT均正常),但 F的活性减低。三、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光学法 B黏度法 C电流法 D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E以上都是(分数:4.00)(1).目前在凝血仪上使用的凝固法有(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目前在凝血仪上使用的凝固法大致分为三类:光学法(光学法又可分为: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黏度法;电流法。(2).光学法包括(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光学法可分为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四、B1 型题(总题数:1,分数:12.00)A凝固法 B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18、 C免疫学法 D发色底物法 E以上都是(分数:12.00)(1).凝血仪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包括(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凝血仪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包括凝固法(也称为生物学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学法(又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2).免疫学法包括(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免疫学法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3).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D. E.解析:(4).血浆纤溶酶原抗原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血浆纤溶酶原测定分为活性测定和抗原测定。活性测定通常用发色底

19、物法,其原理为在受检血浆中加尿激酶和发色底物,受检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在尿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溶酶,后者作用于发色底物,生成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纤溶酶的水平呈正相关,通过计算求得血浆中纤溶酶原的活性。纤溶酶原抗原测定通常采用免疫学方法。(5).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D. E.解析:(6).AT-抗原测定多采用(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多采用发色底物法;AT-抗原测定多采用免疫学方法。AT-抗原和AT-活性以同时测定为佳。 临床意义: AT-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 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 AT-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 和肝脏疾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