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40 Z 06 备案号: 58069-2018 DB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331 2018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land Technical Guide 2018 -02-05 发布 2018 - 05 - 0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5/T 1331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 . 2 4.
2、1 指标体系 . 2 4.2 信息提取 . 2 4.3 外业补充调查 . 3 4.4 典型区域采样 . 3 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 4 5.1 评估指标体系 . 4 5.2 评估单元与评估尺度 . 4 5.3 评估方法与结果 . 4 6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 4 6.1 建设目标 . 4 6.2 建设内容 . 4 7 成果要求 . 5 7.1 基础资料 . 5 7.2 研究报告 . 5 7.3 图件 . 5 7.4 数据库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系列表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系列表 . 8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城 镇
3、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系列表 . 11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体系 . 14 DB15/T 1331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 本规范 起草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 。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徐进才、吴全、徐艳红、鲁丽波、梁洁、范海娇、靳春燕、 王友凤、姚喜军。 DB15/T 13312018 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和成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 2 规范性引用文
4、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TD/T 28405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DD 2005-01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1:250000) 3 术语 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用地 ecological land 即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具备较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护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利 用类型。包括林地、草地、湿地、水域、滩涂、沼泽、盐碱地、荒漠、沙漠、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
5、地、 自然保护区用地等用地类型。 3.2 土地生态状况 land ecological status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及其具备的生态价值,以及所存在生态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在土地资 源原始自然生态质量水平基础上,经人类生活、生产和经济活动影响后对土 地资源与环境改善或破坏共 同作用的最终结果。 3.3 土地生态状况质 量综合评估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and 即对生态用地和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可能造成生态问题的 “特殊生态用地 ”的利用状况和利用程度, 以及土地资源基础生态因子的综合评估 ,确定土地生态状况质
6、量等级,揭示土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变 化,优化土地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 3.4 DB15/T 13312018 2 土地生态状 况调查与评估 ecological land survey and assessment 包括对森林、 草地、湿地、农田、城市和乡村聚落以及区域生态系统中各类生态用地利用状况和利 用程度的调查与评估,也包括对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可能造成生态问题的 “特殊生态用地 ”,如 污染土地、 损毁土地、退化土地的调查与评估,以及生态建设状况和土地资源基础生态因子的调查与评估。 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 4.1 指标体系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指标体系由基础性调查指标和区域性调查指标组成,
7、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调查指 标体系由准则层、指标层和元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包括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土壤因子、植被 因子、地貌与气候因子、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生态建设 与保护状况等因子;指标层包括农用地、湿地 与水面、城镇用地等指标;元指标层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元指标,区域性调查指标包括灌溉条件与 土地沙化指标层和元指标层,具体详见附录 D。 4.2 信息提取 4.2.1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 包括: a) 农用地 , 包括 耕地、林地、草地。 耕地信息包括 水浇地、 旱地类型;林地信息包括有林地、灌 木林 地 、 其他林地 类型;草地信息主要包括天然 牧
8、草地、人工 牧 草地类型 ; b) 湿地与水面 , 湿地信息包括滩涂、沼泽地等类型;水面信息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工建筑 物 等类型 ; c)城镇建设用地,包括 工 业 用地 、 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绿地、水面等类型 。 4.2.2 土壤因子 土壤因子信息包括 土壤有机质 、 土壤碳储量 、 土层厚度 。 4.2.3 植被因子 植被因子包括植被覆盖度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 4.2.4 地貌与气候因子 地貌与气候因子信息包括坡度、海拔高度 、多 年平均降水量 年( 季 ) 值 。 4.2.5 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 损毁土地状况信息包括挖损土地、塌陷(沉陷)土地、压占土地、自然灾害损
9、毁土地的面积、分布 等 。 土地退化信息包括耕地退化 、 林地退化 、 草地退化 、 湿地减少 、 水域减少 。 4.2.6 生态建设与保护区状况 具体如下: a) 未利用土地开发改良为农用地: 提取基期年裸地 林地和草地,盐碱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 沙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其他草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DB15/T 13312018 3 b) 生态退耕:提取基期年大于 25 度坡耕地 林地和草地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c) 湿地增加:提取基期年其它用地 沼泽地 、 苇地 、 滩涂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d) 损毁土地再利用与恢复:提取基期年损毁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损毁土地 人造
10、湖泊 、水 面等,损毁土地 绿地、公园等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 e) 城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与改良:提取基期年城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与改良为可利用土地(如宗地开 发治理等)面积与分布信息 ; f) 生态保护区信 息:获取水源地保护核心区、自然保护核心区、风景旅游保护核心区、地质公园 等用地面积和范围。 4.2.7 区域性指标 区域性指标信息包括土地沙化面积、土地沙化程度 、沟渠密度、 灌溉方式和田间道路密度。 4.3 外业补充调查 4.3.1 调查内容 如下 : a) 应用遥感数据提取调查指标信息时,在内业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 b) 核实光谱特征图斑,建立主要地类的影像解译标志体系 ;
11、 c) 对室内解译难以确定的地类 (可疑图斑 )必须到实地进行核实 ; d) 对内业提取的指标信息,采用一定的样本量进行验证,进行精度评价 ; e) 去伪存真,补充遗漏图斑,根据 实地调查修正有关界线。 4.3.2 调查方法 如下 : a) 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地面调查成果和图件等,以及农业社会和经济资料等 ; b) 与 当地专家 进行座谈或询问当地农民,进行核实 ; c) 应用 GPS进行图斑位置确定,实测地物面积和线状地物宽度 ; d) 实地逐个图斑进行调查,即现场核实调查。 4.3.3 调查步骤 如下 : a) 与当地 居民 座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分析收集资料,与遥感影像、调查与评估结果
12、对照分 析 ; b) 与当地熟悉地理的人员协商外业调查路线和确定样点位置,对室内无法确认的图斑, 需 实地逐 个图斑进行调查,进一步确定地类性质 ; c) 利用 GPS或其他测绘仪器进行现场调查 ; d) 依据汇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补充和修改调查图上不合理或缺少的界线、注记。当实地图斑范 围与调查图不一致时, 需 在调查底图上标绘实际范围,原则上对遗漏图斑进行补充调查 ; e) 对调查结果做充分检查,按收集的资料、外业调查影像分别进行整理。完善调查底图上的各类 界线及注记,完成所有图斑调查。 4.3.4 成果整理 包括 整理收集资料 、 整理外业调查记录表 、 整理外业调查图 、 外业调查总结
13、 。 4.4 典型区域采样 在典型区域采集土壤养分、植被状况、土壤碳 储 量 、 农作物等分析样本 , 进行相关内容测试。 4.4.1 样点布设 DB15/T 13312018 4 样点根据土壤 类型 、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状况与农作物按网格进行布设。 4.4.2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包括: a) 土壤样品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深度为 0-20 cm,在采样小格中沿路线 3处 5处多点采集组合 或在格子中间部位采样。采样时去除表面杂物,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肥料团块等,采集的样品 要防止玷污,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大于 1000 g; b) 农作物样品采集:农作物采集与土壤样品采集结合完成,在样
14、地为耕地时,采集土壤样品时, 同时采集样点上的农作物。农作物样品采集密度可适当降低。 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5.1 评估指标体系 土地生态状况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指标、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土地损毁 与退化状况指标、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标和区域性指标等 5个准层和系列指标层和元指标构成 。 5.2 评估单元 与 评估尺度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单元包括栅格单元和行政区域单元。 自治区级尺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宏观尺度)以乡镇(苏木)行政区域为评估单元,工 作底图比例尺为 1:50万 -1:100万。 旗县(市、区)级尺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中观
15、尺度)以 300 m300 m500 m500 m 栅格单元和乡镇(苏木)行政区域为评 估单元,工作底图 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 。 乡镇(苏木)尺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微观尺度)以 100 m100 m300 m300 m栅格 单元和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估单元,工作底图 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 。 5.3 评估方法与结果 5.3.1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和障碍因子(或最小限制因子)诊断方法。在有关评估指标的分级中, 以分级最低评估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估单元的等级。 5.3.2 评估结果 野外实际测量获取相关数据。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等级根据区域实际需要,按照总分值、准则层分
16、值 和指标分值综合确定,依据综合评估分值的高 低, 将综合分值结果分为 5级, 依次为土地生态状况质量 优、质量良好、质量中等、质量较差、质量差 5个等级。 6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6.1 建设目标 以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土壤因子、植被因子、地貌与气候因子、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生态 建设与保护状况等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调查指标信息,以及区域性调查指标信息等数据为基础,利用计 算机、 GIS、数据库和网络等技术,建设重点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 DB15/T 13312018 5 6.2 建设内容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a)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指标数据
17、库:包括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 、土壤因子、植被因子、地貌与气 候因子、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等土地生态 状况基础性调查指标信息,以及区域性 调查指标信息等矢量和栅格数据 ; b)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评估数据库:包括土地生态状况自然基础性指标准则评估数据,土地生态状 况结构性指标准则层评估数据,土地损毁与退化状况准则层评估数据,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准则层评估 数据,区域性指标准则层评估数据,以及县级土地生 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数据、自治区级土地生态状况 质量综合评估数据等 ; c) 相关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字高程模型( DEM)、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与影像图等栅格数 据;野外调
18、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 7 成果要求 7.1 基础资料 对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原始数据、中间处理数据、指标数据、评估结果 、 调查与 评估工作中涉及的有关文件、标准和技术文件等进行规范化整理。 7.2 研究 报告 在基础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编写调查评估技术报告,包括前言 、 调查与评估区域概况 、 土地生 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 、 区域土地生态状况特征与障碍因子分析 、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 成 果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 。 7.3 图件 包括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各类指标调查与评估图和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图集。采用计算 机系统进行相关图件制作,图件编码
19、规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7.4 数据库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数据库体系包括自治区级数据库、 旗县(市、区) 级数据库。 DB15/T 13312018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系列表 表 A.1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因子元指标调查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苏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A.2 土壤因 子元指标调查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苏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A.3 地貌、气候、植被因子元指标调查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20、(苏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A.4 土地损毁、退化状况因子元指标调查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苏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DB15/T 13312018 7 表 A.5 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因子元指标调查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苏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DB15/T 13312018 8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系列表 表 B.1 人口发展和生态用地变化协调度分析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
21、苏木) 人口增长 量(万人 生态用地增长 量( km2) 人口与生态用 地增长弹性系 数 人口与生态 用地增长贡 献度 生态建设与 保护类型 1 2 n 总计 平均值 注 1: 增长量是指基期年之前 3 年(含基期年)的变化状况。 注 2: 生态建设与保护类型是指 表 B.2 经济发展和生态用地变化协调度分析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 (乡镇(苏 木) 地区生产总 值增长量 (万人) 生态用地增长 量( km2) 地区生产总值 与生态用地增 长弹性系数 地区生产总值 与生态用地增 长贡献度 生态建设与 保护类型 1 2 n 总计 平均值 注 1: 增长量是指基期年之前 3 年(含基期年)的变
22、化状况。 注 2: 生态建设与保护类型是指 表 B.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元指标值与标准值 序号 区域代码 元指标名称 元指标值 元指标标准值 说明 1 2 n DB15/T 13312018 9 表 B.4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准则层指标层数值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 (乡镇(苏 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指标值 标准化 值 权重 标准化值 权重 标准化值 权重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B.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准则层数值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 (乡镇(苏 木) 指标层 1 指标 层 2 准则层数 值 标准化 值 权重 标准化值 权重 标准化值 权 重 1
23、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B.6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数值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 (乡镇(苏 木) 准则层 1 准则层 2 综合值 标准化 值 权重 标准化值 权重 标准化值 权重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B.7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准则层分级标准 表 准则层 土地生态状况 质量低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较 低 土地生态状况质 量中等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较 高 土地生态状况质 量高 准则层 1 准则层 n DB15/T 13312018 10 表 B.8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障碍度分析指标偏离度 (Pi)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 码 评估单元(乡镇 (苏木) 元指标 1 元指标
24、2 元指标 3 元指标 4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B.9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障碍度分析 指标障碍度 (Ai)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 码 评估单元(乡 镇)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3 元指标 4 元指标 n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B.10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等级类型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 元(乡 镇) 各准则层对应的质量等级类型 综合指数对 应的质量等 级类型 障碍因子判 定的质量等 级类型 最后判定 的质量等 级类型 准则层 1 对应类型 准则层 2 对应类型 准则层 n 对应类型 1 2 n 总计 平均值 DB15/T 13312018
25、 11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系列表 表 C.1 城镇人口发展和生态用地变化协调度分析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人口增长 量(万人 生态用地增长量( km2) 人口与生态用 地增长弹性系 数 人口与生态用 地增长贡献度 生态建设与保 护类型 1 2 n 总计 平均值 注 1: 增长量是指基期年之前 3 年(含基期年)的变化状况。 注 2: 生态建设与保护类型是指 表 C.2 城镇经济发展和生态用地变化协调度分析表 序号 区域代 码 评估单元(乡镇) 地区生产总 值增长量 (万人) 生态用地增长 量( km2) 地区生产总值 与生态用地增 长弹性系数
26、 地区生产总值 与生态用地增 长贡献度 生态建设与保 护类型 1 2 n 总计 平均 值 注 1: 增长量是指基期年之前 3 年(含基期年)的变化状况。 注 2: 生态建设与保护类型是指 表 C.3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元指标值与标准值 序号 区域代码 元指标名称 元指标标准值 说明 1 2 n DB15/T 13312018 12 表 C.4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准则层指标层数值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指标值 数值 权重 数值 权重 数值 权重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C.5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准则层数值表 序号 区域
27、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准则层 1 准则层 2 准则层 数值 数值 权重 数值 权重 数值 权重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C.6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数值表 序号 区域代 码 评估单元(乡镇) 准则层 1 准则层 2 综合值 数值 权重 数值 权 重 数值 权重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C.7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准则层分级标准表 准则层 土地生态状况 质量低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较 低 土地生态状况质 量中等 土地生态状况质 量较高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 高 准则层 1 准则层 2 准则层 n DB15/T 13312018 13 表 C.8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28、障碍度分析指标偏离度 (Pi)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3 元指标 4 元指标 n 综合值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C.9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障碍度分析指标障碍度 (Ai)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元指标 1 元指标 2 元指标 3 元指标 4 元指标 n 综合值 1 2 n 总计 平均值 表 C.10 城镇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等级类型汇总表 序号 区域代码 评估单元(乡镇) 各准则层对应的质量等级类型 综合指数对 应的质量等 级类型 障碍因子判 定的质量等 级类型 最后判定 的质量等 级类型 准则层 1 对应
29、类 型 准则层 2对 应类型 准则层 n 对应类型 1 2 n 总计 平均值 DB15/T 13312018 14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体系 表 D.1 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调查指标体系 准则层 指标层 元指标层 数据获取方式 土地利用 /土 地覆被因子 农用地 耕地(水浇地,旱地,其他)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草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湿地与水面 湿地(滩涂,沼泽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水面(河流,湖泊,水库)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城镇建设用地 工业用地
30、遥感监测与城镇地藉调查 住宅用地 遥感监测与城镇地藉调查 交通用地(铁路,公路,机场) 遥感监测与城镇 地藉调查 绿地 遥感监测与城镇地藉调查 水面 遥感监测与城镇地藉调查 土壤因子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质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样点采 样 土壤碳蓄积量 利用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土壤调查 土壤结构 有效土层厚度 基础地力调查数据、土壤普查、 样点采样 植被因子 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度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植被净初级生产 力( NPP)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地貌气候因子 地貌特征 坡度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海拔高度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气候特征 年均降水量 收集气象站点
31、观测数据 降水量季节分配 收集气象站点观测数据 土地损毁、退 化状况 土地损毁状况 挖损土地 挖损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塌陷(沉陷)土 地 稳定塌陷(沉陷)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不稳定塌陷(沉陷)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漏斗、陷落、裂缝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压占土地 垃圾与废物占地与处理用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废弃建筑物占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土地退化状况 矿石、渣、排土堆积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自然灾害损毁 土地 洪灾损毁地 遥感 监测与野外调查 滑坡、崩塌、泥石流损毁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风沙损毁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地震灾毁地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DB15/T 13312
32、018 15 表 D.1 (续) 准则层 指标层 元指标层 数据获取方式 土地损毁、退 化状况 土地退化状况 耕地退化 耕地 沙地、盐碱地、其他草地 和裸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林地退化 林地 沙地、盐碱地、其他草地 和裸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草地退化 草地 沙地、盐碱地、其他草地 和裸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湿地退化 沼泽地、滩涂 其他用地等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水域减少 河流、湖泊等水面 其他用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生态建设状况 生态建设状况 未利用土地开 发利用 裸地、盐碱地、沙地和其他草地 耕地、林地和草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生态退耕 大于 25 度坡耕地
33、 林地和草地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湿地增加 其它用地 沼泽地,其他用地 滩涂等 二次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 损毁土地再利 用与恢复 损毁土地 可利用土地类型等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城市未利用土 地开发与改良 城市未利用土地 可利用土地 类型等 遥感监测、 野外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保护 水源地保护核心区、自然保护核 心区、风景旅游保护核心区、地 质公园等 收集区域国土资源、环保、林业 等相关单位资料 土地生态状况区域性调查指标体系 重点区域 元指标层 数据获取方式 区域性调查指标 沟渠密度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灌溉方式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田间道路密度 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 土地沙化面积 遥感监测
34、与农、林部门调查数据 土地沙化程度 遥感监测与农、林部门调查数据 DB15/T 13312018 16 表 D.2 不同土类有机碳密度( 100 cm) 土类 碳密度 kgm-2 土类 碳密度 kgm-2 土类 碳密度 kgm-2 棕色针叶林土 24.74 黑钙土 16.12 山地草甸土 26.91 棕壤 12.81 栗钙土 11.06 林灌草甸土 6.63 暗棕壤 18.76 栗褐土 5.61 潮土 6.54 褐土 8.25 棕钙土 4.25 沼泽土 49.49 灰褐土 13.38 灰钙土 5.28 泥炭土 146.76 黑土 15.42 灰漠土 3.6 盐土 6.36 新积土 4.67 灰棕漠土 1.53 漠境盐土 5.49 龟裂土 3.21 石质土 1.62 碱土 5.33 风沙土 1.91 粗骨土 5.15 灌淤土 7.21 灰色森林土 29.38 草甸土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