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B 05 DB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775 2019 异地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监测技术规程 Monitring Technology for Forest Germplasm Resources of Conservation Ex Situ 2019-12-05发布 2020-01-05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1775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的基本要求 . 2 4.1 监测单元划分 . 2 4.2 监测时间
2、及期限 . 2 4.3 监测样株 . 2 4.3.1 监测样株数量 . 2 4.3.2 监测样株的标记 . 2 4.3.3 绘制监测样株分布图 . 2 4.4 监测单元基本情况 . 2 5 监测指标 . 3 5.1 生长指标 . 3 5.2 物候指标 . 3 5.3 适应性指标 . 3 5.4 环境指标 . 4 5.4.1 气象指标 . 4 5.4.2 土壤指标 . 4 5.4.3 污染物指标 . 5 6 生长监测 . 6 6.1 监测时间和次数 . 6 6.2 乔木 . 6 6.2.1 树高 . 6 6.2.2 胸径 . 6 6.2.3 地径 . 6 6.2.4 冠幅 . 6 6.3 灌木
3、. 7 6.3.1 丛高 . 7 6.3.2 基径 . 7 6.3.3 丛 径 . 7 6.3.4 冠幅 . 7 6.3.5 分枝数 . 7 6.4 木质藤本 . 7 6.4.1 主蔓长 . 7 DB15/T 1775 2019 II 6.4.2 地径 . 7 6.4.3 主蔓数 . 7 6.5 监 测记录 . 7 6.6 特殊监测样株 . 7 7 物候期监测 . 7 7.1 观测时间及次数 . 8 7.2 观测部位 . 8 7.3 观测方法 . 8 8 适应性监测 . 8 8.1 监测时间 . 8 8.2 观测部位 . 8 8.3 监测频次 . 8 8.4 观测方法 . 8 8.4.1 主干
4、观测 . 8 8.4.2 枝(蔓)条观测 . 9 8.4.3 叶片观测 . 9 8.4.4 花朵观测 . 9 8.4.5 果实观测 . 9 8.5 视频辅助监测 . 9 8.6 适应性评价 . 9 9 环境监测 . 9 9.1 气象监测 . 9 9.2 土壤监测 . 9 9.2.1 样地设置 . 10 9.2.2 采样点数量 . 10 9.2.3 采样点设置 . 10 9.2.4 采样方法 . 10 9.2.5 土壤测定 . 10 9.3 污染物监测 . 10 10 数据管理 . 10 10.1 设备及软件配备 . 11 10.2 数据审核 . 11 10.3 保存 . 11 附录 A(资料性
5、附录) 生长监测 . 12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物候期监测 .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适应性监测 . 23 参考文献 . 28 DB15/T 1775 2019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1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蒙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和盛生态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泉胜、铁英、刘洋、张波、张旋、李红颖。 DB15/T 1775 2019 1 异地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异地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生长、物候期、适应性和环境因
6、子的监测技术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LY/T 1210 森林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QX/T 4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QX/T 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监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 同一树
7、种的相同种源、家系、无性系及其品种(系)、杂交种、地方品种和相关材料,且定植年度、 树龄、立地条件相同的小区。 3.2 保存株数 number of conservation 在同一个监测单元内,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植株数量。 3.3 监测样株 monitoring sample 在同一个监测单元内,被选定和标记的固定监测对象。 DB15/T 1775 2019 2 3.4 主蔓 main vine 木质藤本的骨干枝蔓。 4 监测的基本要求 4.1 监测单元划分 监测单元是监测的基本单位。被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在最初开始监测前,就要划分监测单元,以 监测单元为单 位分别进行监测工作。 4.2 监
8、测时间及期限 定植后第三年秋季开始监测。长期监测。 4.3 监测样株 4.3.1 监测样株数量 在同一个监测单元内监测样株数量按照表 1确定。 当监测单元内保存株数大于监测样株数时,按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方法设定监测样株。 表 1 监测 样 株数 量 保存株数(株) 10 49 50 999 1000 2499 2500 监测样株数量(株) 全部监测 50 50 100 100 4.3.2 监测样株的标记 应以监测单元为单位进行监测样株编号,避免重号。对监测样株进行挂牌标记。监测样株编号方法 见图 1。 XXXX XXXX XXX 图 1 监测样株编号方法 4.3.3 绘制监测样株分布图 对监测
9、单元内保存的全部植株绘制定植位置图,并标记出其中的监测样株及其编号。 4.4 监测单元基本情况 对监测单元基本情况填写表 2。 样株编号 定植年度 监测 单 元 DB15/T 1775 2019 3 表 2 监测单元基本情况表 监测单元名称 树种名称 地块位置 海拔 坡向 坡度 类别 种源、家系、无性系、及其品种、杂交种、地方品种 定植时间 定植苗龄 保存株数 监测样株数量 备注 5 监测指标 5.1 生长指标 生长指标主要包括树高、胸径、地径、冠幅、丛高、丛径、基径、分枝数、主枝(蔓 )长、主枝(蔓) 数,参见附录 A中表 A.1。 5.2 物候指标 物候期主要包括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
10、实成熟期、果实脱落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物候监 测指标参见附录 B。 5.3 适应性指标 相应的适应性指标见表 3。 表 3 适应性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监测部位 主干 枝(蔓)条 叶片 花朵 果实 1 枯死 2 折断 3 溃疡 5 流脂 4 腐烂 6 肿瘤 7 虫卵 8 幼虫 9 卷曲 10 畸形 11 开裂 12 颜色异常 13 枯萎宿存 14 异常脱落 15 坏死伤斑 16 黄化斑驳 17 明脉白粉 DB15/T 1775 2019 4 表 3 (续) 序号 指标名称 监测部位 主干 枝(蔓)条 叶片 花朵 果实 18 枯萎 19 霉斑 5.4 环境指标 5.4.1 气象指标 气象监测指
11、标和监测频次见表 4。 表 4 气象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监测频率 备注 1 天气 现象 适时监测 云量、风、雨、雪、雾、霾 2 灾害天气 适时监测 干旱、强风、冰雹、霜冻 3 气温 连续观测 4 最高气温 每日 1次 5 最低气温 每日 1次 6 相对湿度 连续观测 7 气压 Pa 连续观测 8 风向 连续观测 9 风速 m s-1 连续观测 10 降水量 mm 连续观测 11 蒸发量 mm 连续观测 12 地表温度 连续观测 13 土壤 10 cm温度 连续观测 14 土壤 20 cm温度 连续观测 15 土 壤 30 cm温度 连续观测 16 日照时数 h 连续观测 17 总辐
12、射量 J m-2 连续观测 18 净辐射量 J m-2 连续观测 5.4.2 土壤指标 种植前一年进行土壤本底监测,种植前后的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见表 5。 表 5 土壤监测指标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监测频率 备注 1 物理性质 机械组成 % 每 5 年 1 次 2 总孔隙度 % 每 5 年 1 次 DB15/T 1775 2019 5 表 5(续)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监测频率 备注 3 渗入率 mm min-1 每 5 年 1 次 4 容重 g cm-3 每 5 年 1 次 5 含水量 % 定期连续观测 6 化学性质 全盐量 %, g kg-1 每 5 年 1 次 7
13、 pH 值 每 5 年 1 次 8 有机质含量 %, g kg-1 每 5 年 1 次 9 全氮 %, g kg-1 每年 1 次 10 全磷 %, g kg-1 每年 1 次 11 全钾 %, g kg-1 每年 1 次 12 有效氮 %, g kg-1 每年 1 次 13 有效磷 %, g kg-1 每年 1 次 14 速效钾 %, g kg-1 每年 1 次 5.4.3 污染物指标 污染物监测包括 大气污染物监测、水污染物监测、土壤污染物监测,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见表 6。 表 6 污染物监测指标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监测频率 备注 1 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gm -3 定期连
14、续观测 2 二氧化氮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3 一氧化碳 mgm -3 定期连续观测 4 臭氧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5 颗粒物 (粒径小于等于 10 m)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6 颗粒物 (粒径小于等于 2.5 m)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7 总悬浮颗粒物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8 氮氧化物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9 铅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10 苯并芘 gm -3 定期连续观测 11 水污染物 pH值(包含大气降水) 每月 1次 12 砷 mg m-3 每 5年 1次 13 汞 mg m-3 每 5年 1次 14 烷基汞 mg m-3 每 5年 1次 15
15、铬 mg m-3 每 5年 1次 16 铅 mg m-3 每 5年 1次 DB15/T 1775 2019 6 表 6(续)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监测频率 备注 17 镉 mg m-3 每 5年 1次 18 铜 mg m-3 每 5年 1次 19 锌 mg m-3 每 5年 1次 20 硫化物 mg m-3 每 5年 1次 21 土壤 污染物 镉 %,mgkg -1 每 5年 1次 22 铬 %,mgkg -1 每 5年 1次 23 汞 %,mgkg -1 每 5年 1次 24 砷 %,mgkg -1 每 5年 1次 25 铅 %,mgkg -1 每 5年 1次 26 铜 %,mg
16、kg -1 每 5年 1次 27 锌 %,mgkg -1 每 5年 1次 28 镍 %,mgkg -1 每 5年 1次 29 六六六 %,mgkg -1 每 5年 1次 30 滴滴涕 %,mgkg -1 每 5年 1次 6 生长监测 6.1 监测 时间 和次数 监测时间为秋季停止生长后。 在监测期限内,应对全部监测样株的各项生长监测指标每年进行一次 监测。 6.2 乔木 6.2.1 树高 测量监测样株的地面根颈处至主干顶芽基部之间的长度,计量单位为米( m),测量精度为 0.1 m。 当监测样株处于坡地时,或者主干倾斜、弯曲、分叉时,树干上部无明显主干或者侧枝高于主干时, 应修正树高测量方法。
17、 6.2.2 胸径 测量监测样株的树干轴线与其 生长地平面相交处至树干 1.3 m处的主干外廓直径,计量单位为厘米 ( cm),测量精度为 0.1 cm。 当监测样株处于坡地或主干倾斜,或者 1.3 m处树干分叉、节瘤膨大、异形狭小、横断面不规则时, 应当修正胸径测量方法。 6.2.3 地径 当监测样株树高 1.3 m时,应当测量监测样株主干与地面相交处的树干直径,计量单位为厘米 ( cm),测量精度为 0.1 cm。 当监测样株地径检测部位节瘤膨大、异形狭小、横断面不规则时,应当修正地径测量方法。 DB15/T 1775 2019 7 6.2.4 冠幅 分别测量监测样株东西和南北冠幅,取平均
18、值为冠幅,计 量单位为米( m),测量精度为 0.1 m。 6.3 灌木 6.3.1 丛高 测量监测样株的地面根颈处至灌丛最高处的长度,计量单位为米( m),测量精度为 0.1 m。 6.3.2 基径 测量监测样株的地面根颈处 3 cm 10 cm部位东西、南北的直径,取平均值为基径,计量单位为厘 米( cm),测量精度为 0.1 cm。 6.3.3 丛径 测量监测样株灌丛东西、南北的直径,取平均值为丛径,单位计量单位为厘米( cm),测量精度为 0.1 cm。 6.3.4 冠幅 测量方法同 6.2.4。 6.3.5 分枝数 记录灌木监测样株的一级分枝数: 对于丛生灌木,监测样株基部地面以上
19、3 cm 以下空间内 的枝条作为一级分枝,全部计入分枝 数; 对于非丛生有主干灌木,测量方法同 6.2。 6.4 木质藤本 6.4.1 主蔓长 测量监测样株的地面根颈处至最长主蔓顶之间的长度,计量单位为米( m),测量精度为 0.1 m。 6.4.2 地径 测量监测样株的地面根颈处 3 cm 10 cm部位的主蔓直径,计量单位为厘米( cm),测量精度为 0.1 cm。当监测样株地径检测部位节瘤膨大、异形狭小、横断面不规则时,应当修正地径测量方法。 6.4.3 主蔓数 记录监测样株的主蔓数。 6.5 监测记录 对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监测样株进行测量后,填写表 A.1生长监测原始记录表。 6.6
20、 特殊监 测样株 对于实施截干、整枝修冠、平茬复壮、矮化栽培措施监测样株,测定后应备注。 DB15/T 1775 2019 8 7 物候 期 监测 7.1 观测时间及次数 从进入生长季开始到生长季结束为止,每日连续观测。开花期极短的物种,其花期应在一天内数次 观测。 7.2 观测部位 从树冠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中上部选取标准枝进行观测。萌动期观测标准枝的顶芽,不具 备顶芽的,观察第一个饱满的腋芽。 7.3 观测方法 应优先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物候监测。其次采用高清视频远程监控系统辅助观测加人工观测的方 法实现物候监测。 图像识别技术设备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观测指标和观测技术要求。 人工观
21、测时,应尽量靠近植株,对于高大乔木或视野不开阔应借助望远镜、摄影器材等工具进行观 测。 通过观测被检测样株观测部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变化程度或者全冠变化比例等情况,依据附录 B的判定方法进行判定后,将观测判定结果填入附录 B表 B.1 B.7。 8 适应性监测 8.1 监测时间 在每年的生长季内,对监测样株进行连续定期观测。其他季节要根据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 事件、极端气候特征或者天气现象发生情况,及时进行观测记载。 适应性监测时间,也可以随生长监测、物候观测时间而确定。 8.2 观测部位 观测部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依据表 3 适 应性监测指标对应的主干、枝(蔓)条、叶片、花朵、果实
22、观测部位进行观测; 对于灌木或者木质藤本,可仅观测枝(蔓)条、叶片、花朵、果实。 8.3 监测频次 观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对于首次发现监测样株出现监测指标确定的症状时,除主干折断、劈裂等机械损伤外,都应当 启动定期连续监测,直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 ; 对于因暴风、雪灾、霜冻、极端气温等一次性危害造成的折断、开裂、异常脱落等症状,当年 内可以不必连续监测 ; 对于发生持续性高温、干旱、降雨等极端天气现象期间,应当每天进行观测。 8.4 观测方法 DB15/T 1775 2019 9 8.4.1 主干观测 除主干折断外,可按 发生症状占该监测样株主干表面积比例进行估算受害程度, 10 %以下为
23、级、 10 % 80 %为级、 8 0 %以上为级。对于主干折断,可按折断的部位确定,上部为级、中部为为 级、下部为为级。将被监测样株的主干观测结果记录于附录 C中的表 C.1。 8.4.2 枝(蔓)条观测 可按发生症状的枝(蔓)条数量占该监测样株枝(蔓)条总数量比例进行估算受害程度, 10 %以下 为级、 10 % 80 %为级、 80 %以上为级。若症状主要发生在一级侧枝(蔓)上,或者一、二级侧 枝(蔓)均有发生,则按照一级侧枝(蔓)进行估算。若症状主 要发生在二级侧枝(蔓)上,则按照二 级侧枝(蔓)进行估算。将被监测样株的枝(蔓)条观测结果记录于附录 C中的表 C.2。 8.4.3 叶片
24、观测 可按发生症状的叶片数量占该监测样株叶片总数量比例进行估算受害程度, 10 %以下为级、 10 % 80 %为级、 80 %以上为级。将被监测样株的叶片观测结果记录于附录 C中的表 C.3。 8.4.4 花朵观测 8.4.4.1 可按发生症状的花朵数量占该监测样株花朵总数量比例进行估算受害程度,即 10 %以下为 级、 10 % 80 %为级、 80 %以上为级。 8.4.4.2 对于持续开花的树种,监测样株花朵总数量,以当天实际观测 的花朵总数量为依据。 8.4.4.3 将被监测样株的花朵观测结果记录于附录 C 中的表 C.4。 8.4.5 果实观测 可按发生症状的果实数量占该监测样株果
25、实总数量比例进行估算受害程度,即 10 %以下为级、 10 % 80 %为级、 80 %以上为级。 将被监测样株的果实观测结果记录于附录 C中的表 C.5。 8.5 视频辅助监测 推荐采用高清视频远程监控系统进行适应性辅助监测,及时发现危害症状后,进行人工现地观测记 录。 8.6 适应性评价 适应性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对于因暴风、雪灾、霜冻、极端气温等一次性危害造成的折断、开裂、异常脱落等症状,在观 测记录 和分析基础上,可以对被监测单元的林木种质资源作出适应性评价,及时调整保存策略 ; 对于非一次性危害症状,一般不应当在当年作出适应性评价。 9 环境监测 9.1 气象监测 除天气现象外,
26、推荐采用小型自动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监测。监测时,在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区 设置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设置要求参照 QX/T 61,布设方式参照 QX/T 45。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林木种 质资源异地保存区,可参照当地公共气象数据。 DB15/T 1775 2019 10 9.2 土壤监测 9.2.1 样地设置 监 测区内土壤差异较大 时, 应根据保存地的地形地貌 、 坡度 、 坡向进行不同采样区划分 , 并填写采 样区信息表 ,见表 7。在每个采样区的代表性地段设置 0.1 hm2 2 hm2样地 。 表 7 土壤采样区信息记录表 采样区编码 监测单元 地形地貌 坡度 坡向 海拔 土壤类型 备注
27、采样日期: 观测员: 9.2.2 采样点数量 一般土壤质地均匀的区域,采样点数量设置为 5个,差异性较大的区域可增加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数量也可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222 /dStN . (1) 式中: N 采样点数 ; t 在设定的自由度和概率时的值(查 t分布表获得); S 方差 , 可以由全距 ( R)按式 S2=( R/4) 2求得 ; d 允许误差 。 9.2.3 采样点设置 采样点的设置方法包括: 对角线采样法:样地平整,土壤均匀样地适宜用此法,采样点数量不得少于 5 个; 棋盘式采样法:样地平整,土壤不均匀样地适宜用此法,采样点数量不少于 40 个,也可根据 9.2.2确定; 蛇
28、形采样法:地势不太平坦,土壤不均匀样地适应此法,采样点数量根据 9.2.2 确定。 9.2.4 采样方法 分层取样,每 10 cm分层,采样深度 1 m。具体采样方法参照 LY/T 1210。 9.2.5 土壤测定 具有土壤测定能力的单位,可以参照有关标准对土壤监测指标进行测定。也可将土壤样品送交第三 方检测机构进行测定。 9.3 污染物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按照 GB 3095执行。水污染监测按照 HJ/T 91执行。土壤污染监测按照 HJ/T 166执行。 DB15/T 1775 2019 11 10 数据管理 10.1 设备及软件配备 应配备数据采集、传输、贮存、分析处理及数据共享的软硬件。
29、 10.2 数据审核 要在监测现场完成审查核对,发现遗漏和错误要及时更正。 . 10.3 保存 采集的数据及时整理、保存。 DB15/T 1775 2019 1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长监 测 表 A.1 生长监测原始记录表 树种名称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上午 下午 监测人 序号 样株编 号 树(丛)高 m 胸(丛)径 cm 地(基)径 cm 冠幅 cm 主枝(蔓)长 cm 分枝数 (主蔓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4 25 DB15/T 1775 2019 13 B B 附 录 B (
30、资料性附录) 物候期监测 B.1 萌动 期 B.1.1 顶芽未膨大 B.1.1.1 具有鳞片的乔木和灌木的芽未开始分开,侧面未显露淡绿色的线形或角形,即为芽未膨大 。 B.1.1.2 果树和浆果树可从芽鳞片的间隙里未看到芽的浅色部分,即为芽未膨大。 B.1.1.3 针叶类,如松属植物顶芽鳞片未开裂反卷,且未出现淡黄褐色的线缝,即为芽未膨大。 B.1.2 顶芽已 膨大 B.1.2.1 具有鳞片的乔木和灌木的 芽开始分开,侧面显露淡绿色的线形或角形,即为芽膨大 。 B.1.2.2 果树和浆果树可从芽鳞片的间隙里看到芽的浅色部分,即为芽膨大。 B.1.2.3 针叶类,如松属植物顶芽鳞片开裂反卷时,出
31、现淡黄褐色的线缝,即为芽膨大。 B.1.2.4 对于芽较大的树木,可在被观测的树芽上涂上小墨点,随芽的生长小墨点会移动,露出开始 分开的绿色鳞片,便于被察觉;对于芽小或绒毛状鳞芽的树木,建议用放大镜或望远镜观察;绒毛状芽 的膨大可根据它顶端出现比较透明的银色毛茸辨认。 B.1.3 顶芽未开放 芽的鳞片裂开,芽的顶端未出现新鲜颜色的尖端;或是未明显看见了绿色叶芽;或是带有锈毛的冬 芽未出现 黄棕色的线缝,即为芽未开放。 B.1.4 顶芽已 开 放 芽的鳞片裂开,芽的顶端出现新鲜颜色的尖端;或是明显看见了绿色叶芽;或是带有锈毛的冬芽出 现黄棕色的线缝,即为芽开放。 有些植物芽的开放,也是花蕾的出现。如果有些植物芽膨大与芽开放不易分辨,可只记“芽开放”。 B.2 展叶 期 B.2.1 叶芽苞小叶未露头 目测查看观察部位枝条叶芽包,叶芽包虽已饱满,但叶芽包尖端为开裂,小叶叶尖未露出。 B.2.2 叶芽苞小叶已露头 目测查看观察部位枝条叶芽包,叶芽包尖端已开裂,小叶叶尖刚刚露出一点。 B.2.3 小叶已展开 目测查看观察部位枝条叶芽包,叶芽包已完全开裂,小叶叶尖已 露出并局部展开。 DB15/T 1775 2019 14 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