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481520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 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34 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34 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34 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34 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8102017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ic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3 - 30 发布 2017 - 04 - 30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2810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化技术

2、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 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陈雨、高同春、戚仁德、姚剑、张爱芳、杨雪、谷春艳、李云飞、陈雪娇。 DB34/T 28102017 1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抗白叶枯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稻抗白叶枯病鉴定过程中稻品种和材料的栽培、接种体准备、接种技术、病情调查和 抗性评价。 本标准同时适用于安徽省稻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稻白叶枯病的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2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参见附录A。 3 原理与方法 用剪刀蘸一定量的菌液,剪去水稻

3、剑叶叶尖约 2 cm,这样既造成了伤口,又粘上了菌液,病菌侵 入形成病斑,根据病斑的长短,即可判定品种的抗病性。 按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 6 个级别。 4 鉴定方法 4.1 鉴定技术类别 采 取人工接种的鉴定 方法。 4.2 鉴定圃 鉴定圃选择在排灌方便,肥力水平中上等,从未发病的田块。 4.3 病原物来源 本省流行的菌群 R5(见附录A)。 4.4 田间管理 供试品种按正常季节播种育秧,秧龄期早稻 30 天,中、晚稻 25 天以内。 每个品种插 2 丛,每丛 10 本,株行距 30 30 ,每隔 10 个品种插抗病(IR26 或相应的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 优 8

4、38 或相应的感病品种)各 1 个作为对照(参见图1)。 鉴定圃施肥水平稍高于一般大田,并及时防治纹枯病和虫害。 DB34/T 28102017 2 走 道 走道 抗病CK 感病CK 品种1 品种2 品种3 品种4 品种5 品种6 品种7 品种8 品种9 品种10 抗病CK 感病CK 抗病CK 感病CK 品种1 品种2 品种3 品种4 品种5 品种6 品种7 品种8 品种9 品种10 抗病CK 感病CK 走 道 图1 田间病圃图(局部) 4.5 接种用菌液准备 接种用的菌株选用本省流行的菌群 R5,在胁本哲氏半合成培养基(见附录B)上培养 4872 小时, 用麦法伦比浊法(见附录C)配成 3

5、亿/ml 菌液。菌液当天配置,当天使用。 4.6 接种 在水稻孕穗期,用手术剪刀蘸菌液剪去植株剑叶顶部 2 长,每丛接 25 张叶片。 4.7 调查、记载 接种后早、中稻 20 天,晚稻 25 天调查病情,共调查 20 张叶片。按表1 的标准记载严重度。 表1 白叶枯病人工接种调查分级标准 严重度级别 症 状 0 病斑长度小于接种叶片剩余长度 5.0;或病斑面积小于 5.0 1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 5.112.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112.0 3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 12.125.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12.125.0 5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 25.150.0;

6、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5.150.0 7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 50.175.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0.175.0 9 病斑长度大于接种叶片剩余长度 75;或病斑面积大于叶面积 75 4.8 抗性评价方法 首先按公式(1)计算加权平均严重度。 D CB A . (1) 式中: A:加权平均严重度; B:各级严重度病叶数; C:相应级数; D:调查总叶数。 再按表2 的标准对参鉴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DB34/T 28102017 3 表2 抗性评价标准 病级 加权平均严重度 抗性评价标准 0 0.00.5 高抗(HR) 1 0.61.9 抗(R) 3 2.03.9 中抗(M R) 5

7、 4.05.9 中感(MS) 7 6.07.9 感(S) 9 8.0 高感(HS) 4.9 抗性鉴定有效性的判定 对照感病品种发生为害程度必须达 79 级,抗病品种 01 级时鉴定结果才能认为有效。 DB34/T 28102017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稻白叶枯病菌基本信息 A.1 中文名 水稻白叶枯病菌(稻生黄单胞菌: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 A.2 学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Swings et al. 异名: Pseudomonas oryzae lshiyama;Xanthomonas campestris

8、 pv.oryzae (lshiyama)Dye; Xanthomonas itoana(Tochinai)Dowson; Xanthomonas kresek Schure;Xanthomonas translucens f.sp.oryzae(lshiyama)Pordesimo。 A.3 英文名 bacterial blight of rice;bacterial leaf blight of rice A.4 寄主范围 水稻 ( Oryza sativa) 、 蓉草 ( Leersia oryzoides) 、 虮子草 ( Leptochloa panicea) 、 雀稗 ( Pasp

9、alum scrobiculatum)、沼生菰( Zizania palustris)、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稻属( Oryza)、假 稻属( Leersia)、千金子属( Leptochloa)、菰属( Zizania)。 A.5 症状 水稻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 异,常见分 3 种类型。 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 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 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

10、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 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 入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 2 个以上分 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病 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有的水稻自 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 1 叶3 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 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 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黄

11、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 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 DB34/T 28102017 5 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 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 1 层2 层叶出现失水、 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 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 成的枯心苗。 A.6 分类地位及生理生化特性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菌白叶

12、枯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病原菌引起。 该病原菌属原核生物界( Procaryotae )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 (Gammaproteob acteria)、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 ales)、黄单胞菌科(Xan thomonadaceae)、黄 单胞菌属( Xanthomonas)。病原菌菌体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0 m2.0 m) (0.8 m 1.0 m);单鞭毛极生,长 6 m8 m;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一层胶质分泌物。 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圆

13、形,边缘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 发亮,无荧光,有黏性。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代谢呼吸型。不水解淀粉和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变 红,但不凝固;不还原硝酸盐;产生氮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木糖和乳糖发酵 产酸,但不产气。一般不利用无机氮和硝态氮,只能利用部分氨态氮。 在含 3葡萄糖或 20 mg/kg 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生长温度范围为 540,最适温度 263 0。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 53 10 min; 在有胶膜保护下为 57 10 min。病菌最适宜 pH 6.57.0。 A.7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

14、 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 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 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 有利于病害发生。 A.8 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病菌致病力的分化是 指病原物种内又分化成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的群体,白叶枯菌有 致病力现象。 使用含不同抗病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品种 IRBB5、IRBB13、IRBB3、 IRBB14、IRBB2 和 I

15、R24 作 为鉴别品种,根据白叶枯菌与这些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 将白叶枯菌株划分为相应的 9 个小种(见表 A.1)。 DB34/T 28102017 6 表A.1 水稻白叶枯病菌与水稻鉴别品种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差异性分析 小种 水稻鉴别品种 IRBB5 IRBB13 IRBB3 IRBB14 IRBB2 IR24 R1 R R R R R R R2 R R R R R S R3 R R R R S S R4 R R R S S S R5 R R S S S S R6 R S R R R S R7 R S S R R S R8 R S S S S S R9 S S S S S S DB34/T

16、28102017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胁本哲氏培养基制作 B.1 培养基成分 Na2HPO412H2O 0.25 g,Ca(NO 3)24H2O 0.5 g,FeSO 47H2O 50 mg,牛肉膏 3 g,蛋白胨 5 g,蔗糖 20 g,琼脂 10 g,水 1000 mL,pH 7.0(灭菌后)。 B.2 培养基的配置 将上述成分放入所需的水中, 加热 100, 待琼脂溶化, 用烯盐酸或氢氧化钠调整 pH 至 7.27.5, 灭菌后回落到 7.0。高压蒸汽 121灭菌 30 min,然后倒成平板或斜面培养基备用。 DB34/T 28102017 8 C C 附 录 C (

17、资料性附录) 细菌数量的测定:麦法伦(McFarland)比浊法 取 10 个试管,标上 110 的标号, 在第 1 个试管中加入 0.1 mL 的 1的氯化钡溶液,以下每 管递增 0.1 mL,到第 10 管为 1 mL,然后用 1的硫酸溶液每管都定容到 10 mL。氯化钡和硫酸反应 生成硫酸钡沉淀,形成混浊。用橡皮塞将试管封闭,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混浊度不同的标准。 混浊度与细菌数目的大致关系如下表: 表C.1 试管 1氯化钡 (mL) 1硫酸 (mL) 细菌数/ mL (10 8 ) 试管 1氯化钡 (mL) 1硫酸 (mL) 细菌数/ mL (10 8 ) 1 0.1 9.9 3 6 0.

18、6 9.4 18 2 0.2 9.8 6 7 0.7 9.3 21 3 0.3 9.7 9 8 0.8 9.2 24 4 0.4 9.6 12 9 0.9 9.1 27 5 0.5 9.5 15 10 1.0 9.0 30 将待测的菌液放入同样的试管中与上述标准管比较,即可大致知道菌液含量,小心地用水调整菌液 的混浊度,使之达到所要求的细菌数,然后用于接种。 DB34/T 28102017 9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鉴定方法: 人工接种 自然诱发 鉴定地点: 品 种 编 号 调 查 株 数 各级病情级别株数 病 情 指 数 抗 性 评 价 0 1 3 5 7 9 备注 1: 接种体编号: 来源: 2:种植日期: 3: 接种日期: 4:抗性分离: 鉴定人 年 月 日 复核人 年 月 日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